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善晋美的晋北哟~~~你难道非要如此诱惑人吗?
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节奏。眨眼之间,鼠年的一半过去了,疫情稍有些控制的七月中旬,欣闻山西省开始,在全省所有国有景区免门票,从而促进山西的旅游市场。人们常说,地下的文物看陕西,地上的文物看山西。为此,尽管刚从雨岔大峡谷和靖边波浪谷回来,尽管疲惫还未完全消失,但还是忍不住,与友友们又开始从我们的古城邯郸出发,目标大同 、太原等晋北的秀美山水,古风遗存!!!
DAY1 北岳恒山 悬空寺 应县木塔
已经进入末伏的8月18日,我们一行十人,自邯郸市出发,6.5小时、奔袭了476.5公里后,来到了浑源县的恒山脚下。只是天不作美,沥沥小雨下个不停。无奈之下果断决定,先进县城吃饭补充体能后,再看天气状况决定下午行程。进入县城找到一家小饭店,按照之前的攻略介绍,点了若干小吃,其他吃的什么全忘记啦。只记得浑源凉粉老板给上了两份,结果结账时一看,竟然每份39元,呵呵~~~!再去看菜单,原来菜单上没有凉粉。饭后冒雨又去了浑源的恒芪康酒业,买了浑源的特产浑源烧酒--老白干。15时左右雨过天晴,我们第一站飞奔来到恒山脚下的悬空寺。
悬空寺门票免费,但是登临费每位100元不免,但是要排队等候,因为进入到寺内的人数是不能超员的。
从悬空寺景区出来,两公里到达北岳恒山景区。索道上山每位70,汽车小交通单程每位12,我们选择的是小交通,不过建议大家最好的选择应该是,索道上山,不行下山。再乘坐小交通返回,这样既可以游览全部风景,又不会太辛苦哦!
大约3.5小时游完雨后的恒山,总体感觉,网上说他是五岳之中唯一的四A级景区的话,应该是真的吧。自恒山下来,我们驱车59.5公里,一小时后来到了应县,准备明天参观应县木塔。本来行程计划今天下午参观应县木塔夜宿怀仁市的,都是大雨若得祸,不过来应县的路上,欣赏到了多年未见的火烧云霞光,美~~~~!
DAY2 应县木塔 云冈石窟 大同土林
昨夜的星辰,伴随我们一路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应县,小县城住宿条件一般,每间60的价位,也算是比较平民化了。早饭后,步行来到应县木塔景区,昨天已经预约好了门票,但是进门要戴口罩哦!
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此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历940多年,虽历经了狂风暴雨、强烈地震、炮弹轰击(塔身上弹痕累累,可以看见嵌进去的弹头),仍然屹立。它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以50多种斗拱的垫托接联砌建而成。如塔底层回廊外檐由24根木柱支撑,在静止时下层每根柱负荷120吨,可是柱下石础根本没有巢臼,木柱断面直接平立于石础之上。据说有好奇者,曾经用两手执一根细绳,把它从石础和木柱间横过。所以,民间就有24根木柱轮流间歇的传说。
参观完应县木塔,我们一行十人一小时三十分钟后,来到了100公里之外的大同云冈石窟。而云冈石窟门票预约是我们这次山西游最、最、最坎坷的哦~~~景区限制人数,门票预约难上加难。唉~~~我们十人分成了四批进入景区,还有两位朋友没进去景区。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凿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尽管现存的石窟风化严重,但依然能看出其当年的气势辉煌及雕刻的精湛技法。
按照原来的计划,云冈石窟出来是要去大同九龙壁的,可是导航里介绍说,九龙壁正在维修。无奈我们只好直接到了下一站---大同土林。此处不属于国有景点,门票40元。不过看过觉得还不错的。有图为证。
据介绍,土林不同于石林的形成过程,它实际上是一种多年沉积下来的钙化层。从土壤剖面看,钙化层、砂石、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一层层叠压在一起。土林奇特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一处处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形态怪异,或壁立,或层叠,或猛兽欲起,或神魔欲行……行走于迷宫般的土林之中,不由感慨,多少个春夏秋冬,风吹、雨刷,在这厚厚的黄土层中,雕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
土林出来直奔怀仁市,55公里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找到了怀仁市爱家旅馆,一家很不错的旅馆,标间70元。晚餐的老翟饭店也很不错,建议去怀仁的朋友可以去试一试喔!
DAY3 雁门关
怀仁的早餐过后,继续今天的行程。原计划是雁门关游览后,直奔五台山的。谁知道插曲会发生呢,呵呵!!!
