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2

山河风月两万里(三十二)大理喜洲 秦巍

天数:1 天 时间:8 月 人均:1000 元 和谁:夫妻

云南大理喜州

 

说到喜州就不得不说说白族。白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民族,人口约200万,列中国第十五,主要居住在洱海周边。

白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起来的民族,主要有生活在当地的土著六诏,昆明迁来的昆明族,由西北而来的氐羌,还有大量汉人。这就不难理解,白族的“白剧”与江浙一带的戏曲腔调十分相似,白族的美食“乳扇”具有西北民族的风味,白族喜欢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这又是洱海土著的风俗。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女子服饰,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风花雪月”:垂下的白绦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结过婚的妇女,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

白族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

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三层。白族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

白族有很多独特的风俗,结婚的白族新娘惜别亲人难舍难分地哭,哭的越伤心,表明对父母的养育感恩越深,这就是哭婚;眼睛哭红肿了,要戴上墨镜遮羞,相当于汉族的红盖头,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中的“新娘要把墨镜戴”。亲朋好友们的祝福就是掐新娘,白族认为姑娘出嫁时,娘家亲人要使劲掐她,掐一把喜洋洋,掐两把幸福长,掐三把爱得深。新娘出嫁时,胸前要挂一面镜子至腹部,意为照妖(腰)镜,因为新娘出嫁要经过许多野外,照腰镜起辟邪作用,至婆家拜堂后取下挂在门头上。

 

白族历史上曾建立过大理国,一度辉煌。喜州是大理王室的离宫,王公贵族聚集此地,久而久之,喜州不但富庶,而且文化繁荣,经贸发达。喜洲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还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和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为多,号称喜洲帮,行商全国,足迹世界,主要经营药材、布匹、茶叶。

富商云集,民居就必然精美,过去的辉煌云消雾散,唯独民居还留在喜州,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全镇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远远望去,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

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

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建盖一所好房子,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

喜州民居群落坐落在古老的石头巷子两边,每一个院落的布局,都力求做到自然、贴切,讲究一种儒雅的格调;独具特色的造型,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

白族民居,不论正房、对厅、厢房都是三间两层,底层带有较深的厦廊,白族人把这种三开间的房屋称为“坊”。标准的院落是“三坊一照壁”即三幢三开间的房屋加上一面照壁组成一个院落。

白墙灰瓦,屋脊、门窗到处都有墨色勾描的云纹、如意纹、莲花、菱花纹等吉祥花纹图案,简洁明快,“花空”里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充满着水墨情调,显得古朴大方、清新雅致。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情趣,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缅桂、丹桂、石榴、香橼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

喜州白族民居建筑群落,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明代遗留下来的杨士云“七尺书楼”、清代杨源大院、赵廷俊大院、民国严子珍大院、杨品相大院等共三十多院。

七尺书楼位于喜洲大界巷8号,是明代著名的文人杨士云于公元1526年前后建成,整座建筑仍旧保存着明代的建筑风格。

杨家大院位于喜洲办事处染衣巷19号,是清代初期的建筑,是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四合院”。

赵廷俊大院位于喜洲办事处大界巷21号,为嘉庆年间进士赵廷俊兴建。这座大院总建筑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建筑阔气,为“四院五重”的建筑格局。

严子珍大院位于喜洲办事处四方街富春里1号,为大理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严子珍于1919年兴建。大院占地约2478平方米,由北而南的两院“三坊一照壁”、两院“四合五天井”组成,四个院落之间,又以“六合同春”和“走马串角楼”连贯成为一个整体,整座建筑豪华古朴,典雅大方,像一座小型的宫殿,最能体现喜洲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是喜洲白族民俗风情旅游的主要开放景点。

来到严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做工精美,青石砌雕的大门。大门额阙结构繁缛,三层木雕门额第一层是缠枝葡萄,果实累累;第二层中间寿星,只不过寿星不但牵着他的梅花鹿,还跟随着几个捧桃的童子,更像是大院里儿孙绕膝的老爷爷,左右分别是狮子和麒麟;第三层中间是麒麟送子,左边是喜上眉梢,右边是牡丹富贵;再上面是五层繁复高崇的斗拱,每一个斗拱的昂,都被雕刻成灵兽仙禽的首部,分别为鹤、狮、象、龙、凤,仰头望去,排鹤列凤,狮行象队,蛟虬升腾、彩凤起舞,洋洋大观,富丽堂皇,吉祥祝福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注意看门阙的细节,“凤在龙上”这与汉族的文化传统截然不同,也表明了白族是一个女性当家的民族。飞檐翘角下还装饰有兔子,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

