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亲爱的用户:感谢您对游记业务的长久支持。由于战略方向的调整,我们将于2025-11-30 23:59 停止游记业务的运维。您已发布的游记会继续保留,但不再提供“编辑”功能。后续您可以通过【发布笔记】,记录您的美好旅行。
2025.11.25

于繁华中沉思逝去的故园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11 月 人均:1000 元 和谁:一个人

        百度旅游里的游记曾经给于我无限遐想和力量,同时也激发了创作和记录旅游的点点滴滴,于是2013年起便在百度旅游里发表年度游记,如果没有2019年起持续几近三年的疫情,应该说每年都会出去,每年都会有新的游记面世,好在第一个目标“三山五岳”实现了之后,百度旅游这一产品退出来历史舞台,于是把之前的游记全部搬运到携程游记里。这几年的出发基本都是在携程里查阅、订票的,想着携程游记会伴随我的脚步一路前行的。

       北京回来思绪一直没有完全平静下来,因为此次去的地方不同以往,在此前去的地方都是名山大川,偶有去到城市,那也是秉承山水相依原则,是对徒步大山之后再用水来调节调节旅途的润泽。这次北京行去的地方是香山公园、颐和园、圆明园以及地坛、天坛公园,可以说是一次完整的城市公园游。本来对城市公园是不感兴趣的,在之前除了上边的叙事,还有一点那就是徒步大山毕竟对身形是一次大考,而交通毕竟还在市区,乘车之隙就当弥补调节劳累肢体了,而此五园因为历史厚重感太过强大,因此也是吸引我去的原因。

        打开携程游记编辑,突然弹出一条公告:亲爱的用户,感谢您对游记业务的长久支持。由于战略方向的调整,我们将于2025-11-30 23:59 停止游记业务的运维。您已发布的游记会继续保留,但不再提供“编辑”功能。后续您可以通过【发布笔记】,记录您的美好旅行。经历了“百度游记”退出历史舞台,再遭“携程游记”即将成为历史,也许这篇游记算是最后一篇了,而且必须赶30日完成,心里更是有点空落落的感觉,会不会也像百度旅游那样,最终连阅读都没了呢,那样这么多年的旅游记忆该存放何处。不想那么多了吧,姑且把这“五园”也记录下来吧。

                                                           第一天:香山公园,颐和园

                                                                              香山公园

       香山公园,旧名“静宜园”,建于清朝,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公园占地面积约1.8平方千米,园内拥有碧云寺、香山寺等古寺庙及见心斋、眼镜湖等建筑和景观。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在香山建立了行宫,随后乾隆皇帝在此基础上修建成了静宜园皇家园林。民国时期政府官员熊希龄在此开办了慈幼院,毛泽东也曾在此办公。至1956年,香山被开辟为人民公园。经过多年开发和修缮,2001年香山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北京景点交通便捷,可乘地铁10号线到巴沟站换乘西郊线直达香山公园,途径颐和园、植物园等。

         香山红叶曾经也是心心念念的一片朝圣之地,不仅因为在读小学的时候就记得有篇文章写香山红叶的,记得2018年秋徒步黄山下来去宏村的时候就被宏村背后雷岗山下塔川秋色惊艳到。塔川秋色被誉为全国四大秋色之一,与四川九寨沟、新疆喀那斯和北京香山并列为中国最美的四大秋色。九寨、喀纳斯暂时未去,可香山回来仔细回味也没有被惊艳到的感觉。

                                  公园设施完备,指点明白,标识清楚,这一点非常值得点赞

            碧云寺。西山风景区中最精美的一座古刹,院创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称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1514年太监于经在寺后山上修建了生圹改名为碧云寺,明天启年间魏忠贤大加扩修,清康熙四十年江南巡视张瑗得知碧云寺是逆臣魏忠贤之生圹而铲平。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加扩建在寺后建起了一座印度式的金刚宝座塔在寺右部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修建了碧云寺罗汉堂形成轴线对称的格局奠定了碧云寺今日规模。碧云寺依山势而建它的建筑逐层升起六进院落自成格局。寺院既保留了明代佛寺的禅宗特点又吸收和发展了佛教迷宗的建筑风格。山门上有兰地金字匾一面上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碧云寺”为乾隆手书。寺门两旁石狮峙立雕琢精细是明代留下的较好的石狮之一。

