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累的时候就应该去爬山,因为人和山在一起才能够成仙。清明假期是春节后第一个小长假,忙碌了两个多月,终于有点空闲时间可约上好友一家亲子游,上春山、赏春花、喝春茶。这次出行选择徒步打卡两座山,一座是富有诗情的湖州西塞山,一座是太湖边上的宜兴湖㳇廿三湾。
4月4日(清明节)
湖州吴兴区西塞山旅游度假区霞幕山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徒步路线:吴兴区委党校-古丰水库-霞幕古道-陆羽古道牌坊-云林禅寺-万寿亭-茶山(野茶坞茶园)-乡道-长兴界碑-妙西茶厂-南浔325路公交站(关山站),全程约5公里(其中山路2.35公里),耗时2.5小时,累计爬升280米,最高海拔357米。
古丰水库与它附近的稍康水库、霞幕山水库相比,是个小个头,叫山塘更合适些。塘水泛深绿色,水边是砂石滩,能捡到不少适合打水漂的薄石子,于是亲子互动的第一个项目就从打水漂开始了。要想水漂打得好,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平滑、扁平且稍微有些重量的石子,投掷时保持好身体平衡和上半身稳定,双腿略微弯曲。投掷的角度在30度左右最佳,要施加足够的力量,以便石子在空中保持稳定,然后在水面上跳跃。这种游戏男生比较占优势,老赵掷出的石头在水面上跳跃次数最多,拿到了第一名,孩子们也都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一场戏水游戏后,一行人即沿着霞幕古道开始徒步。古道两旁植被茂密、鸟语花香,更远处可看到满山遍野的茶园,再往前走,竹林渐渐多起来了,偶见三两人在竹下挖鱼腥草,再一抬头就看到了陆羽古道的牌坊。
访陆羽古道
竹深林密隐苍苍,石罅泉烹沁幽芳。
千载紫砂犹带月,不辞长作采茶郎。
走进陆羽古道[1],脚下的路变窄了不少,大体上是宽约1.5-2米的石板山道,部分路段仍可见风化岩石与泥土混合的原始路面,与陆羽描述的“烂石”生态相呼应,保留了唐代遗迹[2]。清代《乌程县志》(乌程为吴兴旧称)记载“霞幕山径,石磴数百级,皆明万历年间乡人募资所砌”,明确了部分路段人工铺设的时间,与湖州茶产业在明中后期达到鼎盛相吻合。窄窄的山路被两旁浓密的竹林所包裹,在烈日下攀爬时有微凉,却丝毫感受不到一丝灼热。山涧流水潺潺[3],偶尔还需要涉过小溪。据说在古道中段的竹林中,尚可见用溪石堆砌的方形石台,推测为陆羽当年【结庐对泉】的煮茶处(这次带娃手忙脚乱,没顾得上去探勘)。可能是节假日的缘故,来此徒步的人很多,上下山共走一条路,中途要找个歇脚的地方也不容易。我家两个娃不喜这种沿石阶逐级向上的攀爬方式,走走停停、哭哭闹闹,渐渐与老赵的儿子贝贝拉开了差距。贝贝精力旺盛、体能惊人,基本上是一路小跑,很轻松就第一个登顶了;我和爱人却连拖带拽,勉强帮两个娃完成了登顶任务,可一到山顶两个娃竟奇迹般满血复活了。
在山顶歇脚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农忙景象:当地农妇头戴各色遮阳帽及护面纱,身着长袖长裤,斜背竹筐,用手套在茶园阡陌间采摘翠绿的白茶嫩芽。山顶有一禅寺,唤作云林禅寺,与杭州的灵隐寺(又叫云林寺)同名。其实这处寺庙原名叫“天湖庵”,由元代高僧石屋清珙禅师所开创[4],是韩国临济宗的祖庭,也是石屋清珙禅师的道场。清珙禅师的茶道文化和“禅茶一味”思想极大促进了我国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发展,也为韩国禅宗和茶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天湖庵”鼎盛时有南、中、北三庵,后来逐渐衰落,清代中期后更是衰败不堪(由此想象,小作坊式的茶叶贸易在鸦片战争后受到开放市场工业品的冲击,衰败有多么严重)。如今的云林禅寺小而旧,是在“南庵”遗址上重建的。寺庙周边满山遍野都是茶树,郁郁葱葱。山门处有几棵合抱的古木和一个陈旧的放生池,万寿亭旁的金灵千佛塔早已倒塌仅剩底座残留。
