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0

探访古建瑰宝,感受千年文脉—山西大同、太原暑假游(中)

编辑
天数:5 天 时间:7 月 人均:4000 元 和谁:亲子

书接上一回

第三天 恒山 悬空寺 应县木塔 和阳门

提前两天把大巴票订了,在“大同景区直通车”上买了从市区到悬空寺、悬空寺到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到市区的车票,上车点和下车点都在和阳门,刚好也没有去过,这样古城四座城门,又打卡一座。

早早起来赶大巴,但是那条咸鱼,慢慢吞吞,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最后还有十分钟才坐上的士,我在车上不停数落他,他还很淡定,说能赶上的,师傅也帮他忙,说可以的。果然最后一分钟到了和阳门,检票员竟然说,不着急,我们会再等五分钟的!No,小咸鱼腰板都直起来。

在大巴上,导游(刚才的检票员)就开始给我们讲解各个景区交通、游览时间安排,特别告诉我们悬空寺登顶门票已经售完,现在排队上悬空寺至少两个小时。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只是在悬空寺下面看一眼,不过二十分钟就可以结束行程了。于是导游就给我们推荐悬空寺旁边的恒山,讲真,从来没有想去爬山,爬山太累。导游好像非常明白这些游客心理活动,马上推出恒山缆车项目,坐缆车来回,爬一段山,行程就两小时以内。嗯,既然这样,我们就听导游的,先去恒山,然后去悬空寺,在悬空寺停车场再坐大巴,去应县木塔。

恒山门票可以在门口排队买,也可以在公众号上买,坐缆车的人还好,不太多,二十分钟就排到我们了。

天朗气爽,毕竟这里开始入秋了,但是恒山是我爬过最秃的山,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木,都是裸露的岩石;

也是我爬过最看不到山峰的山,就是没有一个个山峰,都是连绵的平缓的小山坡;

沿途也没有什么风景,道观和寺庙都是新建的。如果不是金庸先生给我科普过恒山派,我是真没有感觉。

只有图上这座貌似悬空的寺庙很特别,但是目测太远,时间有限,而且咨询旁边工作人员,说不开放。

坐缆车上来,看着地图貌似很大,但是只有一条小路,旁边的工作人员,说顺着这条路那边就下山了,这么近吗?

在恒山上往下望,一马平川,对面也是连绵的山脉,几乎与这边对称,这样地形,有利于打游击,不得不让人想起晋西北的李云龙。

视频感受一下

在两山之间的峡谷,能长点树。

小朋友愣在那里,一动不动

从恒山下来,就马不停蹄打的赶去悬空寺,途中塞车,原来可以走的路,让保安给拦住了,我们只好下来多步行10分钟,才能看到悬空寺。

 来之前我是做了功课的,悬空寺三大体验——悬、奇、巧

悬,作为阁楼支撑点的横梁,打进去三分之二,外露三分之一,竖着的立柱也能起辅助支撑,而这些立柱竟然是会动的!特别想体验一下这样酒醉的感觉:走在上面,摸着朱漆立柱一起摇晃,耳边想起“摇晃的红酒杯”,迷迷瞪瞪往下一望,惊出一身冷汗。唉,我想多了,根本上不去,在下面远远的看,悬是挺悬的,就是晃不起来。

奇,选址心思奇,悬空寺位于两山峰之间,就像两块遮光板,避免太阳直射,所以攻略上让大家八九点去,能拍到阳光下明亮的悬空寺;而且悬空寺在悬崖峭壁凹处,雨水刷不到,落石砸不中。这个位置是在下面就能感受得到,而且11点了,光线是很一般。

巧,建筑布局巧妙,主体建筑是由南北两座飞楼构成,高下对峙,中间两处栈道,形成一条闭环的参观路线。唉,我也分想上去走一圈啊。

这个拍照点很多人,但是只要往前走一两百米,随便拍,角度不输那边那块石头。

这是排队的照相点

距离悬空寺150米,就是恒山水库,初建时,悬空寺距离谷底有80米。由于历年来河床的淤积,悬空寺的高度下降至58米。为保护世界遗产,恒山景区管理部门采取了多想措施,使寺与谷底的距离再次回到80米,让悬空寺悬的特色更加明显。

看到悬空寺,都会问,谁建了这么奇特的悬空寺?为什么1500年来没有被破坏,还保护得如此完善?

