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
在古城里的城楼上西眺苍山群峰映雪,云雾缠绕,东观洱海碧波万顷,帆影点点,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难怪古南诏国要建都于此,得天独厚,只此一处!
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羊苴咩城,公元779年南诏王乙牟寻迁都至此,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
当时作为南诏京城的羊苴咩城的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庄重威严,其内部结构分五大部分,即宫廷、高级官僚住宅区、南北通衢和客馆。
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在羊苴咩城的基础上恢复的,城呈方形,方圆十二里,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城内由南到北横贯着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了八条街巷,整个城市呈棋盘式布局。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城墙外层砖砌,城外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
解放初,城墙拆毁一部分,南城门是1982年重新修建,南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郭沫若手书。
说到大理古城,就不能不说古代南诏,大理这两个南方古国。
南诏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公元737年南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几经战争兼并,统一了六诏,建立南诏国,疆界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
丰佑为南诏国第十代君主,在位期间,南诏国强盛一时,还屡次派兵侵入唐朝领土,有一次竟攻下四川成都,成都周遭八百里灭人迹,断炊烟,掠光杀尽。
丰佑统治南诏时期,崇佛之风特别兴盛,佛寺遍布云南境内,有小寺三干,大寺八百,著名的崇圣寺三塔、石宝山石窟等,都与丰佑有着密切关系。
南诏国历时253年,传位十世,为权臣郑买嗣所灭,与唐代同终。郑买嗣为南诏宰相,执掌政柄,篡权得国,灭南诏后改国号为大长和。大长和八年后为权臣杨干贞所灭,拥立赵善政,国号大天兴。九二九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
九三七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白族大理国。大理国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
大理国传位24代,历时317年,大体与中原五代十国,宋朝并立。
公元1254年大理国为蒙古帝国所灭,大理国主段氏投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时期,中原内乱不止,宋朝势力自顾不暇,大理国地处偏远,相对战乱较少,再加上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
大理国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已和四川资中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 ,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白文,白文是用汉字书写,但读白音。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国文字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大理国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当时民俗讲究“家无贫富皆有佛堂,少长手中不释念珠”,大理国因此被称为“妙香古国”。
当时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在大理国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可以说大理国是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多位国王都曾先后禅位为僧。
以儒治国,提倡仁义,重视等级,这有利于政权稳定;而佛义则强调慈悲,平等,无欲,有利于建立社会道德体系,如果可以弥合其中的矛盾,两者合用治理国家,也不失为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只可惜蒙古铁骑踏断了这一探索过程。
进入今天的古城,物是人非,感怀万千。
大理古城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古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古城的古朴、别致、优雅。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
大理古城最具特色的就是街街碧溪清渠,户户流水淙淙。山泉自苍山崇山峻岭穿谷而下,流经大理平坝沃野,进入洱海。人们把溪水引入城中,于是大街小巷的路旁都有石砌的水渠,清粼粼的水中,一粒粒鹅卵石清晰可见,碧绿的水草,顺水摇摆,偶尔还可以看见小鱼小虾。
水与人的距离从来不远不近,人离不开水,亲近水,但是水平时柔软无比,一旦发起洪水,掀起浪潮,摧残人类,凶恶无比,所以人又不得不和水保持一定距离。只有这种套上笼头驯服的水流,才可以如此温顺地亲近人,就像家里种的花,养的猫一样成为大理人家最亲密的家庭成员。
大理市政府从2000年起开始改造古城流水,古城流水总长3600米,日流水量600多立方米。景观之水绕街穿城,由水渠、叠水、瀑布和小景组成,饭店、酒吧、咖啡馆的餐桌就摆设在这些水景中,耳听流水潺潺,目染灯红酒绿,酒的懵懂,咖啡的浓香,大脑的呆木,时光悄悄溜走了,一晃一天。
走街穿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你可以从一片片沧桑斑驳的青瓦,从一座座年代久远古屋,从一根根行将朽烂的椽子,从一个个隐藏时光的木窗,品味大理的韵味。
临街的老门面,低低矮矮,外面的窗台硕大无比,足可以当做小土炕,不知道这有什么功用,该不是躺在上面乘凉吧,抑或是把要卖的东西陈列在上面?
