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穿越时光的洛阳文博游:邂逅洛博与二里头遗址

编辑
天数:3 天 时间:4 月 人均:1200 元 和谁:一个人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洛阳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千年的文明之光。2025年4月底,趁着洛阳牡丹还没败,且五一长假未来到的空挡,再次洛阳文博深度游。洛阳,十三朝的历史古都,不仅有着壮丽的山河风光,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宝藏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而在洛阳的文博之旅中,洛阳博物馆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及其遗址,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星辰,引领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脉搏。提前定好小闹钟,预约到了博物馆的门票,有幸开启了一场几乎免费的文博游,深入洛阳的各大博物馆和遗址,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踏入洛博,开启历史之门

洛博,这座位于洛阳市洛龙区的综合性博物馆,宛如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珍藏着洛阳上下数千年的记忆。洛阳博物馆以“鼎立天下”为设计理念,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 建筑由主楼和附楼构成,附楼以地景手法再现洛阳地理特征,屋顶13部分代表13个在洛建都的朝代。南面建有以“河图洛书”为主题的绿化广场,观光塔仿照史书“天枢”比例建造,观光塔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托起“火珠”的形象。

踏入馆内,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代。展览面积达 1.7 万平方米,由一个基本历史陈列和六个专题陈列构成,犹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基本陈列 “河洛文明”,以时间为轴,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一一串联,生动地展现了古都洛阳文明变迁的历程。在这里,你能看到洛阳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文物,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等琳琅满目,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洛阳的辉煌过往。 

珍宝馆:这里汇聚了从洛阳出土的数十万件文物中的精华,每一件珍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夏代铜爵,作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造型古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开端;曹魏白玉杯,用和田羊脂玉雕琢而成,质地温润细腻,工艺精湛,虽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高超技艺;还有那三彩黑釉马,全球仅两件,其造型矫健,黑釉色泽深沉,光亮如镜,在众多唐三彩中独树一帜,展现了唐代高超的陶瓷制作水平。彩绘陶百花灯,因全部点亮时如同百花盛开由此而得名,整盏落地灯由灯盏、灯柱、灯座三部分组成。灯柱又分为三层, 每层各有4个曲枝灯盏 ,长短有别,错落有致。加上顶部仿佛正在振翅而飞的朱雀灯, 共有13挡亮度可供调节,很是炫。网红姐妹俑,吸引着无数闺蜜游客来此打卡。 

唐三彩馆: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两京地区的多彩低温釉陶器,20世纪初最早在洛阳邙山的唐墓中发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而得名。唐三彩是唐代陶工在汉魏单彩低温釉陶的基础上创烧的多彩釉陶新品系,呈现出的是一种瑰丽多姿、光彩夺目的艺术效果,在唐代陶瓷发展中独树一帜。洛阳唐三彩以高岭土为原料,胎质洁白细腻、器类丰富、造型优美、釉色艳丽,代表了中国多彩釉陶的发展高峰。洛阳唐三彩主要发现于隋唐洛阳城的四周,时代多属武则天至玄宗的盛唐时期,主要作为陪葬明器使用。这些唐三彩包罗万象,绚丽斑斓,从不同维度再现了唐代东都洛阳地区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图景,体现的是一种昂扬进取、开放多元的盛唐气象。 

宫廷文物馆:系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博物馆。这批文物原藏故宫慈宁宫大佛堂,多为清代全国各地进贡之品。从种类上看,可分两大类:以宫廷佛教器物为大宗,有各类质地的佛造像及佛龛、法器、供器和礼佛用具等。以宫廷生活用具为辅,有宫廷生活家具、装饰用的插屏、挂屏、字画、瓷器等;从质地上看,有金、银、铜、玉、螺钿、琉璃、象牙、陶瓷、漆木等;从工艺技法上看,有佛教人物、道教人物、山水、花鸟、神话传说等。展览分为三世佛和众佛、一代藏传佛教宗师--宗喀巴、禅祖达摩和众佛、宫廷家具及家居装饰四个部分,展出文物造型多样、用料讲究、工艺精湛,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为宫廷佛教和生活用具中的精品。清朝三层金丝楠木塔,无论从其硕大的形体,和材质的精良,以及所雕304 尊不同神态的鎏金菩萨,都足以让人震撼。

