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有文保石刻75处,造像5万余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群,也是南方唯一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石窟。所以,到了重庆特别想去大足,特别想看遍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但考虑到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在携程网上预订了“昌州古城+宝顶山+北山”的一日游。
昌州古城
昌州古城,仿南宋风格而建,占地面积约26530平米。昌州始设于唐乾元二年(758)正月,下辖昌元、静南、大足三县,大致是现在重庆的永川、大足、荣昌和四川隆昌一带,而昌州行政办公地在历经昌元、静南之后于公元885年迁至大足,一直到公元1279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昌州归梓州路。1283年(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
宝顶山
大足石刻始凿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鼎盛于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在大足险峻的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这些石刻,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和丰富多变的题材内容而闻名遐迩,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宗教到世俗,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占地1200多亩,以宝顶山为核心设置了游客服务、文物展陈、石刻参观、宗教祈福、民俗体验等不同的区域。宝顶山石窟位于大足城区东北15公里的宝顶山,以大、小佛湾为中心,由僧人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主持开凿而成,是中国唯一一处有整体构思的大型石窟。大佛湾为一“U”字形山湾,造像崖面长约500米,高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宝顶山石窟造像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第一,宝顶山石窟造像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把中国密教史往后延续了近四百年。第二,宝顶山石窟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颇似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长卷画。全部造像图文并茂,配刻经文大多与藏经有异,多为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第三,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博采兼收,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第四,宝顶山石窟造像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对儒家孝道思想的尊崇,对世俗市井生活的渲染,使之成为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艺术宝库,标志着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第五,宝顶山石窟造像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多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它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并将科学原理融于艺术造型之中,其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此外,宝顶山石窟造像中尚存碑碣16通,题刻、游记、诗词44件,培修、装绚记49件。其中,刻于公元1174—1252年间的《唐柳本尊传》碑,以及公元1425年刘畋人撰写的《重开宝顶石碑记》等对研究宝顶山石窟史乃至中国密宗史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广大宝楼阁
柳本尊,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六月十五日,出生于嘉州(乐山)龙游县玉津镇天池坝,名居直,传是州城北有柳树生瘿,邑都吏将其收养,长大后聪慧过人。父死后以柳为姓并继承父职,邑人多得其抚恤,是以存活者甚众。不久便辞去了职务,“蔬食布衣,律身清苦,专持大轮五部神咒,盖瑜伽经中略出念诵仪也。”(《唐居士传》)先后于成都、弥牟(今新都)一带传道,备受蜀主王建和地方官吏支持。后世文载“四方道徒云集座下,授其法者益众。”圆寂后,被尊为“本尊”,并于汉州弥牟建“圣寿本尊院”。后唐明宗、宋神宗等皇帝都有赐额。弟子赵智凤(宋人,5岁开始学佛,16岁游学乐山)秉承唐末柳本尊密宗教派,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19岁归来)在大足传道并创建了宝顶山密宗摩崖造像道场,使中国内地密宗历史往后延续了四百年左右。