若按照某徒步APP的轨迹继续走,还要再走2个多小时;若原路返回又有点意犹未尽。大家合计下来,决定继续朝前走。向前走须翻越一片茶山(杨坞山),行走在宽约0.5米的采茶土垄上。上山容易下山难。根据导航指引,我建议大家走一条土滑梯下山,坡度大概60°,需要蹲下来单手支撑向下缓慢滑行。但孩子们掌握不住要领,蹭了一裤子黄土,一行人只好浅尝辄止。
在茶园里转悠了约15分钟后,我们又找到了一条下山的土路。这段路蜿蜒向下,坡度明显缓和了不少,这时候手足并用的徒步野趣就随之而来了。刚刚还在喊累的大女儿,已冲到最前头当起了探路先锋,一边深一脚浅一脚的试探,一边高声提醒着后面的同伴。在下山的黄泥路上,防滑的登山鞋起了大作用。最终女儿第一个冲到了山间的水泥路上,没有准备防滑鞋的小贝一家却落在了后面。
在路边坐下来休息时,大家其实不想再走了,但苦于迟迟叫不到车,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行走到第一个转弯处,发现了一处采茶小屋,小屋附近的山壁上挂着很多支从山顶接山泉水下来的胶皮管,但大部分处于缺水状态。茶农很好客,并不拒绝我们用能出水的一支洗洗脸、去去热气。再继续走下去,距湖州妙西茶厂(设有公共卫生间、公交站和停车场)仅有1.5公里路了。这一段是下坡路,很好走。途中可以看到长兴界碑,也遇到了与我们反向徒步的驴友。
到了妙西茶厂已经下午4点多了,周边的车流、人流开始多了起来。这时候大家都有些筋疲力尽了,我看看导航再徒步约2公里多就可以到达停车点了,但没有人再愿意跟我走了。于是决定我继续徒步前进,其他人留在关山公交站等候打车返回。但这次我失算了,由于用的是2024年初的老线路,当时并不知道始于关山村的古道现已改通公路、建了民房了,越走越找不对路,总是偏航。这时老赵来电话说已经打到车了,问我在哪里可以顺路接我一下。我这时其实已经有点迷路了,却嘴硬的说正在山中行走,等下停车点碰头。挂了电话心里斗争了一番,再走不出去天就要黑了,现在返回公交站还赶得及17:10那班公交车。于是迅速切换高德地图步行导航,一路小跑到关山站与爱人、孩子汇合。这样一来,今天的徒步行程就圆满结束了,我的记录显示共走了6.66公里。地图上搜索了下,我们其实是行走在西塞山度假区的最西边上,所以也就因故没看到“白鹭飞”景象吧。
【周边多一点】
1. 餐饮:推荐长兴干挑面,一定要尝一尝。牛肉丝干挑面、猪肝干挑面实测都不错。
2. 装备:防滑登山鞋、湿纸巾(便于擦拭泥土)、矿泉水必备,其他视需要准备。
4月5日(三月初八)
无锡宜兴市邵家头湖㳇廿三湾
徒步路线:邵东村委会-古银杏树-山间集市-护林小屋-第一湾告示牌-第廿三湾告示牌-境会亭-沿贡茶古道向上-山顶(可看到水库)-“此处下山廿三湾山脚”指示牌-邵东村委会,全程约4公里(其中山路1.65公里),耗时近2小时,累计爬升306米,最高海拔408米。
从酒店出发自驾到廿三湾,全程34.3公里。先走301省道,途径“十里古银杏长廊”景区、煤山下的合溪水库(浙北最大水库,可拍摄“碧水青山”与工业遗迹“废弃铁路”的对比画面),然后转大悬路(大悬线),行至煤山镇新川村时,路旁竹林下贯穿整座村庄的溪流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于是决定停车下来溯溪玩水一番。新川村是涧下自然村,村里还有个狮子山景区,山上的“希望之手”(免费,限重180公斤)是网红打卡点,可以俯瞰整个新川村。
