2024.03.27

观展寻宝系列游记之二:中国考古博物馆

天数:1 天 时间:12 月 人均:1200 元 和谁:夫妻

中国考古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2023年9月15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采取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观,可提前3天通过中国历史研究网、中国考古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周一休息,周二团体日,周三至周日9:00~16:30开放,16:00停止入馆。每天上午9点放票,周末和节假日的票比较抢手,人气一度超过国家博物馆,号称北京最难预约的博物馆。如果想来参观,建议尽早抢票,尽量安排工作日出行。

展馆外形如“尊”,基本陈列为“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展厅共四层,一层为序厅;二层为“文明起源”,展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三层为“宅兹中国”,展示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物;四层为“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展示秦汉以来的考古发掘文物。展区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余件,其中出土文物全部来自考古田野挖掘一线。

展览的亮点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文物,有许多闻名中外但平时难得一见的珍品,如陶人面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绘龙纹陶盘(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文化)、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二里头文化)、“司母辛”铜方鼎(商)、嵌绿松石象牙杯(商代,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妇好铜钺(商)、铜人面饰(西周)、铜牺尊(西周),以及错金铜豹镇(西汉)、鎏金錾花九曲银勺(唐)、木版雕梵文陀罗尼经(唐)、泥塑罗汉像(辽)、白地黑花龙凤纹瓷罐(元)等。有些文物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国宝”,采用红色标签,共有7件:大口陶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人面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朱书文字陶扁壶(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彩绘龙纹陶盘(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文化)、玉璋(二里头文化)、铜牺尊(西周)。如果仔细参观的话,至少需要4个小时。

展厅内禁止饮食,禁止使用移动电源(充电宝)。每层都有休息区域,可小食、充电。1—3层有自助饮品售卖机,2—4层有饮水机。2层还有一个小型就餐区,供应咖啡、蛋糕等简餐。

从一楼“序厅”开始参观

首先映入眼帘是历史大道,以时间轴形式展示中华五千年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

历史大道两侧是考古发掘的陶器陈列墙以及殷墟出土的车马坑,让人仿佛置身考古现场。

殷商时期马车,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马车。

石锄(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

刻人面石斧(新石器时代赵宝沟文化)。近似长方形,两面有刃,上有圆孔,一端刻划人像。

上二楼参观

文创区

俯瞰一楼

“文明起源”展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包括兴隆洼、仰韶、大汶口、马家窑、龙山等各个文明遗址的文物。

大口陶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大口尖底,通体饰斜篮纹,腹部从上而下刻画一组日、月、山形符号。这些符号意义重大,与殷商时期一些表意字的构成非常接近。文物说明标签是红色的。

石球(旧石器时代)。以质地较软的石灰岩经打击、磕碰而成,作为狩猎用的投掷工具。

劈挖器(旧石器时代)。由片状砾石加工而成,既能劈又能挖砍。

砾石刮削器(旧石器时代)。用来刮削竹、木,或切割兽皮、肉等。

磨盘(旧石器时代)。与磨锤一起用来研磨加工食物。

磨刃石器(旧石器时代)。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刃部施磨石器。出土于陕西宜川龙王迪遗址。

骨锛、蚌刀(新石器时代顶狮山文化)

炭化稻米(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炭化谷子(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所在的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石镰(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整体呈弧形,由片状条石磨制而成。因刃部带锯齿,又称锯齿石镰。

陶人面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长7.3厘米,宽9厘米。面部丰颐,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额前头发用绳纹表示,以黑彩绘出眉毛和胡须。眼睛及口部镂孔,双耳扁平,穿有小孔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像雕塑作品,直观显示了7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先民的面容。标签是红色的。

人头盖骨牌饰(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外形酷似人面,由头盖骨加工而成,有镂孔和刻画纹饰。

玉玦(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器。玉玦多为完美的正圆,有线切缺口。成对的玉玦在直径和重量上几乎分毫不差,显示当时的加工技术非常成熟和精确。

陶尊形器(新石器时代赵宝沟文化)。高领直立,弧腹鼓肩,腹部以网格纹填充空白处,等距刻划猪首、鹿首、鸟首的形象。

彩陶罐(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裴李岗、赵宝沟、凌家滩、屈家岭、石家河……如同点缀在中华大地上的满天星斗,构成国家与民族文明的前夜。