第21号,柳本尊行化图(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龛高1257、宽2540、深750厘米,刻像67尊。分上下两部分共三层。上层,五佛四菩萨,均结跏趺坐于小圆龛内。中层,柳本尊居中趺坐莲台上,肩部左右两侧各有五组像即“十炼图”,莲台左右为柳本尊的十七位文武侍卫图。下层为十大明王。
公元九世纪末柳本尊自创“柳密”,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上层五佛四菩萨: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侧由西向东为宝生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右侧由东向西为阿閦佛、不空成就佛、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
十炼图:第一炼指、第二立雪、第三炼踝、第四剜眼、第五割耳、第六炼心、第七炼顶、第八断臂、第九炼阴、第十炼膝。
主像右方为文官、武将、女弟子、优婆夷3、优婆塞3;
主像右方为文官、武将、女弟子、优婆夷3、优婆塞3;
马首明王,头顶发中有有一马首,观音菩萨的化身(因为观音菩萨在印度佛教里是一对双马驹童子)。
降三世明王,降三世金刚菩萨的化身。大愤怒明王,三头四臂,愤怒得把自己的手指头咬了一口,因为是出盖障菩萨的化身。
地藏王,手托摩尼宝珠,宝珠放出六道佛光,其中两道上天,两道入地,以示其智慧之心上至天堂,怜悯之心下及地狱,他在关注着地狱里的一切受苦众生。
最上层刻十斋日佛,他们可为活人提供祈福免灾的机会,日念其千遍,可免坠地狱。地藏王左右两侧是十大冥王:左侧由里至外依次是阎罗天子、五官大王、宋帝大王、初江大王、秦广大王,侧立现报司官;右侧由里至外依次是变成大王、泰山大王、平等大王、都市大王、转轮大王、侧立速报司官。十王的后排立男、女侍者,或执戟,或捧文卷,或捧笏。牛头、马面鬼分立两侧。
在地狱的左上方刻有一面“业镜”,以示明镜高悬,量刑公平无私。
【铁围山阿鼻地狱】入此地狱便永世不能超生赎罪。“阿鼻”指无间断的痛苦。【截膝地狱】最上面仰卧一“罪人”只露出头,旁有狱卒双手举着大刀。下面中间的是劝酒男子,被反绑着,赤裸上身,双脚屈直,仰坐在地上,旁一鬼卒正左手按其双脚,右手举刀砍向其膝部。左边的是沽酒女,两乳下垂,被拔舌,剜眼、砍手、截足。右边男子是饮酒者王崛摩罗,王崛摩罗酒后乱性,淫匿其母,杀戮其父,母与外人共通,又担刀害之。入地狱后项戴枷锁,枷上写着“三为破斋并犯戒,四为五逆向爷娘”,他指着一旁“不信佛言,后悔无益”的警语。
18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62年),龛高800、宽2160厘米。刻像169尊。 基本内容由庄严净土相、“三品九生图”和“十六观”三大部分组成。
上部刻西方三圣像、西方净土盛况,天宫楼阁、祥云飞天以及诸菩萨像等仅雕刻两组象征之物左右对称分布,西方三圣像以半身像雕于正壁上方的栏楯之后,中为阿弥陀佛,其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下部及左右壁刻“三品九生”“十六观”等。所谓“未生怨”“十六观”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故事:传说印度摩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年老无子,请来一位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个修行人,死后将会转世投胎为太子。国王求子心切,派人进山杀死了修行人。不久,王后韦提希果然怀孕了,产下王子取名“阿阇世”。没想到阿阇世长大后竟篡夺王位,囚禁父母,欲害性命。母亲韦提希非常伤心,向佛祖祈祷。佛祖听到了她的哭诉,在王宫中现身并告诉她:阿阇世王子转世之前就已经与父母结下了“未生怨”。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通过修“十六观法”往生西方。这个故事出自净土三经之一的《观无量寿经》。唐代,汉传佛教净土宗兴盛,观无量寿经变相成为佛教绘画和造像中很流行的题材,在敦煌莫高窟也能见到多处。大足北山第245龛,是同类题材造像中的精品。
整个三品九生图通过对称布局的7块碑刻,将画面内容有序地区分开来。为表现接引场景而雕凿的西方三圣、接引菩萨、莲花童子以及往生人物等图像,围绕中央刻“三品九生”经文内容的五块碑刻而展开。
散刻于正壁左右的十六观,或刻宝楼、宝树等,旁刻一人观想之相,另编有20字五言观想之颂词,合理地凿刻于造像下方,与三品九生图图文相应的表现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17号,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龛高730、宽1560、深182厘米,刻像68尊。 龛正中设大方便佛像为中尊,左右(东西)崖壁图经并举,高浮雕凿12(种)组经变相图,计像68身,刻写经偈颂22件。
未伽梨·俱舍梨子左手按胸,满面喜气,以示赞同。删阁夜·毗罗泥子以手击拍板,微翅右脚尖合拍,欣喜若狂。
阿曾多·翅舍钦婆罗开怀大笑,长袖飘飞,手舞足蹈。迦罗鸠驮·迦旃廷左手抱卑鼓,右手敲打,幸灾乐祸。第六位尼乾陀·若提子未刻出。