                     绿柏、银杏、红墙,把碧云寺映衬的光影离陆,引得游人流连忘返,拍照留念

                   站在寺内远眺远山----西山,但见漫山红遍,想必此处所观才配得上“四大秋色”吧

                                                                                       孙中山纪念堂

                                                                                  先生千古

        金刚宝座塔。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在我国同类的十馀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也许是处于对文物的保护,金刚宝座塔只可眺望远观,不可登临远眺

       金刚宝座塔碑亭。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南北各建一重檐八角攒尖碑亭,檐下装饰石雕斗拱,是极具特色的建筑,亭内为穹隆顶,顶部有龙头藻井,置有乾隆御制金刚宝座塔碑文石碑,左亭碑文为满蒙文字,右亭碑文为汉藏文字。

        香山索道。上山可乘大型吊椅式游览索道全长1400米。对于喜好徒步的我自然不会选择索道,况且还是公园里的山,但是后面的经历还是让我有点惊讶,一路风景倒是没怎么惊艳到,倒是实实在在感觉是爬了一座山。

                                                                       秋日童话,相约静宜

         见心斋。位于公园内北门内西侧 ,是惟一的一处保存较好的古迹。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庆元年  (1796)重修。小院内建筑布局极富江南情趣的园林庭院。传说是皇帝鉴证大臣是否对他忠心的地方,故名见心斋。院内半圆形水池三面环以围廊彩画,正殿见心斋上挂"见心斋"匾额正对知鱼亭斋,后为正凝堂,五间院内东侧为半圆形水池。池内有红鲫锦鲤畅游。

        香山寺。遗址即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之大永安寺,原为金代行宫。 据记载原有五层大殿,前有石坊、山门、钟鼓楼、城垣、红墙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二次浩劫之后只剩下正殿前的石屏。石碑和石台阶等为数不多的几件不怕火燹的石头制品了。

                                                                                 琉璃万寿塔

       此处,才算是真正开始登山了,之前也没怎么仔细阅读游园提示栏,但凡事自有内应,应该也是我的追求,本来上山有三条徒步登山路线----北线、中线、南线,分别属于陡、中、缓,而我选择的恰恰是最为陡的一条路线及北线,也算是最合我意的一条了。

       外桓墙,恰为北线登山路线所依,蜿蜒向上,一路大约有2000级台阶,没有刻意新砌,大约还是原有石台阶,有些路段还是比较陡的,台阶也是不规则的,正合吾意。不过此段登山路只能向南看,北边北高大的墙体遮的严严实实。大概红叶在北坡,所以一路向山,都没怎么感受到闻名于世的“香山秋色”,倒是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爬山那种的既艰辛又兴奋的感觉了。

                                                   标识也算明确,每隔100台阶就标识一个

       终于上的山来,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西北望,群山逶迤,那应该就是燕山,应该是暖冬的缘故吧,满眼依然是绿色,偶有点缀期间的红黄色;东南望,楼宇林立,那就是北京市区了。登高远望的确能激发起人的欲望,仰或是兴奋、豁然、开朗、清新等等不一而足,或是皆而有之。好久未见的卡式电话也能勾起好多回忆。

      上的山来,那也是一个人山人海,一点不输五岳三山人流,实属始料未及,但转而一想那也是自然,毕竟位于都城,而且恰处于第37届“红叶节”,三条上山路线呢。

      香山海拔575米最高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远望去犹如炉中香烟袅袅上升,故名香炉山,简称香山。

        香炉峰。香山公园至高点,海拔575米,因其地势陡峭登攀困难而俗称“鬼见愁”。香山公园先后在顶峰建起三个有特色的亭子。  “重阳阁”意在九九重阳登之可望京城。“踏云亭”因秋雨后春雨前缕缕云丝穿行亭内外犹如踏云一般而得名,“紫烟亭”因晨夕之际的薄雾淡淡如紫色云霭时隐时现颇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味道而得名。

