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上午游览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
山门又称天王殿,殿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因手持不同法器寓意“风”、“调”、“雨”、“顺”,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普光明殿
毗卢遮那佛音译为“光明普照”,普光明殿由此得名。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殿内塑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环殿壁画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文殊、普贤和观自在菩萨的造像为中心分为三大部分,讲述了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教诲下,参访五十三位老师,求得善知终成真觉的故事。
药师殿
药师殿主供“东方三圣”,亦称为“药师三尊”,中为药师如来佛,左侧供日光菩萨、右侧供月光菩萨。药师佛不仅能医治众生身体上的病痛,更能医治众生智慧,慈悲惧不圆满心灵。主壁绘制《药师七佛图》,是我国唯一的药师佛站立像,两壁绘制的《药师十二大愿》,讲述药师佛为普渡众生所发下的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的愿望,拔出众生一切痛苦。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 (公元1062年)。辽保大二年(公元 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公元 1140年)依旧址重建,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为 1559 平方米,为现存古代木构宗教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者。大殿正脊两侧一对琉璃鸱吻高达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面鸱吻是金代的原物;南面鸱吻是明代制作,是我国早期建筑中最大的鸱吻。
殿内主供五方佛,为明代艺术之精品,中间三尊,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后安放在此。环殿壁画干清光绪十六年由大同本地画工董安等人绘制,共875.2 平方米。殿顶平棋为明代宣德年间补装,在清代光绪初年重新彩绘,有1012块,纹饰无一雷同。
普贤阁
普贤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阁内供奉普贤菩萨坐于六牙白象之上,造型精致逼真,两侧两尊胁侍菩萨,均为香樟木雕刻的精品。普贤菩萨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普贤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坐骑六牙白象是大力无比的象征,它坚韧不拔,有大无畏精神,替佛分担痛苦,六牙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
华严宝塔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塔身明三暗二共五层,通高 43.5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是大同古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宝塔下部是由100 吨纯铜打造的全国规模最大的铜质地宫,是有我国著名的铜雕工艺美术大师、艺术家朱炳仁和他的儿子朱军岷率领金星铜工程设计建造的。塔心室供奉元代高僧慧明法师的舍利。地宫供奉大小佛像 1000余尊,金碧辉煌,全国唯一,因而又被称为“千佛地宫”。
罗汉堂
罗汉堂分两殿供奉十六罗汉,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反映了罗汉修治身心所获得的巨大亲和力。罗汉,是征得果位的佛陀的得道弟子,受人尊敬供养,随缘度化众生。南殿壁画绘《迎天祥瑞图》和《罗汉渡海图》,北殿壁画绘《观舍利光图》和《竹林致琛图》,整体壁画富有情节性,把僧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与佛教教义巧妙的结合起来。
薄伽教藏
薄伽教藏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 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是辽代殿堂建筑的典型。殿内佛坛之上供奉 31 尊辽代泥质彩塑,堪称辽代雕塑之精品,尤以合掌露齿胁侍菩萨最为代表,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环殿依墙而建的小木作重楼式壁藏 38 间及后壁当心间“天宫楼阁”五间,雕刻精美,巧夺天工、被梁思成先生叹称“海内孤品”。
整座大殿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辽代艺术珍品,被誉为“辽代艺术博物馆”。
观音殿
观音殿,明代建筑,内塑“十一面观音”像,菩萨头戴有十一个头面的宝冠,前面为圣菩萨面相,左边三面为愤怒相,右边三面为慈悲相,背后一面为大笑相,最顶上为阿弥陀佛化相。壁画千手千眼观音像,观世间一切事物,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没有障碍。
据史料记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皇帝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雕印《契丹藏》全书五百七十九帙,于西京敕建大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安放,并于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从而使大华严寺成为皇家祖庙。辽代末年,寺院建筑十之七八毁于兵火,金代依旧址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始有上、下华严寺之说。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难现。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依据寺内“金碑”记载,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