沿着大悬线继续开4.5公里,车子会穿越一个山门,即苏浙分界线—悬脚岭。悬脚岭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带,岭上的圆觉禅寺内存有明代设立的“吴楚分疆”界碑。过了山门后行驶的3公里路,基本上都是在竹山林海里穿梭,一片绿意盎然,再往前看到的第一个村落就是邵东村了。
一路上近距离观察浙北和苏南的乡村,说几点观感。
1. 民居建筑方面:长兴一侧的民居主色调以粉红色为多,墙上一般都贴有瓷砖,有的还建有罗马柱,妥妥的欧陆风;宜兴一侧的民居,主色调以灰色为多,房屋装饰感不强,给人留下古拙、质朴的印象。
2. 旅游设施方面:长兴一侧的村落基本上都建有公共停车场(免费),且停车场离景区较近,路面显得很宽敞;宜兴一侧的公共停车场离景区远,且不允许游客车辆进入,搞的很多外地车只能停在路边,严重影响交通。
3. 村民待客方面:作为来自江苏的游客,这次只谈对宜兴一侧的感受,总体感觉是旅游服务意识和共情意识都有待提高:从村口走到景区近2公里上坡路,村里有很多空车位却硬是拦着不让外地车进入;外地游客在路边停个车,要被村民反复盯、反复说;停车接人稍微慢一点就要被本地司机骂骂咧咧教训。
总之,我们停好车徒步走到古银杏树时,大家就已经累得够呛了。银杏树250年树龄,这个村的管理能力挺契合这个数字的。在景区口的集市小歇,商家免费借用登山杖,于是每人借了一把。刚进林区右手边就有一片竹林,标有“私家竹林、不得进入”警示牌,这种标语虽合情但不合法,顶多是承包制,谁给你这么大胆子!用“我还未长成,请不要进来伤害我哦”这类柔性语言多好。
在邵东村这个四面环山、绿竹成荫、空气清新的小山村最南端,有一座山叫啄木岭,因山中多啄木鸟得名。山路盘旋曲折呈“之”字,因其从山脚到山顶的山道有23个曲折,俗称“廿(niàn)三湾”。 此处竹林茂密幽深,一条1000米左右的贡茶古道就掩映其中,是江苏境内唯一一处反映古代江苏茶叶进贡史实的交通遗址。1000多年前,阳羡贡茶从这里被送往长安。斑驳的石板小路,记录着历代茶农从这里运送贡茶的足迹。贡茶古道横跨江浙,据考证一直使用到清代早、中时期。随着朝代的更迭,茶事逐渐冷淡,加上交通发展四通八达,古道也逐渐荒废。如今,廿三湾作为一条登山健身步道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地有“爬过廿三湾,一生无病又消灾”的说法。
虽然有23个湾之多,但徒步距离只有500米,算下来每个湾平均间距仅20米,甚至第1湾到第4湾,连10步路都不到,这给了孩子们能迅速登顶的心里暗示。可这段不长的山路垂直海拔近140米(相当于40多层楼),爬的快了也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如果一直走石阶路上山,一个成年人以正常速度行进,从第1湾爬到第23湾耗时约15分钟。如果体力充沛还可体验“跳湾野爬”的乐趣,但“抄近路”在竹林里直线攀爬,坡度不小,需要找好着力点,一味逞强很容易陷入“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窘境。23个湾里,最长的湾是第11湾,最短的湾是第1湾,第14湾处有一个歇脚亭,可供半程休息补水。爬完第23湾后,就来到一处山中平台,这里有一座境会亭。
乍看这亭子普普通通,往深了解其蕴藏的历史文化却大有来头。陆羽《茶经》载:“悬脚岭北峰下”为“阳羡茶”产地之一。岭上旧有“境会亭”,唐代时湖州和常州两地官员每年值贡茶采制之时都要在此举行隆重仪式。南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境会亭在啄木岭,唐刺史于頔建”,南宋咸淳《毗陵志》也提及“啄木岭,在(宜兴)县东南七十里,唐湖、常二守贡茶相会之地”。每岁入贡前,湖州、常州两州剌史在此合办茶宴,规模浩大,仅品茶研讨就要摆20多桌酒席,另有戏台歌舞表演,热闹非凡。