大汶口文化陶觚形器、彩陶盆

庙底沟文化彩陶罐、彩陶碗

立鸟异形陶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上部为圆锥体,顶端有一只立鸟,中间为羽毛状对称装饰。下部为圆柱体,器身有四个对称的圆孔。

小口尖底陶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其功用有水器、酒器、礼器等说法。

船形陶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两端圆尖,中部为圆管状壶口,口部两侧各附一耳。国家博物馆也有一件半坡遗址彩陶船形壶,腹部绘有黑色渔网状图案,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黑陶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以黑陶和灰陶为特征,区别于仰韶文化的彩陶,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玉冠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由冠饰和柄组合而成,冠饰长4.9厘米、宽9厘米,柄长18.4厘米。冠饰乳白色,呈扇形,左右两侧嵌圆形绿松石。柄为青绿色竹节状。

玉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墨绿色的刀面有四个穿孔,其中三个横向排列。

高柄蛋壳陶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看上去像金属材质,其实由陶土烧制而成,表面乌黑光亮,器壁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

七足镂孔陶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这种造型独特、用途神秘的文物出土时共有7件,据推测可能与宗教有关。

蛙纹彩陶钵(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口沿绘一周黑彩,内壁绘完整的蛙纹。

陶人面、人头、兽面(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陶釜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鼓肩,敛口,膛壁上有3个圆形出烟孔,足部有羽状纹印。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史前时期最大城址,对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及国家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陶寺是文献所载尧舜时期的都城,以陶寺文化为代表的陶寺社会是最初的“中国”。

玉兽面(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近三角形,正面凸,背面平,双眼镂空,剔地表现出兽面轮廓线。

朱书文字陶扁壶(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残高27.4厘米,长口径20.8厘米、短口径9.2厘米。鼓腹部有朱砂写的两个字,一个字是“文”,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字;另一个字的争议较大,究竟是“尧”、“邑”,还是“唐”,目前尚无定论。

这两个简单的字,是我国明确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比成熟的甲骨文早了约800年。历史意义重大,所以文物说明标签也是红色的。

陶鼓(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细高颈,颈口外有柱状圆纽一周12枚。球形腹,底部有一周环列3个圆孔。

石磐(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

铜齿轮形器、玉璧、玉圭、两孔玉刀(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铜齿轮形器外观酷似现代齿轮,外径11.4厘米,内径7.8厘米,厚0.2~0.26厘米。中间是一个大圆孔,外缘一周有29个齿牙,出土时戴在墓主手臂上,可能是一件祭祀礼器。

彩绘陶簋(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色彩斑斓绚丽,专为宗教仪式制造。

彩绘陶壶(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

彩绘龙纹陶盘(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内壁以红、白两色绘蟠龙纹,以红色绘龙头及躯干轮廓,又以红色、黑色、白色和底色上绘红点及白点来表现鳞片(因年代久远,红彩脱落严重,原来的红白两色蟠龙纹已变成黑白纹)。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盘多为红彩,只有这件为红白两色。

三足陶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人像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正面浮雕一人像,头顶为锥形发髻,脸部以黑彩描绘。

彩绘龙纹陶盘(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通高9厘米,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深7.8厘米。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用朱红彩绘蟠龙纹。龙的形象比较特殊,有着蛇的身体、鳄鱼的头部、类似禾苗的舌头。

“宅兹中国”展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物,包括二里头、殷墟等遗址的陶器、青铜器、玉石器等。

二里头文化是距今3750—3530年左右二里头遗址及其周边先民创造的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境内,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等重要文化遗存。学术界一般认为,二里头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遗址。

陶盉(二里头文化)。温酒器。顶部有近似竖直的管状流。

陶盉(二里头文化)。造型均衡,表面光滑,制作精良。材质为高岭土,烧制温度需一千度以上,说明当时已掌握很高的制陶技术。

陶鬶、陶斝(二里头文化)。温酒器。鬶有流和三只空心的足。斝没有流,口呈喇叭形。

陶觚(二里头文化)。饮酒器。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

陶爵、陶角(二里头文化)。爵前有流,后有尖状尾,下有三个锥状长足。角没有流。

铜爵(二里头文化)。长流、短尾、平底、束腰,形体简朴,粗糙无纹饰。二里头青铜器在形式、纹样和铸造技术上处于初级阶段,却是我国青铜时代的“先祖”,为青铜文明的鼎盛与辉煌奠定了基础。

