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游北京中轴线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
序
中轴线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首次提出,早在1944年他在编著的《中国建筑史》中,就率先将其定义为“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东西对称的轴线,并且指出“世界各国唯独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古都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北京城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元朝,元世祖忽在金中都东北方择址建设元朝国都—元大都,其中轴线是由刘秉忠和他的学生郭守敬二人主持设计,这时中轴线长3.7公里,但未与子午线重合,并非人们认为的正南正北的向,而是偏离子午线两度十几分,由于偏差比较小,一般人根本感觉不到,中轴线在地安门时已向西偏离200多米,到最北端的钟楼时大约已偏离近300米,但这种偏离并不是人为失误,而是设计人刻意为之,如果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京270多公里的元上都遗址。北京中轴线最后形成整体贯通是在明清时期,明灭元后改建了元大都,明初大将军徐达将元大都北城墙拆掉南移,东、西、南仍沿用大都城墙,明永乐年间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修建紫禁城,后又营建皇城,又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推1公里,至此形成明北京内城。明嘉靖年间增建北京外城,中轴线位置依旧并向南延伸,但将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北部偏斜的中轴线被矫正过来,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此时中轴线长4.78公里,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长3.8公里,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这条汇集着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鼓楼、钟楼等大型建筑的雄伟建筑长廊。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未做大的改动,只是沿袭明代格局,中轴线也未改动,这时的中轴线长7.86公里,至今已有750多年历史,这是经过持久的设计和建造形成的连续空间序列和城市景观,也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北京中轴线宛如城市的脊梁贯穿了北京的南北,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其长度、规模以及历史之久远、文化内涵之深厚、空间规划与建筑布局之严谨,均为世界城市之最,堪称人类城市规划与建筑史上的奇迹,梁思成对此曾予以高度评价,称“这样有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并赞誉北京中轴线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许多著名的古建筑物均位于此条中轴线上,这些古建筑群形成独特的对称之美,北京古城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此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称“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线对称如此钟爱与恪守”,目前北京中轴线尚存32座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主要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包括正阳门箭楼、外金水桥、天安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景山万岁门、鼓楼、钟楼等。2011年北京启动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申遗文本于2023年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确定了14处遗产点分别是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总面积51.3平方公里,力争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今年3月春暖花开,我们乘与这条中轴线大部分重合的地铁8号线,专程畅游了最美中轴线及两侧重要景点,所幸这几天北京气候晴好,蓝天白云,没有阴天,也无风沙。
一
永定门为北京外城的正门,寓意“永远安定”,是外城7座城楼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起点。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时,南城墙在正阳门一线,嘉靖年间增建一圈周长约40公里的外城,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7.8公里。永定门城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12年后增筑瓮城,未建箭楼。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修缮永定门,增建单层箭楼,但规制较小,
仅面阔仅三间、进深一间,至此永定门形成城楼、瓮城、箭楼的完整形制。1950年底永定门拆除瓮城,城楼、箭楼成为两座孤立的建筑,1957年永定门城楼、箭楼也被相继拆除,北京外城其他6座城门也无一幸存。2004年北京市仿乾隆年间样式重建永定门城楼,但规模扩大不少,城楼共两层,总高26米,面阔五间24米,进深两间10.5米,重檐歇山顶,城楼下为高8米的城台,东西长31.4米,南北宽16.96米。
2003年在先农坛发现了明代原配的永定门石匾,“永定门”3个楷书大字沉雄苍劲,为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始建永定门时的原件,现在永定门门洞上方所嵌石匾的“永定门”三字,就是仿照这块石匾原样雕刻的。永定门城楼位于南二环护城河北的永定门公园南端,坐8号线地铁可达,该公园也建于2004年,处于天坛与先农坛之间,为开放式带状公园,南北长1000米,城楼后侧地面可见当年御道的石板。
永定门公园北端的西侧原为先民坛,东侧就是著名的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决定天地分祭,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自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起,共有22位明清皇帝亲临天坛祭祀。天坛以布局严谨、构造奇特、装饰瑰丽著称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总面积273公顷,分为内坛和外坛,西侧的外坛广植古柏,主要建筑集中在东侧的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贯通南北、长360米的丹陛桥将两组建筑连接起来,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被公认为三大声学奇迹,1961年天坛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先到最南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圜丘、皇穹宇,其中圜丘形圆象天,3层高5.17米,下层直径近55米,每层4面出台阶各9级,最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9圈,
