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

武隆涪陵行走,鸭江场~梓里场~小溪口。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10 月 人均:150 元 和谁:和朋友

鸭子塘,鸭江场。早上红旗河沟坐8点50到鸭江的班车,到鸭江10点半。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街市记载:“长里乡市。……鸭子塘场,州东南一百里。”

同治重修涪州志第一卷舆地志里甲场市附记载:“长滩里,首甲,上二甲,下二甲,上三甲,下三甲,上四甲,下四甲。附,场市。……鸭子塘。”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第五卷建置志记载:“自治会。自治云者,人民不至于范围无待政府之约束,非不受治之谓,不受治则自乱矣,互相砥砺,于下而通达民隐,于上使官民无向来之隔阂,中国其庶几乎。……分,鸭子塘,月升场,庙垭子,三场为鸭子乡。”

武隆县志(1994年08月)记载:“第一篇 建置沿革。……第一章行政建置。……第二节三国至清。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在蜀称帝。延熙十三年(250)分涪陵、枳县地于今县境鸭江地置汉平县,隶涪陵郡(今彭水)。……南北朝。……南朝齐(479~502)复置涪陵郡与汉平县,郡、县治地均在今境西鸭江乡。南朝梁(502~557)、北朝周(557~580)郡县治地与南朝齐同。隋。开皇三年(583)省涪陵郡入渝州,汉平县迁涪陵镇(今涪陵市)、十三年(593)改汉平县为涪陵县。……”

大溪河,鸭江河。

武隆县志(1994年08月)记载:“第二篇自然环境。……第四章河流、水资源。第一节河流。……四、大溪河。大溪河古称白水又名白河。源出南川县金佛山北麓,经南川县先锋、西胜,至鸣玉接纳龙川江水复经骑龙入武隆县,流经中村、凤来、平桥、鸭江后成武隆县兴顺乡与涪陵县永胜乡界河,至河口注入乌江。主河长120公里,流域面积2065平方公里,落差500米,平均比降6.3‰,多年平均流量37.39立方米/秒。境内河段长30.3公里,落差190米,水力资源丰富。”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一舆地志山川记载:“大溪河,治東南,源出綦江,經南川縣城,西北流入州境,納境東南諸水,瀦爲鴨子塘,可方小艇,東入十里滙入涪陵江。”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山川记载:“鸭子塘,州南,其地设有官渡,水达偏踏镇庙垭口弹子山长滩坝白马镇,有小舟可通陈家嘴。”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三建置志津梁记载:“长里。……均济桥,原名度生桥,在鸭江场侧。”

武隆县志(1994年08月)记载:“第十七篇交通邮电。……第一章道路。……第二节公路。……二、省道。……涪白公路,起点涪陵由梓里进入县境,经鸭江场、平桥、和顺、兴顺乡境至白马。全长56公里,泥结碎石路面。始建于1958年,1964年1月全线通车。……第三节桥梁。……二、公路桥梁。……鸭江大桥在鸭江场,跨大溪河,原名‘度生桥’、‘存真阁桥’、‘万寿桥’、‘均济桥’。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国15年(1926)培修一次,解放后,改建为公路桥。此桥系五孔四墩桃型石拱桥,主孔跨径16米,小孔各13米,边孔各9米,全长96米,宽6.7米,高15.5米,为武隆古石拱桥之冠。荷载汽车18吨,挂车80吨。”

四川省武隆县地名录(1985年11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鸭江区概况。

鸭江区位于县境西北部。东邻长坝区,南界南川县水江区,西北与涪陵县龙潭、马武、白涛区接壤。总面积共三百八十五点五平方公里。辖八个公社,七十七个大队,五百个生产队,一万七千三百七十一户,八万一千六百三十一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二千五百六十五人。汉族。区因驻地鸭江场得名。

鸭江区即原涪陵县庙垭区划属后和武隆县平桥区合并而成。一九四一年前同属涪陵县,也曾同区。清宣统年间与原武隆县一起属涪州第五分区,凤来属第三分区。民国十九年(1930)置十六区于鸭子塘,辖庙垭、鸭江、月升三乡。凤来乡属二区,百顺、和顺等乡属十七区。民国二十年(1931)置八区,辖百顺、永顺镇和兴顺、和顺、白马、水口、凉水、上庙、庙垭、鸭江,共两镇八乡,凤来乡属二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兴顺并入和顺乡,水口并入凉水乡,上庙并入庙垭乡,月升并入鸭江乡,共两镇五乡,凤来乡仍属二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和顺、白马、凉水乡和永顺、百顺镇,三乡两镇属涪陵第五区,治地羊角碛。庙垭、鸭江两乡属涪陵第一区,凤来属第二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庙垭、凤来、鸭江乡属涪陵第一区,直至解放。一九五〇年新置涪陵县第五区于庙垭,辖鸭江、梓里、酒店、马武、太和、青羊、聚宝、凤来、庙垭,共九乡;同年七月十日新置庙垭区,辖庙垭、凤来、鸭江、青羊、聚宝五乡。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六日改为涪陵县第八区,并将青羊乡划出,新置骑龙乡。一九五三年分小乡,共辖十六乡;五四年并小乡,辖庙垭、凤来、鸭江、送月、骑龙、聚宝六乡。一九五五年十月九日庙垭区并入白涛区。一九五六年六月底将庙垭、凤来、鸭江、送月划属武隆平桥区,辖十个乡;一九五七年又分置八区,区署驻地鸭江场,并将里仁乡划属,两区各辖五乡;一九六四年分别撤金坪、里仁乡并入平桥、鸭江乡,各辖四乡;一九八〇年底两区再次合并,区公所驻地鸭江场至今。

