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7

嵩山上下—河南登封行

天数:3 天 时间:7 月 人均:800 元 和谁:夫妻

        在郑州西南约80公里处,有一个名为登封的县级市。这里古称阳城,夏朝早期曾建都于此,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嵩山时在此正式设立崇高县,隋朝时改名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又将嵩阳改为登封,并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大多数人对登封并不熟悉,但说到这里的少林寺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其实登封最著名的景点不是少林寺,而是五岳之中岳的嵩山,而且与其他四岳登山看景、景在山上不同,嵩山之下也有不少重量级的景点,拥有多项中国之最,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24处,居全国1700多个县、县级市之首。登封古迹甚多,文物遍地,其中的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上下2千年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8处11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登封不仅仅有嵩山、有少林寺,其他景点也很值得一看,前往登封的游客千万不可错过。

                                                                                         上

        嵩山不仅仅是个景区,也非五岳居中这么简单,这里丰富的地质内涵更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其地质构造以岩龄古老、演变完整、形态各异而闻名中外,中国科学家于解放初期发现嵩山曾发生过三次剧烈运动,分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和少林运动,这三次构造运动的遗迹至今仍清晰地保存着,2004年2月嵩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经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代,而在嵩山这五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地质学上称之为“五世同堂”,为世界所罕见。在古老的太古宙时期,嵩山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经历了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和5、6亿年前的少林运动后,这里的地壳开始上升到海平面以上,逐渐形成了山脉,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古生代,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再次上升至海平面以上,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发生了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嵩山地区才形 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观看嵩山五代地质犹如翻阅一部地质史,其中“登封朵岩”是中国最古老的岩系,因此,嵩山距今已有35亿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山,被称为万山之祖。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东周初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始定嵩山为中岳,以后历代均沿称嵩山为中岳。嵩山这一名称是汉武帝以后才出现的,源于《诗经·大雅》中“嵩高唯岳,峻极于天”的诗句。“嵩”就是高山的意思,从字面上看也很好理解,《尔雅》上说:山大而高者曰嵩,实际上五岳中嵩山最高峰的海拔只能排在第四位,低于华山、恒山、泰山三岳,仅高于南岳衡山,难怪清代著名学者魏源称:“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在行、坐、立这3种姿势中,卧趟的形态肯定是最低的。

与其他四岳不同,嵩山其实并非是单独的一座山,而是由东、西两组山峰组成,东为嵩山主体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太室山、少室山共72峰,其中太室山36峰,主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少室山也有36峰,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也是嵩山最高峰,但从地理位置看,太室山位于登封市区的北部,少室山位于市区西郊,两山竟相距8公里,中间并不相连,而且还隔着一座城市,这还能算是一座山吗?

        与东西南北四岳峰高路长、爬山不止不同,登嵩山则相对比较容易,其中太室山没有缆车,全靠步行,嵩阳书院右侧有路可以上至西门,山脚到峻极峰顶仅3.1公里,如登顶后继续向东走5公里,过一线天、卢    东门出口则长达10.2公里,我们不登顶也不去东门,只计划从西门走到中岳行宫,但景区入口在半山上,要先走长达1.6公里的山道,这一段路宽阶平,林木繁茂,很多当地人在此锻炼健身,路不难走,但无景观,我们走了半小时才到达景区售票处,看到景区入口左侧有一条上山的公路,但不知为何禁止车辆通行,偌大的停车场空荡荡的没有1辆车,景区入口右侧立有一石,上刻“中岳嵩山”4个大字,刻石是现代竖立的,但字体为武则天的笔迹,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对嵩山情有独钟,她在位的时候封禅的是嵩山而不是泰山,并且不是一次,据记载竟然有8次之多,我估计有以3个原因:一是独树一帜,大部分帝王都封禅泰山,我不随大流,显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二是嵩山位于五岳正中,封禅嵩山也名正言顺;三是路程较近,嵩山距都城洛阳仅50多公里,来此封禅比较方便

我们进检票口开始向上攀登,山势渐陡,途中过老母宫、峻极宫,都在维修不开放,一路上林木遮天蔽日,我们走了1小时仍不见太室山的真面目,到聚仙亭后登上二层才看到附近的山峰。