其中内圈为9块,并以9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9或9的倍数。皇穹宇位于圜丘坛外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3座琉璃门,并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8根檐柱,中间8根金柱,殿内为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其殿内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筑中独一无二。皇穹宇院落的圆形围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墙轻语,虽然二人相距很远,但仍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的声音,而殿前甬路从北面数的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人们站在第1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2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3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也是人们把这3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
沿丹陛桥向北行,我们来到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祈年殿,屹立于6米高的3层圆台祈谷坛上,汉白玉雕栏环绕,气势巍峨,壮观恢弘。祈年殿为圆形攒尖式建筑,高38米,直径32米,砖木结构,3层重檐向上逐层伞状收缩,圆殿象征天圆,蓝瓦象征蓝天,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28根金丝楠木巨柱环绕排列,其中最里面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其中中层12根名为金柱,比龙井柱略细,支撑第二层屋檐,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
外围12根柱子叫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檐柱、藻井等均以皇家的高规格——龙凤和玺彩画为饰,殿顶的龙凤藻井上中下3层皆为圆形,逐层收缩,叠落起来形成穹窿,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千百年来一直“以农为本”,农业收成的好坏往往关系着国家的安定,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祈年殿就是这种重农思想的象征,也表达了人们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1961年天坛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北京的热门景点,游客熙熙攘攘,其中有不少是碧眼金发的外国人。
回到中轴线我们继续北上,过天桥就是前门大街,前门大街是民众俗称,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过去是皇帝出城赴天坛的御路,明朝中叶这里成为一条商业街,清末成为北京同外省联系的交通枢纽,1965年正式定名为前门大街,全长845米,现在是北京著名的商业中心,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拥有六必居、同仁堂、内联升等众多中华老字号,著名的大栅栏也在其中。前门大街的北端就是五牌楼,即那座六柱五间的跨街牌楼,明代京城9门都建有牌楼,但此座牌楼的规格最高,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建成时为木结构,为五间六柱五楼冲天式,每根立柱各有一对戗柱,五楼均为四坡顶,由于牌楼位于正阳桥前,故其匾额上书“正阳桥”3字,
因其建制又称前门五牌楼,由于为木制,在明万历、清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曾多次遭遇大火,曾是北京城里的重要建筑物,也是古城街道的独特景观。清末时北京跨于街道上的木牌楼多达20余座,因为妨碍交通1952年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梁思成、郑振铎、林徽因等古建专家据理力争,北京市最后对牌楼做出保、迁、拆三种处理方式,即在公园、坛庙之内的可以保留,大街上的除了国子监等4座外全部迁移或拆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前门五牌也未能幸免。2008年前门大街改造工程全面启动,五牌楼得以重建,这也是京城9门唯一复建的牌楼,其宽22米,高近15米,仍为六柱五间,现已成为前门大街的地标。
前门五牌楼后就是正阳门—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因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俗称前门,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原名丽正门,出自《周易》“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此门为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但规格高于其他8门,是老北京的象征。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永乐皇帝朱棣将其任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升格为北京,此为北京得名之始,为扩展皇宫前的空间,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南面城墙向南拓展近1公里,在正阳门一线重建,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新建城楼,当时仍沿称丽正门,高度达42米,为京城最高大的城门。民国初期杭州名士邵章先生曾为北京各城门重新题写汉文名称,并制成石匾镶嵌,但大多现已失落无存,只有正阳门箭楼的门洞上方这块仍为原物。
明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1439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丽正门增筑瓮城、箭楼、东、西闸楼,改称为正阳门,此门集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此外还疏浚城壕、建造石桥、牌楼,形成“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其中四门是指正阳门的4个门洞,即城楼门洞、箭楼门洞、瓮城两侧的东、西闸门各有一门洞,而其它8门均只有2个门洞,即城楼门洞和瓮城单侧闸门的门洞,箭楼皆无门洞;三桥是指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石拱桥,桥面被栏杆分隔成3路通道,居中的御道正对着箭楼门洞,只有皇帝才能通行;五牌楼就是前门五牌楼。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
正阳门自明正统初年至清末,前后470多年间因兵燹或失火曾多次遭到毁坏,重建、修缮见于史籍的就有5次,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楼、箭楼均被焚毁,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修复,1915年为改善交通正阳门瓮城被拆除,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正阳门规模宏丽,形制高大,气势雄浑 ,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现虽仅存城楼和箭楼,但仍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城门,但此门目前不对普通游客开放。
正阳门后原来是中华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依南京洪武门而建,与中轴线上的永定门、正阳门和天安门不同,此门为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设中大左右小3个门洞,其规制很高,平时处于封闭状态,只有遇到重大节日才会开启,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故称“皇城第一门”,为明清两朝国门的象征,明清皇帝去南郊天坛祭天从此门出入的,外国使者、地方官员来京朝拜也必须从此门进入,其中正门只有3个人可以走,一是皇帝,二是皇后大婚那天,三是新科状元中状元的那天,其他人均只能走侧门。此门多次易名,明代称大明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将其改为“大顺门”,但这个名称只存在了29天,清代改称大清门,1912年袁世凯又将其改为中华门,1954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中华门被拆除。