 汉唐陶俑馆:陶俑用作古代陪葬的冥器,是为了使死者在冥世继续过着和生前在人间一样的生活。展出的200余件洛阳汉-唐陶俑,集中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时期汉俑的古拙质朴、晋俑的拘谨呆板、北魏陶俑的秀骨清像、唐俑的高贵华丽,不仅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石刻馆:洛阳石刻造像时代从东汉、北魏,迄唐宋明清而不辍。造像题材有石刻雕像、佛教造像、造像碑、装饰纹样和神话故事等。造像多用青石、汉白玉石和砂岩石雕凿,突出表现人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或神态夸张,或清奇丰腴,或线条遒劲,或灵巧狞悍。虽风格各异,但比例协调,气韵生动,写意传神。东汉石辟邪,为中原最大石刻神兽。 这些珍宝,无一不是洛阳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在展柜中静静闪耀,吸引着每一位游客的目光。 

洛博出来对面即是隋唐遗址植物园,晚开的牡丹还没落,所以进去转转,这才发现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不愧是国花,竟然要门票,还好证件可优惠。遗址公园实在是大,留下些稀稀落落的晚开牡丹,倒是个清净所在。酒店门口,再次吃了洛阳羊肉泡馍,那叫个饱,洛阳吃住行的价格真是亲民啊。

第二天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走起,一大早为寻找旅游专线就费劲周折,看来不是旺季专线使用率很低,不易遇到,乘坐普通公交转车来到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外观设计以“华夏之源最早中国”为基本理念,包含了“钥匙”“盘龙”“绿松石龙”“铜爵”“玉璋”等二里头元素。从上面看,博物馆的屋顶平面暗含了一把“钥匙”形象,寓意二里头遗址是探寻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证,象征着二里头文明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博物馆整体形象就像一条盘旋的龙,最高处的中央大厅隐喻了方形的龙头。把盘龙作为博物馆形体的概念解读,准确地表达了二里头在早期中国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同时,在博物馆的入口区域,设计有绿松石龙纹饰,使游客在走进博物馆之前就能充分感受浓郁的二里头文化氛围。 

时间合适,碰到了志愿者讲解。5个基本展厅,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上国宝:

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高等级贵族墓葬。龙长64.5、中部最宽处4厘米。它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绿松石龙形器的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爵,高26.5厘米,总长31.5厘米,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槽状长流,流折处有钉形短柱,腹部凸线列乳钉纹。其长流尖尾,清逸舒展,造型夸张,形态修长,极富美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爵”,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酷似“夏”,讲解说增一分肥,减一分瘦,在我看来神态颀长,动静结合,不愧是国宝。   

 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长16.5、宽8-11厘米,器身以青铜铸出主体框架,呈四角钝圆,略呈亚腰形,两侧各有对称环纽。其上以数百片绿松石拼合镶嵌出兽面纹,加工精巧,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四千年无一松动脱落。出土时安放在墓主人胸部,从两侧有对称的穿孔钮可见,穿缀系于主人胸前,应作为沟通天、地、神、人等的重要载体。  

骨雕猴:2002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高2.2厘米,宽0.75—0.95厘米,使用动物骨骼雕刻制作,通体抛光,是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

铜圆形器:出自二里头遗址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圆片形,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周边镶嵌61块长方形绿松石片,大小相同,排列均匀,形似钟表刻度。中间镶嵌两圈十字形绿松石片,外周较大,内周较小,每周13个,相间排列。61*6=366,366和13与《尚书·尧典》所载夏历闰年天数和相合,有专家认为此器为天文历法用品。正面最少蒙有六层粗细不同的四种布,每平方厘米经纬线分别为8*8根和52*14根,背面也有布纹痕。可见当时天文历法、铜器铸造和纺织方面的高超水平。感觉没看到,图为网络上的。 

