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31

【闽游记】10.泰宁古城:千年光阴里的文化长卷

编辑
天数:3 天 时间:4 月

【闽游记】10.泰宁古城:千年光阴里的文化长卷

我向来对古城古镇情有独钟,这次的旅行线路因泰宁古城而光芒四射——可以说,我正是为它而来。

 

4月22日清晨,冒着大雨,坐上大巴前往泰宁古城。我们抵达泰宁古城时,雨小了点。作为首团游客,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欢迎仪式拉开了探索的序幕。身着鲜艳红、黄服饰的女子们敲响锣鼓,激昂的鼓点如同一曲热烈的迎宾曲,唤醒了这座沉睡的古城。随后,她们敲锣打鼓,朝着古城深处走去,那渐行渐远的喧闹声,仿佛在邀请我们去探寻古城的隐秘角落。

 

在等待古城讲解员的间隙,我们走进梅林戏展示中心。梅林戏展示中心内设大众茶馆,茶馆内装修古朴典雅,以红黄两色为主,木质桌椅摆放整齐,茶具精致,茶香袅袅。在这里,一边品尝着清香的擂茶、可口的零食,一边欣赏演员们排练梅林戏。

 

梅林戏因形成于泰宁县朱口镇梅林村而得名,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泰宁朱口梅林村有寡妇周氏喜好看戏,在她五十寿辰时,出资聘请徽班演戏祝寿,观者皆认为徽剧好看,于是周氏决心自办戏班,聘请徽班艺人为师,招收村民子弟学戏。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梅林戏。作为泰宁独有的地方戏曲,被誉为“华夏一绝”,其独特的音乐与舞蹈风格,让人还未正式观赏演出,便已对它充满期待。

泰宁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武夷山南麓,是一座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58年的明代古城。宋哲宗御赐“泰宁”之名,取“泰平、安宁”之意,这一名字也承载着千年的美好愿景。这座方圆226.5平方公里的古城,完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与街巷肌理,堪称江南明代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尤为瞩目,它荟萃了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间各时期的建筑,涵盖进士街、尚书街、九举巷内的尚书第、世德堂、李氏宗祠等古建筑群落,1.27余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官宅、民居、祠堂、辅房、店面与古街、古巷、古井、牌坊相互映衬,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尽显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泰宁古城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文化典籍。从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到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从历经岁月沧桑的街巷布局,到代代传承的地方文化,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在科举时代,这里更是人才辈出,“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的盛况,彰显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宋代时期,两位状元、23位进士从这里走出,朱熹、李纲等名人也曾在此讲学授业。要知道,中国科举制度自隋代起延续一千多年,两千多个县中仅诞生五百多位状元,而泰宁这个山区小县竟独占两元,且均出自宋代,足见其昔日科举之辉煌。北宋状元叶祖洽,24岁蟾宫折桂;南宋状元邹应龙,25岁高中,为官41载清廉正直,官至枢密院签书兼参知政事,民间更是将他奉为“广佑圣王”,立庙供奉,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漫步古城,清幽的街巷中藏满历史遗迹,最令人震撼的当属气势恢宏的尚书第。青砖黛瓦、拱门飞檐,处处彰显着明清官宦人家的气派,每一处细节都流淌着地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踏入尚书第,仿佛穿越时空,能听见历史的低语,触摸到古人生活的温度。这里走出的众多进士、状元,让进士巷声名远扬,走在巷中,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金榜题名的祥瑞之气。

 

古城内博物馆众多,其中以尚书第最为出名。这座明末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邸,背后藏着一段传奇人生。李春烨六岁读书,16岁中秀才,36岁中举人,却三次进京赶考落第,直至46岁才金榜题名。此后,他在官场一路高歌猛进,11年连升14级,堪称大器晚成。因实干能干、敢于进谏,深受皇帝赏识。然而在56岁事业巅峰时,他却以尽孝为由急流勇退,回乡侍奉老母,直至66岁离世。为表彰其孝心,天启皇帝特赐“孝恬”牌匾,匾额上“玉”字的一点高悬,尽显皇恩浩荡。