二
正阳门的北面就是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明清时期这里是紫禁城正门外的T形宫廷广场,东、西、南3面均用围墙围起,是一块普通百姓不可进入的封闭禁地,也是朝廷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中华门北侧原为“千步廊”,为明清时六部五府的办公地,左右各有廊房110间,东、西折南北向廊房各34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千步廊”的北面原为天街,也就是现在的长安街。1914年北洋政府启动旧城改造计划,拆除天安门前的“千步廊”,宫廷广场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开放广场,百姓可自由穿行和逗留,这里也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0运动都在此为中国近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30万军民在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1954年拆除了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户部、刑部等衙署等建筑。1958年为迎接十周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建,同时在广场上建起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两侧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军事博物馆,奠定了广场作为政治中心的基调,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是原苏联莫斯科红场的9倍,地面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内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矗立着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杆,其中1977年在中华门旧址上建起毛主席纪念堂,占地5.7万多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坐南朝北,呈正方形,基座两层由大渡河畔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堂外四周44根为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的明柱,柱间装有广州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两层玻璃飞檐镶葵花浮雕,正中“毛主席纪念堂”6个大字为华国锋所题。堂内一层北大厅中央是3.45米高的汉白玉毛泽东坐像,背景是巨幅绒绣壁画《祖国大地》,瞻仰厅是纪念堂的核心部分,花丛中安放着水晶棺,毛泽东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南大厅为出口大厅,白色大理石墙上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纪念堂二层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革命业绩纪念室。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是新中国诞生后在广场修建的第一座建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被誉为“共和国第一碑”,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时任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的设计方案被采用,1952年动工,1958年落成,历时6年多,是建国以来耗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此碑平面为呈方形,坐南朝北,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由1.7万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最主要的碑心石采自青岛浮山,采运工作历时7个半月。是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完整巨形花岗石,其石坯重达280吨以上,粗加工后净重仍达103吨。
纪念碑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3部分,总高37.94米,其中台座两层,四面均有台阶,环绕汉白玉栏杆,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8个花环,下层束腰部四面镶嵌8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有170多个人物形象,均与真人一样大小,浮雕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胜利渡长江,在最大一幅的胜利渡长江主浮雕两侧,还有两幅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浮雕。
纪念碑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碑身在三分之一处略有收分,碑顶是卷云下重幔的小庑殿式,碑身北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箔大字,南面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自2018年开始,每年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首都各界代表在纪念碑前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缅怀英雄烈士。天安门广场北侧正中就是国旗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新中国成立至1991年旗杆高度为22米,1991年后旗杆高度提升至30米。2004年以来这里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仪式,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现场演奏3遍国歌,现场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每年十一国庆时,国旗南侧还将设置花坛,中间是一个巨大的红灯笼。北京中轴线的高潮原来在故宫,现在第一个高潮在天安门广场,第二个高潮才是故宫。
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每年举行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以及5年一届的全国党代会均在此召开。1958年周恩来在8个方案中确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从动工到建成仅用280天,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北翼的宴会厅,中部的万人大礼堂和南翼的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
人民大会堂的正立面呈山字形,中部稍高,两翼略低,坐西朝东,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门额上镶嵌着巨大的钢质国徽;四面开门,门前为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墙面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我们从南门进入再转到东门,
东门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也是万人大礼堂的入口,迎面是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高25米,直径2米,四面门前有3组花岗岩台阶。东门为5樘金黄色铜门,门前有开阔的小广场,也是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进入东门便是中央大厅,南北长76米,东西宽48米,高度达到了16米,面积为3600平方米,作为门厅不设座位,正上方挂有五盏水晶玻璃吊灯,周围有20根汉白玉明柱,中层有12米宽的回廊,有6座门通往万人大礼堂。