【释迦因地鹦鹉行孝图】刻于左壁上层左侧。高180、宽108厘米。图中故事见于《杂宝藏经》卷一《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刻两只盲鹦鹉在树上窝里引颈延宁。一位男子立于两株树下,手捉鹦鹉与之对语。身后一片稻谷。大藏杂宝经云:有一鹦鹉,父母俱盲,常採花果,先奉父母。时有田主,初种谷时而作誓言:所种之物,与众生共。时鹦鹉采取稻穗,以供父母。是时田主,按行苗稼,见剪稻穗,忽生嗔怒。网捕鹦鹉,鹦鹉告言:先有好心,施物无吝,如何今曰而见网捕。田主问言:汝取此谷,意复何为?鹦鹉答言:有盲父母,願以奉之。田主欢喜,遂放而去。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善哉鹦鹉有智慧,能怀孝养供父母,我从今日以稻施,任汝供养于二亲。如是过去无量事,无有苦行而不作。未曾有怀疲厌意,以求无上清净道。
父母恩重经变相,第15号,龛高700、宽1400、深250厘米。雕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刻像44尊,龛上部刻释迦等七佛像,中部刻父母养育子女的十种恩德,下部刻不孝子孙在地狱的场景。
全龛造像的内容以中间 “投佛祈求嗣息”为中心展开。左右各分五组雕像,分别为第一组怀胎守护恩、第二组临产受苦恩、第三组生子忘忧恩、第四组咽苦吐苦恩、第五组推干就湿恩、第六组哺育不尽恩、第七组洗濯不尽恩、第八组伪造恶业恩、第九组远行忆念恩、第十组究竟怜悯恩。
推干就湿恩】 孩子晚上尿床了,母亲侧卧在一旁,双手把儿臀部置于床边,正要支起身来,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把尿,而儿子头枕母右臂,一会儿就仰卧酣睡了。母亲把孩子放在干处,自己睡在孩子尿湿的地方。这种母睡湿儿睡干的情况从古到今在我国民间都是很常见的,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的照料。
毗卢洞(第14号,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洞高690、宽800、深500厘米。除左壁因早年崩塌像毁外,洞内现存像287尊。 毗卢道场是毗卢遮那佛讲经说法的地方,窟壁正中以高浮雕的形式刻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毗卢遮那佛,手结智拳菩提印,正在为众生传法,嘴角发出两道白色佛光,表示口吐文秘之光,秘传箴言,直入诸佛菩萨之耳。转轮经藏的基座上以浅浮雕的形式雕刻出弥勒经变故事,整窟造像雕刻技法纯熟洗练,人物形态俊美端庄,衣着服饰富丽堂皇,充分显示出艺术语言的精炼和装饰造型的优美。
孔雀明王经变相(第13号,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龛高600、宽950、深320厘米。 孔雀明王是佛和菩萨的化身,高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伸出四只手,左上手持羽扇,左下手持捧经卷;右上手持荷包,右下手捧蟠桃。
其后左右壁刻帝释天战阿修罗的情景,左侧壁上部刻沙荻比丘砍薪图。 比丘沙荻隆冬进深山砍柴,不幸被枯木洞中的黑蛇咬伤,气绝于地;砍柴的斧头遗落在树傍。阿难正巧路过,发现昏迷的沙荻,束手无策;返回禀告孔雀明王。孔雀明王说,“我有《大佛母孔雀明王经》,可解厄运”。于是,阿难手持经卷,解救了沙荻比丘。 “阿修罗、帝释天争斗”的情景刻于左壁中部。阿修罗像一头六臂,手持日月、兵刃,脚踏祥云,倾身前行,显得神勇无比。帝释天头束发髻,身着甲胄,腰间系带,手持利剑,双足踏于祥云之上,且战且退。二像交战,刀光剑影,短兵相接,难分难解的场景,令人叫绝。
释迦涅槃圣迹图(第11号,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龛高700、宽3200、深500厘米。刻像37尊。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即大彻大悟、不生不死、常乐我净的境界,释迦摩尼80岁时在古印度北方的拘尸那迦罗城郊外的双娑椤树间为弟子们说法后圆寂,因此,释迦佛像慧眼微闭,神态安详,头北脚南,右侧而卧,下半身隐入崖际,右肩陷于地下,仅现大半个身躯,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中,可谓规模最大的半身涅槃像。
半空中其母带妻子、姨母和天女们或持花或献果或捧香炉,从天宫来接引。
佛前弟子们拿着鲜花、水果躬身肃立,依依难舍;中间的几位天王抬着供桌供盘,垂眉致哀,神情肃穆;
释迦佛像全长31米,只显露半身,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以示佛大不可度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其横竖构图,画面生动,释迦上身横卧,中间的供桌和香烟、两株娑罗树为竖式;前面的曲线形排水沟,似九曲黄河,似释迦把众弟子留着此岸,自己去了彼岸。这样一来,横、竖、曲三种线条有机结合,不仅吻合了佛教故事,而且整个画面以小衬大,以竖破横,虚实相济,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千手观音(第8号,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龛高770、宽1250厘米,刻像72尊,各种器物125件,造像占据崖面88平方米。观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座侧雕刻侍者、力士等像。观音慧目下视,面相慈祥,身躯两侧和上方,呈放射状的浮雕出1007只手、眼,每只手各执器物。