全区东部高,弹子山绵亘和顺、兴顺二公社及平桥、鸭江的少部分地区,最高海拔一千六百六十七米;西靠大梁子,最高海拔一千三百一十四米;中部和南部(约占总面积百分之六十五)低,为深丘地带,一般海拔六百米左右,最低海拔一百八十三米,大溪河水系分布在六个公社境内。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沃。除弹子山两个多公社为二迭系、三迭系灰岩风化发育形成的矿子黄泥,平桥、鸭江有少量暗紫泥、冷沙黄泥外,其余大部分为沙溪组岩石风化发育成的灰棕紫泥。自然条件好,人稠物阜,是全县精华苍萃之区。它集中了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点八,九个一万人口以上的公社四个,粮食产量的约四分之一,水稻产量的四十一点八二,征购任务的三十点〇七。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从五七年开始大办水利,在七个公社范围内先后修建了小一、二型水库二十五座,新修、扩修了山湾塘、山平塘五十余口,合计蓄水九百一十四万方,保灌农田二万二千三百亩。近年来由于大搞制种,积极推广良种,科学种田,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共耕地面积九万八千一百八十五亩,其中田四万五千三百五十二亩,一九七九年粮食总产五千八百九十万斤(其中水稻约占四成),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四点一六。多种经营也丰富,一九八一年统计,甘蔗四千零九十八担,占全县产量(下同)的百分之一十六;油菜籽五千三百三十六担,占百分之三十三点四;蚕茧三百四十三担,占百分之九十八;烟叶三千五百零三担,占百分之四十五点三四;榨菜头二千九百九十六担,占百分之四十七点七八;其次有麻类、水果、茶叶、桐棬、药材。生猪存栏四万四千二百五十七头,山羊一万七千六百二十七头,大牲畜六千九百八十五头,合计户平三点九一头。五业收入人平一百元零八角八分。

地下矿藏、水力资源丰富,以小煤窑、小水电为骨干的社队企业发展好,为全县第一。一九八一年统计,弹子山一带六个公社内共办了社队煤窑十九个,其中年产一万吨以上的三个,总产七万五千八百二十五吨,占全县原煤产量的百分之五十点九二,占社队煤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点七三。在大溪河及其支流,共建小水电站十座,装机容量为八千零九十二瓩(其中县属大溪河电站五千瓩),全区百分之七十的农户都安上了电灯。共社队企业五十多个,一九八一年产值二百九十二万元,实现经营收入二百五十三万三千一百元,完成利润二十五万三千七百元,返队工资、亦工亦农社员分配二十五万六千五百元,向国家纳税一十三万七千九百二十五元。

近年来交通发展较快,通过境内的有涪白公路等三条干线,加上支线约一百三十公里,沟通了八个公社和多数大队。

该区历史悠久,文化较发达,三国到北周时在鸭江公社境内置汉平县。解放前有中学一所,小学、私塾二十余所,学生二千多人。现有完中两所,小学六十七所,在校学生一万八千零八十五人,其中高中生六百二十九人,初中生三千五百七十五人。现有区、社卫生院十一所,医务人员一百六十七人,大队都建立了合作医疗站。

境内庙垭公社的白云寺,明时乌豆禅师卓锡住此,司练刘茞(字秋佩、号忠愍)少时读书地,归田后于此讲学,故又名白云书院,现存遗址、碑文;庙垭的凤凰山、凤来的高楼,有明时笃行刘奇山和司练刘茞之垄墓两冢,现仅存遗址。

解放前,该区地下党较活跃,在今五个公社内都有党员。平桥和平中学为地下党‘中三区’活动点,庙垭为‘边区区委’活动点。

鸭江公社概况。

鸭江公社位于县境西北。四周分别与兴顺、和顺、平桥、庙垭、送月公社和涪陵县接壤。总面积八十点五平方公里。辖十二个大队,八十个生产队,二千六百四十五户,一万三千七百三十八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一千三百四十三人(包括地区沙子坨煤矿)。汉族。公社驻地鸭江场,海拔一百九十九米、距县城一百零三公里。

鸭江场位于大溪河畔,早年因大溪河名鸭江,故名。另传说附近大溪河落凼中一巨石似鸭故又得名鸭子塘。三国到北周在境内置汉平县,历时三百余年。清末置鸭江乡于此,包括今庙垭、送月公社,属涪州第五分区;一九三〇年、一九三一年涪陵县曾置十六区、八区于此;从一九三六年至解放初,属涪陵县第一区;一九五〇年属涪陵县庙垭区。一九五三年民主建政时,析置工农、送月、月升乡。一九五五年将工农乡并属,划属涪陵县白涛区。一九五六年始划属武隆县平桥区。一九五七年复置鸭江区时划属鸭江区。一九六四年撤里仁乡,分别并入鸭江、平桥乡,始形成现辖范围。

全社东部高,最高海拔一千四百〇七米,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西部较低,一般处于海拔四百米左右;中部低洼,最低海拔一百八十三米,冬季温暖,夏日炎热,为全县季节最早的地区。全社除双河、柏杨等大队有少数平坝外,其余绝大多数处于大溪河两岸陡坡峡谷中。年平均气温为18.5℃,降水量九百四十一点三毫米。农作物为两熟,土壤除东部挨弹子山一线为二迭系灰岩形成的矿子黄泥外,大部分为灰棕泥、暗紫泥和冷黄泥。解放后,计兴修水库四座,塘四十八口,共蓄水二百〇五万方,可灌田二千亩。由于水利建设发展,生产条件改善,水田面积增加,计耕地一万六千九百三十八亩,其中田四千五百六十九亩,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一九七九年粮食总产八百二十四万斤,比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四十点八四,其中水稻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二,玉米占二十点二一。经济作物和林木较富,水果四百七十一担,为全区第一位;麻类二百三十三担,甘蔗三千九百八十八担,分别占第二位;其次为桐棬、蚕茧、菜头、烟叶等。生猪存栏六千三百五十五头,山羊三千五百七十四头,大牲畜八百七十六头,合计户平四点零八头。

交通方便,涪白公路、鸭江至水江、鸭江至凤来公路贯穿境内六个大队,行程约三十五公里,每天都有几次班车来往涪陵县、县城、白马场、南川县水江区和区内五个公社。大溪河为境内主要河流,可放筏,解放初航小蛇船,有灌溉、发电之利。共建有小水电站三座(其中两座为联办),装机容量为一千九百二十瓩。

社队企业发展快。主要有水电、铁器社、印染、纸厂、缝纫、小煤窑等共十个企业,一九八一年产值七十三万元,为全县产值第二高的公社。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完中一所,完小两所(附设初中班),村校八所,共学生二千二百多人;有区、社卫生院各一所,各大队都设有合作医疗站,共医务人员六十人。