第一个院子,三面木楼,一面照壁。木楼雕梁画栋,相互串通。照壁雄伟大气,正中四个蓝色大字“富春家声”,字体落落大方,气韵飞扬,一看就是大家手笔;装饰砖雕精美,寓意丰富,“松鹤延年”、“红梅报春”、“五蝠临门”、“岁寒四友”、“雀登梅枝”……顶部飞檐翘角,砖拱重叠,颇有气势;檐下有大理石雕制的垂花构件,造型大方简朴,耐人寻味。照壁另一面,中间是一幅大理石山水画,崇山峻岭,云雾迷蒙。

这个院子的主房里有一个小剧场,大概有两百个座位。游客落座,服务员先为客人敬三道茶。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传统的礼仪。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 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称之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至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的历程和真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辛苦的付出,才会有甜蜜的回报,才会有幸福盈门,否则,就只有两手空空“回味”人生的份了。

敬完茶,表演一些白族歌舞,印象最深的是江浙风味十足的白戏,据说是当年来这里戍边的江浙士兵,落根当地,相互融合,流传下来。不知道今天江浙人听了这似曾熟悉的曲调,会做何感想。

穿过木楼的穿堂,到另一个院子,这是个封闭的四合院,四面两层木楼,屋子里摆有当年的陈设用具,也有对严家的介绍。严家善于经商,民国时期严家已经富甲一方,买卖遍及大西南乃至全国,开工厂,修水电站,对大西南的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严家富贵不淫,善良开明,为当地办教育兴慈善,建图书馆,医疗所,很得人心。解放初期,将自己近三亿银元的巨额家产产业捐献给国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开明绅士,受到民众的尊敬和国家的认可,严家大院也因此被完好保存至今,成为扶持当地旅游的重要资源。如今严家人或在政界,或经商,或漂洋出海,生活都幸福美满。

严家经过国家百年巨变,能够幸存并持续繁荣昌盛,足见一句老话正确无比,“以财兴家只三代,以德兴家千万年。”

从二楼的一个角门,可以进入一个楼上的封闭小院。这个院子是严家女眷的住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绣楼。进门南面一道厢廊,雕梁画栋,砖窗玲珑剔透。西、北各两层小楼,十分精致。小楼共十九樘一百一十四扇格子门,二百五十多扇美女窗,以及插头、吊柱、吊枋、挂枋、照面枋等,连天花板上都刻满了花纹,进到院子仿佛进入了一个木雕博物馆。雕刻图案有卷草、飞龙、蝙蝠、玉兔,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八仙道具、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很少雷同;更有楼上的栏杆花格,细细瞧去,竟然是“福、禄、寿、喜”四个字,实在是巧夺天工。 这些木质雕刻,各种雕法都有应用,有三层透雕、平雕,圆雕等,充分展示白族出类拔萃的雕刻技艺。大理工匠做工精湛,刀法纯熟,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衔接处看不出一丝一毫的缝隙。有史记载,明清两代,大理有为数不少的木雕艺人,把活儿做进了京城,北京许多著名建筑的木雕工艺,都是大理木雕艺人的杰作。

院子里的多处墙面上镶嵌着大理石画。大理石是天下一宝,大理更是得天独厚。一块极其普通的石材,一旦经过石雕艺人的打磨,便会显现出精妙的图案,或山水、或花鸟、或动物、或城郭连云、或青山隐隐……一切都在似像非像之间,要的就是那份浑然天成的效果。

院子用青石板铺设,清爽洁净。院子中央有一个水池,清水泠泠,假石峥嵘,花木葱茏,树影斑驳,花香四溢。有水池的点缀,整个院子更显得古色古香,生机盎然,清幽无比。

还有一院,从里到外纯粹西洋风格,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水晶吊灯,沙发茶几,幽雅别致,耳目一新。