手势或伸、或屈、或正、或侧,显得圆润多姿,金碧辉煌,被誉为“天下奇观”。 千手观音为佛教密宗六观音之一,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需求和愿望亦不尽相同,因此,就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渡济众生。千手观音具有千手千眼,皆能应众生诉求,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成了佛教诸神中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信仰最广泛的菩萨。整龛造像布局严谨,气势恢弘,宛如孔雀开屏,是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发展的高峰和极致,堪称中国最大的石雕千手观音。
华严三圣像(第5龛。公元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龛高820、宽1550、深205厘米。刻像119尊。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三像身高7米,头顶崖顶,脚踏莲台,身披袈裟,袈裟皱褶大刀阔斧处理,舒展自如。三像皆低头垂目,俯览众生,显得悲悯大度,气势庄严;身躯向前倾斜,头部比例增大,成功避免了透视变形。文殊手托宝塔,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艺术大师巧妙利用建筑力学于艺术创作中,将袈裟一角覆搭前臂,斜向下垂,于膝部相接,形成了三角形的稳固支撑,从而将塔和手臂的重力传到基座上。造像融艺术和科学原理于一体,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广大宝楼阁图(第4号,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龛高780、宽370、深250厘米。刻紫竹林下趺座三修行者,思维佛法僧三宝,继而勤修成佛之事。“宝顶山”三个字署衔为“朝散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官修撰杜孝严书”。杜孝严是南宋兵部侍郎,大足邻县安岳人,1223年与临邛的魏了翁结伴返乡省亲,途经大足,挥毫留下了这三个大字。唐不空所译《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中记: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禀信佛法,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广大宝楼阁是一个能降诸魔,生清净心,能让刀山变宝山,能使兵杖变莲花的金刚不坏之地。
六道轮回图 (第3号,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龛高780、宽480、深360厘米。刻人物像90尊,动物24尊。 巨轮共分四圈,由里向外,第一圈内刻一修行者,从其胸部发出六道光毫,将巨轮分为六部分,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即众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业力所致。第二圈刻 “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 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因差别,确定六种轮回转生的去处。第三圈刻将军、渔翁、老者等像,具体表现了“十二因缘”的基本内容,展现了众生痛苦的原因和名状。第四圈分十八格,刻出猪、马、牛、羊等具体的轮回图像。巨轮外刻出教化众生的颂词偈语,佛教认为,坠入轮回并非无法解脱,只要勤修戒、定、慧,断除无明,斩断烦恼,熄灭贪、嗔、痴三毒,就能跳出三界外,得正果成佛。六道轮回图,是佛教人生观的物化表述,它以具体可视的形象,阐述了佛教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
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唯心图”“六趣生死轮”。图中无常大鬼长舒两臂抱六趣轮,轮中刻六凡众生轮回像。这是载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转轮王两臂怀抱巨轮,表示业力不可逆转,命运随业力而定。
轮盘下方左侧刻妇人与猿猴,右侧刻文官与武吏,意寓贪与爱,这是人生沉沦于六道的根本原因。
最下方刻猫捕鼠,鼠逃到竹子上瑟瑟发抖,猫蹲在地上着急万分,意寓求生不得、欲罢不能。
九护法神龛(第2号,1174-1252,南宋淳熙至淳祐)龛高430、宽1260、深120厘米。分上下层刻像33尊。上层中部并立护法神像9尊,左右刻六通神像。下层刻鬼卒7尊。护法神即护持佛法之神,守护在宝顶山大佛湾入门口,表面青面獠牙,挥剑握刀,实则是佛的化身。其作用是护卫道场,降服魔障。