北面的双河园,原为一小场,现为居民点,设有供销点。

鸭江区,因区公所驻地鸭江场,故名。

鸭江公社,以公社驻地鸭江场命名。

鸭江场,此地早年设场,以街旁河心一石似鸭而得名鸭江场,又名鸭子塘。鸭江区公所、公社驻地。

……”

最远处是大梁子山脉

涪陵市志(1995年12月)记载:“第二篇自然环境。……第二章地貌。……第一节山地。……三、主要山脉。……(三)大梁子山脉,城西南29公里,与武隆县交界处。系太和场背斜两翼发育成的单斜构造中山。主要为侏罗系自流井组岩层构成。山脉走向北东(南端)转南北向,两侧横谷发育;为龙潭河,小溪水系与大溪河水系分水岭。主峰大梁子(海拔1347米),次有上峰岩(1268米),甘家山(1035米)、雷劈山(903米)等。”

大溪河入乌江方向

弹子山,寺院坪方向。

武隆县志(1994年8月)记载:“第二篇自然环境。……第二章地质地貌。……第五节山脉。……弹子山,位于县境西部,面积270平方公里,是武隆煤仓。主峰寺院坪海拔1662米,西麓有奇特的鸭江小三峡。”

弹子口、弹子山方向。

四川省武隆县地名录(1985年11月)记载:“五、自然地理实体。武隆诸山概况。……弹子山,位于武隆县西南,系大娄山支脉,其名待考。由南川县水江区入境,经白云,和顺、兴顺公社及鸭江、平桥、长坝、白马公社部分地区,跨二百七十平方公里。主峰寺院坪海拔一千六百六十二米。寺院坪,东北靠乌江、大溪河峡谷,气候严寒,风大,多苦竹,蕨苔等,为野猪、猴群栖身之所,故有冷竹菁之称。《续修涪州志》载:‘弹子山涪陵江(即乌江)西岸,高二十里,与东岸牛皮菁(即牛皮坝)诸山相望,多大风,起则石之如杯,如卵者飞而扑人,不宜五谷,唯苦竹丛生’。此山地下矿藏丰富,地处煤田,油煤、半油煤、瘦煤均有,解放前赖乌江运输,均在峡中挖掘。现涪白公路通过境内,支线纵横,沟通煤井,每天煤车穿梭不息。地属沙子坨煤矿、石拱坝硫铁矿设此。从兴顺公社到白云公社,计有七个公社在山顶开有社队煤窑二十一个,加上国营煤矿,每年产原煤约一十四万六千余吨。境内除北部兴顺公社较差外,其余自然条件较诸山好,宜于粮食作物生长,主产玉米,水稻,洋芋。经济作物和林木以生漆,海椒为主,其次为烟叶,茶叶,中药材等。在秀丽的山巅,松杉郁葱,计有森林面积五万八千二百余亩。……”

平桥场方向

远处高点是凤凰山,上有凤凰砦。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山川记载:“凤凰山,州南七十里,上有龙泉,形如凤冠,因此为名。”

庙垭子、白云关、大梁子方向。

武隆县志(1994年08月)记载:“第十七篇交通邮电。……第一章道路。第一节古道。……二、商路。县内商路主要有6条,多作运盐用,形成于元、明时期,现已废弃。……长涪路,从长坝场启程,经山王殿、独树子、一碗水至弹子山场,过石拱坝,翻弹子口,下百家店、橺木塆、大垭口,渡大溪河到鸭子塘,经双河园、草铺子、丁家店、檬子堡、杨家嘴,达涪陵梓里场,再经小溪、白岩口、菜场坨、观音阁抵涪陵城,全长75公里。”

金龙路

武隆县志(1994年8月)记载:“第一篇建置沿革。……第四章区乡沿革。……第七节鸭江区。

民国19年(1930)涪陵县置第十六区,20年省。1950年初置涪陵县第五区(驻庙垭),辖鸭江、凤来、庙垭、聚宝、青羊、梓里、酒店、马武、太和9乡。同年7月易名为第8区辖庙垭、鸭江、凤来、聚宝、青羊5乡。1951年划出青羊乡,新置骑龙乡。1953年大乡划小,第八区辖庙垭、鸭江、凤来、永兴、送月、聚宝、骑龙、二农、月升、高建、人民、新华、团结、七星、民主、劳动16乡。1954年小乡并大乡后辖庙垭、凤来、鸭江、送月、骑龙、聚宝6乡。1956年6月庙垭、凤来、鸭江、送月乡划入武隆平桥区。1957年4月平桥区析里仁、鸭江、庙垭、送月、凤来5乡组建鸭江区。1979年12月撤平桥区并入鸭江区(平桥区系1951年4月析第三区百顺镇、和顺乡置)。1985年辖鸭江、送月、庙垭、凤来、平桥、中村、和顺、兴顺8乡,77村,525村民组。区公所驻鸭江场上。

鸭江乡。

蜀汉延熙十三年(250)境内为汉平县治地。南朝齐、梁涪陵郡亦治于此。

光绪三十四年(1908)置乡,以驻地鸭子塘命名,隶涪陵县正南区。民国19年(1930)涪陵县置第十六区于此。20年改乡为镇隶涪陵第八区(驻永顺),21年改镇为乡。24年隶涪陵县第一区。1955年隶涪陵第五区,同年7月改属第八区(驻庙垭)。1953年2月析送月、月升、泰安村置送月乡,7月析工农等村置工农乡(1955年工农乡撤后并回)。1956年6月划入武隆。1964年里仁乡并入(里仁乡系1951年4月析原百顺镇的分水、高屋、龙潭、里仁、苦竹、白家、三元、肖家、马头等村置)。1985年辖保禾、狮岭、杨岩、双河园、长安、白杨坪、三元、青峰、高兴、里程、白家、斑竹12村,84村民组。乡人民政府驻鸭江场。”

