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蓟州独乐寺纪游
天津市蓟州我早已知悉,蓟州原为蓟县,位于燕山山脉南麓,为京津冀之腹心和北京京东门户,古称无终、渔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当年安史之乱安禄山就是在这里起兵叛唐的。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后废渔阳郡为蓟州,公元1913年后为河北省蓟县,1973年9月划归天津市。蓟州最为我瞩目的是城内武定街的独乐寺,是国内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2024年9月15日上午,我特意千里奔赴从上海前往天津蓟州谒访独乐寺。
9月15日上午,我从上海虹桥乘坐高铁到天津南站,转乘地铁到天津北站,从那里乘坐绿皮火车前往蓟州北站,这也是我事隔多年后再乘坐绿皮火车,有恍如隔世之感。
抵达蓟州北站已是傍晚,安顿好住处,沿渔阳南路北行,来到蓟州城中心的蓟州鼓楼前。蓟州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眼前的蓟州鼓楼应该是近年重修过的,不过延续了明代建筑风格,整体建筑古朴典雅。鼓楼建筑在高高的城台上,城台上周围有垛口,城台下中间开拱形门洞。鼓楼青瓦九脊歇山式屋顶,东西面阔三间、南北进深两间,四周十根粗大的红漆明柱,周围出斗拱回廊,在朦胧的夜色映衬下显得古韵悠然。
鼓楼南北两侧正面高悬的“古渔阳”匾额和“畿东锁钥”匾额,点出了枕山带河的蓟州古老历史和明清时期作为拱卫京城东郊的锁钥重地地位。
沿鼓楼西侧的武定街西行,来到独乐寺前。
寺门紧闭,红光映红了千年古寺的院墙,有古装女子在寺前翩翩起舞,此情此景仿佛穿越到遥远的古代。
夜色中,我沿独乐寺前的塔西胡同南行,绕到白塔寺东侧停车场,看到了院墙后静谧的白塔。
白塔寺白塔位于独乐寺外南三百米处,名为独乐寺塔,又名观音寺白塔、渔阳郡塔,与独乐寺原是一体关系。白塔寺重建于辽清宁四年(公元1056年),白塔高30.6米,平面八角形,通体雪白,造型别致,是印度佛教文化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翌日清晨,我来到白塔寺东侧停车场,在同一位置眺望白塔,晨光里的白塔显得清新许多。晨昏时刻不同时段的白塔景色各有其韵,我领略了不同光影下千年古塔的风采。
来到蓟州鼓楼前,清晨的鼓楼景象清晰,我得以看清夜色中不易注意到的建筑细节。
来到独乐寺,我成为2024年9月16日清晨8时开门的第一个游客。
独乐寺始建于隋,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尉迟恭监修,后毁。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民国时期先变成兵营再改成师范学校,渐渐泯于红尘。因1931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偶然路过发现和1932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作为中国古建考察第一站专程考察而闻名海内外。梁思成先生在调查报告里称独乐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独乐寺名“独乐”出处众说纷纭,有说安禄山取“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名之,有说“独乐”取自附近一条河流之名,也有说取“佛家清心寡欲,独以普度众生为乐”之意,感觉后说似更确当些。
独乐寺最有价值的建筑是建于辽代的山门和观音阁,其中独乐寺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
独乐寺山门建筑在一个低矮的台阶上,山门高约十米,气势非同一般,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柱身不高,侧角明显;斗拱雄大,布置疏朗,高度约为柱高之半,为典型唐代风格。
屋顶为五脊四坡形,古称“四阿顶”,檐出深远而曲缓,檐角如飞翼,庄重而高昂。独乐寺山门以最高等级建筑规格的庑殿顶为建筑样式,这在我国佛寺中罕见。
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张口吞脊,翘尾相对,长长的鱼尾翅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优雅灵动。与明、清寺院建筑的大吻龙尾翻转向外不相同,据说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成为唐宋辽金古建鉴定或维修的范本。
独乐寺山门檐下正中悬挂的“独乐寺”匾额很是醒目,字体刚劲浑厚,相传是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严嵩所题。
仰望独乐寺山门斗拱一角,彩绘早已剥蚀殆尽,现出木头的本真与沧桑。唐宋辽建筑墙体多用土坯,为了防雨出檐必须深远,所以斗拱层层承托,看起来硕大且舒展,令人神驰。