牧牛图(第30号,1174-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龛高570、宽2910厘米。 牧牛图是国内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是大足石刻民族化、生活化的代表作之一。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雕刻,以牛喻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表现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造像取材于现实,随山岩自然起伏构图,利用岩间的流水,依次刻出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禅定、心月图等12组内容,生动展现了牛和牧人的种种情态,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好似南宋时期的巴蜀风情画。
圆觉洞 宝顶山第29号窟。方形平顶窟,高600、宽900、深1200厘米。雕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 窟正壁中刻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刻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刻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左、右壁对称各刻六尊菩萨像。三身佛前跪一菩萨,为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 整窟为人工开凿,造像和岩体浑然一体,实乃精妙的设计和施工所成。窟内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菩萨花冠精巧玲珑,肌肉丰满细腻,极富质感,显得端庄典雅,轻纱薄裙,璎珞珠串,装饰繁复,形神兼备,气质超凡绝尘,匠师赋予石头艺术的生命力;洞口上方开设天窗,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显示了古代雕刻大师善造典型环境的才能;右壁上方刻一龙,雨水自龙头滴入下方的钵内,经石壁暗道,再由窟底水沟排除窟外,形成一个周密的排水系统,可谓巧夺天工。
正觉像 已经觉悟,功德圆满,修成正果的觉者。 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光明普照,密宗最高本尊,开创之祖。天庭饱满,地阔方圆,双耳垂肩。头顶冒出两道豪光,正中有一座小坐像——柳本尊。
宝顶二字为清同治大足知县王德嘉所书,穹劲丰满 。为官三年,王德嘉倡导栽桑养蚕,兴办地方教育,受到百姓好评。
北山
北山,古名龙岗山,唐末韦君靖在龙岗山建“永昌寨”,开凿佛像,所以山门以“龙岗山”冠名。北山摩岩造像是大足石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方具现存规模。造像依岩而建,以佛湾为中心,有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坡等处,崖面长约300米,高约7—10米,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 自南而北按照地理位置编号,总计290号,分为南、北两段,南段1~98号。主要为唐末、五代石刻,末尾有几龛宋代石刻。北段99~290号。99~189号为宋代石刻,虽然数量少于五代,但因为洞窟阔大,实际规模犹有过之。石像精美,是北山石刻里的明星。190~290号,其中245号是唐未石刻,以此为中心,五代石刻依次向两边扩展,又间杂宋刻一二。
北山石窟造像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题材丰富,以密宗造像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北山石窟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
五代造像占北山石窟的三分之一以上,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变等新的内容,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衣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北山石窟宋代造像有21种题材,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宋代造像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雅,比例匀称,穿戴艳丽,极富装饰之美。
北山石窟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之阙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北山石窟造像艺精技绝,雕刻细腻,保存完好,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时代特征显著,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韦君靖(昌州刺史、静南军节度使)陕西扶风人,原本只是地方小官,安史之乱后,他趁时局动荡,攻占大足,自任昌州刺史和四州军队一把手,一手拿枪一手拜佛,首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石窟造像活动,就是发生在大足,自韦军长之后,便是由民间士绅阶、普通百姓和出家僧尼出资,请工匠大量造佛祈福。这是一次持续时间较久的非官方行为,从晚唐到南宋大约400年时间。
