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瞿塘峡,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独一无二、人皆尽知;夔门居长江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是三峡门户,自古便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它位于重庆东部的奉节县;千万年来,夔门便以其雄奇险峻的姿态守护峡口,容长江之水至此滚滚东逝、见证着数千年前人类开始在这一带活动的轨迹以及故事传说。
————————————
1、2024年的夔门。夔门最高处赤甲山(三峡之巅)海拔1388米,在1997年因建设三峡大坝工程蓄水水位上涨之后,被淹去大约一半,但雄姿依然。夔门在古代又叫“瞿塘关”,极具军事价值,汉朝时在此设立江关都尉,五代十国北宋时期称“铁索关”,南宋时复称“瞿塘关”;关守级别和太守差不多,年俸二千石,可见其重要性。
————————————
2、1997年三峡大坝工程三期蓄水后的夔门·瞿塘峡。两山对峙、江流其中,货轮平稳行进,即将进入峡江。这时候的夔门与之前相比发生了一些高度和形态上的变化
————————————
3、1997年前,夔门瞿塘峡更能显现出它的雄奇险峻,赤甲山岿然屹立,白盐山璧立万仞,整个峡江两岸如刀劈斧削,拥江对峙;那时候河道很窄,往来的船只很多,行进中是小心翼翼丝毫不敢懈怠。据载,在夏末商初,这一带便有巴人在此活动,建立了巴国,后来被秦国所灭。
————————————
4、在夔门入口处,有一座非常大的礁石,叫“滟滪石”又称“滟滪堆”’燕窝石“”犹豫石”;曾经阻挡在夔门江心,时常发生过往船只在此触礁沉没事件;1959年,为了疏通三峡航道,滟滪石被炸掉了一半,残留的一半立于夔门口直到1997年蓄水被没入水下。北宋《太平寰宇记》载:“滟滪堆,周回二十丈,在夔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塘峡口。 冬水浅,屹然露百余尺;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 ”谚曰: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足见其险。
————————————
5、瞿塘峡古栈道。关于栈道修建的年代,业内人士有几种说法:一说战国,因为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栈道;二说秦汉三国,是蜀国刘备伐吴时为了水陆并进而修;三说南宋,是为了抗击蒙古大军而修。真正有文字可考的是《奉节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9月,清代夔州知府汪鉴和当地士绅集资调工、历时3年建成,有4千米完全是从峡江峭壁上开凿出来的石槽,如刀劈斧削;它的建成连接了湖北宜昌巴东经巫山至奉节的陆上交通,在交通不发达的蜀道难时代,至关重要。
————————————
6、未被淹没残留的一段古栈道
————————————
7、锁江铁柱。是南宋时期守关将军徐宗武所铸,原立于江边,刚开始是为了收取过往商船税费,后来成为南宋抗击蒙古大军的军事设施;铁柱用生铁铸造,高2.3米,直径0.4米,基座高0.27米,柱身有5节宝顶,上部有纹饰。1997年后迁往夔门古象馆右侧。
————————————
8、夔门古炮台。古炮台位于峡内赤甲楼处;关于它的历史也有多种说法,最可信的是,南宋时期为抵御蒙古大军所建;现在架设的火炮是仿制品,在90年代由奉节铁锅厂用生铁浇铸而成。这个炮台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孙元良部驻守奉节,在古炮台及峡内各洞口架设了各型火炮御敌,日军在占领宜昌后曾派出一艘炮艇和小型巡洋舰从水路试探性侦察进攻,结果行至此处舰艇被击伤而退,从此取消了从峡江进攻西南的计划。
————————————
9、现在的夔门·瞿塘峡,已经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景点;长江游轮在此过往,满载着游人在江上风清中切身感受着它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厚重丰富的历史。
(原创:知行影士 2024年10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