走进山门,门道两厢前半间分别是两尊高大的天王塑像,俗称“哼”“哈”二将,是辽代彩塑珍品。历经千年,塑像身上的彩绘颜料已经有些皲裂脱落,但天王彩塑威武雄壮、神形兼备的气势未减。
山门后半间两边山墙上的壁画各绘两个“天王”,是清代作品,距今不过百余年,却已有些模糊不清了。
独乐寺山门的布局体现了辽代寺院的规制,明清及以后寺院的山门规制大都是正中弥勒佛,背后韦驮,左右四大天王。
山门正后方就是观音阁,站在山门正中前望,刚好能把观音阁高耸的雄姿纳入山门的画框里,这样的间距显然是精心计算和布置的。这种把高层建筑放在山门之内的布局,据说是南北朝及以后建立寺院的传统手法。
观音阁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独乐寺观音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重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比辽代木构应县木塔(1056年)早74年。
观音阁高23米,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三层木结构的楼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两排门窗,两重屋檐。分为上下两层,但因第二层是暗室,且上无檐与第三层分隔,所以在外观上像是两层建筑。
屋檐下正中悬有一鎏金方匾,上书“观音之阁”, 笔法遒劲,颇有唐风。左下方落款“太白”,据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52岁北游幽蓟时所书。独乐寺重建于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已是唐代李白去世二百多年以后了,李白题字留存这么久?实为奇迹,也许是个美丽的附会。
观音阁飞檐深远,檐出如翼,斗栱雄大,看起来庄重典雅,古朴厚重,美丽壮观。观音阁出檐最远达5.2米,好似巨鸟的羽翼,平缓又舒展。
屋檐下是层叠的斗拱,高低错落。古拙的斗拱,飘逸的飞檐,别具中国古建筑之美感。
观音阁四个檐角各支着一根细柱子,上下共八根,是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维修时为支撑檐角加的。不过据说经严格测算,这八根小柱子其实并没有起到承重作用,属画蛇添足。
走进观音阁,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一尊高16米的辽代泥塑观音菩萨站像,因菩萨头冠上还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故又称之为“十一面观音”。
观音立像面容丰润慈祥,两肩下垂,躯干微微前倾,慈善端庄,仪态端庄,似动非动,衣带飘忽,蔚为壮观。虽制作于辽代,但其艺术风格类似盛唐,是我国现存的最高大的彩色泥塑站立佛像。
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头戴宝冠,造型匀称,姿态优美。三尊塑像均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珍品,连同山门内的哼哈二将塑像,与山门和观音阁一起,被世人并称为“独乐寺三绝”。
十一面观音塑像背后还塑有一尊明代倒坐观音塑像,面朝北侧,半珈趺坐式,头顶五彩祥云,脚下海浪翻腾,背后为须弥山,身旁金柱有韦驮和关羽的护法神像。
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为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间绘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这些壁画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的,“铁线描”画法,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泽鲜明,保存完好。
在独乐寺观音阁,我再次体会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建筑与塑像之间的关系:塑像是建筑的中心,先有塑像,再有建筑,建筑的存在也是为了配合或保护塑像。而在西方,雕塑往往作为建筑的装饰存在。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使人们能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容纳像身,像顶覆以斗八藻井,整个内部空间都和佛像紧密结合在一起。
观音阁的斗拱很有特色,梁柱接榫部位因位置和功能的不同,使用了24种斗拱样式、152架斗拱。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饰建筑处理都很协调,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
为了保护古建筑,观音阁已不能登阁,此情与应县木塔一样。不能登阁随着观音像的视线远眺蓟州和白塔,未免有些遗憾。
