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提倡远离闹市修行,加上石窟建筑本身的特殊考量,很多佛教石窟修筑在山里。退休以前访问过云冈石窟,2018年6月与太太一起去西北旅行,特地到敦煌数字中心先看电影《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再访莫高窟。这次中原春季旅行,又集中安排了参观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游览完举世闻名的三大石窟后,如果有机会,争取再访麦积山石窟。
三大石窟中,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分别地处河南省洛阳市、山西省大同市。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别称洛邑、洛京,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有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历史上先后是13个王朝的都城。洛阳不同于其他古城,地下文物蕴藏丰富,因为战乱,地面上的古建筑几乎荡然无存,龙门石窟则是保存比较好的古迹之一。这次中原春季旅行,在洛阳逗留2天多时间,除了老君山、香山寺、白马寺、白园和牡丹园,最主要的还是游览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南北长达1公里的石窟,密布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60余品,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代,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造像最多和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因受阻而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人民窘困不堪。大禹带领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又凿开龙门山,使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这里的水患。龙门山被伊水分为两半后,西山仍称龙门山,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改称了香山。
西山崖壁上有北魏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是参观游览的重点;东山石窟是唐代的窟龛,有大、中型洞窟20个,不久前才被纳入文物保护范围。龙门石窟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卢舍那大佛。大卢舍那像龛内共有佛像九尊,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分别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一起构成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普照,唐高宗初年开凿,咸亨三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2万贯,上元二年功毕。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如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女人,令人敬而不畏。
龙门石窟还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体代表,19品在古阳洞,1品在慈香窟;褚遂良《伊阙佛龛碑》是唐楷书体典范,与宋真宗《龙门铭碑》并称龙门书法艺术“双璧”,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杰作。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地处山西最北端,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为首都之屏障,全晋北方之门户,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作为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具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以云冈石窟、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隆壁、民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以前工作时,从事过煤炭贸易,多次到访大同,总体印象是城市不大,消费不低,冬春两季污染严重。这次中原春季旅行,在大同逗留2天时间,3月20日抵达时,恰是雪后天晴,阳光灿烂,寒风劲吹。凌晨沿着迎宾大道和云中路慢跑运动,白天参观名胜古迹,晚上走进寻常百姓餐厅,多年不见,大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干净卫生、植被完好、消费适中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天时间不多,除了恒山、悬空寺和华严寺外,陪同太太再此游览了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左右,气势恢宏,内容丰富。现存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山腰,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开凿的石窟,始凿于公元460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公元524年,前后共计60年时间,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之先河,是举世公认的与印度健陀罗佛教艺术、阿富汗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的中华魂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其评价是“代表了公元五世纪到六世纪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在三大石窟中,云冈石窟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佛像最大的高达17米,最小的只有2公分,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很多因年代久远退了色,但从残留的色彩和小敏导游绘声绘色的介绍中,可以想象刚刚完工时艳丽夺目的造像。说实话,三几个小时很尴尬,走马观花有余,有专业人士介绍,津津乐道时又嫌不足。
走过石阙山门、昙曜广场和七空桥,跨过“入佛知见”门楼,沿着佛光大道前行时,两位即将毕业的西安交大研究生虔诚地问我:“叔叔,我们可以跟你们一起听讲解吗?”经过导游的允诺,我们7人随着小敏导游,一边听,一边看,在许可的窟龛前拍拍照片,紧张而充实。
按照开凿的时间,云冈石窟分为早、中、晚三期。第15到20窟属于昙曜五窟,最早开凿,马蹄形平面、椭圆形穹隆顶,石窟中央都雕刻着如来佛,佛像高大,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五座雕像象征着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用导游的话说,佛就是天子,礼佛就是礼天子。
第1到13窟凿于孝文帝时期,属于中期石窟,除第4窟和未完工的第3窟外,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彰显了北魏时期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是我们游览整个窟区的精华部分。其中,第3窟有3尊菩萨造像,据说是初唐开凿的,中间是阿弥陀佛,左右分别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第5窟分为前后室,后室中央三世佛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第6窟规模宏伟,技法精炼,内饰雕塑代表了北魏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第21到45窟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由于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因而多由当时的达官贵人和民间所建,属于晚期石窟,其特点是石窟规模小,佛雕形象清秀俊美。
龙门石窟和云冈早、中期石窟都是皇家开凿的石窟,其中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这些石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这些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我国5到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从这个意义说上,道教没有佛教那么普及就不难理解了。
(中原春季旅行日记6 2021.4.5写于珠海)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2020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晋是如此美 33264
- 中国四大古城你来过几个?民间故宫你又知道多少? 22510
- 去平遥古城一定要做的10件事!想和你一起掉进春天 1546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