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个权威的,据说是一名道长,为了“上延霄客,下绝嚣浮”,选在这里建寺庙,按照这个说法,是为了修行、弘扬道法;还有一个说法,是这里是交通要塞,且经常洪水泛滥,为了给过客和香客停留休憩,所以修建了悬空的寺庙。

其实两种说法都不是很通,悬空寺为何要建得如此困难?为何要建一个奇观?很多道观都是在山中虚无缥缈间,山顶不是离天上更近吗?而这座寺庙在半山腰,为何不直接到山顶?再说凭道长的能力,怎么能做出如此奇巧的建筑,耗费如此大的资源?不是我看小道长,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没有官方介入,没有皇帝一声令下,要建这样的奇迹,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

说是交通要道,更是无从理解,为了方便过客,目的是为了方便,那为何要做得如此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那都是成熟技术,而这个悬空寺独一无二,从何而来,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应用到他处,没有看到!

也许这就是悬空寺的魅力!迷之魅力!

可能正因为它这样的魅力,让人们维护了它1500年!悬空寺所处位置位于历史上各朝代争夺的要塞,千百年来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在此期间,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也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寺庙建筑风格。历朝历代对悬空寺都是大加赞赏,维护有加,除了休憩等实用功能外,可见这座寺庙独特奇妙是绝无仅有,历朝历代都认为保护修缮,也是理所应该,并且心灵上也认为可以得到神仙庇佑。

从悬空寺出来,急匆匆赶往应县木塔,很久没有坐过中巴了,对中巴那些早古回忆,都是闭塞、摇晃、酸臭的刻板印象,但是今天没有,除了旧了一点,没有哪里不舒适。

应县木塔,很久以前我看过一部央视纪录片,有个画面深深映入脑海中,主持人艰难地爬上应县木塔,一边摸着木梁上的弹孔,一边喘着粗气感叹。当时我心里就住着一个近1000岁的老人,历尽沧桑,浑身上下都是弹孔,赫赫战功,身上挂满了历任政府授予的锦旗勋章,在聚光灯下,依然闪耀着那种旧时代的发黄的光芒。

当我真的看到他时,并没有那种垂垂老矣的衰败,更没有那种发黄发暗的印记,倒是包围了一圈游客,台阶处坐满了人,还真像儿女承欢膝下,尽享天伦之乐的老人。

从正门入,先看到北面

塔四周有石刻雕塑,镇塔兽,千年了,侵蚀得轮廓模糊,景区就用玻璃罩子罩住他,游客就用钱币投喂他。

现在的应县木塔早已不能登顶,只能看第一层,其他层可以看景区介绍牌,先看介绍再去参观更能找到亮点。

刚才说到“历任政府授予的锦旗勋章”,其中最耀眼的是正南面的“释迦塔”,正是这块牌匾给应县木塔定了出生年月,1933年梁先生记录在案。

西南面

“释迦塔”三个字是金代昭信校尉、大书家王瓛(huan)所题,也是应县木塔真正的名字。制匾时间为金明昌五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标准的颜体,为书法精品。也道出木塔的本质属性。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236字题记,分6次做成,记述了历次修塔的历史,是珍贵的史料。题文中有“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大辽清宁二年就是1056年。

关于建塔缘由,一种说法是田和尚奉敕募建,还有一种说法是萧皇后为其父祈福,倡议修建,为礼佛之用,特命修建。这位萧皇后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皇后萧挞里,她是著名的萧太后萧燕燕的孙媳妇。

其次就是正南面“天下奇观”,这块匾是明朝奇葩皇帝朱厚照题写的,也就是正德皇帝。

位置就在“释迦塔”上面。

1517年,正德十二年,鞑靼小王子侵犯阳和(今山西阳高),进军应州,明朝总兵王勋不敌被困,这个极具个性的皇帝,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作战,十月,两军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不小打击,边境地区安静了几年。来年,1518年七月,正德皇帝朱厚照登塔宴赏群臣,题写“天下奇观”。

再看正南面“峻极神工”的牌匾,他是明朝迁都北京的皇帝朱棣题写的。

位置在“天下奇观”上面。

公元1423年,木塔迎来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这一年他第五次御驾亲征,率军北伐,他出师宣化,打击南侵的鞑靼和瓦剌部,大获全胜。朱棣登上木塔,瞭望四境,睥睨天下,意志满满,亲笔题下了“峻极神工”四字。他在用四个字夸赞木塔的“峻极神”,其实也是在宣扬自己的“神功”。

再看看正东面“壮观”,题字的是口泉望族的名人,在壮观的壮字加多了一点,意思是应县木塔比壮观多了一点,刚才在悬空寺看到的石刻“壮观”,同样也是壮字多了一点。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古人喜欢在字里做一些文章,突出主题,彰显个性。

壮观的牌匾在“万象逢春”左边,没有拍到

其他的牌匾均是政府或者当地名门望族题的,多是清代时候挂上去。

有兴趣可以找一下,都有列表,据说有原件,也有复制件。

这些楹联统统都没有看到

围着木塔走了一圈,从南面进入一层。

映入眼帘是高达11米的金身释迦牟尼大佛,这尊佛像很奇特,有一圈绿色的蝌蚪纹胡须,两耳戴着耳环,中间是空心的,不是耳垂,据说这是典型的辽金特色,印度佛教不讲究男女之分,只有善男子之说。