在亭中休息后最后冲刺,景观很快开始出现,首先看到路边石壁上“嵩阳运动”4个大字,路边一牌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嵩阳运动由中国科学家张伯声院士于1951年在此发现并命名,这里保留有23亿年前嵩山第一次地壳运动的遗迹,嵩阳运动的地质遗迹界面是划分太古与远古的界限,也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场所,国内独有,世界罕见所以“嵩阳运动”4字也是张伯声本人笔迹,这比由书法家来题更有意义。

再往前不远又见一景,路旁岩石上刻着“神岳”两个大字,右边是李白《赠嵩山焦炼师》诗的摩崖石刻,头两句是“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看来李白也登过嵩山,诗中的焦炼师是一位著名的女道士,李白因造访她而登嵩山,但未寻到其人,所以写此诗遥寄给她。其实李白还写过不少与嵩山有关的诗,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送杨山人归嵩山》等,看来他在嵩山有不少好友。

由此再向前百米就是中岳行宫,当地人俗称小中岳庙,据说是中岳大帝巡察时的行宫,建于何时无考,据宫内现存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重修碑记可知,明代中期时曾重修,因此判定该宫至少创建于明代中期,后又经多次修缮,但其建筑规模不大,看上去颜色也较新,建筑紧贴山体,背后悬崖危耸,乱岩咧嘴,

行宫前有个大平台,是赏景的好地方,在此可看左右山崖和远眺市区,这里也是我们计划中的终点,

从山下至此我已走了2.6公里,超过登顶路程的5/6,从中岳行宫右侧的山道上峻极峰,路程虽然仅有500米,但海拔高度却急剧上升了近500米,其中到下一站的三皇口约100多米路均为大段的陡坡石阶,较难攀登,三皇口到峻极峰约360米路虽坡度较缓,但从网友拍摄的照片看,峰顶除海拔标志外并无其他景观(见下图),于是我们在看完中岳行宫后原路返回山下。

        登少室山的主峰连天峰只有土路可上,除非探险一般无人登顶,大部分人的走法是进少林景区坐电瓶车到终点塔林,再乘少林索道上山,然后才开始步行一路向南。上午我们起了大早,7点刚过就出酒店大门了,直接打的到少林景区,从索道上站至南出口全程约5公里,但我们计划走到三皇寨返回,因为徐霞客有诗云:“嵩山天下奥,少室险奇特,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而《河南旅游手册》说:三皇寨是嵩山最有代表性的景区之一、嵩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的核心。搜狗百科称三皇寨生态自然环境、地质地貌独具一格,以峰奇、路险、石怪、景秀而著称天下, 网友们也对其推崇备致,纷纷认为嵩山最好的景致在三皇寨,但有位网友在游记中将少林索道口至三皇寨这段距离标为1公里,使我误以为少室山行程轻松,下缆车开始步行时的确道路平坦,坡度也不大,我认为少室山的景色远超太室山,一路所见的各种岩石形态奇特、千姿百态,尤其是呈片状斜立的条岩层层叠叠,有的甚至极其单薄,最长的竟达百米,全景无法收入镜头,我不禁惊叹天地造化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路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相机不离手,我认为少室山的景色远远超过太室山,

大约走一里多路便看到著名的书册崖,这是少室山标志性景观,片片长岩就象一排斜立的书册,上顶青天,下插深谷,这就是18亿年前中岳运动的产物,嵩山地区第二次成为陆地,原本近水平状的岩层经强烈的造山运动后变成斜立状,铸造出少室山的这般奇景,而悬空栈道就架在半山石壁之中,不断向前延伸,

继续向前走百米远,看到对面山崖上的三皇寨,更令我认为很快就可以到达,但栈道拐进山岰,弯弯曲曲,走了

好几个S形,路程远远不止1公里,而且山道上下坡度大、石阶多,我们似乎离三皇寨越来越远了。过一利剑石后,山峰岩石的纹理又呈现另一种形态,是一种扭曲的团状,片岩基本消失了,造山运动的确威力无比。

