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奇妙长城(二)

编辑

                                                                                    北京之密云、怀柔篇

         北京市境内的长城长约629公里,整体走势呈半环型,分布在东、北、西侧6个区,其长度虽仅占全国总长的5.38%,居各省、市、区第6位,但在京北一带长城却分布最多、最密,其中在西段又分为内、外两条线,而且多为精品,工程最复杂,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文化最丰富,其中保存较好的70多公里,保存状况中等的116公里。【司马台长城—长城三险之首、北京最高文物】: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北部的古北口镇,距离北京120公里,与其西面的蟠龙山、卧虎山、水关和铁门关长城,共同构成了古北口长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古北口地处燕山山脉交通要冲,襟山带河,地势险要,有“京师锁钥”之称,是北京东北方向的重要屏障,北方来敌如攻下古北口,前往北京将是一马平川,再无阻挡,所以历代各朝纷纷在此修筑长城,是北京周边长城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约公元1373年),后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伦加固,

北京境内长城分布图

大都修建在山势陡峭险峻之处,据说造价比其他地段长城高4—5倍。司马台是我见过的长城中地势最险要、最陡峻的地段,这里的山势犹如人的手指并拢,呈双向阶梯状,长城依陡峻的山势而筑,并以险、密、齐、巧、全5大特点著称于世,千米之内密布14座敌楼,相隔最近的仅有60米,有6种楼顶、7种墙体,墙和敌楼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万里长城中极为罕见,而许多敌楼顶部的样式为司马台长城独有,中国长城专家罗哲文曾高度评价,称“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堪称中国长城之最”。网上都说司马台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敌楼35座,以鸳鸯湖为界分东、西两段,实际上司马台长城全长约3公里,共有22座敌楼,其中东段为15座敌楼,东10楼为尽头,以东还有5座未发开,西段至横沟楼为7座敌楼,但均未开发,从横沟楼至后川口的13座敌楼,实际属于金山岭长城景区。

司马台长城示意图
司马台长城全景(网络航拍图片)
对面是金山岭长城

司马台长城的主要看点在东9、10敌楼,连接两楼的单边墙更是以险峻而著称,因山脊极其狭窄,有如刀刃,危崖之上只能修筑成单墙,故称单边墙,为北京、河北两地的分界线。网上说万里长城最险段有3处,箭扣的鹰飞倒仰为第二险、黄花城的十八蹬为第三险,而司马台的单边墙居三险之首,长城至此仅有两个脚面宽,大约50厘米,有的地方只剩一块砖头,仅容一人通行,长约200米,不要说在墙头上走路,就是在上面站立一会儿,也会不由得心惊胆战。去东9、10敌楼还需登“天梯”而上,“天梯”长约100米,坡度85度几近垂直,砖石砌就的台阶宽仅一块砖,仅可容脚,且无扶手,左右两侧皆是700多米深的悬崖,俯看不由人倒吸一口凉气。

东9、10楼(网络图片)
东9、10楼(网络图片)
东9、10楼(网络图片)

东9楼相传为羚羊化身的仙女居所,又称仙女楼,东10楼全部高度的一半都是台基,南墙无窗,北墙开两个箭窗,东西墙均为一门一窗,都是北侧开窗,中央开门,门距地极高,原来应该是以绳梯上下。此楼位于陡峭峰巅危崖之上,海拔为986米,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也是北京最高的文物,据说在晴夜里能望见京城的万家灯火,故称望京楼。司马台景区现在实际只能游览可怜的7座敌楼,在北京各长城景区中范围是最小的,而且是古北水镇的附属项目,缆车到达处可步行至东5楼或东7楼,最险处的天梯、仙女楼、单边墙、望京楼均已关闭,而7号敌楼前方有山体遮挡,这些标志性的景观现在都看不到,游人只能在山下远远仰望了。