佛像四周满是壁画,但是人太多,里面又昏暗,只能抬头看个大概。

莲花座下是八大力士,八根盘龙立柱,大力士有的披挂盔甲,神态威严;有的袒胸露背,肌肉发达,齐心协力共同作扛莲座状,表情妙趣横生。

八条颜色不同的立柱龙叉腰扶座模拟人的动作,生动自然,简约粗犷。

走出一层,对面就是佛宫寺,感觉是配合木塔建的,没有求证。

站在塔外,小憩,在吵吵闹闹的人群中欣赏安静的释迦塔,我似乎也有梁先生当年的感受:

眼前是没有一钉一铆的木造浮屠,它曾经见证过辽国的风,金国的雨,元人马蹄上的铁锈气息,朱棣的墨迹,元好问的脚印(现代人的呱噪),在那些青苔碧瓦堆中,数百年兴亡,舆图换稿,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军阀乡绅(网红大v)……都化作檐角的铁风铃,风吹过一声响,而后,全都寂静了。只剩下那些木头,呈现出一种神奇的斑驳,白色,黑色,还有褪去烟火气的朱砂色。那些永远抚不平的裂痕,是皱纹,是伤疤,似乎也是勋章。

应县木塔外面是净土寺,梁先生说过,“应县有三件宝:一为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实属国之瑰宝,世之奇葩;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披头散发,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全国罕见。”但是大巴,要出发了,可惜可惜啊,在门口匆匆一眼,就别过了。

坐着大巴,回到上车点——和阳门,打卡第二座城门。

路过一座遗留下来的土坯城墙。

一看时间,已经快六点了,古城里面各大酒楼应该都要排队,让我找找哪家人少,这里不得不赞一下凯鸽酒楼的小程序,居然可以看到排队人数,于是我跳了一家城外的排队 少的地方。

点了风沙肉、烧麦、浑源凉粉、凉拌黄花菜,还有一份鸡肉,太好吃了,好几个菜忘记拍照片。

 

特别是浑源凉粉,丰富的拌菜,中间咸香的辣椒,一点都不辣,太美味了。

第四天 华严寺 善化寺 

阴天下雨,气温骤降,穿起长裤长袖衣,才不觉冷,大同真的8月入秋了,这样的穿着要放在珠海,等到12月吧。

第一站,华严寺

正大门是不开的,从旁边的小门检票进入,50大元门票,虽然寺庙不应该收钱,但是里面不烧香了,为了保护千年建筑,50元是值得的。

惊喜发现正门对联是大同市长耿彦波题的,上一回有说到大同古城墙要感谢三个人,耿市长就是当年力主修复古城,规划新城方案的第三人。

对联上书“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当下;世间万象如浮云,乐住心中。”大白话,放在华严寺门口非常适宜。

于是我查了一下耿市长的事迹,在一篇10万+的网文《大同华严寺:耿市长,立碑罪己》中看到了一段颇为波折的故事。

2009年,耿市长写下《警示碑》,记下在大同古城修复的工作中,有三点不当,文体像皇帝罪己诏,2010年,又写下了重修华严寺的原因、用工用料记录,字里行间流露着成就感。“表面上立碑罪己,实则不得已而为之,心有不甘。当年,他想扭转大同靠煤炭资源发展的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模式。他想要在大同实现当年梁思成、陈占祥在建国之初对北京提出的“梁陈方案”,完整保护旧城,把新城放到一边去发展。于是,一上台就大搞拆迁,舆论对此争议很大。”

每一项方案落实都很不容易,而效果又并非是一朝一夕能看到,有时任期内都看不到,但是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会立马体现。

作为游客,这次大同之旅参观下来,体验感非常好,古韵犹存,新旧融合,餐饮丰富,游玩便利。

华严寺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以佛教华严宗经典《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

整体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和中国大多数佛教寺庙坐北朝南的走向不同坐西朝东的华严寺体现了辽代契丹族“以东为尊 逐日而居”的生活习俗。

三大看点: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其他新建筑(普光明殿、宝塔)

第三个看点,是新修的建筑,虽然是新修的,保持了与辽代建筑相一致的风格,而且是可以在殿内穿过,在明亮的灯光下仔细欣赏壁画;宝塔下的全铜地宫也分外亮眼,满墙的铜佛像。

按照顺序先进入山门, 感受一下四天天王的威严,过了普照光明殿,就会遇到奇凶的哼哈二将,对比看一下,天王过于正经了。

四大天王
哼哈二将
给哼哈二将托大腿的
哼哈二将

穿过普照光明殿,来到华严寺上寺,就可以看到哼哈二将。

 迎面而来的是大雄宝殿,硕大的匾额映入眼帘:

大雄宝殿有哪些看点?