观音阁有两匾为清帝御题,阁前的“具足圆成”匾为清咸丰所题,阁内“普门香界”匾额则是清乾隆御笔。
辽代(公元907—1125年)建筑和艺术秉承唐代风格,观辽构可大致揣摩盛唐之遗风。国内现存唐构仅存三处半,所幸我去过其中的山西南禅寺、佛光寺两处。千年过去,辽代辉煌的建筑遗存也已寥若晨星,国内仅存8处辽代土木建筑。而在这八大辽构中,天津蓟州的独乐寺竟独占最古老的两处: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庑殿顶式寺院山门;二是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观音阁,皆为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天津蓟州独乐寺与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县奉国寺是国内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而独乐寺观音阁与辽宁奉国寺大殿和山西应县木塔,一阁一殿一塔,并称为“辽构三绝”。
据说,独乐寺自辽代重修以来,曾经受过28次地震,其中3次是破坏性强震,几乎所有的房屋建筑都倒坍,惟独观音阁未遭破坏,至今仍巍然屹立。
观音阁后的韦陀亭是明代修建的尖顶八角亭,里面供奉着护法神韦驮。韦驮像一般都在山门或天王殿里背门而立,单独给韦驮设亭的寺院在中国还是十分罕见的。
韦驮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天部神,在佛涅槃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追取回,后来便成为佛教中的护法天神。亭内原有明代铜铸韦驮像1942年被日寇盗毁,现在的是韦驮像1985年参照当年梁思成所摄的照片重塑的泥塑像。
韦陀亭后是报恩院,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四合院式建筑,为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礼佛场所。报恩院位于整个独乐寺中轴线的最北端,布局严谨,独立成局又与寺院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寺中寺”景观,这种布局全国寺院中实属罕见。报恩院前殿为弥勒殿,正中供奉一尊铜制弥勒菩萨像,两边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疯僧塑像,分别是寒山、普化、风波和济公。后殿是三世佛殿,里面供奉着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
独乐寺东侧院落为乾隆行宫,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是清代皇帝去河北遵化清东陵谒陵祭祖途中在蓟县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清帝行宫。
院内两侧碑廊墙上镶嵌着28块乾隆书法碑帖,有些是乾隆临摹苏轼、赵孟頫、文征明等的书法墨迹。
这些碑刻据说都是乾隆的书法真迹,有些已经字迹斑驳。
独乐寺建筑除了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外,其它都是明、清所建。独乐寺在日寇侵华时期遭到了严重破坏,1949年前还做过师范学校校舍。如此看来,独乐寺除了山门和观音阁还是原物,其他建筑都经重新修葺,恐怕都已非原物原貌,因而我未多加逗留。
在独乐寺,我花更多的时间在辽代建造的山门和观音阁,徜徉其间,仔细观摩。一眼千年,千年一遇,此中感触非言语能尽述。下午从黄崖关长城游览回蓟州后又重返独乐寺再看山门和观音阁,再三留连,要不是还要去盘山景区,还真想多待一会。
离开独乐寺,我赶往独乐寺正南三百米外的白塔寺看白塔,以此作为独乐寺之行的终篇。
白塔与独乐寺是古蓟城的瑰宝,是早期独乐寺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独乐寺同为一个整体,也是千余年前蓟县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标志。这层关系缘于梁思成的发现,1932年梁思成考察独乐寺时登观音阁上层,随十一面观音菩萨目光前往,看到南方里许巍然耸起、高冠全城的观音寺塔,为千年来菩萨目光凝视之焦点。据此认定观音寺塔为独乐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慧眼独具看出蓟州城千年前城市设计之独乐寺、白塔和蓟州古城的关系。
白塔寺不大,绕过大殿,来到殿后的白塔前。这座辽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重建的白塔,名为独乐寺塔,又名观音寺白塔、渔阳郡塔,距今已近千年。1976年唐山地震时,白塔受到严重破坏,塔刹震落,塔身多处震裂。1982年进行抢救性维修时在塔内找到舍利石函,石函中藏有金、银、水晶、琥珀、瓷器、玉器等一百多件文物。
绕塔三匝,既是礼佛礼仪,更是对古迹的敬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