这座隆盛于辽金两朝西京重地的北国梵官,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旧址重修,面阔九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阔五间,殿内依墙排列重楼式小木作藏经阁38间及“天宫楼阁”五间,巧夺天工,玲珑之致,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的31尊辽代泥塑堪称辽塑精品,尤以合掌露齿菩萨为最,惟妙惟肖,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东方维纳斯”,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官,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含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其范之作。
云中古刹华严奇,是历史之诊晶,是文物之精华,更是中华文化之结晶,它将继续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自世。
下午参观了大同市博物馆,而后按计划赶往应县。
大同市博物馆最早为大同市文物陈列馆,成立于1959年,1963年正式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馆历经半个多世纪,馆址历经下华严寺、展览馆西厅、大同十中天文楼。新馆于2010年5月18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31日开馆迎客。2020年,大同市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由于上午在华严寺游览的时间比较长,到大同市博物馆已是1:30点了,而且新馆外还有施工,车停在离博物馆很远,在烈日下走好长时间才到馆入口。
进入馆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一组牛拉鳖甲车的雕塑。这组铁铸雕塑是由中央美院吕品昌教授创作的。取材自北魏宋绍祖墓出土的牛拉鳖甲车。宋绍祖在太武帝灭北凉后随敦煌宋氏大族迁居平城,官至幽州刺史,封爵敦煌公,太和元年(477)葬于如浑水东岸。2000年其墓出土于雁北师院北魏墓群。牛的双目半睁,口微张,后腿弯曲做行走发力状,形象敦实健硕,四蹄分立于长方形底座之上。后边所套的牛车为乘坐之用,方形圆顶,车顶似鳖甲,车身开前后门和侧窗,车门及车轮施彩。乘坐牛车是北魏官僚和贵族的时尚追求,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牛拉鳖甲车的背景墙上是一幅“北魏贵胄出行图”。这幅大型壁面高15.5米,宽约 50米,面积约770多平方米,是由中央美院孙景波、王颖生二位教授创作的。内容以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出行图”为蓝本,创作了北魏贵胄出行场面。壁画中的出行队伍分前、中、后三段。前段为导骑队以及吹长号角的骑兵;后段全部为“甲骑具装”的重甲护卫骑兵;中段较复杂,左右两列步行者为持契、戴风帽、身着兽毛外翻披衣的步兵护卫,中间最前面依次为击鼓者、扛仪仗者、伎乐杂耍者,然后是近卫骑士护送下的引导车辆、贵胄车辆、殿后车辆。前后队列森然有序。人物服饰以鲜卑服饰为主,与中原的截然不同。但队列秩序、仪仗器物等又依据中原礼制,所以整幅画面是北魏平城时期胡汉融合的产物。
【陶骆驼及牵驼俑 】 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年代北魏 。
2014年大同云波里华宇工地出土的彩绘陶人面镇墓兽等,年代北魏。
2002年大同二电厂北魏墓出土的石雕武士像,年代北魏 。
1965 年发现于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佣群。这组俑群是威武雄壮的军团就是北魏军阵的缩影,队伍分为导骑、骑马仪卫俑、步行仪卫俑、步行戎装佣、侍从俑和甲骑具装俑等。士兵头戴兜鍪或鸡冠风帽,左手勒缰,右手平举兵器,整装待发,威风凛然。
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中武士俑、骑马武士俑共计 210 件,占陶俑总数的 56%,陶马也占了相当比例。陶佣基本都穿著便于骑战的胡服,是汉文化和游牧文化相融合产物。
2000年在雁北师院工地宋绍祖夫妇墓里出土的这组佣群,是墓主人出行仪仗队列的再现。整个队列有骑马武士俑、甲骑具装俑、仪仗俑、披铠步兵俑、牛、马、牛车等。以墓主人乘坐的华美牛车为中心,武士俑与先导车前引,重骑兵与鞍马殿后,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出行队伍。
大同市博物馆里有一些复制品,原件可能被调配到其他博物馆,也可能是被保护起来了,或许有幸在其他博物馆能看到其原件。
1965年冬,大同市石家寨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共计五块木质漆画板,是座漆屏风的主体部分。这些漆画板的前后两面皆有图画,图侧刊写榜题。其上朱漆霖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延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好,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样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这是一座雕有一千多尊小佛的九层方形石塔,它建造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公元466年)的北魏平城(山西大同),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小臣曹天度为祈求国家太平而建造了此塔。
目前此塔的塔顶(塔刹)保存在山西省朔州市崇福寺的文物陈列室里,它高约五十五厘米,最宽处约有十四厘米,一个出檐将这小小的塔分为两个部分:下部呈方形,每侧各有一个佛龛,内浮雕着两尊小佛坐像;檐上是山花樵叶状的雉堞,四面山花中各雕有一尊小佛坐像,最上部是九重相轮,整个刹体雕工精细,端庄大方。而此塔的塔身保存在台北历史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花了1个小时,匆匆看了一下,而后就驱车前往应县。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2020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晋是如此美 33400
- 中国四大古城你来过几个?民间故宫你又知道多少? 22722
- 去平遥古城一定要做的10件事!想和你一起掉进春天 1560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