第一看点:大气磅礴的大殿,源自大气的牌匾——“大雄宝殿”和“调御丈夫”;面阔9间,进深5间,高规格。

“大雄”和“调御丈夫”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尊称。牌匾是明代原物,作者为明代总兵马林。

黑神话的场景

人很多,还下雨,光线也不好, 网上找找俯视图:大殿建筑规格极高,面宽九间、进深五间,为单檐庑殿顶。

可以体验一把墙面略微内倾的角度。

第二看点: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为清朝时期补制,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鸱吻又称鸱尾,传说鸱吻为龙的九子之一,能喷浪降雨,因木构建筑忌火,这种神话饰物象征辟除火灾。

第三看点:斗拱硕大。

怎么通过它来辨别呢?

一个原则:建筑物年代越久,斗拱越大;

比如唐代建筑的斗拱,那是相当相当大(如下图),特别能符合唐朝人的性格特点:自由、奔放、豪迈、大气!

 

而像明清时期的建筑,你会发现,斗拱变小了,而且斗拱上还被涂了好多彩绘,虽然看起来挺鲜艳挺好看,但。。。总觉得不如唐宋那么大气,雄伟。

华严寺各个宫殿里的斗拱到底长啥样呢?

一个字--“大”!两个字--“真大”!三个字--“真挺大”!

辽的建筑风格是承袭唐,因此在斗拱上人家也是按着“大尺寸”走,这也很符合契丹民族的性格。

原则二:补间铺作越少,年代越久远。斗拱在宋代被称为铺作,它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结构构件,因其重要的作用故而成为我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五台山唐代木建筑南禅寺

仔细看大雄宝殿的辅作,两柱之间的就是补间铺作

原则三:是否具有承重作用,这个普通人看不出来啊!

 第四看点:屋顶

华严寺的屋顶属于庑殿顶,唐宋古建筑的屋顶坡度舒缓、出檐深远,整个立面庄重稳定,建筑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舒展、大气的。

故宫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清代屋顶中的最高级。

第五看点:十二根减柱法

走进大殿,就感觉特别空旷,内部为扩大殿内空间,便于礼佛,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槽金柱十二根(“减柱法”是辽、金建筑的一大贡献,是力学原理在建筑上运用的结晶。)

第六看点:抬头看看房顶,

梁架原为彻上明造,明宣德至景泰年间增补平棊 qí (天花板),清代施以彩画。明代的平棊,共计1012块,有龙、凤、花草、仙鹤、梵文等贴金彩绘,仔细看看有没有重复的图案?真没有啊!

中国古建筑的室内顶部天花一般有三种形式:露明、藻井和平綦。平綦俗称天花板,以掩盖屋顶内空间的结构部分,以使室内各个界面具有整体感。平綦方格内的图案构成一般都为圆形,方与圆的对比作用,给视觉以丰富感。明清平綦上的龙纹、凤纹均用于主要宫殿,花卉图案一般用于次要建筑。

第七看点:正面中间卢舍那佛(木质)

正面五尊佛,其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均为泥塑(表面均刷金漆,分辨不出泥塑还是木雕),也是均为明代原物。

为何看中间?不是只看中间,是对比看,中间的佛像不一样。

在佛像后面的背光,保存完好,雕刻极为精细,分为内、中、外三层,外层均为金色火焰纹,中间是如意祥云纹,内层大部分是莲花纹,而中间这尊佛,头顶是金翅鸟,两旁是神兽。

你可能会说,这中间的当然特别一些,但是这个金翅鸟不一般,它是人脸人身,长一对金色翅膀的神兽,和之前看过的云冈石窟里的金翅鸟非常相似。虽然是明代的雕塑,但是雕塑家在雕刻时,还是承袭了这里原有的佛像,保持了一些原有的特征,或者参考了云冈石窟的造像。

第八看点:两侧塑二十诸天(即指佛教众神),均为明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中间占据大面积的是五方佛,但是人群都集中在两侧,为何两侧诸神如此吸引人?

因为这两侧的神像特别!