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文化)。由2000多片绿松石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大小2~9毫米、厚1毫米。龙身长64.5厘米,呈波浪状,中部出脊,最宽处4厘米。龙头为扁圆形,鼻梁由青白玉组成,鼻头硕大醒目,眼睛为圆饼形白玉。象征鳞纹的菱形主纹由绿松石片组成,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中段有一铜铃,铃内有玉质铃舌。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尾端下部有一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说明早在夏代二里头先民已经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所以文物说明标签是红色的。参观过程中发现,红色标签都在二楼“文明起源”、三楼“宅兹中国”两个部分,四楼“大国一统”没有。

“龙旂(旗)阳阳,和铃央央”,《诗经》中关于祭祀场景的描写,与绿松石龙形器、铜铃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引发学者对这件器物用途的比较和猜想。有专家推测绿松石龙形器是作为权杖的龙牌,或为后世称作“瑞圭”的礼器;也有观点认为以绿松石龙形器为形象的龙旗和铜铃的固定搭配,可能是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

展品布置颇具匠心,倾泻而下的LED灯瀑中,一条蓝色巨龙凌空盘旋。

二里头文化的龙,不仅被装饰在绿松石器和青铜器上,还以陶塑形象、刻划图案等形式出现在各种陶制礼器上。

陶龙纹透底器(二里头文化)。器壁有阴刻龙纹。

大口陶尊(二里头文化)。肩部饰一周龙纹。

鱼蛇纹大陶盆(二里头文化)。口沿内壁阴刻数条鱼纹,堆塑一周蛇纹。

陶尊(二里头文化)

附加堆纹陶鼎(二里头文化)。锥状三足,器身刻划几何形纹、堆塑纹等纹饰。

陶排水管(二里头文化)。表明当时的宫城已拥有排水系统。

石璋(二里头文化)

玉璋(二里头文化)。体型硕大,涂有朱砂,两面磨刃。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的圆孔内嵌一圆绿松石。扉牙表现的可能是张着嘴的龙形象。考古界后来在多处不同遗址中发现此类牙璋,说明二里头文化大范围、跨地域的传播,影响力很大。这件文物的说明标签也是红色的。

三孔石刀、三孔玉刀(二里头文化)。玉刀两侧各有四颗齿扉。

玉刀(二里头文化)

玉戈(二里头文化)

玉钺、玉戚(二里头文化)

铜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爵很多,但铜钺很少,到目前为止只发现1件;铜鼎也只有1件,被称为“中华第一鼎”的网格纹铜鼎收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文化)。微拱的弧形铜胎上铸出兽面纹,再以数百枚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上,以浑圆的绿松石珠为睛,勾画出奇异的神兽形象。

二里头遗址共出土铜牌饰3件,这两件分别出土于1981年、1987年。1981年的长14.2厘米、宽9.8厘米;1987年的长15.9厘米、宽7.5—8.9厘米。如此多的细小绿松石片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历经3000多年而无一掉落,可见工艺之精巧。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的洹河两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自1928年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发掘以来,至今一直未曾中断,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殷墟的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

刻辞卜骨(商)。古代占卜用品大多采用龟甲或兽骨,其中龟甲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契刻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刻辞卜甲(商)

嵌绿松石象牙杯(商)。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由杯身和把手(鋬)两部分组成。杯身如觚,圆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较小。通体雕刻兽面纹、夔纹等繁缛精细的花纹,并镶绿松石。把手为夔形头向上,尾下垂,饰鸟纹,镶绿松石。把手靠杯身的一面,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插入杯身。

象牙杯出土时共2件,被压得粉碎,经专家煞费苦心的拼接,才有了现在的玉颜。另外一件藏于国家博物馆。

来自妇好墓的一大波文物来了。妇好是商代盘庚迁殷后第二代国王武丁的第三任妻子,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墓发现于1976年,是迄今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在中国考古史、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出土的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文物,一部分藏于国家博物馆,一部分藏于河南博物院、安阳殷墟博物馆,还有的在这里。

铜方鼎、鸟足铜鼎(商)