涪陵交通志1986~2005(2007年04月)记载:“第二篇陆路。……第六章人行路桥。……第三节古道古桥。一、古道。……涪陵人行古道干线一览表。涪陵区8条,477.5公里。……涪鸭路,50公里,涪陵一武隆鸭江,观音阁、白岩口、小溪、梓里、小马福垭、杨家湾,经武隆双河园。……武隆县8条,535公里。……长涪路,75公里,武隆长坝一涪陵,山王殿、一碗水、弹子山、百家店、大垭口、鸭江、双河园,经涪陵境杨家湾、梓里、小溪、白岩口、菜场、观音阁至涪陵。……二、古桥。……涪陵古桥统计表。……武隆县,70座,均济桥,大溪河,5孔石拱桥,96.0, 6.7,15.5,鸭江场南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山川记载:“天生桥河,州南,源出南川县石牛河,由鸭子塘大河嘴出会黔水。”

四川省武隆县地名录(1985年11月)记载:“五、自然地理实体。……大溪河概况。

大溪河,古称白水,源于南川县金佛山麓,经骑龙公社入武隆县境,横穿凤来、中村、平桥、庙垭、鸭江五个公社,纳江家、㮧杨等五溪水后注入乌江,境内流长三十一公里。该河流量较大,河床较宽,鸭江场以下一段是武隆县除乌江外唯一可通舟楫之河流。解放前后,曾航行‘舢板船’,鸭江、平桥场一带,不少工农业产品赖此运输。从六十年代起,开拓陆上交通运输后始渐弃。沿江两岸,为全县富饶之区。鸭江公社在历史上曾置汉平县,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亦大,每平方公里249.4人。在其支流源头建有水库二十四座,蓄水七百八十四万方,灌溉面积达二万一千二百亩,并建有小水电站十个,装机容量八千零九十二瓩。大溪河电站以上十五华里之间为人工湖,有小舟游荡其间。

另外,该河自然资源亦富,鱼群处处可见,又是饮用水源。惜六十年代以来,工业废水污染,不堪饮用,鱼群难生,加之滥炸乱捕,日益减少。有关部门和群众正呼吁拯救。”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第五卷建置志津梁记载:“度生桥,在鸭江场地,邑人傅云汉募修。”

大清道光廿六年丙午岁夏月立

狮子龙头龙尾都被破坏了

古韵廊桥

子耳坝,梓里场。这条公路天地图、百度地图标的是省道S303,高德地图标的是开綦路。

涪陵市志(1995年12月)记载:“第七篇交通。……第一章道路。第一节陆路。……二、公路。(一)公路建设。……1、省养县道。……(2)涪白路,是涪陵连接武隆的干线公路,以涪南路16公里处的汤家院子为起点,沿峡谷经梓里坝、翻小马福(伏)垭过鸭江至白马与川湘公路衔接,全长76.5公里,迄梓里出境处22公里。

涪白路于1958年秋后为支援鸭江水电站建设而突击修筑。时中共涪陵地委决定,涪陵至鸭江32公里筑路工程由涪陵县承担,鸭江至自马44.5公里工程由武隆县负责。并要求全线在1个月内竣工通车。10月20日开工后,先后调集民工17540人,经过35昼夜连续苦战,共开挖土石方102万立方米,垫17米以上的填方7处,开凿17米以上悬岩300余米,建桥梁6座、涵洞104道,于11月26日竣工。平均日进度筑路0.9公里,每日耗灯油费713元(占料具费的30%)。此路全为泥结碎石路面等外级公路。1964年后,将途中6座石台木板桥陆续改建为永性式石拱桥。”

荷花路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街市记载:“长里乡市。……子耳坝场,州东南九十里。”

同治重修涪州志第一卷舆地志里甲场市附记载:“长滩里,首甲,上二甲,下二甲,上三甲,下三甲,上四甲,下四甲。附,场市。……子耳坝。”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第五卷建置志记载:“自治会。自治云者,人民不至于范围无待政府之约束,非不受治之谓,不受治则自乱矣,互相砥砺,于下而通达民隐,于上使官民无向来之隔阂,中国其庶几乎。……分,白涛溪,三窝山,悦来场,复新场,天台寺,麻溪,龙塘坝,子耳坝,滥坝子,木根铺,十场为白涛镇。”

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一九八五年十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马武区概况。……梓里人民公社概况。

梓里人民公社位于涪陵县南部。东依永胜公社,东北抵乌江,南接武隆县,西连马武、太和公社,北接靖黔公社。面积约61平方公里。辖12个大队,1个农科站,76个生产队,共2431户,111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0人。全系汉族。公社驻地梓里场。

古枳县治地在其境内,后以故乡曰梓里而命名。1932年始设梓里乡,隶属第七区,1935年仍称梓里乡,隶属第一区。1953年将梓里乡分为梓里、高峰、永胜、三门、白涛五个乡。1955年建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1958年成立梓里人民公社。1961年归马武区辖。现辖:荷香、劳动、四方、金狮、永兴、清水、灵应寺、柏香、方坪、望丰、东流、平安等大队。

全社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属丘陵地带。境内最高处海拔1166米,最低处海拔160米。主要的山有大梁子山脉的兰花岗,海拔1166米;有文家山,海拔1006米。主要河流有龙洞河,源于梓里场,流经劳动、东流等大队。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有悬崖峭壁,有一落千丈的低谷,有千百公尺的高山,自然条件极差,水源资源缺乏,水利条件差。

全社有耕地面积15721亩,其中田占4694亩。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洋芋、杂粮等,1980年产量为810万斤。经济作物有花生、桐棕、茶叶等。有林地8000亩,林木组成主要是松树、柏树、杉树等。

主要矿藏有煤炭、石灰石等。

社队企业有砖瓦厂、石灰厂、煤厂、水电站等,1980年总产值为70万元。社境内有公路二条,通车里程24公里,涪陵至白涛公路贯穿全社。

文教卫生事业:解放前有一所学校,在校学生150人。1980年已发展到学校11所,在校学生2450人,其中:中学生400人。解放前没有医院,现有卫生院一所,医护人员9人,大队合作医疗站12个,赤脚医生27人。

梓里公社,因公社驻地在梓里场而命名。

荷香大队,因境内有一块较大的荷田,夏日荷香四溢而命名。耕地1095亩,900人。

梓里场,俗名子耳坝,枳县治地在其境内。枳音‘之尔反’,子耳之名源于此,后以‘故乡日梓里’而命名。梓里公社和荷香大队驻地。集市,非农业人口140人。

……”