站姿特别,20位天王,身高达3米,身体都向前倾15-19度不等,表示对佛祖之恭敬。旁边的解说小姐姐说,倾斜,不易落灰,但是都几百年了,肩上、脸颧骨上都积了一层肉眼可分辨厚厚的一层灰。

塑像特别,每尊造像神情生动,姿容各异,面容、姿态、服饰、武器、神情都各不相同,二十诸天衣服和环绕的丝带以及头饰表情等极富动感,诸天赋予人间的服饰、容貌、表情,世俗生活生动凌力。

解说中,会着重说鬼子母和大辩才天的塑像

先找找鬼子母,她原名为母夜叉,如果你在找凶神恶煞的天神,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雕塑中呈现的是她幡然悔悟,成为护法后慈眉善目、美艳动人的形象。

传说五百人在赴会途中遇一怀孕女子。女子随行,不料中途流产,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此女子便发毒誓,来生要投生王舍城,食尽城中小儿。后来她果然应誓,投生王舍城,日日捕捉城中小儿喂之。佛主闻之此事,遂趁其外出之际,藏匿她其中一名儿女。鬼子母回来后遍寻不获,最后只好求助佛主。

佛主劝她将心比心,鬼子母幡然悔悟,归依了佛门,成为护法诸天之一。

再来找大辩才天,据传梵语及天城体字母是由她创造的,她掌管诗歌、音乐,守护艺术和科学,是智慧与雄辩的女神。要是根据这个解说词来找,你又错了。因为塑像呈现的是男相,而且身上没有一件乐器。估计塑像的设计者不通音律。

要仔细解读二十诸天,可以看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游山西•读历史 | 华严寺大雄宝殿明代造像二十诸天》系列;大同华严寺景区《跟着悟空游山西,华严寺大雄宝殿里有着怎样的造像》

 第九看点:四周清代壁画

四周满绘壁画,为清朝时期作品。壁画内容以说法图和佛教故事为题,场面开阔,人物众多。每幅画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以说法图和佛教故事为题在宽大的墙壁上展示汪洋画卷,堪称鸿篇巨制。

解说中为“千手千眼观音像”最为震撼,但是位置在南末间,根本看不到,矍铄主像观音取站姿,跣足站于的莲台,头部重叠头像十七个,应为十八面观音。四周出臂手若干,手指细长,掌中有眼,呈千手千眼状。

图片感受一下,手臂可以数,手掌确实数不出来。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面以连环故事画的形式绘成,但不施以界隔,云雾、河流、楼台、殿阁、高塔、桥梁穿插其间,情景交融,连贯有序。

其实千手观音看不到,其他的清代壁画,也是很难看得清的,景区也不做一些说明,或者在某个殿里做一个3d展示,可惜了这些壁画,后面的薄伽教藏殿的小木作也如此,根本看不到最精华的部分。

就这么拦着,连同碑文壁画统统看不到

风吹上香客,雨洗佛门路

薄伽教藏殿有哪些亮点?

亮点:辽代的石经幢;壁藏、天宫楼阁——海内孤品;辽代彩塑——胁侍菩萨;辽代唐风建筑—屋顶鸱吻、牌匾

第一亮点:走过大门,可见辽代石经幢,圆润斑驳,可见风雨留痕、岁月沧桑。

始立于辽道宗寿昌元年,这位辽道宗不是旁人,正是《天龙八部》里,萧峰义兄的历史原型,耶律洪基。这座石经幢,上面文字依稀可辨,看看能不能找到辽代的文字证据。

视频

第二亮点:薄伽教藏殿门前两棵茂盛的大树,挡住了大气的牌匾,虽然牌匾是清代修的,但是一定是按照原来风格制作的,因为清代的建筑,就没有这样比例的牌匾。

屋顶有3米高的鸱吻,(原件在大同博物馆)

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歇山顶,辽代建筑,保持了唐代的大气磅礴。

薄伽教藏殿内现存彩塑34尊,其中29尊为辽塑,其余5尊为明塑。布局也非常特别,在其他的寺庙是看不到这样的规制的。

一般寺庙三尊大佛,每个大佛旁边最多就两位协侍菩萨或者护法,这里的大佛两旁配置弟子、胁侍菩萨、供养菩萨、天王等像,少的7尊,多的9尊。

大佛下面还配两个明显小尺寸的供养人。

这里的彩塑最出名的,要数这尊“东方维纳斯”,据说她是露齿微笑,其实在现场很难分辨她是否有露齿,好多游客也在找啊找,好像哪个都在微笑,到底谁露了牙齿啊?

门口有新的塑像
的确有露齿哦

大殿两侧,藏在佛像后面的是传闻中“海内孤品”辽代小木作藏经阁,现在都保护起来拦住,要欣赏可不容易。

而传说中的天宫楼阁,是看不到的,它这些大佛的后面,下面这张是位置图

如果想要欣赏,到大门外广场,有个放大版的天宫阁楼,夜景非常美!