毗沙门天王龛(第5号,892年,唐景福元年)龛高430,宽286、深176厘米。正壁刻毗沙门天王,头戴大鹏冠,饰牛角形项光,身着甲胄,脚踏二夜叉,身躯硕壮,怒目圆睁,左右壁天王两侧力士怒目狰狞,持刀挥棍。左侧男、女侍者则英俊儒雅,贤淑端庄,衣饰贴体,线条道劲流畅,技法娴熟。刻力士侍从等像。韦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为唐之毗沙门王之意。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 传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县)被番兵围困,有表请救援。但路途遥远,救兵难到,唐明皇即让不空和尚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于是天王金身出现,大放光明,同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和铠甲绳,神兵著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番兵大败。唐玄宗闻奏大悦,救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像供养。此后,毗沙门天王像被军旅视为保护神,可得“神力”,故永昌寨韦君靖携刻此像。 毗沙门天又名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四天王之一,而在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单独出现的场合较多。相传,毗沙门天经常守护如来道场,由此而得机缘时时听闻如来说法,故名多闻天王。
千手观音(第9号,892-895年,唐景福元年至乾宁二年)龛高324、宽292、深140厘米。刻像44尊。正壁刻千手观音,宝冠天衣,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右两壁对称刻十佛、文殊、普贤、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像。
释迦说法龛(第10号,892-895年,唐景福元年至乾宁二年)龛高355、宽366、深193厘米,刻像27尊,正壁刻释迦佛坐像,左右侍立大势至、观音、天王、护法等像。其中二菩萨像端庄丰满,薄衣敷体,颇具盛唐遗风。
三世佛龛(第51号,898年,唐光化二年)龛高189、宽235、深88厘米,刻像41尊。龛正刻释迦、迦叶、弥勒“三世佛”。左右刻文殊、普贤及天龙八部等。造像端庄典雅,刻工精致凝炼。
古文孝经碑 北山第103号窟。方形人字顶窟,位于北山佛湾北段最南端,刻石于南宋孝宗时期(1163—1194年),碑文作六部分,分别占据窟内壁面和窟外左右壁。《孝经》是孔子论证“孝”的一篇文章,在其流布过程中,分古文和今文两种版本,古文二十二章、今文十八章。古文孝经自南北朝时就少流传,唐代玄宗李隆基御注孝经颁行天下十八章,并刻于太学,即今西安石台孝经,为今文版本。二十二章古文孝经几于失传,北山遗存的这通古文孝经碑,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杨家骆、顾颉刚等专家考察北山石窟时,赞誉为“寰宇间仅此一刻。” 碑文中首先提出“孝”的标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进而规定了从天子到庶人各阶层行孝的具体范围。天子要以孝教民,诸侯要保其社稷和其人民,卿大夫要能守其宗庙,士要能保其禄位,守其祭祀,庶人则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儒家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但“愚忠愚孝”,孔子并不提倡,碑文中刻有“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文中的“争”与“诤”相通,即“诤谏”之意。一个有道德修行的人,就应该如孔子所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才做到真正的“忠”和“孝”。 《孝经》的内容极其丰富,贯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这部刻于石壁上的《古文孝经》,对我们研究先秦文化,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具有极高的价值。
蔡京碑 北山第104龛。碑刻石于南宋孝宗时期(1163—1194年)。通高300、宽137、厚37厘米。碑首圆弧形,碑额刻“懿简公神道碑”。碑文左起,楷书,竖刻38行,满行84字,存2645字,字径2.5厘米。 蔡京碑,全称《赵懿简公神道碑》,因系宋代书法家蔡京所书,故今人称其为蔡京碑。懿简公姓赵名瞻,字大观,北宋官至同知枢密院事,1090年亡故,为北宋著名史学家。神道碑是墓碑,原立于陕西周至县的赵瞻墓前,此碑刻系其后人逃难至此,重刻以志纪念。 蔡京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人品不佳而书法特好。宋《宣和书谱》评价说,蔡京得羲之笔意,自名一家。正书如冠剑大臣,行书如贵贯公子,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蔡京失势以后,其书法作品遭到极度毁坏,罕有存世,故此通碑文具有珍贵的价值。
摩利支天女龛(第130龛,960~1278年,宋代)龛高221、宽114、深104厘米。龛正壁摩利支天女,左右壁刻八大护法金刚,摩利支天女作三头八臂,手持诸般兵器,立于战车上,为佛教神通广大的护法神。
