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十月中旬,大学舍友在家乡登封举办了婚礼,结束了三年的爱情小长跑;
我也借由着参加的婚礼的东风,得以一览登封。
从金陵城到达登封市并不太容易,大部分要造访登封的行程,都需要先到达郑州,
经由郑州转车到达登封,耗时2小时左右。
少林寺的旧印象
从来知道河南有座少林寺,年少时受武打片的影响,
对少林寺总有种世外高人,行侠仗义的深刻印象。
大多数人对于少林寺的初印象,来自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片《少林寺》,
借由这一阵功夫热潮,这一座原本破败的寺院得以重新进入世人的眼中;
后来长了些年纪,少林寺又频频登上新闻,
做了人大代表的主持,进军房地产,医疗产业的少林寺,
一切一切好像又远离了世人心中的佛家之地,避世淡薄不争。
这企业级的发展,谁见了不称一句圆。润地赶上了21世纪的时代洪流。
少林寺,是变,或不变?
我知道,如果仅凭在爆米花式的功夫片里,在某些媒体妖魔化的夺人眼目的去了解少林寺,那才是可笑的。
到达登封,时值疫情,少林宾馆对外来人员的登记是严格且负责的,
得益于大数据的发展和登封市政府严控,登记了出行记录和基本的身体状态,便可安心地开始登封之旅。
在登封,吃什么
没有什么能比一份美食,能够最快地唤起一天的精神。
登封有面,烩面,刀削面,饸络面,登封有汤,胡辣汤,酥肉汤,
不用费力气去找,街上满满的都是招牌,在霓虹灯牌中,选一块坐下,
不要一段时间,一份热腾腾的地道美味便端了上来。
南方人口味清淡,胡辣汤,酥肉汤,浓而不腻,配上烧饼,
香酥中有几分辛辣,深秋的凉意一扫而去。
若是口味重些,来份面,配上荤素的凉菜,浓麦茶,约上好友,又是一番酣畅。
初访少林寺
待到肚满意足,少林寺就在前方。
得益于少林寺的声名鹊起,以及少林寺武僧对少林功夫的传承,
一路过来,大大小小见到了数家武术学校,这也是登封颇有特色的功夫产业。
每年,从全国各地送来孩子于此学习,或抱着功夫梦,或其他。
或者想成为下一个从少林走出的王宝强,释小龙。
当然,大部分的人毕业后或成为保安,或警官,或其他。
甫到少林寺,天气还阴沉着,登封的深秋气候捉摸不透,只得多穿以待。
从景区门口一路前行,往少林寺出发,旁边的塔沟武术学院的操场上,有学生正在操练,
好奇心正盛的游人,站满了栏杆之外,伸长了脖子,这是新鲜事。
秋日中的少林寺,太阳初现,盎然秋意,游人如织。
乍见之下,与其他的古寺无异,但是你见着屋顶上随风摇曳的纤纤细草,
嶙峋的银杏树上深深密密麻麻的指印(据传是练一指禅所至),
堂中岁月浸染侵袭留下的变形的地砖,斑驳的十三武僧救秦王壁画,隐约透露出曾经的鲜艳。
前世少林寺
千年前,达摩悟道始生少林,十三武僧救秦王得受皇家荫蔽,
此后随时代浮沉,终毁于近代的纷飞战火,寺毁僧散,倾覆的中华大地,人如草芥,哪有独善其身。
在查阅少林寺的资料时,眼见着评论区吵起来,大抵是有抗日救亡下山的僧人,也有为自保将抗日军拒之门外避祸的僧人,闭眼不见占领登封的日军所犯累累罪行(来自皮定均将军,初版《铁流千里》)
河南志有记载,少林寺拥田地2800亩,鱼肉乡里,更是不计其数(来自少林寺佃户的回忆)。
旧时代的少林寺的倾覆可谓是大快人心的,和尚不修佛缘,不事生产,满肚子黑心肠,满脑子自私自利。
重建少林寺
到了新时代,南海的老人提议重建少林,四散的僧人得以重聚再建少林。
是沉默于山野之间,不闻人事,自产自生,还是打开门,闻名于世。
于是我们看见了1982年的《少林寺》,看见了被圈起来收门票的少林寺,看见了频频上热搜的少林寺。
一个变成企业的少林寺,一个似乎充满了铜钱味道的少林寺,一个远离大众认知的少林寺。
尽管大众从来不认识不了解不思考少林寺。
传统的武术流传至今是否还具有实战作用,或是完全成为强身健体之术?