第三看点:新建筑

刚进大门,还没有到大雄宝殿,会经过普照光明殿。

一进殿,便会被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满墙壁画所吸引,壁画是中央美院的两位教授带领150位美院学生,历时三年两个月共同完成的。

在大雄宝殿的壁画是看不清的,这里的壁画,则再现当时壁画的风华,颜色艳丽,工笔精湛,佛像刻画细微精致。

华严宝塔,其实一进寺庙,远远就看到了,这座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按照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的,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塔底还藏着一座中国最大的铜造地宫。

塔不能登顶,所以看不到华严寺全貌,可能景区人太多,收50元,还那么多人。到地宫是人挤人排着队走下去的,非常窄的路,也很陡,必须扶着扶手。到了全铜的地宫被震撼了,四面全是佛,一时间,我都不敢拿起手机拍照。

寺庙里面,种了山楂树和苹果树,对于广东人,都好新鲜,没见过。

从华严寺出来,正好11点多,可以吃顿准点的午饭,这不刚好华严寺旁边就有号称大同最贵的刀削面吃,谁知排队已经200多号了,这也太火了吧!

为了吃准点的午饭,走了两步就遇到一家大餐厅,外面都像模像样,里面高朋满座,走进去坐下来,是苍蝇纸屑公筷也挤在桌子上,非常一般。

顺便看看地图。

 

第二站:四牌楼、钟楼

 

四牌楼和钟楼是重修的建筑,钟楼古城里面的标配,四牌楼比较新鲜,听起来是个牌坊,对,就是牌坊的功能。

当年徐达在修大同古城时,为了彪炳自己的丰功伟绩修建的。1954年拆除,现在的四牌楼华美精致,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更是有着四方平安、八面凯旋的美好寓意。

第三站 九龙壁:找找和北京九龙壁不同之处

这是大同的特色景点,大同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九龙壁,一龙壁和五龙壁在文庙中可以看到,三龙壁在去云冈石窟的路上,有个辽代的观音堂,就在门口——山门前的照壁,坐在车上就能看见。

在关帝庙的老照片

现在这个九龙壁是历史最久远、最大的九龙壁,问鼎我国九龙壁之冠,享有“中国第一影壁”的尊崇地位。朱元璋的第十三个儿子朱桂修建的,他本来是给自己修了一个号称小故宫的代王府,可惜,李自成一来,全烧了,只留下了这个九龙壁和后门的城楼,估计也是建筑材料不是木质的,才躲过一劫。

 

重修的代王府,蓝色琉璃瓦,格外耀眼

而这个九龙壁也是命运多舛,被烧过,被拆过,被搬过,所幸,600多年过去了,完好无损呈现在世人面前。

 

搬迁的题记

欣赏九龙壁两个亮点,第一看琉璃,它色彩艳丽,在阳光下,龙鳞熠熠生辉,可惜我来的时候下雨,非常艳丽,色彩饱和度在阴天下也很饱满。

 

九条龙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色,用广东话来品,就是异常生猛,张牙舞爪,令人生畏。好吧,代王,你修九龙壁的用意达到了。

 

第二看侧面,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两侧图案是不一样的,东面为旭日东升,祥云烘托着太阳冉冉升起,太阳中央刻有“日”字;西面为明月当空,天空与云彩中弦月如弓,月弯中间是一个“月”字。源自《诗经·小雅·天保》有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第四站 关帝庙:元代大殿、清代小木作、明代壁画、清代连环画

大庙创建年代无考,元泰定年间(1324-1328 )敕降封号,明代清代均有修复碑记。

1937年日军侵占大同时,大庙被“兴亚协进会”所占。国民党盘踞大同期间,被“大同特警队”所占,成为白色恐怖的“活阎王殿”。建国后,这里先后被大庙小学、九龙中学以及城区教干校等单位占用。除大殿外,其他建筑均被拆毁,而大殿为古城内唯一的元代建筑。

大门对戏台,和在泉州看到的关帝庙是一个布局,百姓都要把最好的戏唱给关老爷听。

大门写的是“忠义仁勇”,这个牌匾是“气贯长虹”,主殿是“大义参天”。

主殿大义参天,其实殿的规模不大,关帝庙一般都不太大,清代在前面增加抱夏,大概出于祭拜规模扩大,所以扩建。一般抱夏都是凸起一块,如在华严寺看到的,但是这里的抱夏是平齐出挑,不常见。

 

主殿不大但是里面内容非常丰富。一进殿,就是神龛内有三尊塑像,正中为关公像,左右两侧为周仓、关平像。而这个神龛很特别,给关老爷是屋内再加盖一层,重檐斗拱紧致相连,为清代上乘小木作。

 

两侧是壁画,通常壁画,要不是祥云神龙,要不是佛教故事,很少这种连环画,而且就和我小时候看的一模一样,终于看到连环画的出处了。

单刀赴会
府库封金
桃园结义
华容释曹

据说这几幅连环画是从别的关帝庙移过来的,属于清代作品。而下面这幅,就是殿内原物,明代壁画。

主殿看完,是不是就没有古代遗存的原物了?非也!