古城中央,四亭拱托、清流环绕的一座宏大精美建筑就是五华楼,高台似城墙,下有东西南北贯通门洞,台上三层飞檐翘角,红柱绿瓦,斗拱繁复的木结构楼。五华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五华楼曾作为南诏、大理国国宾馆,历史也达数百年之久。每年三月十六,南诏时期的南诏王以及后来大理国的大理王都会在五华楼会见西南夷各个小国君长,和其他一些重要宾客,赐以酒席佳肴,奏以南诏、大理时期的音乐。
初建的五华楼周长5里,高30多米,可以居住一万多人,大堂下面可以竖起五丈高的旗杆,此等规模也只有传说中的阿房宫可以一比。只可惜千年沧桑,从南诏到元朝灭亡,大理发生五次大地震,每次地震必引发火灾,五华楼三次被火烧毁,又三次得到重建。由于苍山巨大的树木已越来越难以找到,五华楼也越建越小。最特别的一次修建是元朝忽必烈时期。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十月过大渡河,抵金沙江,用皮筏渡江,到达今天的云南丽江,既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忽必烈采纳姚枢等人的建议,改变了过去蒙古军的屠城恶习,下了止杀之令,并派使者到羊苴咩城劝降。大理相国高太祥主张坚决抵抗,杀了使者。忽必烈于12月进军龙首关,直逼羊苴咩城,大理王段兴智、高太祥背城出战,惨遭大败。1235年12月12日,羊苴咩城被攻破,高太祥被杀,段兴智出逃,次年春,在宜良被俘虏,大理国灭亡。
元世祖忽必烈攻下羊苴咩城后,把大军驻扎在五华楼。公元1266年,忽必烈赐重金重修五华楼。
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又被烧毁。明洪武年间,在重修大理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称五华楼,但其规模格局已远远不如南诏时期的五华楼。
1862年,清代地方官又集资重修五华楼。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期,五华楼被拆除,里面发现七十多块元碑。1998年,大理州政府拨款重建五华楼。
大理还有个地方,游客不得不去,那就是洋人街。洋人街正名叫护国路,意为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东西走向,长10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
80年代,大理涉外旅游逐渐兴起,到大理古城旅游的海外游客被指定到当时条件相对较好的涉外宾馆——护国路的大理市第二招待所(现在的红山茶宾馆)投宿。天长日久,当地商人围绕二招住宿的洋人逐渐开设出专门针对海外游客服务的餐厅、酒吧、商店、出租自行车、彩扩等店铺。商铺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开店的老板也会诌几句洋话。这就更吸引金发碧眼的“老外”纷至沓来,在这里流连踯躅,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恍如身处国外的别致风景。
如今在外国出版的旅游地图上,早把这里注为“洋人街”了,口口相传,大理洋人街已驰名世界,成为外国友人向往的旅游地方和他们旅居大理的温馨家园。
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非常地道的“西点”,诸如罗宋汤、色拉、比萨……手艺绝对一流,甚至只要寻着刚出炉的巧克力蛋糕的香气就能找到了“洋人街”。这些是白族老板不失时机聘请外国人下厨打工,耳濡目染各国烹饪技术的结果。
更有甚者,这条窄巷已经长期居住着上百欧美人,进到商店里,不时会碰到一个会说流利中文的外国老板。他们很多都是旅游到古城,便再也舍不得离开了。我们在“洋人街”恰巧碰上一个德国小伙,他很兴奋地对我说,他已经是三度游大理古城,此番到来便要长住下去,娶一位善良贤能的白族姑娘为妻,与大理的风花雪月长相伴。相信不远的将来,大理也像阳朔,洋人街上到处跑着欢快的金发碧眼的混血儿。
洋人街到处是别有风情的茶楼、食肆、酒吧、餐厅、画廊、咖啡厅。
都设在可谓白族的精品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临街小楼小院里。院门有檐有顶,双横梁、四角飞檐,梁上还饰以景致的水墨画。绕过照壁,穿过每一廊坊都觉得别有洞天,白墙青瓦矮围栏,房屋的窗棂门栏都用雕花木格子,吧橱、桌椅、沙发要么一色红木所制,要么青竹绿藤,吊灯一般用竹篾编织的鱼篓或簸箕做装饰,墙壁上点缀有白族特有的蜡染和扎染布艺,入眼只觉调和舒畅。
咖啡的浓香,红酒的色彩,啤酒的泡沫,披萨的花哨,欧美风格的轻音乐,外国的杂志,迷幻的霓虹灯,洋文的标牌和休憩、娱乐、闲聊、游荡的外国人,使这里有了另一种特别的氛围。青山绿水的怀抱里,出现这样一个中西合璧的地方,大概是洋人和游客格外喜欢洋人街的原因吧。
说到洋人街就不能不说说大理教堂。
教堂就坐落在大理古城下关一静谧的胡同里。当我们步入窄窄的古色古香又充满白族建筑风格的小街时,一座特殊艺术风格的教堂——圣三堂矗立在眼前。教堂建于1927年,至今九十多年的历史了。教堂坐东向西,高十六米左右,底层至钟楼共有四层,东西长三十四米,宽十五米左右,室内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教堂建筑十分独特,从正面看飞檐翘角,昂然龙首,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侧面看像一艘硕大的船,象征教会诺亚方舟一样起锚远航,给人类带来和平与爱;而教堂的雕刻、绘画、装饰又处处体现了白族的艺术风格。进入教堂,西式祭台是用当地盛产的大理石装饰而成,北面墙壁布满了古老而优秀的西洋画,南面墙壁被一幅幅俊秀的中国山水水墨画所镶嵌。这种把当地白族文化、汉族文化与西方建筑特色巧妙而完美融于一身的建筑,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妙的享受,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思考,成为大理的一件建筑瑰宝。
世界各地的神父教友和游客慕名而来,络绎不绝游览参拜。
许多外国游客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后,都感慨地说:“真想不到在如此边远的地区还有如此美丽的教堂!”
建筑的奇异,也彰显了文化的变化,当礼拜天到来,教堂的信男信女不再是单纯的西装革履,还有名贵的绸缎藏袍,闪亮的景颇银饰,刺绣的白族花衣,繁复的哈尼头帕……令人耳目一新。
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使风光秀丽的大理古城,更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全国文化名城。
大理古城的小吃也独具特色,其中最奇特的就是炸乳扇,就是把奶酪缠到竹签上,用油炸来吃,油香与奶酪的味道相互融合,产生一种特别的味道。我出生西北,对奶酪的味道十分熟悉,这种大草原的食品怎么会出现在种植稻米的大西南?疑窦丛生,据说这是白族的食物,我对白族充满了好奇心。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晒足迹】背上行囊,去我的梦和远方——丽江 95418
- 大理故事:夏日的大理,像极了宫崎骏动画里的场景 13562
- 手写一封情书,给大理的柔软时光 5605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