鸟首尺形铜器、龙首尺形铜器(商)

“妇好”平底铜盉(商)。调酒器。顶面隆起,钮呈“T”字形,钮前有短流,小平底。流下肩部铸铭文“妇好”。这种形制的铜盉较为少见。

铜觯(商)。觯(zhì),饮酒器。

铜爵(商)。饮酒器。

铜斗(商)。取酒器,一为圆口、一为方口。

“妇好”圈足铜觥(商)。盛酒器。盖首为虎头兽面纹。

镂孔铜觥(商)。盛酒器。

龙头提梁卣(商)。卣这种盛酒器比较特别,专门用于祭祀。

“司粤母”铜圆尊(商)。盛酒器。有学者研究认为,司粤母与妇好是同一人,粤母是妇好的字。

“司粤母”铜圆壶(商)

鱼龙纹铜盘(商)。鱼纹、龙纹表明这是水器。

“妇好”铜盘(商)。外壁及圈足饰有三组夔龙纹和三组兽面纹,盘内底饰一条盘龙纹。

“妇好”铜箕形器(商)。状如簸箕,柄上下铸有“妇”和“好”两字铭文。此器曾被认为是炭铲,目前有观点认为是量器。殷墟已发现6件铜箕形器,妇好铜箕形器的容量约为2800克。

铜分体甗(商)。甗(yǎn),炊具,上部为甑,下部为鬲。牛首形耳,鬲腹饰人字形突弦纹。口内壁有铭文“好”。

“好”铜甗(商)。口沿下饰一周六组兽面纹。口内壁有铭文“好”。

“司母辛”铜方鼎(商)。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重117.5千克。口下内壁有铭文“司母辛”,意为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造此鼎。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外形与此相似、重量更大的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长110厘米,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34千克,是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里的“辛”、“戊”是商王武丁之妻的庙号,他有三位妻子,第一任“戊”(妇妌),第二任“癸”(妇癸),第三任“辛”(妇好)。

“妇好”铜钺(商)。长39.3厘米,刃宽38.5厘米,肩宽29厘米,重8.5千克。刃口为弧形,平肩,肩部有对称的两个长方形穿,靠肩处饰有两条侧身龙纹和一组云雷纹,龙纹中间有铭文“妇好”。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商代贵族墓中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亚长墓随葬七件),进一步印证了她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

虎食人纹铜钺(商)。通长39.5厘米,刃宽约37.3厘米,肩宽28.9厘米,重9千克。靠肩处饰虎扑人头纹。人头居于两虎之间,虎作侧面形,虎口对准人头,作吞噬状。

“亚弜”铜圆鼎(商)。通高72.2厘米,口径54.5厘米,足高25.8厘米,耳高13.8厘米,重50.5千克。口沿下饰六组兽面纹,口沿上有铭文“亚弜”(jiàng,一说读bì)二字。腹部和足部有烟炱痕迹,应为实用器。“亚”字是商代武官名,“弜”是方国名或族名。该圆鼎是殷墟出土的形体最大的圆鼎,或是“弜”献给商王室的贡品。

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包括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

高冠玉人(商)

玉鸮(商)

企立鹰玉笄首(商)。整体略呈圆锥体,表现一只呈站立之状的鹰的形象。恕我愚钝,横看竖看,怎么看都不像一只鹰,而像一支笔。

白玉簋、骨勺(商)

玉援铜内戈(商)

嵌绿松石铜柄玉矛(商)

玉兔、玉猪、玉龙(西周)

玉组佩(西周)。由3件玉璜、4件玉管和148件玛瑙珠、管组成。

串饰(西周)。由椭圆形玉饰、三棱形玉饰、玉蚕和玛瑙珠、管等组成。

玉兽面(西周)。头戴平顶冠,双眼呈梭形,鼻梁为蒜头状,长方形口内雕出上下八颗牙齿,左右两侧各雕出一对獠牙。

玉琮(西周)。方筒形,中为圆孔,两端有射,四壁刻有花纹。

带流铜鼎(西周)。内壁上方有铭文“井”。

井叔铜鼎(西周)。内壁底部有铭文“井叔作”。井叔是姜太公少子,西周初期重臣。

铜牺尊(西周)。盛酒器。外形为一只站立的怪兽。背部盖纽上有一只凤鸟,项背上是一只卷尾虎,胸前和臀部各有一只回首卷尾龙。盖内底部和器体腹内均刻铭文“邓仲作宝尊彝”,所以又称邓仲牺尊。