过石门后又看见远处的三皇寨,但似乎仍遥不可及。

继续向前走,这一带的山峰仿佛是风雨侵蚀过的石灰岩,形状也很奇特,

好不容易走到连天吊桥,后面还有一大段路程(事后查证为1.36公里,即还有1/3多路程),再次看见对面三皇寨时,我们已走得满头大汗淋漓,毛巾湿得甚至可拧出水来,考虑已走了大半,又不愿放弃,

两次询问过来游人,都说还远,正当失望之时,一位保洁工告之很快就到了,我不禁加快脚步,一鼓作气又上、下两大段石阶,终于登上三皇寨,但眼前情景令人沮丧,这里只有一座现代新建的石屋三皇阁,旁边的嵩山禅院小门也未开,依山而建的无量圣殿与观音阁、耸立于峭壁的钟鼓楼都进不去,背后的山崖也景致一般。

后来上网查询得知仅书册崖至三皇寨的路程就长达3.6公里,扣减后索道上站至三皇寨路程将近4公里,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走了全程的4/5,往返就是近8公里了。另一网友《嵩山少林寺书册崖三皇寨穿越》一文,记载其沿途各点用GPS测量出缆车上站至三皇寨的距离也达到3.84公里,可以印证上述数字,因此,这是一段漫长艰巨的行程,你如果时间或体力有限,大可不必一直走到三皇寨,我认为少室山美景不在三皇寨而在去三皇寨的途中,特别是前半程,下缆车后只要大约走1公里,最多2公里即可折返。从三皇寨下去至南出口还有1.1公里,但海拔陡降300多米,全是大段的下山阶梯,中间还有个好汉坡,听其名就令人生畏,据说出口外的交通也不方便,于是我们原路返回,到索道下站时已近12点,上午竟走了4个多小时,还好上午是个阴天,不然真要被晒死了。从少室山下来后,我们也顺路到少林寺和塔林逛了逛,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而敕建,因坐落于少室山北麓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唐初因少林寺十三棍僧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从此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塔林则是少林寺历代和尚的坟墓,现有多达232座,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根据和尚们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少林寺名声不在佛教本身而在武功,我们对二者都不感兴趣,匆匆拍几张照,前后用时不到20分钟,真正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了,但这里却游客众多,人流汹涌,看来大部分人到登封主要是奔少林寺来的。

                                                                                            下

        嵩山不仅在地质、地理上具有特殊意义,其人文和历史内涵也十分深厚,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的夏朝时期,从其东、西两峰的名称由来就可见一斑,传说大禹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女娇生子启于嵩山的东峰下,故该峰名为太室;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少姨栖于西峰下,后人建庙敬之,故名少室。传说黄帝曾在来此游历,唐尧曾到此狩猎,夏禹曾在此祭奠,武则天的八次封禅更是把嵩山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嵩山还是佛、道、儒三教的策源地,对三教的形成和传播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中国名山中比较少见,佛教就不用说了,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佛第28代徒菩提达摩来此首传禅宗,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中的重要宗派,少林寺也被称为禅宗祖庭。嵩山也是道教名山,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原名太室祠,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场所,北魏时改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李隆基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成为道教著名宫观、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现在中岳庙是河南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也是中国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轴线建筑共11进,全长1.3华里,面积10万多平方米。儒家文化在此的影响也很大,嵩山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太室山下的嵩阳书院曾是朱程理学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附近不远处的崇福宫,则是宋代专门用于安排不合时务的名儒的宫观,范仲淹、司马光等均在此授过“管勾”、“提举”之职。

        登封的这么多古迹,当然不可能一一游览,我选择了法王寺和世界遗产点中的嵩阳书院、嵩岳寺和太室阙这4处。所谓阙是建筑门前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用途主要表示大门,两阙之间没有横额,作为道路使用。登封的汉代三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地面建筑,据文物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共存汉代的石阙13座,其中登封就占了3座,分别是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启母就是指大禹儿子启的母亲、大禹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女娇。登封三阙早在1960年就被列为首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古建筑类的第1、2、3号,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对外开放,很多登封人也不一定目睹汉三阙的风采。我选择了其中最古老也是距市区最近的太室阙,太室阙位于中岳庙前500米处,中岳庙正门的路对面向南走一段人迹罕至的土路,便是登封汉三阙之首的太室阙,这里平日房门紧闭不开放,今天正好有领导进去参观,我们真的很幸运,可以近距离观看并触摸。

