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法:自由行
发表于 2021-10-22 08:01
7月1日,今天上午,按计划游览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也曾来过多次了。记得第一次来,还是在70年代的一次出差学习机会。那时从市区到云冈的道路,还是一条简易的公路。运煤的卡车与公交车往来穿梭,尘土飞扬,煤尘染污着每个游客的衣服和脸面。
1973年,法国总统蓬比杜访华时,提出要参观大同的云冈石窟。为了改善旅游环境,大同市修建了通往云冈的公路,并且分流了运煤的车辆。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参观云冈石窟后,曾指示要完善石窟的文物保护。所以我们第二次、第三次来云冈,云冈石窟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
今年是第四次来云冈,当天正逢七一节日,兄弟姐妹共游云冈也有了另外一层意义。
云冈石窟的历史,还真是值得细说一番:
建造云冈石窟为的是兴佛,但其缘起却是因为灭佛。这就是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
北魏的太武帝信奉道教,采取了灭佛政策。他在灭佛诏中指出:“朕承天绪,欲除伪定真,获羲农之治。。。。。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铜人者门诛。。。。。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灭佛运动中,僧人遭受了严厉的打击,但也有一些僧人逃过了这场浩劫,其中最有名的,是高僧昙曜。
常言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太武帝驾崩后,由孙子即位,他就是逆转灭佛的魏文成帝。文成帝信佛,上台的第二年,便下诏召请昙曜来京师平城,并奉为帝师。
经历了灭佛浩劫的昙曜,片刻也没有忘记灭佛运动中经受的磨难。痛定思痛的他意识到,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使佛像佛经能够永远流传下去。他想出来的办法便是凿造石窟——将佛像佛经凿刻在山体崖壁之上,世代相传,永不改变。
昙曜上书请示,选择在京城西郊武州山的断崖开凿石窟,文成帝批示同意。于是云冈石窟的建造就这样开始了。
云冈石窟大致可分为三期。昙曜奉旨亲自督造的五个窟,被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是云冈最早期的石窟。
这五个石窟是为太武帝及以下五个皇帝祈福的。所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在昙曜之后,石窟的开凿没有停止。文成帝之下的历代帝王,继续支持工程浩大的凿窟雕像。中期的石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展现出富丽堂皇的北魏艺术风格。
最后,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的凿窟。因为失去了京城的位置,所以这时的窟室规模都比较小。在艺术上,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中“秀骨清像”流派的源头。
唐代时,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没有大项工程的开凿。
辽代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等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
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木构建筑沦为灰烬。
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巡幸云冈寺,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
解放以后,对云冈文物做了妥善维护,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并对公众开放。
来到了景区大门。自从云冈景区改造后,石窟前面增加了许多景点。
景区大门后有昙曜广场,广场中央有昙曜雕像。这张照片是上次来时拍摄的。
这是一千多米长,东西方向的礼佛大道。大道两边立着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神柱高8.73米,看去颇感壮观。但仔细观察,神柱都是水泥制品。
礼佛大道之后,有一潭池水。穿过一道石桥,可以到达水池中新建的灵岩寺。上次来时,曾经步行穿过灵岩寺,然后到达石窟。不过这次,为了节省体力,我们决定乘坐景区电瓶车,直接去往石窟参观。作为补充,贴出一些上次拍摄的灵岩寺照片。
来到了石窟前。这是石窟景区新建的大门。门匾上题“入佛见知”四个金字,意思是入了佛门,才能够获得真知。本人对此,深不以为然。因为现代科技理论,没有一项出自佛门。
大门两边悬挂楹联:“於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就上联“於智上求佛法”而言,就直接否定了门匾上的“入佛见知”。不知道,究竟是求了佛法才有知,还是先有了智才能求佛法?