       俯视山下,颐和园尽收眼底,昆明湖犹如一盆清水,十七孔桥横卧其中,就连高大巍峨的佛香阁也像是砌在万寿山包里的一座佛,倒是玉峰塔突兀孤傲与远处的林立高楼形成了和谐的对比。

       静静的观是一种享受,静静地听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凭栏远眺,一栋高楼拔地而起,冠绝群雄,气势非凡,自然不知何处,此时两位老者的对话,把我也好似引入市区了,据他俩聊,那栋最高的楼就是位于朝阳区的国贸大厦,还听他们讲了好多北京新建筑以及方位,我也就随着他们的闲聊注目远眺,神游京城了。

       本着不走回头路的想法,下山就选择了中线,这样不至于太陡,也不至于走南线绕的太远。中线比较北线那是一个缓,南线应该更缓把,于是感觉下山是很轻松了,虽然一开始还觉有点点陡,后面几乎是盘旋而下,居然可以迈大步,不一会儿功夫就下的山来。

      游目天表。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殿宽七楹,外檐“游目天表”匾为嘉庆皇帝御笔,内额“香雾窟”及“静室”匾对为乾隆皇帝钦题。此殿是乾隆、嘉庆、道光皇帝游山小憩之所,兼作为办公、接见臣工之用。此殿毁于1860年,2003年在原址上复建。

       致远斋。香山静宜园在京城西北郊“三山五园”中相地最胜,规格最高,是融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独居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典范。致远斋始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与勤政殿、虚朗斋及丽瞩楼同为静宜园皇家宫殿区,由致远斋、韵琴斋和听雪轩等组成,其名取自“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乾隆皇帝治国理政的重要场所。

       韵琴斋为一殿一卷式硬山建筑,面阔5间,清新雅致,抱厦为三檩悬山,建筑虽以“韵琴”为命,然而此处所听并非琴声,而是以泉声比作琴声,泉石相遇间,琴鸣自所宜,在斋前叠石理水,以石比作琴,以泉比作琴弦。

       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其景区由正殿、南北配殿、朝房、假山、月河、牌楼等组成。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2年7月香山勤政殿复建工程动工至 2003年7月竣工并正式对游人开放。 勤政殿是香山具有皇家园林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是建国以来复建等级最高、单体建筑最大的一组宫殿型建筑。

         下的山来,走中线,一抹红渐入眼帘,才感受到第37届红叶节的气氛,也算是弥补了之前一路的些许遗憾,游人如织,香山红叶在此凝结成具像,任人欣赏而不娇,随风婆娑而不艳。

                                                                     香山红叶当如此!

                                                                                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其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古建筑三千余间,面积近7万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                          

                                                       从香山公园乘着西郊线直达颐和园西门

        从西门进入颐和园,按着顺时针方向沿着昆明湖一路欣赏着湖光山色,虽是深秋却无寒意,倒是清风拂面,晴空万里,波光粼粼,甚是惬意

                                       荷花虽已凋谢,但一池的茎叶倒映水中,倔强不屈,映衬出别样的景致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水面,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西山、北望楼阁成群;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形成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湖中三岛上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20世纪90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3500年的历史。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入水口,是皇家园林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堤六桥”之一。 玉带桥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复建 。 桥梁为高拱形单孔石桥,全长36米,宽6.5米,高约8.7米。

        玉带桥南北侧各有一副对联,由乾隆所写,分别为“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描写了颐和园昆明湖夜晚如仙境般的景色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狮子。                                           