单边墙(网络图片)
单边墙(网络图片)
东7楼

【蟠龙山长城—将军楼、十八眼楼、二十四眼楼】:蟠龙山长城东距司马台长城仅8公里,由于这段长城基本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实际上相当于“野长城”,显得岁月沧桑、古朴苍凉,但也保持着完整的历史风貌,其中将军楼和24眼楼是这段长城的建筑精华。这里所谓的“眼”指的是长城敌楼的箭窗或瞭望孔,在今天所能见到的明长城空心敌楼中,以三眼敌楼数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一种长城敌楼形态,外立面开箭窗数为3个,俗称三眼楼,内部也设有3条并列的拱券形廊道,俗称为“三通道”,各通道间开有拱门相通,门窗也多为拱券形,网上有人说箭扣长城的九眼楼为万里长城第一楼,甚至称现存的长城上也只有这一座九眼楼,但与蟠龙山长城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蟠龙山长城
蟠龙山长城
蟠龙山长城

蟠龙山位于金山岭西面,其相对高度不高,仅约150米左右,可登攀的长城长度约5公里,宛如依山盘踞的巨龙。这是一个镇管景区,也是所有开放的长城中唯一未经修复的“野长城”,其中十八眼楼位于东段,东西南北均有门,仅从两面看就有9个箭窗,4面应为18眼,而西段的将军楼又称二十眼楼,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是长城守军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在著名的1933年长城抗战中,此楼曾受日军猛烈炮火轰击,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最激烈的地方,古北口抗战还催生了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当年战况的真实形象的写照。将军楼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米,其中南北各有4眼,东西各有3眼,加上2个门洞,4面合计22个眼,途中还有一段“楼坚强”,四周都已倒塌,唯有一角无比坚强,挺立不倒。

蟠龙山长城
十八眼楼
将军楼前“楼坚强”

蟠龙山长城东侧最后一座敌楼为三层,其中一、二层4面各有3眼,合计更是多达24个,故称二十四眼楼,是长城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真正的万里长城第一楼,虽然目前东、北两墙已毁大半,仅剩4个瞭望孔,但西、南两面墙基本保持完整,12个瞭望孔俱全,因此现存仍有16个眼,西、南两墙内壁还竖起了巨大的三角铁架用于支撑墙体,而楼顶则全没了,由此向东为部队营地,有军人给到此游览的小学生讲解,称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大战一触即发,为防止苏军以此坐标确定进攻路线,我军计划将其炸毁,后虽被上级制止,但已毁近半。游览蟠龙山长城到此止步,再往前就是部队驻地,立有“军事重地,禁止通行”警示牌,二十四眼楼外还专设一哨位,有士兵在此站岗值勤,禁止游人进入部队营地,但里面的长城保存比较完好。

二十四眼楼远景
二十四眼楼近景

【卧虎山长城—姐妹楼、圆形楼、“长城结”】:蟠龙山以西就是卧虎山,二山之间为潮河,站在蟠龙山长城西望,对面的地势比蟠龙山高大险峻多了,因山顶形状酷似两只一仰一俯的老虎而得名,其山脊薄如刀刃,宽不过1—2米,两边悬崖百丈,山上的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全长4.75公里,包括主线及三段支线,其中主线长城上有36座敌楼,相对高度450米,相比地势较缓的蟠龙山长城,这里山势陡峭,长城雄伟,

图中近处为蟠龙山长城,远处为卧虎山长城

从山下到山顶要6个小时,有一段非常险峻,需要手脚并用攀爬而上,全程穿越强度不小,一般需要分两次才能完成卧虎山长城雄险奇秀兼具,以年代久、变化多、布局巧、设施全成为长城建筑史上的杰作,这里有万里长城唯一的姐妹楼,有最长的水关长城,有极为罕见的扁形楼、圆形楼、半边楼、双垛口和“刀把楼”,还有由北齐长城、明砖长城、明石长城、长城支城等汇成的壮观的“长城结”。