2008年10月,大同市古城内关帝庙古建筑群修复工程中,古建所的施工人员在大殿东侧发现了一处铜造像窖藏,该坑四壁垂直,底部平整,长约2米,宽约1.5米,深约2米,坑内无规律放置大量造像。经过抢救性发掘清理,坑内出土造像造像56座、底座10件、铜镜2面、铜钱7枚、饰件6个。其中有2尊是关公造像、1尊刘备造像、1尊张飞造像,其余造像多为道教或佛教造像。现在都存于大同博物馆。

 

就是这个窖藏

关帝庙窖藏造像数量多,种类全,技艺精湛,具有明显的明代风格,有明确纪年的6件。最早者为明正统四年(1439),最晚者为明崇祯五年(1632),时间跨度长达193年。

刘关张造像

剩下是新的建筑,但也有不少亮眼的地方。

这个气贯长虹殿,里面的关公驾马,神勇无比;财神殿里,立着关老爷,记得拜一拜;还有一个奶奶殿,也是一座不一般的存在。

殿内还有老照片展,让游客对新旧建筑有更多认识。

第五站 文庙:辽代大殿、走泮桥、拜孔子

大同府文庙是明代修建的府学,虽是明代但上溯历史却格外悠远,其原址曾作为北魏的中书学、辽代的国子监、金代的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新中国建国后,大同六中在文庙办学,这文脉一直传承下来。

如今,依史籍原样重建了尊经阁、东西配殿、东西廊庑、碑亭、碑廊、泮池、棂星门、义门,对尚存的大成殿、神厨、神库、乡贤祠、名宦祠、戟门六处古建进行了修复。

同期,大同市政府整治了府文庙的周边环境,复建了府文庙中轴线南、北、东、西的云路坊、大成坊、义路坊、礼门坊。

 

古代学子拜学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开笔礼、拜孔子、走泮桥、点朱砂......每一道都有寓意和基本的动作要领,现代学子早早就启蒙了,来文庙游学,必做两件事:

第一件 走泮桥,寓意高中。

 

第二件 拜孔子 文庙里面大成殿祭祀孔子的,来到文庙一定要遵照礼仪拜一拜至圣先师孔子。

 大成殿后的“尊经阁”是府文庙中最高大最漂亮的建筑。尊经阁即为儒家学宫中的藏书楼。二楼悬挂楹联我们都很熟悉的——“千言道经贯古今,半部论语治天下”。

文庙里面还有著名的一龙壁和五龙壁。

一龙壁在棂星门旁,五龙壁要走一段路。

 

五龙壁为大同市古城武定街三道营房巷天竺庙山门前的照壁,建于明代末期。1978年因有倾塌之险将之拆解,构件妥善保存。2013年复原补配复建于大同府文庙院内,形式上与善化寺前院门前的五龙壁很相似,只是龙的形象更奔放也粗略些。

 

大同共有三座五龙壁,分别是善化寺五龙壁、府文庙五龙壁和县文庙砖雕五龙壁。县文庙的砖雕五龙壁比较特别,但这次就行程安排不了了。

第六站 善化寺:五龙壁、四大辽代建筑

到善化寺门口,就见到第二块五龙壁,这个五龙壁比文庙差不多能大一倍。原是兴国寺山门前之照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80年拆迁至善化寺内。

 

 

这块壁也有自己特别之处:

1、一般下部为须弥座,座面雕的一般是瑞兽,比如文庙下,都是麒麟、狮、虎、鹿、马等,这块五龙壁,还有牛、蛇、兔、狗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2、中间的龙是大同唯一一条正龙,两侧各有二龙互相对称。中间这条龙是正脸朝向,对比一下九龙壁和其他五龙壁就知道。(出自公众号:大同九龙壁《龙壁之乡:大同,五龙壁全盘点》)

走进善化寺,一看就知道,山门就是辽代建筑,来大同看了这么多建筑,这种古朴大气风格拿捏住了。

 

山门的牌匾——“善化古寺”三个字颇为传神,有点像弘一法师的字体,搜了一下,是当地艺术家韩美林所题,两旁的楹联是耿市长所书。

 

先看看地图。

 

山门就是天王殿,北面书——威德护世,里面是网红明代四大天王,这个西方广目天王,眼睛睁得大大,呆萌可爱;另一边托塔的北方多闻天王,则慈眉善目。

走进去就是三圣殿,也是辽代原构。

硕大的斗拱,宛如一朵朵莲花。

 

抬头看屋顶,介绍所采用「彻上露明造」,虽然也不太懂什么意思,看了实物,猜测可能就是无天花的“工业风”。

 

左右两边的菩萨和两旁协侍佛,雪白肌肤。新修复得还是新塑的不得而知?这个白是参考哪的出处?