银百高速马武方向,梓里互通,梓白高速。

老大路鸭子塘方向

涪陵市志(1995年12月)记载:“第一篇建置沿革。……第四章乡镇沿革。1985年底,涪陵市共辖75乡镇。各乡镇得名、建置大致演变及现状情况如下:……梓里乡(29°34′,107°22′),清代称子耳坝场。民国20年置梓里乡,取‘故乡日梓里’之意命名。1953年分置出永胜、金竹、麻柳等乡。1955年并金竹、天生乡入。驻梓里场。现辖12村77组2450户。面积76.7平方公里。”

对面斜起上来的路应该就是梓里场到小溪口残存的老大路

弯腰树,220余年。

这儿已经能看见涪陵城的高房子了

彼岸花

老大路找不到踪迹,寻小路下小溪天生桥。

忽地笑

巴王寨,熊家寨。

第一个天生桥

涪陵市志(1995年12月)记载:“第二十六篇文物名胜。……第七章风景名胜。……第三节小溪胜景。

涪陵城南15公里乌江西岸小溪入江处,由溪口上溯两公里的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即小溪风景区。区内洞壑幽邃,山水如画,尤其是神奇的天生拱桥和巨大的地下溶洞,令不少游客留连忘返。

滨江溪口上,一玲珑古桥,建于清道光年间,名‘志一桥’,长18、宽6、高25米。桥后夹岸耸峙,宛如巫山瞿塘之险;桥下仅可容一叶扁舟撑入,似有桃源入口之奇。桥之对面即乌江东岸,绝壁万仞,颜色赤褐斑驳,恰似巨幅中国山水画屏风,人称‘乌江赤壁’。

沿小溪北岸半山石级溯流上行,山势沿西南渐高,直入云端,两岸丹岩翠壁,深壑喧虺,犹步天然画廊之中。上梓里水电站引水渠坎,行里许近渠源,即至天生桥。

小溪天生桥有三,均在深山峡谷之中。一、二桥间和二、三桥间是两个塌陷而成的深坑,地理学上叫喀斯特溶斗。

第一桥人称刘家寨,因早年刘姓避乱于桥下故名。此桥长40、宽22、高21米,纵跨南北。桥下沙滩一片,卵石垒垒,溪水淙淙。仰观桥顶东畔似圆形天窗,环口树影横斜,衔翠岭,挂白云;西畔豁然敞亮,银河天落,腾云烟,洒雾雨。拱顶各式钟乳石,如莲篷累壁,似虬龙盘空。桥下北头,有半月形深潭,人称小龙潭。峭壁上一石,酷似蹲狮;其斜上高处有洞,下临碧潭,洞口土墙犹存,墙外左右有羊肠小路及卡门,形势险绝。这里,对于以洞壑密箐为居避乱的古人来说,确为‘洞天福地’。

第二桥在刘家寨北数十米,桥长60、宽25、高58米,横跨东西,贯连两山。其‘桥拱’如巨弓,全为整石所弯,酷似人造而胜似人造。桥下有碧潭,回清倒影。潭西峭壁千仞,壁上高处有洞,宛如箩口;据当地人讲,洞内开阔,有石室二间;室内有石灶、石缸,有天然泉水流入缸内;湖末熊姓曾避居于此,人称熊家寨。桥上翠柏灌木,野草萋苍,藤萝纵横。桥面有约人高的大石一砣,当地人称‘盐巴石’。传说古时张果老赶山入东海,曾路过这里,于此架锅烧饭,因撒落盐巴一粒而变为石头,遗留至今。桥东头一孤石突兀,如双狮坐立,头身耳目似可辨,人称狮子石或‘双狮迎宾’。此桥在三桥中最为雄伟,令人称奇。

第三桥在刘家寨以西,在三桥之中最大,南北两侧青山耸拔,中低呈凹字形,只有在远处才能看清它的全貌。桥长1200余米,宽500余米,桥上住着9户人家。桥下已发现两条暗河和一个巨大的溶洞,故它是座隐形天生桥。

小溪天生桥景区的溶洞有三:龙洞(当地人称锅圈洞、下洞)、干洞(上洞)、神仙洞(中洞)。

龙洞在第二桥南,即由桥东头左拐,行一段小路即可达洞口。主洞长约1公里,宽十余米至七八十米不一、高一二米至三四十米不等。洞口仅容一人,入不远渐宽绰。沿途两旁及洞顶分布着石瀑、石幔、石花、石塔、石佛、石人、石兽、石林、石山等千恣百态的钟乳石,难以尽数,有的色彩暗淡,带几分神秘;有的雪白晶莹,显无限生机。洞越走越宽大,近处高高低低,远处浑浑沌沌,似乎地面上的山川田野,这地下都有。洞的尽头是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大厅’,大厅中石山上石柱石笋参差林立,宛若龙宫御苑,人称‘巴王府’。这里有‘殿阁楼台、亭榭回廊’,有‘珊瑚玉树、擎天华表’,有‘玉雕珠镶、琼花竞艳’,有‘演武厅、阅兵场’,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实乃大自然的杰作。

干洞与龙洞相连,主游线长2.6公里。入口在进龙洞约百米处。下人工凿砌的曲折石级,过紧口,豁然空旷,清风徐拂,暗河有声,若舒胸长啸,空谷传响。下沙坡,过干沟,上高岸,其左侧有如地堑,深不见底,唯闻涛声拍岸,人言乃‘地宫三峡’。下走卵石碛坝,踩木桥过河,出现一片宽敞平坦、右面环水的沙坝;沙坝左侧有‘神牛戏沙’、‘凝脂泉’等景观。再往前过桥或涉河,上山,右拐,穿行‘山谷’。沙路九曲回肠,崎岖不平。路右侧尽沟壑堑壕,据云系古人取土熬硝留下的遗迹。上坡下坎,漫漫长路,若无灯光,将难辨东西,使人感到茫然和恐惧。约行2里即盘旋登‘山’。过‘编钟石’、上‘南天门’,即步‘仙回廊’,廊长数百米,俯视来路,灯光闪烁如繁星,恍若置身银河九天,顿生无限快意。