卧虎山长城
卧虎山长城
卧虎山长城

首先看到的是潮河西岸的双敌楼,民间俗称姊妹楼,史书上并无确切记载,在长城中更是独一无二,姊妹楼并排相错,并肩屹立,相隔仅2米多,是长城上距离最近的两座敌楼,其中北面的姊楼较高,南面的妹楼较低,并排相错,攻守两便,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这种建筑形式既可以多驻兵,还可以囤积武器和粮食。高处的姊楼平面近似正方形,四面均有三个箭窗,窗口两券两伏,低处的妹楼平面呈长方形,

姊妹楼
姊妹楼

大面有四个箭窗,小面有两个箭窗,两座敌楼由台阶相连,彼此互通。上世纪初一些外国摄影师、探险家和旅行者被其所吸引,陆续造访古北口,留下很多珍贵照片,上世纪30年代美国旅行家威廉 · 盖洛到此,那时的潮河依然水势浩大,晨霭中他拍下了这张著名的照片。2010年复建姊妹楼被提上日程,根据现场勘探、测绘数据,参照历史照片,反复计算比对,按历史原貌复原设计,但昔日的潮河水已经消失,化为一片湿地。

姊妹楼(历史老照片)

万里长城沿线敌楼多以方形为主,圆形敌台为数有限,但在北京及周边的长城主线上,已发现有6座圆形敌台,其中5座位于河北怀来县境内,且大多只剩基座,唯有卧虎山这座位于长城主线上,尚能看到门洞和部分箭窗。站在圆形敌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川字形长城的3段,如同三江并流,如三条巨龙从云端潜入深渊,在雄峻的群山之,构筑成一个巨大的“川”字,再加上南侧的支线长城、东侧的卧虎山长城,

圆形敌台

共计五段长城在脚下三叉结点与圆形敌楼附近汇集,又如同5条巨龙自不同的方向而来,而圆形敌楼则好似一颗明珠,形成五龙戏珠的奇妙格局。圆形敌楼的前方是一处三段长城相交的三叉结点,这就是著名的“长城结”,左侧的支线长城向南方往潮河方向延伸,通向河东南岸的古北口长城,右侧的干线长城则通往西北方向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之上,脚下这段通向东边的卧虎山。

“长城结”
“长城结”(网络航拍图片)

       【慕田峪长城 —正关台、好汉坡】: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区,由明初大将军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其西接居庸关,东连古北口,自古以来就是守卫北京的军事要冲,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建慕田峪关,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戚继光又进行了整修,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长5.4公里共20座敌楼,这里敌楼密集,敌台、墙台、铺房多达25座,百米左右就有一座,在长城中较为少见,其中1号至4号不到500米就设敌楼4座,这里的长城还拥有双面垛口,这意味着需要两侧同敌作战,而且内、外支城并存。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
双面垛口

慕田峪长城大致可分东、西线两部分,其中的正关台地势最低,海拔仅489米,往东延伸时陡然上升,至大角楼不到500 米距离却急剧升高了117米。慕田峪长城的最低处就是正关台,由3座空心敌楼通连并矗,两侧楼较小,中间楼较大,上下两层,底层相通,关门不设正中,而是在关台东侧,进出关台也是两侧敌楼设门,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为万里长城所罕见,据说这里就是当年戚继光的指挥部,因为长城最容易被攻的地点往往是最低处。由此向上就是1号敌楼 —大角楼,海拔603米,这里是东部的制高点,视野开阔,

慕田峪长城示意图
正关台
正关台
正关台
大角楼
大角楼
慕田峪长城全景

长城内外尽收眼底,对面更远处山势陡峭,山顶的箭扣长城依稀可见。慕田峪长城的西线起伏不大,较为平缓,距离适中,对体力要求相对较小,但最后的20号敌楼地势最高,需爬“好汉坡”1千多级台阶,最后一段阶梯极陡,大约有80度,最后登上20号敌楼的“英雄台”,这里是慕田峪长城最高点,在此南望慕田峪长城全景尽收眼底,甚至可见更远处的亓连关长城,这里也是慕田峪长城的终点,再往上为未开发区域,道路已被封死。

“好汉坡”
“英雄台”
再往上为未开发区域
慕田峪长城全景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奇妙长城(二)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