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0

2019自驾秦、晋浅度游(五)大同华严寺

编辑
天数:17 天 时间:8 月 和谁:一个人

    2019年8月28日至9月13日,一人一车行程3000多公里,在山西、陕西游玩十几天。秦晋大地美景古迹无法尽览,每到一处也是走马观花,只能算是浅游了。   

     2019.9.2    昨天游恒山搞得有点累了,今天在大同市只是去华严寺看看。

华严寺门前有一处挺大的广场,不知道要搞什么活动,把华严寺门前搞得有些乱。

如果不搞活动,是这个样子的。

山门两侧的楹联,很有当下心灵鸡汤的味道。

    人的一生也就短短几十年,就像清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即逝,把握住现在,珍惜身边所有才是最重要的;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像的浮云一样飘渺虚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就别没事自寻烦恼,凡事乐观一些,想开一些,心情自然畅快。

    看到楹联,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

    (转自网络: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联是对联的一种。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

    语言对仗的含义是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关于华严寺整体建筑方位

 游览图右上角的箭头指向是北方,大同华严寺的整体建筑方向是坐西朝东,这和大多数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不同。

(部分内容转自网络:中国地处北半球,农耕为主的汉人盖房子,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这样采光好,感觉舒服。坐北朝南的屋宇也被称为正房,其他朝向都属于偏房。

但是大同华严寺不仅规模宏大,寺院的朝向也极其另类,整个建筑方位是坐西朝东。

    作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皇家寺院,具有祖庙性质的地方,华严寺的坐西朝东,是与契丹人的信仰和生活习俗有关。

    契丹族除相信鬼神外,还特别崇拜太阳,把太阳当作神,作为民族的图腾。

    在他们的眼里,草原是太阳给的,鲜花是太阳给的,牛羊是太阳给的,一切都与太阳有关。所以每天早晨都要朝拜太阳,一些宗教礼拜活动也必须朝着太阳,连自己住的帐篷和房屋、宫殿都朝东修建,门窗也朝东开着。修建寺庙自然也不敢违背了这一习俗,这也是契丹习俗与佛教信仰相吻合的产物。

    华严寺整组建筑方位为坐西朝东,有别于我国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习惯。对于这一问题,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也曾经有过解释:“辽人信鬼,拜日为神”。

    据《五代史·契丹传》记载:“其俗随畜牧,素无屋宇。”《新五代史·四夷传附契丹传》则又说:“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为尊,四门楼屋皆东向。”

    这就是说,契丹族把太阳当成神来崇拜,把太阳升起的东方奉为上方。契丹族独尊佛教,视佛如日。同时,契丹族原居黑龙江一带,为游牧民族,有迎着太阳搭帐蓬、门为东向的居住习俗。可见,契丹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习俗,才造成华严寺坐西朝东的格局。 )

    关于上下华严寺 。  

    在游览时看到华严寺分为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当时没有想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待写游记的时候想要弄清楚分为上下寺的原因,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感觉也没有特别的为什么。建寺的历史延续,期间改朝换代,兵慌战火,几经损毁,几经修葺。从皇家祖庙,到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近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璀璨瑰宝。

    (部分内容转自网络:华严寺始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是现在的下华严寺),其正殿为薄伽教藏殿,系中国硕果仅存的古木殿,亦为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教藏殿,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等。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是现在的上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可见寺院于辽代修葺重建,除了作为佛教的宗教活动场所,还具有皇室祖庙的部分职能。在华严寺内北隅,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为中国仅存的金代寺院。

    据明代记载,“元末屡经兵燹倾圯特甚惟正殿岿然独存“,其内塑像均已不存。洪武年间,寺院大殿被改为大有仓,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一度被废止。此后不久,寺院又恢复为了佛寺,重新补修了塑像。在万历年间左右,华严寺规模缩小,分为了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两部分,上下两寺均形成了沿中轴线建造山门、天王殿、大殿等建筑的布局。

    (明中叶以后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始有上、下华严寺之说。此段转自大同市人民政府网站)

    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主要殿堂,砖石结构,布局严谨。上华严寺内还保存有许多珍贵的碑刻、文物。如大雄宝殿前檐北端外壁镶嵌有南宋朱熹书《易经》碑四块,笔法遒劲,系明末崇祯年间摹刻的。大殿月台中央置有辽大康二年(1076年)八角陀罗尼石经幢和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铁制梦香炉一座。前院还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诗碑一通,正面诗题为《太湖》,背面诗题为《涵村道中》,字体刚遒端秀,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下华严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木结构,建筑风格活泼、古朴。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薄伽教藏殿,为存放经的殿堂,故名。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身东向,单檐歇山顶。深五作双抄,梁架折平缓,檐柱升起显蓍,出檐深远,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当,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三十一尊,技法娴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楼式壁,为国内仅见。)

大雄宝殿矗立在4米余高的月台上,月台前正面置有石级,周围装勾栏。

以这尊不知年代的古老石像结束华严寺的游览吧。

游华严寺半天时间太少,一整天勉强够。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2019自驾秦、晋浅度游(五)大同华严寺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