博物馆后面则是二里头遗址区,正值中午没有环保车,所以只能远眺华夏文明第一缕曙光照亮之地。 

旅游大巴转单车回到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是隋唐大运河交通要冲,贯通了南北。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整体建筑构思提取隋唐建筑的剖面轮廓特征,远看就如同一座唐代宫殿群的天际线,彰显了洛阳特色的盛唐风韵和文化象征;室内通过结构空间一体化的混凝土拱券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暗示了“运河桥”的母题;在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方面,通过唐三彩碎瓷片饰面,彰显了洛阳特色的盛唐风韵和文化象征;屋面与墙体融合在一起,辅以青砖、清水混凝土等元素,使博物馆更具艺术氛围和洛阳特色。

“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天工国运一统中华”,以大运河的开凿为中心,生动讲述了洛阳的优越地理位置、东都洛阳的营建、大运河的开凿及运河上的水工传奇。第二部分“千年运河万物通济”,以大运河的运转为中心,呈现了运河的漕运体系及因漕运而生水运仓储、水上交通工具、各色商品。第三部分“隋唐盛世国运繁华”,通过搭造新潭码头、南市等场景,以隋唐洛阳城、南市场景和诗画运河、运河非遗互动的形式,形象展示了隋唐大运河上的经济文化。第四部分“古今辉映源远流长”,以隋唐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为中心,通过文字、影片和互动的形式展示了大运河的申遗之路、运河风光、国家图书馆里的运河等内容。特色的是“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把游客置身于一粒米的角度,讲述了一粒米从征收、运输至到达的全过程,通过互动多媒体形式充分展示了运河漕运的巨大作用和功能。最后“城与运”沉浸式环幕影片作为尾声,将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一个个城市串联起来,生动展现城市与运河的千年邂逅。 

重要藏品:唐三彩天王俑:如怒目金刚;唐盐铁使印和唐代仓窖遗存、含嘉仓19号窖刻铭砖、回洛仓“大业元年”砖;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船体之大,超乎想象。 

最后来到洛龙区关林镇关林庙,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有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公元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大义归天。220年春正月,孙权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将传关羽首级献于洛阳曹操处,但被曹操识破,曹操敬慕关羽为人,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 即今关林迄今已有1800余年。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关林庙,扩建成占地200余亩、院落四进、殿宇廊庑150余间、规模宏远的朝拜关公圣域。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敕封关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关羽始封“圣”。清朝,顺治五年敕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五年敕封洛阳关帝陵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始称“关林”,成为与山东曲阜“孔林”并肩而立的两大圣域。雍正八年(1730年)诏改武庙。清乾隆年间加以修建,形成现今占地180亩的规模。关公信仰始于隋唐,发展于宋,明清时达到巅峰。

进入关林,首先是兀立于广场上的“千秋鉴”楼,为旧时“灯影锣鼓话兴亡”的戏楼所在;大门两侧分立的明代石狮,赳赳而踞,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极富封建意味的大门镶嵌着81颗金色门钉,体现了关林的崇高地位和关羽的身后荣耀;仪门“威扬六合”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端庄厚重,弥足珍贵;在仪门东西次间与尽间的五花隔墙上,各镶嵌刻石一方。东侧为岳飞画“关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因缅怀关羽的英勇忠义而作。西侧的“关帝诗竹”,为关羽亲手所绘。这幅竹画的全部竹叶点缀成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连接仪门和拜殿的石狮御道为海内外关庙所独有,甬柱顶雕石狮104尊,百狮百态,圆润生动,毫无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时期中原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建于康熙年代的奉敕碑亭,结构端庄,八角亭彩饰华繁、木雕精美,全为木榫结构,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惊人的创造力。 

第三天,发现证件可以免门票,同时交通便利,调整了行程。清早来到附近的天子驾六博物馆,为埋葬东迁洛邑的周平王的墓地,又小又没有讲解,连相关文字图片介绍都没有,和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差距之大。以前只在应天门远眺过明堂天堂夜景,这次登楼参观,看看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功绩,还有拍摄《狄仁杰通天帝国》中的通天浮屠的天堂。 

时间尚宽裕,每次来都没有机会品洛阳水席,这次终于在丽景门老街巷里吃到了牡丹燕菜,萝卜雕刻的牡丹花盛开在汤中,酸和着胡椒粉的辣,味道浓郁,秀色可餐。

洛阳真是一座极具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古城,徜徉其中,扑面而来的都是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伟大,更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旅行,能够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穿越时光的洛阳文博游:邂逅洛博与二里头遗址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