大厅后便是位于中心区域的万人大大礼堂,南北宽76米,东西进深60米,最高处33米,但无一根立柱,是整个人民大会堂最重要的主体建筑,总体积达8.6万平方米,可以容纳一整座天安门城楼。礼堂平面呈扇面形,西面为主席台,可设座300-500个,东面为层层上升的3层,一层设座位3693个,二层3515个,三层2518个,总计可容纳1万人,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均可看到主席台。万人大礼堂为大跨度穹窿顶,与墙壁圆曲相接,体现出水天一色的设计思想,正中央是巨大的红色五角星灯,周围有70道光芒线和40个葵花瓣,三环水波式暗灯槽,一环大于一环,与顶棚500盏满天星灯交相辉映。
大会堂北翼二层是有5000个席位的宴会厅,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6米,高15米,面积7000多平方米,周围是高11米、直径1米的28根贴金廊柱,厅顶中央是由水晶玻璃组成的吸顶大花灯,周围是棋盘式的彩色藻井(见下图1)。大会堂二楼东大厅整体色调为棕红色,铺着红色的印花地毯,华美大气,这里是举办重大外事活动和重要会议的场所,由南北两个小厅组成(见下图2)。万人大礼堂的南面是巨大的大楼梯,由汉白玉材料制作而成,62级台阶宽达8米,大楼梯上方二层为迎宾厅—是国家领导人宴会前迎宾及合影留念之处,墙上是人民大会堂内最大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此画高5.65米,宽9米,作者为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题(见下图3),这里还铺有人民大会堂最大的地毯,宽16米,长23米,重3吨多。最后我们来到位于一层出口的新闻发布厅,每年人大、政协两会都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见下图4)。
人民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的34个厅,其中最大的厅是香港厅,其总面积达到了1728平方米,其次是澳门、山东厅,分别为1300和1210平方米,其余厅大多是几百平方米,装修及陈设富有本省特色,目前开放湖南、辽宁、四川、广东、上海5个会议厅供游客参观,开放厅均有人值守,游客只能在前部参观(下图1、3为湖南厅,图3-6分别为辽宁厅、上海厅、广东厅、四川厅),但在电视新闻中出镜率最高的福建厅未开放,因其正好位于迎宾厅的后面,常有外事活动在此举行,
国家领导人会谈大多选在此厅,我们在最后出口看到免费饮水处,可以拿一个印有“人民大会堂”字样的纸杯作纪念。1984年人民大会堂实行企业化管理,会议厅可以租,宴会厅可以就餐,大企业一般会租金色大厅、中央大厅,省钱的可以选择省厅,普通的省厅每天租金12万到15万之间,现每年要承办各种会议及活动3000多次,经营总收入达创纪录的几千万元,1986年大会堂的行政经费就完全实现自给自足。
人民大会堂后面的国家大剧院也值得一游,这是一座超现代风格建筑,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是世界一流的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也是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剧院名由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题字,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底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主体建筑为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椭球壳体外环绕面积达3.55万平方米人工湖,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其60%的建筑在地下,高度达10层楼之多。
天安门广场的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前身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同为建国10周年的10大建筑,其坐东朝西,面向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但正门左、右侧上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那7个字也太小了。馆内地上5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馆内有48个展厅,藏品数量多达100余万件,另有剧场、学术报告厅以及图书馆,但我计划只游览负一层的古代中国馆。
从长安街的北门进入后,首先经过最大的正厅—南北艺术长廊,长260米,高28米,顶部有368个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然后我们直奔古代中国馆,这里分为8个部分,展品很多,灯光很暗且游客蜂拥,但我关注的重点是展厅中央的西夏商周青铜器,其中以下几件均为“为镇馆之宝”,也是10大传世国宝,禁止出国展览:
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的方形青铜礼器后母戌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高1.33米、长1.1米、宽0.79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四羊方尊也为商朝晚期青铜器,高58.3厘米,礼器为方形,每边边长为52.4厘米,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且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其肩、腹部与足部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4只卷角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西周早期的圆形青铜礼器大盂鼎,高1米,口径0.78米,重153.5公斤,器壁较厚,雄伟凝重,是西周早期大、中型鼎的典型式样,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作器者名“盂”,故称大盂鼎,器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布局规整,书风凝重,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约公元前1003年)册命贵族盂之事,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和商臣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
商末周初的圆形青铜礼器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造型雄伟,铸造精细,高1.03米,口径0.8米,重230公斤,在我国已出土的商代圆形鼎中体积最大,也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周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为圆角长方形,长1.37米,宽0.86米, 高0.4米,重2.15公斤,盘内底部有长篇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但我一直找不到另一件西周青铜器—利簋,几经询问才在一个角落发现,这个高仅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近8公斤的小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西周青铜器,簋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方座,为西周初期出现的新式样,作器者名“利”,器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3字,记录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公元前1046年),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确切依据,据说是迄今为止的物证孤品,在商周历史断代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走出国家博物馆西门,我们收获满满,天安门广场虽然来过多次,但四周的上述建筑我们都还是第一次进来观赏游览,在此友情提示:天安门广场及上述周边景点均不现场售票,需提前3—7天网上预约。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