                                                                                       玉峰塔

        玉峰塔(又称定光塔)位于北京玉泉山主峰香积寺内,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47.7米,塔顶距地面150米,是北京地理位置最高的古塔 。该塔仿镇江金山寺慈寿塔而建,乾隆帝命人绘图后建造,塔身浅杏黄色,各层门窗交错分布以抗风,檐角悬铃,内部设有盘旋石阶可登临 。乾隆帝题“玉峰塔影”为静明园十六景之一,其倒影与昆明湖相映成独特景观,晴日可见塔身倒影清晰映照水面,与颐和园佛香阁轮廓形成构图呼应 。塔内原供奉燃灯佛像,楹联为乾隆亲撰。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该山元朝称瓮山,相传因老人掘得石瓮而得名。明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1292年郭守敬引昌平及西山泉水注入山前瓮山泊,形成京城蓄水库 。1750年乾隆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改山名为万寿山,并以昆明湖开挖土方改造山形,形成东西对称坡地 。

        万寿山主体建筑群沿中轴线分布,自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殿、佛香阁至山顶智慧海,构成梯次上升格局。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分布排云殿、德辉殿等建筑,后山有谐趣园及四大部洲宗教建筑群。

         万寿山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

       文昌院位于颐和园内文昌阁之东,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陈展了上自商周、下迄晚清数以千计的颐和园精品文物,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诸多门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它们与帝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是中国皇家文化最具真实性的物证。

                                            博物馆需要提前预约,由于时间关系,没能一睹真容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乐寿堂

        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

                                                                                长廊

                              佛香阁需要购买门票,夕阳映衬下的佛香阁,气象万千,气势恢宏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芳辉殿。始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原为大报恩延寿寺妙觉殿,现在殿中陈列的文物皆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慈禧的寿礼。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群香界)。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此殿不开放只可远观。

       千手观音。通高5米,重达5吨,塑于明朝嘉靖年间。——铸造于明朝的菩萨,如何坐落在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园中?原来,这尊菩萨并不是佛香阁的原始主人,是上世纪80年代才从北京城里乔迁过来的,至今不过二十余年。     乾隆十五年,皇帝弘历为庆祝他母亲六十大寿修建清漪园。他下令在湖之北岸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寺后兴建一座九级的延寿塔。据说,这座延寿塔是仿照杭州六和塔而建的。乾隆二十三年,延寿塔建到第八级时,弘历突然下令停工,并拆除了已经建造的八级延寿塔,在原址上改建一座木结构的八角楼阁。这座楼阁于乾隆二十五年竣工,名为佛香阁。阁高四十余米,阁内三层,下层供奉镌胎千手大悲菩萨一尊、铜胎千手菩萨一尊。二层、上层还供有多尊佛像。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对西北郊各皇家园林疯狂烧杀抢掠,清漪园未能幸免,连同佛香阁在内的许多建筑毁于强盗之火。 光绪十四年,皇帝发布上谕,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并开始大规模重建,以备西太后退休养老游玩。光绪十七年,佛香阁在原址上依原样重建,阁内供奉西方接引佛。     

      1966年,“文革”爆发,西山诸寺横遭洗劫。泥菩萨被砸毁,石佛像遭断身。佛香阁中的这尊西方接引佛自然在劫难逃,被造反派们拉进了昆明湖。 “文革”之后,百废俱兴,北京城内,后海北岸的鸦儿胡同小学,原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弥陀寺,寺内供奉一尊铜铸贴金的千手观音造像。尤为难得的是,这尊造像由于学校一些教工的悉心保护,竟然躲过了“文革”浩劫,至今完好。     1989年9月,原藏于鸦儿胡同小学内的千手观音,告别城区,移入颐和园,立于佛香阁内至今。

         站在高阁之上,视野开阔,湖中景色尽收眼底,极目远眺,昆明湖中传统建筑与远方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盎然成趣,现代的节奏带动着传统的传承,传统的静安孕育着现代的超越。

                                                                      再回首金碧辉煌佛香阁

       清晏舫 。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第二天:圆明园,地坛、天坛公园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最早接触的时候是在历史课本里,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之英法联军的野蛮粗暴坚船利炮,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就此沉寂在历史的长河里,而大水法那扇残缺的石劵门便也牢牢印记在心里了!如果说香山公园和颐和园的人声鼎沸代表现代人的富庶自由和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的话,那么进入圆明园的心境便完全不同对我来说。那是对历史的一段惨痛回忆,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如果把这个伤疤不时揭一揭的话,也许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恰逢周一,地坛公园和天坛公园精华部分闭馆,仅以图记之。