水月观音 北山第133龛。像坐高53厘米。水月观音以“世间所绘观水中月之观音”得名。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此像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首创,其后盛为流行。 观音身后刻一椭圆形大背光,观音头戴花冠,垂发披覆双肩,身饰披帛,下系短裙,罗带飘飘,坠落地上。璎络蔽体,披巾上下飘动,极富装饰之美感;左脚下垂踏莲朵,右腿竖立,左手撑座面,右手握持披帛,随意坐于山石座上。神情悠闲自若,具有浓郁的人间情趣,世人冠以“风流观音”的雅号。在这里佛教艺术让位于世俗艺术,反映了从人到神,从神到人的艺术演变规律,也表现了晚期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突破了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创造性发展,造像具有神像人化,人神合壁的美学意味。 两侧侍立善财、龙女。背景是高山峭壁。 左侧善财长眉隆颊,满面皱纹,长髯挂腮。 左壁金刚。右侧龙女,手持托盘,亭亭玉立。
134号,大足石刻考察团记游碑,考察团成员著名书法家马衡于1945年撰书。
数珠手观音 北山第136窟,像高195厘米,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 不空羁索观音 北山第136窟,像通高245厘米,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六臂观音也称为不空羂索观音,为密教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尊,此尊手持不空羂索,勾取人天之鱼于菩提之岸,其羂索必有所获,故称为“不空”。此处的不空羂索观音多以六臂示现,上举的两手分托日、月精摩尼,中间的两手分持宝剑与羂索,下面的两手于胸前托钵与执杨柳。此窟是宋代雕刻的代表作,其内雕刻的作品人物纯美,高贵典雅。不空羂索观音,喻此菩萨以慈悲之心,以从不落空的羂索,使人终生脱离苦海而涅槃彼岸。 日月观音 位于北山佛湾第136窟右壁中部。雕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年—1146年)。像坐高147厘米,结跏趺坐于方形金刚座上,其左右各刻一位侍者。观音头梳髻,戴精美的卷草、花卉纹饰宝冠,耳垂珠串,胸部装饰璎珞,披帛贴身飘垂座前,极富装饰之美感。像脸形丰圆,秀眉垂目,直鼻小口,双颊丰腴。对其面部的细腻刻画,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其面部肌肤质感极强,尽显女性的慈祥和蔼,成功地表现了一位传统的中年贵妇人的雍容华贵。 玉印观音 位于北山佛湾第136窟左壁中部。雕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公元1142-1146年)。像高143厘米,右手持宝印,左手握印带,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观音头戴精美的高花冠,冠体玲珑剔透,手指般大小的珠串均以浮雕刻成,虽距今八百多年,仍完好无损,令观者无不称奇叫绝。花冠的处理,细腻而不琐碎,注重线面结合,一切细腻的变化都包括在块面中,形成了良好的整体感,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们高超的艺术实践。 白衣观音 北山第136窟,像高198厘米,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 净瓶观音 北山第136窟,像高191厘米,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
转轮经藏窟 北山第136号窟。窟高405、宽413、深607厘米。雕刻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公元1142—1146年)。窟正中刻转轮经藏,中心柱做成镂空转经轮。龙柱转轮。 台座雕龙,威武雄健。如意纹几形台面,上覆仰莲。 正壁刻释迦佛及观音、大势至菩萨,左右壁对称构图,各刻三尊菩萨像,左壁为文殊菩萨、宝印观音、如意珠观音,右壁为普贤菩萨、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造像的身姿或正或侧,或坐或立,既可独立成龛又使全窟浑然一体。造像雕刻细腻,形神兼备,保存完整,雕刻技法洗练娴熟,刀法准确利落,造型线面并重,装饰繁复,富有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147号,药师经变龛。药师佛居中,两边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下为十二夜王。 148号,六臂观音。 头戴花冠,面容安宁。
149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雕凿于南宋建炎二年,刻像48尊,正壁刻如意轮菩萨、观音等像。左右壁浮雕诸天神像。正壁刻如意轮菩萨,手持莲花,头上悬华盖。三观音像两侧为供养人。
孔雀明王又名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他统一了全印度,大力扶植佛教,并立为国教。他在佛教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后来佛教徒将其敬为明王菩萨。 孔雀双腿挺立,腿间以乱石山形为像基座,使得明王位置上升,增添了庄严气氛。窟中三壁为千佛,形体细小,排列整齐密集。佛经说世界经历了庄严劫、贤劫、星宿劫、三劫,每劫都有千人成佛,而且各有名号。这些密布的千佛,疏密上和主像形成对比,烘托出庄严的气氛。