 

走进尚书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大面积、大甬道、大空间、大回廊、大厅堂,处处宽敞明亮。和古民居常见的对称不同,我们看到以甬道为中轴,只有左侧有五栋建筑,右侧却是一溜高墙。讲解员说当年李春烨建房之时,只买到一半地皮,另一半被卖给李春烨的舅舅和李氏家族修建祠堂。家里人写信给李春烨,希望他能和地方衙门打个招呼,然而李春烨却回信说,“官大大不过舅娘,征地不敢征祠堂,算了,就建一半吧。”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半边的福堂。

 

尚书第始建于明天启元年,座西朝东,占地5400多平方米,是我国南方现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其俗称“五福堂”,建筑布局严谨,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踏入北大门,坚石砌就的甬道贯通五幢主体建筑,石门交错、威严矗立,行走其间,敬意油然而生。4500多平方米的建筑内,5幢主体、8幢辅房、120间房错落有致,前有甬道、后有花园,典型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尽显明代建筑之美。正楼门额上“四世一品”的楷书巨匾,彰显着家族的无上荣耀,如今这里已辟为泰宁县文物陈列馆,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院内门楼以条石构筑,匾额、柱梁、须弥座上精雕细琢的人物、飞鸟、卷草等图纹,搭配重叠斗拱,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尚书第的匾额很有特色,而且保存完好,既有木匾也有石匾,其中木匾有:“大司马”、“清朝师柱”“清宫太师”“熙朝少保”“孝友堂”“孝恬”等。石匾有:“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柱国少保”“都谏”“四世一品”等。这些牌匾很有特点。

 

大司马本是秦汉时代的古官名。在汉代,他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明清时期,他是兵部尚书的别称。李春烨于天启六年任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尚书,所以立此匾额悬挂在尚书第的仪仗厅正门。

青宫太师,青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青宫太师即太子太师,它是一种加衔,只表示官员的品级,而不参与辅导太子读书的实际工作。

清朝师柱,这是福建布政使司分守建南道右参政莫俨皋为李春烨立的一块匾额。清朝是说清正廉明的朝代。师指“太子太师”,柱就是“柱国”。太子太师是李春烨的加衔,柱国是朝廷给李春烨授的勋。它们都是明代表示官员品级的一种虚衔,都表示从一品。明清时期,朝廷常常给文武官员加授高于本职的加官、勋、阶等,用以表示优崇,但没有实际权力。

四世一品,是当时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赐给李春烨的,表明李春烨一家四代人享受一品官的待遇,所以叫“四世一品”。

“四世一品”四个字的上面有一排缕空的雕刻,这排雕刻叫状元出行图。中间有三个红色的小字写着五福堂。因为尚书第的主体一共有五栋,代表五福临门的意思,所以尚书第也称为五福堂。“四世一品”四个字的两边还雕刻了两个老者,头戴官帽身披官服,手里拿着是官帽和官印,这是天官赐福,天官送月。

 

在“四世一品”的下方还有四根突出来的小石柱,上面雕着的都是牡丹,代表大富大贵的意思。这是古人办大事的时候挂一些灯笼和彩带用的。

 

孝友堂, 孝友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意思。这块匾是李春烨亲笔书写送给一个名叫肖重熙的人的,肖重熙,本县城关人,与李春烨生活在同一时代,肖重熙学识渊博,为人清介,曾担任过江西靖安县的知县。

孝恬,孝即孝顺,恬是恬静、淡然的意思。孝恬的意思是表扬李春烨对官场的荣华富贵淡然处之,毫不在意,而要求回家行孝道侍奉老母。匾额上有“玉音”二字,其中“玉”字的那一点是点在上面的,因为是天启皇帝的口授。这两个字由内阁大学士张瑞图书写。张瑞图,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探花,明末著名书画家。 