穿过大门,来到了武州山布满了石窟的南崖前。
第一窟称为“石鼓洞”,窟内为平顶长方形,中央立一方塔,这是石窟的基本设计。方塔实际上起着支撑洞窟的作用。方塔分上下两层,塔顶处雕蛟龙盘绕,塔檐为仿木结构。洞窟北壁刻主像弥勒佛,其余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祖本生故事浮雕保存尚算完整。
第二窟称为“寒泉洞”,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音”和“云深处”。窟内中央也有方形的三层仿木结构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四壁分层布局,上层雕刻天宫乐伎列龛,下面依次为锯齿纹幔带、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佛为释迦牟尼。
第三窟称为“灵岩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直到北魏灭亡,也未能完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平城的核心地位被取代,大规模的石窟开凿都转移到了洛阳龙门,云冈的工程自然就此停顿,成为烂尾工程。
石窟外原有木结构楼阁,相传为昙曜译经楼。现在只剩下崖壁上的梁孔,使人能够凭吊当年的辉煌。
窟内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上层台面两端各雕凿一座三层方塔,两塔间开凿明窗,前室为庑殿型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佛,壁面雕满千佛。窟面东西各开一门,通入后室。
后室北壁雕刻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为坐像,高约十米,面容圆润,神态超然。两菩萨为立像,高6米,端庄华丽。
这三尊高大精美的造像凿于什么年代,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完成于北魏;有人说是开凿于北魏,而完成于唐初;有人认为是中唐雕凿;也有人认为是隋炀帝为其父母所凿造的。
前三窟石刻还可以拍摄照片,所以可以贴上照片来。后面的几个洞窟,则看管严格,一律不准拍照。上次来时,有些洞窟不准拍照,但很多洞窟内是可以拍照的。所以可以选择部分拍过的照片贴上来。
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窟内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第六窟,在石窟群的中部。这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依崖而建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蔚为壮观,为明十八景中的“云岗摩云”。
第五窟称为“大佛洞”。分为前后两室。外室两侧石壁上画有壁画,色彩鲜艳,不知年代。通往内室的大门两旁各刻有两尊护法,圆瞪双目,神情严厉。看来凡是执法护法,都是这般凶相。
后室北壁为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高大的佛像,据介绍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拱门两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上次来时,云岗第五,六两窟内也禁止拍照。虽然游人拥挤,尽有偷拍相机不停地闪光。但里面警卫森严,看到以后,轻者训斥,重者没收相机。所以只拍了两张照片。
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4米。塔柱四面大龛雕四方佛。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绘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连环画浮雕。导游到此,往往要大讲特讲佛祖故事。其实听讲实在多余,还不如回家看连环画小人书算了。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华丽,人物众多,是云冈最有代表性的石窟之一。所以放弃听讲,多看为妙。即便如此,也实在看不过来。人如潮水,大家只能围着塔柱随大流地转了一圈,便出来了。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为清顺治八年所修建。
第七窟称为“西来第一佛洞”,窟内分前后两室。前室明窗两边刻比丘尼树下参禅像。后室呈横长方型,正壁上层刻有主像交脚弥勒佛,两侧为倚座佛像。下层刻释迦牟尼与多宝两佛并坐。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方的长方型帷幕龛内刻有六尊供养人,发髻高耸,风姿绰约,素有“云岗六美人”之称。这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的元素的上乘之作。
窟顶模仿木构藻井,浮雕24尊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盘旋飞舞,美丽动人。可惜因为光线问题,六美人和飞天都没有能够拍下照片。
第八窟,窟门西侧刻有鸠摩罗天,五头六臂,手托日月,执弓箭,持斑鸠,身骑孔雀,东侧刻有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手托日月,执弓箭,提如意,身骑神牛。此类神像来自印度婆罗门教,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兼容备收的特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 2024-06-21 14回答
-
我想从大同去五台山,中途顺便游玩悬空寺、雁门关、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包一辆四人车,大概多少钱?
2023-05-18 6回答 - 2024-07-27 34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