                                                                                         圆明园

         乘坐地铁4号线直达圆明园南门。进入圆明园映入眼帘的第一个点就是这个“残桥”,据记载圆明园盛园时期有200余座桥梁,而此桥为昔日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如今只残存多半个单孔石拱,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应该说也是圆明园唯一保存至今的有“实用功能”的建筑体。

        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1860年,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建国后,中国政府对圆明园开始了保护整修工作。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9年12月31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深秋花草凋零,树木也逐渐失去夏的健旺,这正好是游园的季节

      历史不可复制,园里有好多这样的简介,就是在大概原有建筑的遗址上根据历史记载对历史的一个回忆

     这个建筑里有圆明园大型沙盘,需要购票进入,据介绍有声光电等高科技助力,但身临其境却没有那么震撼

                                                     春有风,夏有雨,冬有雪,而秋有色足矣

       黑天鹅,常被喻为非常事件,而圆明园黑天鹅也别样非常,它原产澳洲,2008年2月23日一对黑天鹅飞临圆明园,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今成为圆明园一张美丽闪亮的名片。

      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后,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曾试图择要重修。当时拟修范围为20余处共3000多间殿宇,主要集中在圆明园前朝区、后湖区和西部、北部一带,以及万春园宫门区、敷春堂口清夏堂等处。但开工不到10个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了颐和园,但并未修复圆明园。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控制,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土匪地痞们已不再满足于抢劫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清宣统末年,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 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 民国初期,军阀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 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 清宣统二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10年至1937年),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 民国四年(1915年),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为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后人称此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石劫”。 至此,圆明园已经过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 清代6代帝王150年建的圆明园,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后的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还能看到一点点残存遗迹,大概也只有“西洋楼遗址区”了,而对英法联军的野蛮粗暴的谴责也大概只有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了,他曾经痛心地说: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 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在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瓦砾遍地的地方,再多的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大水法残存遗迹

                                                                      蓄水池残存遗迹

                                                                      海晏堂残存遗迹

                                                                       方外观残存遗迹

                                                                             玉竹亭残存遗迹

                                                                             黄花阵

                                                                        谐奇趣北喷水池

                                                                  观水法残存遗迹

        看着一堆堆残石,石上竟然残存那么多精雕细琢的纹理图案,在人声鼎沸中静静安卧,如果它们也会做梦,会不会梦见盛世时它们被欣赏的骄傲,会不会梦见被毁灭时的惨痛;如果它们也有灵性,会不会在痛恨西方列强的残暴的同时也痛恨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要知道毁容的是西方列强,而毁灭的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银杏大道

                                                                        地坛公园

                                                                                   

                                                                                   天坛公园    

 

        两天的行程倏忽而过,香山公园北线的登攀、香炉峰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颐和园昆明湖的澄澈、玉带桥的灵秀、十七孔桥的灵动、长廊的空灵、佛香阁的气象,圆明园残桥的控诉、大水法、海晏堂、水池等等西洋楼遗址的断壁残桓的沉默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天地坛公园核心部分周一闭馆未能一窥全貌,也未能一睹祈年殿正面真容,但侧面已经给人以极大地视觉冲击。因为都是在外围观园,因此天地坛公园只配图片不作解说。同时也不再在结尾处附攻略,虽然这样觉着有点遗憾,但也给下次再来留了个绝佳的借口。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就是携程的公告,也就是说继百度旅游之后携程也即将关闭游记编辑功能,也就是说如果不作迁移的话,这篇游记将是我的游记的封笔之作,而且是未完成的封笔之作,这样也好,未完成恰也代表了我的旅程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而停止脚步,我会一如既往地迈开步子奔向祖国的大好河山..............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于繁华中沉思逝去的故园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