下仙回廊,原路折回,行30分钟即可登梯出洞。

神仙洞在第三天生桥东侧,洞深数层,钟乳石亦多,有‘编钟’、‘擎天柱’、‘玉石蛙’、‘龙船石’、‘宝莲灯’、‘雄狮观瀑’等景观。”

上面就是第二个天生桥

二仙居

巴蔓子寨,刘家寨。

天生桥上行走

下面是巴王洞(龙洞),洞子深得很,没有电筒就不去了。

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一九八五年十月)记载:“五、自然地理实体。……小溪,太和、蒲江、梓里三条河沟经平安汇合流入乌江,故名。梓里公社境内。”

小溪河在小溪口汇入乌江

涪陵市志(1995年12月)记载:“第二篇自然环境。……第四章水文。……二、乌江水系 。

乌江发源于贵州省西部乌蒙山东麓,流经川黔两省47个县(市),在涪陵市汇入长江。全长1037公里,总落差2123.5米,平均比降2.05‰,总流域面积87920平方公里。乌江在流经贵州省沿河县以后称下游,长344.6公里。其下游河段古称延江、别江、涪陵江、巴江、白沙水、黔江,涪陵水、龚滩河,涪陵人习称小河。

乌江自川黔交界的黑獭堡流入四川省境,至涪陵段总长235公里,落差144米,平均比降0.61‰。乌江下游穿行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山地丘陵地带,山地峡谷与丘陵宽谷交替出现。峡中河谷深窄弯曲,滩多水急(流速4—7米/秒),素有‘乌江天险’之称。宽谷河道稍平直,水流较缓,涪陵人称这种宽谷河段为‘滟’。四川酉阳县龚滩镇至涪陵乌江河段有九滟十三峡,大小险滩195处,其中涪陵市境有一滟一峡,险滩17处。

乌江自武隆县北的边滩峡尾白沙沱流入涪陵市境,由南向北,在涪陵城东汇入长江。境内流长35公里,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0.33‰,枯水期平均深1.3米以上,可通行100吨级轮船。市境乌江河段据其地貌特征可分为3段。

(一)白沙沱至三门子,即白涛滟,全长18公里。江流穿行于白涛向斜侏罗系珍珠冲组地层中,河床一般宽200至300米;东岸谷坡较陡,西岸平缓,且阶地、冲沟比较发育。但桔水期江中水流分散,河漕较浅,一般深2米左右。此段浅滩多。本世纪60年代靠东岸筑档水堤,使水流归漕,航行称便。 

(二)三门子至白岩口,即三门峡,又名鹦鹉峡,全长10公里。江流横切老场背斜南端的天台山(切割最低处海拔151米),形成夹岸深谷,壁岸坡度70至90度,壁上古纤道犹存。水面一般宽60至100米,窄处40至80米,水深达20至40米。

(三)白岩口至涪陵城,全长7公里.江流进入涪陵向斜,切割侏罗系地层,于涪陵城东麻柳嘴汇入长江。此段河道稍宽,但谷岸仍较陡,沿江山崖滑坡崩塌,江中礁石与乱石甚多,有牛屎碛、鸡子、白浪、老君等险滩。乌江口枯水期有高出江面5至6米,长500、宽110米的卵石河漫滩,古名锦绣洲,20世纪50年代以前与长600、宽180米的萝卜市碛坝相连,其后开凿灌口人工航道而分为两部分。乌江每年4至9月流量最大,洪峰比长江提早一至两个月;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最小,水位最低,枯水期涪陵大东门段流速1.4米/秒。一般乌江下游大雨后16小时涪陵水位升高2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0立方米/秒,为黄河河口流量的92%。年径流量538.6亿立方米。河口最枯水面海拔136.6米(黄海高程)。 

乌江涪陵段的主要支流有:小溪,发源于太和乡境,由南向北经蒲江、马武等乡至梓里平安村境穿过二迭系长兴灰岩溶蚀产生的洞穴,形成670米长的暗河伏流,于天生桥复钻出地面,在小溪口注入乌江。全长33.3公里,流域面积151.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61立方米/秒。总落差734米,平均坡降22.0‰。流域呈方形,河网呈树枝状,分布不对称,左岸水系发育,控制面积大。最高分水岭海拔1100米。干河坝以上为上游,至清水桥为中游,以下为下游。中上游切割侏罗系地层,水系发育,流域呈单斜窄谷低中山地貌,下游出露三迭系灰岩,呈垄脊槽谷低山地貌;河谷狭窄,落差集中,清水桥至庞家坝段长8公里,落差304米,平均坡降38‰。小溪上游已建成卫东、红旗、沙肚子等5座水库,罗马洞、小溪等4座小水电站。

……”

小溪河边这段古道是涪陵城经小溪口到梓里、鸭江的老大路。

涪陵市志(1995年12月)记载:“第七篇交通。……第一章道路。第一节陆路。一、石板大路。1956年以前,今涪陵市境范围内无公路,石板大路四通八达。石板路宽约1.5米,多随山势婉蜒而建,逢高坡砌石级,遇溪流架桥梁,是旅行和运输的主要通道。(一)县道……5. 涪鸭路,出城向南经小溪,梓里至鸭江,全长50公里。此道1955年12月以前为县内道路,时食盐南运、山货北返,是涪陵与武隆和黔北的重要通道。”

乾隆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山川记载:“小溪,州东南,自碑记关起,由子耳坝出汆洞,会黔水。”

小溪大桥1号,小溪大桥2号。

涪陵交通志1986~2005(2007年04月)记载:“第二篇陆路。……第三章公路桥梁、隧道、车站。……第一节桥梁。……二、大中型桥梁。涪陵新(改)建公路大中型桥梁一览表(1986年一2005年)。……

小溪大桥1号,小溪,长111.1米,4孔,跨径总长74米,箱形拱,重力式,净空高55米,路面宽7.6米(行车道7.1米),汽车-20级,竣工时间1992.12,二类。

小溪大桥2号,小溪。长90米,1孔,跨径总长70米,箱形拱,重力式,净空高55米,路面宽7.5米(行车道7米),汽车-20级,竣工时间2002.5,二类,旧桥加宽。”

魏协成捐修,经修林月伍,石工史云山,光绪四年冬月立。

小溪口的志一桥被破坏了,只剩下了一边的岸基。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三建置志津梁记载:“长里。……志一桥,州南四十里。”