没有天花板,就是彻上露明造

殿内还保存有金代的两通碑碣,其中金大定十六年的这一通为宋通问副使朱弁(biàn)所撰。这通金碑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资料,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妙品。这是一块完整的石碑,上面有碑额,碑身,下面还有赑屃,被称之为“金碑”,也称为“朱弁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朱弁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叔辈祖父,江西婺源人。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时候,发生了“靖康之难”,北宋末代两位皇帝徽、钦二宗及后妃、百官被金人掳掠到金国,造成了莫大的国耻。同年赵构称帝,拉开了南宋的序幕,他就派了很多使团出使金国,探听他的父亲和哥哥的情况。朱弁就是其中一支使团的副使,这支使团去往金国,途经西京大同,被镇守大同的大将粘罕所扣留,粘罕看中了朱弁的才华,想诱降他。朱弁是个汉人,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很有民族气节,不接受诱降,所以被粘罕软禁在大同长达17年。

朱弁前3年是住在馆驿里边,相当于招待所。后14年就住在了大普恩寺,就是现在的善化寺,他在这里和寺院的主持圆满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亲眼看到了辽代末年寺庙被毁的惨状,也亲眼见证了金代初年圆满大师带着徒弟十五年如一日重建寺院的壮举。

寺院建成之后,圆满大师便邀请朱弁写下这篇文章,圆满大师的要求是真实可信。这通碑被称为“三绝碑”——文章绝唱、书法绝妙、刻工绝世。文章就是朱弁的文章,洋洋洒洒,感人肺腑;除碑额外,碑文由孔子的第四十七代传人孔固书写,为颜体正楷,苍劲有力、圆润舒展,左下第三行就有他的名字;刻工绝世是指,左下角第一行——雁门谢遵一。谢遵一是刻龛世家,但是家族技艺没有流传下去,所以这通碑就成了绝世碑了。

这通碑全文1088个字,正文部分925个字,是善化寺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它的全名叫《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记载了普恩寺修复前后的历史,也是研究金代书法、碑刻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旁边的那通碑,也是金代的,保存得不是很完整,碑额丢失,碑面断裂,它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碑,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

大定碑和明昌碑

 

明昌碑

对面还有两块明清碑

 

碑文背后还有壁画,看不清楚。

三圣殿旁边就是普贤阁,辽代建筑。

梁思成先生在 1933 年来大同调查时,普贤阁的上层有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塑像。“屡经后代重装,犹存宋代之作风”。普贤菩萨塑像的左侧有一立侍像,“当属诸天之一,与大殿诸天像颇相似”。下层原有塑壁和佛像,梁思成来时已毁。

 

塑壁是中国绘画﹑雕塑合一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墙壁上堆泥,然后借势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再施以彩绘的特殊艺术方式。现在以壁画代之。

平棊天花

 

与普贤阁相对的一模一样的文殊阁则没有那么幸运,民国一把大火,全部烧尽。

 往前上一层楼梯,就看到主殿——大雄宝殿。今天走到这里,辽代风格已经深深印入脑海,整体梯形建筑大气(倾斜墙面),屋顶平缓,出檐深远,硕大斗拱,巨型鸱吻。

一进去,就被佛坛上硕大的莲花座上端坐着如来五方佛所吸引,法相庄严、凝重典雅、衣纹流畅。莲座下还有弟子、菩萨侍立。在善化寺内只有大雄宝殿的如来是有藻井天花的,其他都是「彻上露明造」,没有天花。

 

如来佛上的藻井天花

殿内东西两侧的砖台上分列二十四尊护法天神的塑像神态生动、个性鲜明、雕饰精美。

这位天神,相当ok

这里,又是鬼母子和大辩才天的塑像最为精妙。在华严寺里面看过,而华严寺大辩才天是以男相出现,这里以女相出现。

 

鬼母子
大辩才天
大门有伊斯兰风格,辽代建筑多元文化融合

殿内四周、泥塑后面都是清代的壁画。

走出大雄宝殿,到文创店里,盖了n多章,吃了网红雪糕,心满意足去找晚饭了。

盖章现场

本来是想去哪家中午没有排到的最贵刀削面,但是看看地图,太远,还要打车,等我们过去可能就又排不到了,而龙聚祥就在旁边,就它吧。

又见鼓楼

 

点了一些我们广东很少见的菜,味道都不错,特别是兔头,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

吃饱了,正好在去城门楼上看看

沿街走去,还看了一小段表演

晚上的乾楼没有亮灯,拍不出来啊。

下回再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探访古建瑰宝,感受千年文脉—山西大同、太原暑假游(中)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