太室阙原是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为阳城长吕常主持建造,据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建于东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至今已有整整1900年的历史,太室阙分东、西两阙,间距6.75米,每阙由连在一体的母阙和子阙构成,子阙在母阙外侧,个头较低,全部为石结构,分别由台基、阙身和阙顶三部分组成,两阙高3.9米,结构完全相同,均为块石垒砌共八层,顶有残缺,阙身刻有铭文、画像,基本保持完好,

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西阙有隶篆参半的铭文,记述造阙的经过,上书“元初五年四月阳城□长左冯诩万年吕常始造作此石阙”等字,阙身四面刻着人物、车马出行、马技、剑舞以及动物等画像50余幅, 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离开太室阙,又回到中岳庙前,现在的中岳庙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多年前我也已游览过,此次就不再进去了,

但门口两侧四角亭内的翁仲石像引起我的关注,说明牌称其也是雕造于东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元),应与太室阙同期设立,与太室阙均为太室祠神道的组成部分,石像体形粗犷原始,人体线条不明显,身高仅1.2米,再联系太室阙的间距和高度,可以想象汉代建筑的简朴,并不像现在这么铺张。

        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山脚下,我们去时大门正在维修施工,其标志“高山仰止”坊也不见了,游客只能从边上临时小门出入。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以理学著称于世,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为嵩阳书院后,此地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等都曾在此讲学授课,司马光《资治通鉴》第9至21卷也是在此完成的。嵩阳书院还是朱程理学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吾道南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福建将乐县人杨时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在此学成归闽时程颢送时曰“吾道南矣”,意思是我的学说可以传播到南方去了,后来杨时果然成为二程理学南传和发展的重要人物,人称“道南第一人”。嵩阳书院内古迹较多,有刻于公元535年、将94尊大小佛像集于一石的东魏伦统碑,有建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高9米的河南最大石碑大唐碑,

当然最吸引我们是将军柏,原有3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其中三将军柏毁于明末,现仅存2株,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赵朴初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估计这2棵柏树的树龄可追溯到周代,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树龄有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我们进去后先看到左右开枝的二将军,两根弯曲如翼、左右伸张的庞然大枝,形若雄鹰展翅,但树身主干已空,形成的树洞中可容五、六人,而大将军则藏在角落,树身竟斜伏在墙上,但两树挂的树龄牌却显示为2100多年,我认为这只是汉武帝封柏的时间,不是树龄,除非当时树刚种下。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二将军柏比大将军柏大得多,为什么被封为第二呢?民间传说汉武帝首先看到一株大柏树,便信口封为“大将军”,尔后看到了更大的一棵,但天子金口玉言不能更改,只好让大的屈居第二,再往里走又看到最大的一棵,只好说:“再大你也是三将军了”。

         位于太室山南麓西侧半山的法王寺是东汉名刹,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是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二座寺院,比洛阳白马寺仅晚3年,比少林寺早424年,历史上曾多次改名,每次更改都是经过帝王亲赐,唐代复名法王寺并一直沿用至今,被称为“嵩山第一胜地”,后因受天灾、战乱和人为破坏变成废墟,1987年重新修复,有七进院落,规模比较大,寺内古树参天,建筑宏伟。

法王寺有公路可达门前,但我们到此不为拜佛烧香,而是专为寺后山的隋唐二塔而来。塔的建筑形式最早源于古代印度,原本为佛教建筑,多为5—7级,也有高至13级的,初用于佛教高僧埋骨,后来也用于藏经,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原译为浮屠,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其中密檐式塔为唐代、辽代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其第一层很高大,以上各层的层高很小,塔檐紧密重叠,塔身平面多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法王寺1号的舍利塔,建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是中国著名的古塔之一,也是隋唐佛塔中的精品,塔呈方形,第一层以上是密檐15层,塔高34.18米,上部是空心建筑,从底层可视塔顶,塔身外部的密檐层层迭迭,迭出塔身最宽者达90厘米,使整个塔身显得更为雄伟壮观,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臌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工艺水平,被誉为中国最优美的古塔,现除小部分受风雨侵蚀剥损外,基本完整坚固,从网上的照片上看塔形秀美,婷婷玉立(见下图)