严家大院里,还有一个特色餐厅,专做白族“八大碗”。

白族红白喜事宴客中的八大碗是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宴桌是八仙桌,一般八个人为一桌,一桌八个菜。白族八大碗荤素搭配,肥而不腻,素而不淡,营养丰富,分别是:千张肉,粉蒸肉,酥肉,拼盘,煮白扁豆,煮竹笋,煮粉条,红烧肉。

“千张肉”,即酸菜扣肉,色金红,味酸甜,肉皮呈波纹状,外观爽目。

“拼盘”是八大碗中唯一的一碗凉拌菜,将卤熟的猪肉、肝、肚切片,盖在酸菜或泡萝卜垫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为酸、辣、凉。

    “粉蒸肉”是将较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调料和炒得喷香的米细粒,装碗上笼蒸熟,肉肥而不腻,香气缭绕。

    “酥肉”是将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块上调料,用蛋糊包裹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冷却后再煮,装碗后撒上些芝麻,黄白相间香气诱人。

从严家大院出来,我们就沿着小镇的街随意溜达,看到严家三十年代创办的学校,至今依然是当地最好的小学。人们铭记严家的德行,专门在学校立了一块石碑,表彰严家的善举。

小镇上有好几座庙。本主庙,就是白族的庙,供奉着一位黑脸大神。小学前面有座魁星阁,两层楼,阁上挂满了金榜题名的学子感谢的锦旗,倍感亲切。魁星阁右边还有一座寺庙,里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观音,与汉族的寺庙大致相同。

小镇有一条河,小桥流水绿树人家,很是温馨。

小镇的一道土墙上,写有一段老舍的散文《滇行短记》。这是抗战时期,老舍躲避战火,逃到云南,对喜州风光的描写。

“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远远的就看见几所楼房,孤立在镇外,看样子必是一所大学校。我心中暗喜:到喜洲来,原为访在华中大学的朋友们;假若华中大学有这么阔气的楼房,我与查先生便可以舒舒服服的过几天了。及仔细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五台中学,地方上士绅捐资建筑的,花费了一百多万,学校正对着五台高峰,故以五台名。 

  一百多万!是的,这里的确有出一百多万的能力。看,镇外的牌坊,高大,美丽,通体是大理石的,而且不止一座呀! 

  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象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柱。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 

  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 ”

呵呵,事隔七十年,这些文字读起来依然很美,很感人,只是物是人非,洱海也不再只离一里,退远四五里也不止了。不知道几十年后,别人再看我的文章,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变化?

镇子中央有一个广场,好几条街都通往这里,两旁的商铺都是很老的房子,其中一些改作玻璃门面,透露出现代的气息。

广场上有许多小吃摊,一灶炉火热气腾腾,几张小桌,几把小凳子,大多数是卖云南米线,也有盖饭,小炒。靠广场的一角,很多人围着一个摊位,挤进去一看是现做现卖“婆酥粑粑”。“婆酥粑粑”其实就是一种面饼。

喜洲志上有记载,喜洲婆酥粑粑起初由杨氏家族的白族民间面点艺人之母杨氏制作,到清朝光绪年间,传至杨复兴(小名大苟)。杨复兴继承上代的制作工艺,并发扬光大,首创了用炉底炉盖上下同时烤制粑粑的技术,烤制的“婆酥粑粑”香酥美味,口感独特,闻名遐迩,成了绝技。其中有一种牛舌状破酥当时被称之为“大苟牛舌破酥”最受当地人欢迎,一直到今天,一提及“大苟破酥”仍津津乐道,赞不绝口。这几年,当地人摸透正宗“破酥粑粑”的制作工艺技术,并在祖辈们的基础上创新出了豆砂糖,混糖玫瑰,葱花肉末,椒盐等破酥品种,赢得食客的好评。

 

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喜州古民居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语是这样写的:“喜洲的白族民居,更趋向于一种纯朴之美,一种飘逸之美,一种隐忍之美。它是生活在苍山洱海间的白族人民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充满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充满着田园牧歌的诗意与历史文化的古雅唯美。”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山河风月两万里(三十二)大理喜洲 秦巍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