乌江赤壁

涪陵市志(1995年12月)记载:“第二十六篇文物名胜。……第七章风景名胜。……第二节乌江风光。

乌江中下游流经古黔中地,横穿川东南大娄山折皱带的广大石灰岩地区,沿途不乏深林密箐,峭壁悬岩,奇峰危石,惊流瀑布,故其风景清秀奇雄,天下幽绝。江流所经川黔46县(市)各段自然景观各显其秀,人文影观异彩纷呈,构成一幅珠联壁合的山水长卷,涪陵市段恰如卷首。

乌江似一柄雪亮的倚天剑,在武隆县境劈开白马山脉后,接着猛劈武陵山脉,让江水于小角梆进入涪陵市境,由南往北,冲过河道狭窄的边滩峡,流过河岸宽缓的白涛滟,穿过峡深水险的鹦哥峡,在涪陵城东北汇入长江,流程近50公里,大致呈一个带尾巴的‘S’形。

乌江水皆缥碧,清澈净洁。据南宋祝穆《方舆胜揽》载:‘黔江亦名内江,其水渊澄,可鉴毛发,底见苔石,鱼虾可数。’乌江水的清澄,在历史上曾引起不少名人的赞叹。南宋诗人范成大淳熙四年(1177)七月过涪时曾记道:‘大江怒涛,水色黄浊,黔江乃清冷如玻璃,其下悉是石底。自成都发舟至此,始见清江’;并有‘夜榜黔江聊濯缨’,‘钓丝临风浮月明’之咏。明代大诗人杨慎也曾泛舟涪江,写下了‘爽赖金悬奏,遥峰翠积氛。碧潭留雁影,绵衲散虹文’的诗句,足见其水清得特殊,清得爱人。故‘黔水清澄’冠列涪陵八景之首。如今乌江依然四季清绿可爱,景色更加宜人,尤以夜晚为最。暮色苍茫,远山迷离,两岸万家灯火通明:橘红、碧绿、橙黄、银白、紫蓝,一层层,一线线,一簇簇,五彩缤纷,倒映江中,如水晶宫中竖立的一根根霓虹灯柱;又柱柱相连,构成一条彩带;水波微荡,波光粼粼,仿佛在慢慢飘动。通体透明的轮船开过,彩带碎了,然而一会儿又复原依旧。身临其景,会使人浮想联翩,有神游天国之感。

然而更令人神驰的还是乌江的山光,其两岸群山纠纷,峻岭突兀,与江面的相对高差竟达400至1000余米。从距涪陵城7公里的北岩口入,东岸天台山长达8公里的孤形悬岩与西岸台子山的峭岩削壁隔江对峙,争高直指。陈家嘴与大溪河间的白涛滟后乌龟背、太平寺诸山似群龙遨游苍海,隔岸时时相望。大溪河至角梆寨间的边滩峡中,山从人面起,船在地窟行;东岸海拔2000米的武陵山、1400米的金子山与西岸1500多米高的弹子山,拔地而起,直入宵汉;峡中俯则惊涛雷鸣,仰则蓝天一线,蔚为壮观。清代乾隆进士涪州才子陈鹏飞《重过黔水道中》诗曰:‘黄茅夹岸浑相连,水出黔中色尚鲜。半缕烟沉山脚雨,数家人戴瓮中天。朝闻犬吠知村曙,梦想猿蹲怯岭悬。弹指光阴鸿雪里,不堪重问绛罗仙。’

山险必石奇,乌江沿岸‘五步一灵岩,幽尝不暇给’。距涪陵城15公里西岸高崖下石穴内有巨石积绿苔,春夏水涨半沉浮,宛如一鹦鹉浴于波间,人称鹦鹉石。溯流不远,距江百余米高的陡崖石缝中长出一石,头翘,宛如一龙船出山,船头立一石,如踩头者。传说江中有金龙船,洋人来盗,天明未果,只挂于半岩上。鹦哥峡尾,西岸有石崖凹进,其状如门,半岩纤道由此门出入。距涪陵城25公里边滩峡中数十丈高的削壁上有老君洞,广略30平方米,室内长一钟乳石,宛若老子之像,头大如斗,高二丈,端坐俨然,其身后有水迹淋漓而成的八卦图。此类怪石,如万卷书叠,如二人背负,如龙过江,如剑出鞘,如屏立,如虎蹲,如狮如象如城如阙,随处指点,不一而足。其削壁绝𪩘多生苦竹怪柏,或草木葳蕤,与岩壁风雨侵蚀之斑驳色彩相映成趣,似盆景竞秀,似敦煌壁画,似布达拉宫,四季易彩,穷极大自然之奥妙。

乌江的泉流瀑布较多,最著名的是近鹦哥峡尾的清津凼瀑布,距涪城19公里,位于江之西岸。水从距江百余米高的半山岩洞穿出,像仙女抛下的几绺白练,缓缓地抖动在绿葺葺的山崖上,闪耀着银光、跌落于崖壁的绿潭——清津凼中,潭里的水再由石隙泻入江流。若遇夏秋,后山暴雨山洪,瀑布则变得宽厚而迅猛,好似受群山重压挤出,激射对岸,白烟飞腾,雪浪咆哮,震耳欲聋,有如‘白龙过江’。

‘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是蜀道难在乌江的绝妙表现。野猫背、鹦鹉石、龙船沱、山门子、大溪河、老君洞、角梆寨各地万仞峭壁上,古纤道历历可辨。‘逆航六百三,船行数十天,路在肩头上,纤夫背拉弯’的船歌,即是过去乌江航运状况的真实写照。据《涪州志》载:‘(龙船沱)岩畔凿有鸟道,上排铁索,行人攀挽以过,不啻飞行绝迹’,其挂铁索的桩眼至今犹存。‘波翻白浪千层雪,路挂青霄百尺虹’,堪叹人类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无穷。1983年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生命的能源》摄制组曾来鹦哥峡中摄下这段珍贵镜头。

乌江的路特别,船亦特殊。据民国《涪州志》载:‘涪陵江自边滩迤南水急滩险,舟用厚木板,左偏其尾。掌舵立于船顶,以巨桨作舵,长几等于船,取跳望远而转折灵便。其船谓之厚板船。’只有在乌江这样独特的环境中,才会产生中国内河航运史上独具一格的乌江之舟——‘歪屁股船’。