来到雁门关景区,看到高高的山峰,一行的众人开始犹豫了。害怕爬山体力受不了了。那就不上山了,继续下一站五台山吧。又有人说不想去了,嗨!重口难调啊!!!最后达成一致,直奔太原晋祠。可谁知道故事还在继续发生中,出了雁门关景区,原本是要延208国道向北走18公里上高速的,可有人的导航居然要继续延208国道向南,结果我的天呀~~~原来前面是雁门关的十八盘。那个路呀,说恐怖都是赞誉啦、、、、、、大车超多,弯道超多、坡度超大。此时我们才知道,路线错误太可怕啦。本该2个小时到太原的,结果我们快4个小时才到达。赶到晋祠时,预约已经没有票啦!郁闷的一天啊。不过,晋祠门前果断决定不进太原啦,地图显示清徐才13公里,原地预约好明天的晋祠门票,夜晚清徐住宿费70元每间,满合适的!
DAY4 晋祠 大寨
晋祠每天的8.30分开门,前一部分是晋祠公园,2013年修建的。后面才是真正的、内含晋祠三宝、三绝、三匾的晋祠博物馆哦。
游晋祠,我们是按照中线进的。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平王的母亲逸姜。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返回时我们是走的南路,南路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
“晋祠三绝”---即祠内的宋塑侍女像(宋代)、周柏(北周)、难老泉(宋代)。 晋祠三绝之一是宋代彩塑: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晋祠三绝之二是周柏唐槐:参天古树周柏,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齐年古柏。一株为东岳寺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余,形似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晋祠古木 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晋祠三绝之三是难老泉: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 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关于难老泉,还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
“晋祠三宝”---一是圣母殿:全寺的主殿,是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建,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重建于1102年(宋崇宁元年)。大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左有善利泉,右有难老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近方形。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为中国现存宋代建筑最早的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角柱显著升起,形成飞檐。殿顶黄绿琉璃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前檐柱上雕盘龙雕于1087年(宋元祐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八条盘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 圣母殿前廊木雕盘龙倒影于池沼碧水之中,活灵活现。
二是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为晋水第二泉源。古人以方为沼,圆形为池,因此池是方形,池中又多鱼,故名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古人有“飞梁石磴,陵跨水道”之说法,故曰“飞梁”。沼上架十字飞梁,下由18根八角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下斜如翼,翩翩欲飞。飞梁,最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已经建成,现在我们看到的鱼沼飞梁是宋代的遗存,距今也有900多年的历史。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值,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晋祠三宝之三是献殿:建于1168年(金大定八年),1594年(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不弱不费。前檐明间敞门,四周槛墙,上至直棂栅栏。四角结构合理,坚固耐久,店内敞朗,外观稳固而舒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068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后设门,余筑坚厚槛墙,上安叉子,状如凉亭,格外通透宽敞。在圣母殿与献殿的鱼沼泉上架十字形飞梁,既有四通功用,也增加了灵透感与层次感。献殿是举行献礼、陈设祭品的所在,为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有较好的通透性,又增加了空间层次,在举行祭典时,透过渺渺的烟雾,更有一种超凡脱俗、虚幻飘渺之感。
“晋祠三匾”——一便是“难老”:难老泉在晋祠三绝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晋祠三匾之二是“对越”: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明代万历四年。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玲珑,彩绘鲜艳,极富观瞻价值。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到:“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
晋祠三匾之三是“水镜台”:水镜台位于中轴线最前端,始建于明朝。初来晋祠的游览者,会将水镜台的背面(正对大门的一面)误认为是正面,其实绕过去一看就明白,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 “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 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而清代补建的卷棚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水镜台造型雄奇,雕刻精巧,集楼、台、殿、阁为一体。禧太后初建颐和园时,曾派人照搬了晋祠戏台。据导游讲水镜台的台下原来埋有八口大缸,缸底相对缸口向外,做为扩音之用。近代重建时改为了如今的样子,但是这依然难挡我们对古人聪明智慧的佩服。
2.5小时游完了古香古色的晋祠。下一站我们来到了农业战线的楷模村——大寨!
游完大寨,踏上返程。209公里近3.5个小时,回到故乡古城邯郸!!结束本次愉快旅行。
全部行程四天三夜,每人费用500元。经验在于发挥自驾游的有车优势,不要住在城市,可在附近县城或县级市住宿。相同条件下,住宿费可相差一倍左右。同时餐饮费用也降低不少。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2020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晋是如此美 33386
- 中国四大古城你来过几个?民间故宫你又知道多少? 22710
- 去平遥古城一定要做的10件事!想和你一起掉进春天 1559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