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云南,很多人大概会想到苍山洱海边的大理,玉龙雪山下的丽江,世外桃源般的香格里拉...其实除此之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璀璨而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蕴,也使得云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省,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332项。
疫情🔚 跟淘妈一起去探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吧!这里除了看到美丽宜人的景色,还能深入了解学习如何制作彝族的火把,学习彝族的舞蹈;动手制作白族的扎染、乳扇和雕梅;以及了解纳西族的历史文化。
【民族村】 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
云南民族村以生动鲜活的形态,展示了云南各民族的建筑艺术、歌舞服饰、文化风情、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蕴涵了云南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佤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景颇族、壮族、拉祜族等25个少数民族文化精髓。
能认识几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呢?
民族村一角。
民族村一角。
少数民族的房间。
能看出来哪个民族的灶台嘛?
【彝族 】 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 & 彝族的火把节 & 彝族歌舞狂欢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
本次我们去楚雄彝族自治州素来就有“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东方人类故乡”和“世界恐龙之乡”的美誉。经过历史长年累月的积淀与民族的发展,楚雄彝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广场雕像 太阳女神
彝族风格的建筑
彝族刺绣 在2008年彝族刺绣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三弦舞 彝族的乐器,简约不简单,一管笛子,一个口哨,几把大三弦,在几个盛装彝族小哥哥的演奏下相得益彰,搭配彝族阿姐们的舞蹈,便是彝族人欢迎客人们的最高礼节。
彝族的左脚舞 左脚舞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以娱人、交往、健身为目的,以歌、舞乐活动为内容,并包含了彝族人民对天、地、日、月、火、虎、原始、自然崇拜及诸多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性传统舞种。千百年来深受牟定彝家儿女所喜爱。2008年6月7日,彝族左脚舞被列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的火把节 是彝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981年,火把节被确定为楚雄州的法定节日。2006年,“楚雄彝族火把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学会制作一个火把;学彝族舞蹈,篝火晚会狂欢热舞。
【彝族】 识别野生菌种类& 制作野生菌大餐
云南省内蕴藏大型真菌 2729 种,占全国一半。云南产菌,楚雄尤多;楚雄多菌,精在南华。
楚雄州境内已知野生食用菌种类达到300多种(南华县境内达到290多种),约占全国930多种的32.3%,约占全省670多种的44.8%,“世界四大名菌”(松茸、块菌、羊肚菌、鸡油菌)和“中国十大名菌”(松茸、块菌、羊肚菌、鸡油菌、大红菌、干巴菌、鸡枞、牛肝菌、松乳菇、榛蘑)在楚雄均有分布。
制作野生菌大餐喽~
【白族】 文化瑰宝扎染 & 洱海边公益活动
扎染 白族的文化瑰宝——扎染艺术,体验非遗民族文化,学习精湛手工艺
大理扎染全靠手工制作,经过手工绘图、扎缝、染漂、扎花、碾平等工序制而成。色彩上,大理的扎染以白、青两色为主色,白色在白族地区是吉祥的象征,青色则象征希望、纯朴和真挚,青白结合就表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是中国的第一家白族扎染博物馆。
扎染坊的部分作品。
在这里我们学习扎染历史、工艺特征和工艺的流程。
通过学到的知识,手工制作一幅扎染作品。
现场会由传授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位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制作哦~
☀段树坤(左图):州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馆长,段氏扎染第18代传承人。
☀段银开(右图):准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洱海公益环保活动 海洋垃圾的问题一直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但仍少不了一些缺乏公德心的人,随意乱丢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害得许多生物受到伤害。
我们在最美的洱海边,做个公益小使者,保护我们的家园和朋友。
【白族】 制作乳扇制作 & 手工雕梅
乳扇 白族特色食品乳扇作为云南特色传统食品,正宗制作工艺却在逐步消失、无人继承。我们此次就需要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让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的心中。
手工体验,制作白族特色食品乳扇。
雕梅 既是大理地区的一种美食,又是精心雕琢的手工艺品。据史书记载,远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
洱源县素有"梅子之乡"的美誉,当地白族姑娘大都从小就学制作雕梅,因此这项手艺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
【纳西族】 对话古老民族了解纳西文化
纳西族有本民族的文字,称为“东巴文”,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2003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这里有沉淀深厚的民族文化,还有勤劳朴实的纳西人。走进纳西人家,与纳西居民对话交流,零距离接触这个古老的民族,了解纳西文化。
纳西族石头房
纳西族东巴文字 文化历史悠久,东巴文字是迄今还在传承的象形文字。巴文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
2006年,纳西东巴文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写东巴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象形文字书写旅途的纪念。
纳西族造纸术 东巴纸是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记录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一种专用纸。东巴造纸技艺世代相传,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和南诏时期。2006年5月,纳西族手工造纸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东巴纸的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浸泡、蒸煮、打浆、搅拌、捞纸、背板、砑光、晒纸等工序组成。
纳西族火塘美食 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
中间升着火,可以煮汤火锅之类的,炉子四周可以烤肉。一切都可火塘!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女子穿前短后长右衽大褂,宽腰大袖,外加红或深蓝色毛织氆氇坎肩,用黑色锦绒镶饰衽边,系百褶围腰,下着阔腿长裤,船型绣花鞋,系深色多褶围裙,背上披一块七星和日月图案羊毛披肩,这是纳西族服饰最有特色之处,"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
【丽江】 古城探秘
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丽江古镇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
返程~
特色住宿
大理、丽江特色酒店
大理地热国温泉度假酒店
大理地热国温泉度假酒店室内
🔚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晒足迹】背上行囊,去我的梦和远方——丽江 95418
- 彩云之南,待得越久越想隐居(大理丽江西双版纳三城游) 46327
- 大理丽江:这里的空气有点稀薄,人们过着乌托邦的生活 1888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