乌江不但风景清秀雄奇,而且在过去是通连湘黔的咽喉。据《华阳国志》载:‘秦时司马错由之(涪水)取楚商于之地为黔中郡’,曾由此道。故两千多年留下的历史传说和名胜古迹颇多。从涪陵城溯江上数,较著名的有下列各处:乌江与长江汇合处有横石滩,东汉大将岑彭与公孙述将侯丹曾战于此(《太平寰宇记》);有张爷滩,张飞取川镇阆常往来于枳地;菜场沱之上有插旗山,其对岸有望州关,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攻破涪州曾分别于此插旗和大败明将曾英;其上有夏家嘴,是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石达开部主力为兵围涪州而扎浮桥渡江处;距城3公里江之西岸小关之上有马援坝,东汉伏波将军马援63岁卒,62岁时还驰骋在疆场,相传曾于此屯兵,并于横石滩下立铜柱。再上不远有白岩山,白壁千寻,上有二洞,人迹罕至,相传为唐代道人王帽仙修炼处。鹦哥峡尾有回龙村,是涪陵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石彦恬的故乡。白涛镇对岸的陈家嘴,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附近小田溪有巴国墓葬群,1972年曾出土了战国编钟等珍贵文物,《华阳国志》载:‘(巴)先王陵墓多在枳’,已得初步印证。大溪河入江处有隋及其以前的汉平县遗址,按《太平寰宇记》载:汉平县在白水河入江处,白水河即今大溪河;又传大溪河之上的冷竹箐古时有庙108座,至今庙基犹存。

数千年地方文明史一江串连,坐在舒适的再也不用担惊受怕的乌江轮船上即可阅览。它与青山绿水、丹崖翠壁、特别是举世闻名的巴国史迹交相辉映,犹如一幅瑰丽雄奇的画卷。清代乾隆进士福建闽县诗人翁若梅《涪江州行抵武隆》诗曾云:‘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安得王右丞,再试辋川笔。’”

重庆市涪陵区志(1986-2007)记载:“第六篇文化。……第七章艺文•文献。……第一节艺文作品选录。……23.三门归舟【清】石彦恬。一去浑流春水生,归来双桨击澄清。峡风劲起盘鸿势,江树森摇挂玃声。叹我于人为寡发,安能系日得长缨。驱驰到此真疲茶,不为身谋断不行。”

涪陵市志(1995年12月)记载:“第二十五篇文化。……第七章艺文。一、诗 歌。……涪江泛舟,明,杨慎。明月沉清露,秋风起白云。兰挠乘溜急,木叶下江闻。爽籁金悬奏,遥峰翠积氛。碧潭留雁影,绵衲散虹文。旅望随天豁,幽阿与岁分。登临知自好,寂寞共谁云。”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山川记载:“涪陵江,在州东,自彭水县流入大江,水经注,延江北至涪陵为涪陵水,庾仲雍所谓别江出武陵者也,水乃延江之枝津分水北注,迳涪陵入江,故亦曰涪陵水也,其水南经武隆郡,昔司马错舟此水取楚黔中地,延熙中邓芝伐续巨,射元猿于是县,猿自拔矢卷木叶塞射疮,芝叹曰伤物之生吾其死矣,元和志,涪江在武隆县北,流注于蜀江,寰宇记,自万宁县西北二百八十里至关头滩,滩长百步,悬岩倒水,舟楫莫通,又有江门滩在县前江中,旧志,自彭水江口镇入武隆界,一百二十里至关头滩,五里至城西南,又五里至石床滩,又十里至白马滩,入州界,又一百一十里至州东,入大江。”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记载:“古今體詩一百八十五首。……國朝。……舟行黔水道中,陳鹏飛。黔水涪江一脉連,乘舟鼔枻泝流鮮,纔臨絕壁疑無路,忽轉廻峯别有天,過眼已忘滄海濶,當頭幾見斗星懸,白雲封裏深深處,會有誅茅住脚仙。”

涪陵市志(1995年12月)记载:“第二十五篇文化。……第七章艺文。一、诗 歌。……涪江舟行抵武隆,清,翁若梅。孤棹发涪陵,单微一径入。缭曲窈而深,令我心憀栗。倏忽度危滩,凌波如拾级。百丈云际垂,纤夫一当十。时复值平流,山回路径窒。舟如掠水凫,前后互相失。五步一灵崖,幽尝不暇给。或如虎豹蹲,或像老人立。天半洒飞泉,水帘悬石室。猿狖壁上行,游鱼镜中出。四顾悄无声,片帆曳残日。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安得王右丞,再试辋川笔。”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记载:“古今體詩一百八十五首。……國朝。……黔水澄清,八景,蕭學旬,孝感。一脈黔西水,濴濴出漢平,周旋山曲折,涵養月澄淸,洲渚千年潔,樓臺永夜明,烟横雲淡處,漁唱兩三聲。”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记载:“古今體詩一百八十五首。……明。……黔水澄清,州牧,余光。萦回冷浸碧无瑕,图画天开景最嘉,醉后船头洗鹦鹉,水晶宫里弄烟霞。”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一舆地志山川记载:“三门峡,城东南四十里,涪陵江岸两壁峭拔数百丈,石色晕赭,斧劈鳞皴,下屵中一石离立,大可合抱,毛羽褵褷,苔衣密罨,绿身白咮,水落俨然一鹦鹉也,土人以苔燥润占丰歉,又名鹦哥峡。右涪陵江诸水。”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记载:“古今體詩一百八十五首。……國朝。……黔水澄淸,何浩如。漢平城外水瀠洄,派出黔中千里來,日暮乘舟輕蕩漿,好從波底看樓臺。”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记载:“古今體詩一百八十五首。……元。涪陵江,爾朱邁人。楊柳天邊樹,征夫未忍攀,雨遥三楚戍,春入五溪蠻,犬馬分新歲,漁樵失舊山,莫彈行路曲,吾道正間關。”

最后在乌江赤壁观景台,坐208公交车到涪陵,再转车到涪陵站,坐火车回重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武隆涪陵行走,鸭江场~梓里场~小溪口。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