白居易诗即描写了这番热闹场面。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唐·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我们走的是廿三湾mini小环线,须从境会亭沿着贡茶古道再往上走,攀爬约100多米的陡峭土路到达啄木岭山顶,站在这里俯瞰,可以看到我们来时经过的邵坞水库(网上人称宜兴“小九寨”)。若从境会亭沿着贡茶古道往下走,就是走廿三湾大环线了,这条环线要翻越啄木岭、黄龙头、园峰岭,经乌石古道,穿越长兴的东川村、尚儒村,再返回邵东村,全程约13公里。另有“阳羡—顾渚贡茶古道”一线,从长兴顾渚村出发,全程13.54公里,途径慈云古道、顾渚贡茶遗址[5]、摩崖石刻[6]、霸王潭、啄木岭。其实长兴、宜兴交界附近有很多古道,目前为人所知的古道就有45条之多,每条都走一遍也够好几年的节假日消遣了。
下山路先是在一片茶园间行走,感受阳羡茶的历史温度与厚重。看到“此处下山廿三湾山脚”的牌子后,接下去就是全程竹林间的石头路了。这段路并不好走,很容易崴脚,对膝盖也不友好。但小朋友们很兴奋,你追我赶的,一路上我和爱人无可奈何的边提醒、边保护,生怕他们磕到碰到,影响旅游的心情;老赵和爱人却牵着手走在最后面,私享着这份竹山茶海的静谧时光。
古道幽幽今犹在,岁月匆匆越千年。千百年来,古人们从这些蜿蜒曲折的小道出发,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出了军事、贸易、文化交流的康庄大道。时过境迁,古道原有的功能逐步弱化,但古道幽幽,青山依旧,寄存于青山碧水间的故事,附着于石板上的兴衰荣辱,总是吸引着无数人用脚步去叩响,用心去聆听。
回到集市归还登山杖,老赵觉得不消费好像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决定买一些土特产,品一品阳羡茶的清香。回停车点的下坡路上,年龄和个头都差不多的小贝、梓豪一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全然不顾来往的车辆,想必是真的玩开心了。分别时才知道两家孩子早已私下加了好友,正迫不及待约着下次一起爬山比赛呢。假期时间有限,两天的古道徒步旅游到此圆满结束了。回顾这两天行程可谓“累并快乐着”,徒步很累、爬山很苦,但我们真的很快乐,因为我们“爱青山,爱绿水,爱蓝蓝的天” ,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注释:
[1] 始于稍康村的登山道路相对要崎岖一些,但石级保存完好,沿“V”字型的塘里峡谷曲折盘旋而上,先是碎石铺道,再为石砌台阶,约2.5公里。
[2] 2018年在霞幕山北麓考古发现唐代茶寮遗址,出土唐代茶具及铺路碎石,证实唐代已存在简易石径,但未形成连续路面。
[3] 古道溪流多源自天目山花岗岩裂隙水,经腐殖层过滤后矿物质含量丰富,pH值约6.8-7.2,与现代科学检测的「宜茶水质」高度吻合。
[4] 石屋清珙禅师在这里留下了“百年日月闲中度,八万尘劳静处消。绿水光中山影转,红炉焰上雪花飘”的清新诗句。
[5] 顾渚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也可以说是有史可稽的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场。2006年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6] 袁高、于頔、杜牧任湖州刺史监制紫笋茶时,分别留下的题刻,至今约有1200多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