弥勒下生经变相(第176号,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龛高272、宽195、深226厘米。刻像173尊。正壁刻弥勒,左右壁刻经变的菩萨、文臣武将,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等像,雕刻精美。 在窟左右壁描述了儴佉国王及其女舍弥婆帝率众生听佛说法。坐在白象驮着的莲花台上的,应是普贤菩萨。 弥勒佛居住的弥勒净土,土地平坦,金银堆聚;人心慈善,恭敬和顺;树上生衣,庄稼一种七收,用功少,收获多;世事太平,处处是一派歌舞升平,且人皆四万八千岁,自己走进坟墓。 图中的情景就是在表现树上衣任人摘取,家人送别将要走入坟墓的老者等情节。 正壁刻弥勒佛,眼观鼻、鼻观心,凝神入定。背靠龙头椅。弥勒生于翅头末城,常思出家,国王儴佉赠他七宝塔留用。弥勒将七宝塔转送给了众婆罗门,婆罗门将琉璃、玛瑙、黄金、白玉等造就的宝塔拆而分之。弥勒越加感到人欲致患甚多,立愿出家,经过修行,成了“未来佛”,是释迦佛的接班人。 天宫的华盖,有楼阁,有飞仙。仰莲座,束腰处有三只蹲狮,壸门内有伎乐供养人。
泗州大圣龛(第177龛,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龛高298、宽222、深237厘米。龛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万回等僧人像。志公像位于窟左壁内侧,头戴披风,著交领窄袖长服。面容清瘦,额有横纹,眼瞪口闭,面带苦色。右手上举,左手拄持一杖。杖头下吊剪、拂帚等物。杖柄上端有一小鼠,作爬状。 刀法洗炼。龛左壁门内侧上部,刻镌记曰:“丙午伏元俊镌记,丙午年记”。
209号龛,南无解怨结大圣菩萨,五代。国化的神仙解怨结菩萨左手扶膝,右手持印,结跏趺于莲座,莲座置于牛背上。主像两侧后壁各有一飞天,相向跪蹲,手捧供盘。主像左右各有一牛,其上各有一牧童骑牛,相向而对。两侧侍卫铠甲鲜明。
西方净土变 北山第245号龛。龛高385、宽260、深120厘米。雕刻于唐末(公元892—906年)。根据《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雕刻。龛上部刻“西方极乐净土”盛景,龛中部刻“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大势至菩萨;下部刻 “三品九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和“未生怨”故事,左右刻“十六观法”(包括日观、水观、地观、树观,等等)图。全龛造像布局严谨,构图饱满,人物多达530余尊,表现场景繁多,展示器物丰富,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并用;且透视法则正确,层次分明,空间感极强,充分展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艺。为研究唐代乐器、建筑、服饰、舞蹈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同类题材中至今保存完整,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石窟艺术作品”。 “未生怨”和“十六观”是佛教净土宗三经之一《观无量寿经》:传说印度摩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年老无子,请来一位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个修行人死后将会转世投胎为太子。国王求子心切派人进山杀死了修行人。不久,王后韦提希果然怀孕了,产下王子取名为“阿阇世”。没想到阿阇世长大之后竟篡夺王位,囚禁父母,欲害性命。母亲韦提希非常伤心,向佛祖祈祷。佛祖听到了她的哭诉,在王宫中现身并告诉她:阿阇世王子转世之前就已经与父母结下了“未生怨”,要摆脱这种痛苦,只有通过修“十六观法”,往生西方。 唐代,汉传佛教净土宗兴盛,观无量寿经变相成为佛教绘画和造像中很流行的题材,在敦煌莫高窟也能见到多处。大足北山第245龛,算得上是同类题材造像中的精品。
288号,大明蜀总制林公之像 林俊2509年任蜀总制,左龛为重庆府同知范府。 此龛原为宋代石龛,龛顶尚存宋刻之各种乐器和祥云,两壁上层存原龛两佛像。右壁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记事碑》,已残缺,只余“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可知原龛于北宋1107年开凿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又有题记:“戊午春初,李季升、李德举来,岩像一新,知主僧之用心也。”
290号,林俊诗碑,1524年, 诗一:石屋忘年纪,霜松记十围。壮容惊变尽,迂叟是真归。扄小一庄足,名逃百念希。山盘开野水,新雨厥芽肥。 诗二:风雨睡曾着,幽堂重乃心。龙归先有洞,鹿触故成林。遗蜕遭逢际,孤庐恍惚临。更阑销短烛,凉泪落衣襟。 诗后有跋文,简述了林俊生平及塑像立碑之经过,落款“ 重庆府同知范府拜书,知大足县事临安唐螯++”。
289龛,鬼子母,座下有四个玩耍的小童,怀抱幼儿的乳母已毁损。 鬼子母(二十诸天之诃利谛母)生有500子,本是一盗食人间小孩的恶鬼,后被佛祖收服,成为民间孕妇和儿童的保护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