但网上称其为河南30多座隋唐塔中最高大的寺塔可能有误。法王寺塔附近的2号唐塔在2000年地宫发掘中获重大考古发现,出土国家一级文物在5件以上,因此,我对此地充满期待,进去后直奔寺后的山坡,但走到后院时发现因寺庙维修已将去后山的路口封了,但我仍不死心,甚至走到院外右侧山上察看,却被延伸上山的围墙所阻,无奈只得抱撼而返。寺内有2株由印度高僧种于公元71年的古银杏,为嵩山第1、第2号树种,虽近1950岁仍郁郁葱葱,略可弥补未见隋唐二塔之憾。

法王寺东有峡,形若半圆形大门,位于太室山顶,人称“嵩门”,每到中秋之夜,一轮银盘的皎月从半圆形的门洞中徐徐升起,不偏不倚,好似玉镜,人称此景为“嵩门待月”,为嵩山八景之首,我们如果再迟1个月来即可看到。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为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后来崇尚佛教的孝明帝将其改成了寺院,并在寺内建造了嵩岳寺塔及千余间佛殿,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金元以后嵩岳寺逐渐衰落,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宝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我们来此也不是看寺而是看塔。现在的嵩岳寺并不大,建筑也没有几幢,一进门就看到位于正中通体黄色的嵩岳寺塔,

此塔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0年),比唐朝建立整整早了200年,为十二边形砖塔,中空密檐,高大挺拔,屹立至今已近1500年,是中国最古老的砖塔,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砖石塔之一,另一座是山西佛光寺的祖师塔,我曾去佛光寺游览过,塔高仅8米,梁思成根据形式判断为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所建,具体年代不详,不论是高度还是外型,与此塔均无法相比。嵩岳寺塔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尤其是其近于圆形的等边12角形,在我国现存的数百座古砖塔中绝无仅有,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在当时也是少见的。塔身分为上下两段,下段塔身两层占总高约1/3,直径10.16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上段为15层密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内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全塔总高为37.6米,比法王寺塔高3.42米,因此,嵩岳寺塔才应是河南30多座隋唐塔中最高古塔。嵩岳寺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形状闻名,其优美的体形轮廓也著称于世,塔形既刚劲雄伟又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该塔虽然高大,但却是用砖和黄泥粘砌而成,塔砖小而且簿,历经千年而依然屹立,充分证明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艺水平。这一时期的佛塔,目前在印度都找不到了,许多研究印度阿育王时期佛塔的学者和专家都要到这里来。

据说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向中央政府开列了一份必须重点保护的文物清单,根据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分别标上五个圈、四个圈、三个圈……而嵩岳寺塔前赫然标上了五个圈,可见此塔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1960年嵩岳寺塔被列为首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这里竟游人寥寥,门庭冷落,真是令人吃惊。

        登封虽有设县2100多年的历史,但城内却毫无古韵古风,既没有城墙城楼,也不见古街老巷,只是个普通的小县城,与其他城市没什么两样,且市容市貌阵旧杂乱,街道建筑非常一般,在城里就能看到嵩山的身影,

好在郊外有中国最古老的山、最古老的地面建筑、最古老的砖塔、最古老的柏树、最美的古塔、最大的道教建筑群,还有中国第二座寺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以及河南最大的唐碑、最高的古塔等等,真是“地小物博”,古迹众多,真正是中国文物古迹第一大县,但大部分人到登封都是来看少林寺,上嵩山的人并不算多,看山下古迹文物的就更少了,嵩阳书院、法王寺、嵩岳寺、太室阙等地都非常冷清,与少林寺的人流如织形成极大的反差,此情此景令人悲叹,我认为太室山下的古塔名木、少室山上的奇岩怪石才是嵩山上下的精华所在。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嵩山上下—河南登封行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