这件文物反映了西周时期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礼乐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标签也是红色的。

铜编钟(西周)

井叔铜钟(西周)

铜軏(西周)。軏(yuè)是古代马车前的一种装饰件。马车车体由双轮、轴、衡、辀(辕)、舆构成。其中辀具有前持衡、后承舆的作用。马匹通过衡和轭连接辀,曳引车辆行进,䡇是套在辀顶部的装饰,上端常为兽首状。

铜钺(西周)。整体为宽扁的半环形,内侧为曲体龙形,用八条弯曲的凹槽表示龙身,龙身外侧有三个涡纹,内嵌绿松石。龙身形钺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器型,嵌绿松石装饰的龙身形钺存世量仅十余件。

铜钺(西周)。上窄下宽,中部圆孔周边盘卷龙纹。

“孟狂父”铜甗(西周)。“孟狂父”是井叔氏分支家族的宗子。

铜卣(西周)。通体饰四重龙纹,盖面隆起,顶有菌状钮,器盖和器底内壁均有铭文“史”。

铜卣(西周)。通体遍布凤鸟纹,以云雷纹衬地。

铜鸮卣(商)。外形似两只鸮相背而立。

铜觯(西周)。饰兽面纹、夔龙纹。盖面、颈、腹部和圈足均有扉棱。器盖和底均有铭文“史”。

铜方斝(jiǎ,商)。上部为方塔形立柱,腹部一侧有兽头鋬,内底有铭文“亚址”。

铜方尊(商)。肩部兽首采用分铸方式,兽首可以取下搁置一边。

铜鼎(西周)。立耳,圆底,三足细高,外侧饰扉棱,腹内壁有铭文“史”。

铜胄(西周)。一种用于作战防御的盔甲。

铜钏(西周)。一种戴在手臂上的装饰品。

铜人面饰(西周)。圆目,阔头,大口,低鼻梁,小耳朵。

铜当卢(西周)。马额中央的装饰件。上部为兽头,中部为兽面,下部为兽头装饰。

铜壶(东周)

四楼的“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展示秦汉以来的考古发掘文物。其中“大国一统”展示秦朝以后的历史,“和融万方”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民族觉醒”展示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历史。

四神彩绘陶壶(东汉)。壶身以红彩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样和锯齿纹。

陶猪圈(东汉)

葵花形云龙纹铜镜(唐)

金银平脱对鸟纹铜镜(唐)。金银平脱是一种器物装饰工艺,将金银薄片裁制成各种纹样,用胶漆粘贴,然后髹漆数重,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纹脱露出来,形成熠熠生辉的华美效果。

唐哀帝即位玉册(唐)。汉白玉质地,每枚阴刻4~7字楷书。字内填金。铭文为“百年重熙”、“祖业克绍”、“宝图光践”等。

彩绘贴金天王俑(唐)。镇墓兽的一种,形象威武生动,装饰华丽鲜艳。

青花龙云纹高足瓷碗、影青高足瓷碗(元)。影青也称青白釉。

青釉莲瓣纹瓷碗(元)。内壁刻有兽纹,碗底刻有花纹。

黄釉葵口瓷盘(元)

青白釉梅花纹瓷瓶(元)

青白釉桃纹瓷盘(元)

白底黑花龙凤纹瓷罐(元)。肩部绘缠枝花卉纹一圈,腹部一面绘龙纹、一面绘凤纹。器物蕴含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白底黑花龙凤纹瓷扁壶(元)。腹部两侧在白地上用黑彩分别绘出龙纹、凤纹,并刻划出鳞片和羽毛。

陶象辂(明)。象辂是以象牙为饰、供帝王乘用的车辆。该陶制明器整体涂红褐色漆,车顶为半圆球状,中部为方形辂亭,前、左、右三面开门。车辕前后分别饰镀金龙头、龙尾。

“位至三公”铜镜(曹魏)

文吏俑(北齐)

封泥(西汉)

《续修台湾府志》(清)