都谏,是六科都给事中的俗称。李春烨于天启三年十二月出任刑科都给事中,所以称为都谏。

柱国少保,“柱国”和“少保”都是明代文武官员的加衔,并无实职。天肩七年,李春烨又一次被加封为“柱国”“太保”,由此可以证明李春烨当年的仕途是很顺利的。

熙朝少保,熙朝指繁荣昌盛的朝代。少保也是一种没有实际权力的加官,与少师、少傅合称为“三孤”,品级为从一品。熙朝与前面的清朝一样,都是粉饰太平的词语。实际上李春烨所在的天启朝,地方连年灾荒,人民食不果腹,朝廷宦官擅权,政治腐败,边境又有满族入侵,屡屡报警,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王朝末日,哪谈得上繁荣昌盛。

义路是仁义之路。

礼门,礼教之间。《孟子·万章(下)》说:“夫义、路也。礼、门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义路、礼门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通过仁义之路,进入礼教之门。

曳履星辰, 曳:拖拉,履:踩、走。整句话的意思为紧跟着宇宙星辰运转,象征家庭天长地久,长盛不衰。

 

依光日月,依靠日月之光,象征家庭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尚书第院内有后花园、内庭和外庭,遍植草木,郁郁葱葱,绿树、小水塘、红叶、高墙错落有致,是典型的明代古建筑。后花园还放着很多碑石。

尚书第外狭窄的小巷,深巷通幽,两侧是灰白的马头高墙,透过黛色檐角看着泛着雨雾的天空,感受那从瓦砾缝中弥漫来的古意气息。尚书第向我们昭示的不只是一个封建朝臣的人生起落,而是其背后绵延漫长的文化历史,文化才是历史最厚重的沉淀。

 

走出尚书第,便来到千年文化古巷——尚书巷。历经修缮的它,串联起地方习俗、商业市井、旅游风情与人文景观。古城墙、古井、明渠、牌楼等文化景观星罗棋布,博物馆、图书馆、非遗博览苑、梅林戏传承保护中心等文旅场所林立。仿明代建筑风格的店铺、楼阁、民居沿街而立,黑瓦青砖、朱色格栅门窗,尽显古朴端庄;长条花岗岩与卵石铺就的路面,重现明代街路风貌。如今的尚书巷繁华依旧,商号店铺鳞次栉比,土特产、旅游商品、古玩琳琅满目,延续着古巷昔日的热闹景象。其背面的绣衣坊,因古时官员服饰而得名,诉说着过往的荣耀。

临近午饭,导游带众人前往鱼老大就餐,而我选择继续漫步古城,探寻进士巷与梁家巷的奥秘。作为沪明对口合作示范项目,进士巷内陶瓷博物馆、书画院坐落其中,“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两宋名城”等旌旗高悬,诉说着往昔的荣耀。

漫步于泰宁古城的古老街道,脚下的石板路仿佛在低语着过去的故事,每走一步都似在与历史对话。这些石板,经过无数岁月的磨砺,见证了无数人的来来往往,它们承载着古城的记忆,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

 

街道两旁的建筑,那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古老的屋檐下,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无不展现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每一处雕刻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历史片段,或是神话传说,或是生活场景,是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晶,细腻而生动地刻画着当时人们的思想与生活状态,生动展现着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

泰宁古城,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连墙角的花也开得很灿烂。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老城镇,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岁月。古城的一世柔情,淋漓的体现在这些青石瓦墙里,在这里,可以读到兴盛与衰落、消逝与往复,让人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回望历史。

 

泰宁古城的历史底蕴深厚得如同那古老城墙下的基石。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曾是商贸繁荣之地,各路商贾云集于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些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泰宁古城独特的地域文化。古城中的历史遗迹,如古老的庙宇、祠堂等,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地矗立在那里,见证了古城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泰宁古城,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在青石瓦墙间书写着兴衰荣辱、岁月轮回。它以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魅力,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望千年,品味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5000  图81  2025/4/30)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闽游记】10.泰宁古城:千年光阴里的文化长卷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