《皇清职贡图》(清)。记述清朝境内各民族以及与清朝有往来国家的民族情况。

《钦定吏部处分则例》(清)。清代吏部处分官员的法规汇编。

青釉凤纹瓷洗(辽)

人面瓦当(辽)

兽面瓦当(金)

熹平石经(东汉)

着衣陶俑、裸体陶俑(西汉)

错金铜豹镇(西汉)。呈蜷卧状,豹身饰错金银梅花状纹,双眼嵌玛瑙。体内灌铅作席镇之用。

玉牒(新莽)。王莽封禅泰山仪具,上有“万岁壹纪”、“作民父母”、“封亶泰山”等29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封禅仪具。

“大泉五十”钱币(新莽)。双层轮廓,文字很有特点:“大”字如同飞翔的家燕,顶端的燕头由双线构成,下伸波折如同飞翔的双翅,撇捺如同燕尾;“泉”字顶端呈波浪状,形如“山”字。

“大布黄千”钱币(新莽)。“黄”为“横”省去偏旁“木”,“横”即“衡”,“等于”之意,即这块钱币等于“小泉直一”1000枚。

木版雕梵文陀罗尼经(唐)。中心框内为一幅墨线人物图,右侧为金刚力士,左下方为祈祷状男子。中心方框外和印刷边框线之间为雕版印刷的梵文陀罗尼经文。印刷边框外绘有墨线印契、法器和花朵等。

透雕圆形玉饰(西汉)。正面阴刻一只立姿独角山羊形象,背面光素无纹,肩部有四层迭压的羽翼,羊身周边有云纹相连。带翼神兽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草原文化影响。

仿波斯萨珊玻璃器黑釉陶盏(北魏)。器型为中国传统样式,装饰风格与波斯萨珊(现伊朗及其周边地区)的突面纹玻璃器极为相似。

肩水金关汉简(汉)。肩水金关是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下辖的一处关城,当时进出河西的必经关口,与玉门关、阳关并称河西三关。出土汉简的内容涉及西北边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民族、社会等方面,文字书体有小篆、古隶、草书等,是研究两汉西部边疆和汉字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葡萄瑞兽纹方砖(唐)

莲花化生瓦当(北魏)

菩萨头像(北周)。螺发,面部丰满,双耳、眼周、嘴周、颈部残存贴金。

菩萨头像(北魏)。头发额前中分,面容丰腴,细眉凤眼,厚唇小口,嘴角上翘,似微露笑意,呈端庄典雅模样。可以看出,菩萨形象在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渐由伟丈夫向美妇人转变。

千佛壁画残块(宋元)

青釉人物瓷瓶(西晋)。胡人形象,跪坐于瓶腹之上,双手持一圆形物,头系网格状发箍。瓶腹部凸弦纹带下饰凤鸟纹及铺首形纹样。

鎏金錾花九曲银勺(唐)。勺柄扁方修长,末端为凫头形。勺体呈九曲花瓣状,饰鱼子地纹和蔓草纹,体现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泥塑罗汉像(辽)。目前唯一考古出土的泥塑罗汉像。全身彩绘贴金,眼部镶黑色琉璃珠,表面上细泥压光后彩绘。

陶杯(新石器时代)。海南三亚英墩遗址出土。

鼓腹玻璃瓶(唐)。扬州城遗址出土。球状鼓腹和玻璃成分均表明,此为伊斯兰钠钙玻璃。

黑釉兔毫盏、黑釉碗、黑釉褐彩盏、酱黑釉小碗(宋)

1914—1915年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缴纳学费的单据(复印件。原件藏于早稻田大学)

孙中山手书“世界大同  人类进化”对联

《青年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于上海,1916年9月第二卷出版时改名《新青年》。以破除旧文化、创造新文化为宗旨,宣传科学、民主,倡导思想解放。

《湘江评论》。1919年毛泽东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刊物。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蓝头本”)

馆内还有多位学术大师的介绍,致敬他们的学术贡献与成就。如中国第一位接受考古学正规训练,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发现者、考古学家梁思永;中国第一位埃及学博士,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考古学家夏鼐;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等理论的考古学家苏秉琦等。

互动区、文创区、打卡区等也很有特色。

前后6个小时,参观完毕,告辞——

远观国家体育场(鸟巢)、奥林匹克塔、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感谢阅读。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观展寻宝系列游记之二:中国考古博物馆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