商业化的少林寺是否失去了修禅初心,成为拿少林功夫做大IP的公司?
我们来少林是为了什么呢?
关于少林寺纷纷扰扰的评论如同雪花一般,垒砌成层层雪,白茫茫的一片,看着白净又热闹。
或许只有春来雪化,才能知晓白雪淹没的是汉白石美玉,还是污泥一滩。
少林寺
踏进少林寺的大门,沿莲花纹样的小径步前,
两侧是海内外少林寺分寺送来的纪念石碑。
语言会被新的语言淹没,纷扰会被平复或遗忘。
但是石头记得,纵使风侵雨蚀,自岿然不动。
此间的褒贬,自有后人评之。
少林寺廊接上药堂,供奉着药王师,
少林寺至今保留着古法配药,草药的采集,种植,制药都严格按照时令而行,按照经验熬制,
守矩,执着,已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走出少林药局,前行数百米,便有分岔,一路往达摩洞走,一路往塔林走。
少林寺-塔林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高僧圆寂的墓地,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
年少时,或中年,或在其他生命中的某一时刻,得受感应,入了佛门,如同瓜熟蒂落,高山流水般自然流畅,
剃发受戒做修行,领悟佛法,或走乡串户,游离山水,同有缘人结善缘;
或居庙堂之中,身居山林,不与外人通。
待命终舍肉身而去,其弟子与信众筹款建塔。
佛经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浮屠,即佛塔。故墓塔不过七级,且为单数,以表阳刚,也暗喻佛家子弟追求六根清净不主张成家。
受到时代影响,塔的建筑风格不同,上雕不同纹样,每一座塔都浓缩着时代流淌过的痕迹。少林寺重建后首位和尚释素喜的寿塔上便是雕刻着现代的飞机,电脑,照相机。
如今的塔林,依旧寂静无声,游人如织,匆匆而过。风雨飘摇之中,已有古塔渐渐坍塌,其中黄草曳曳,陪伴着,守护着。白云苍狗,向来变的,只有围栏外的过客。
三皇寨和他的德建师傅
三皇寨,有一座纯石头北魏建制的禅院,里面住着德建师傅和他的弟子。
德建师傅很符合世俗对世外高人的想象,他常于悬崖峭壁上修行,数十年不计报酬行医救人,独守孤峰不畏浮云。三皇寨上的禅院是由德建师傅救助的病人们合理捐助的。德建师傅望着一天天起来的禅院,眼神里都有了不一样的神情,他自然的垂着手,说出一个世俗的美好的祝愿,一天天会变得更好。
德建师傅打东北来,因缘入了佛门。都说入了空门便断绝俗世纷扰,其实不然。德建师傅曾于某个春节回乡探亲,向佛告假后踏上了往北的绿皮火车。在东北的炕床上,德建师傅打着嗓门同父亲拉着家常,已是89岁高龄的父亲断断续续地诉说着,德建不在家的日子,他不心摔了一跤,自此身体就不太明朗了,他又断续地说着,早前算命,算命的说自己只能活到90岁的。父亲的语气很平淡,丝毫不见有埋怨之气,老人家也不觉得死亡是大事,他只是静默地等待,就像久在异乡,终得回归的漂泊之人。只是德建师傅忽而哀恸起来,转而放声大哭。这一面是德建师傅与父亲的最后一面。第二年,父亲便去世了。
离家前,德建师傅在院子里给父母展示了他在少林寺学习的成果,隔着落着灰的窗户,他的身姿矫健,刚强中蕴含着柔软。老父亲拉着德建师傅的手说着,你去少林寺这很好,你也要为别人多做些好事,多教教别人,但不要教日本人,他们学会了会打你的。
如今,在塔林与三皇寨之间修建了少林索道,或选择徒步拜访,由三皇寨下山,约需5,6个小时的脚程。
嵩山主峰-峻极峰
嵩山主峰峻极峰同少林寺在登封市的两个方向,因此,有计划登峻极峰务必要再一天的时间。
峻极峰不通缆车,若有身体负担者,只能通过门口的观光车直达太室山广场,从山门处直接登山,可以节约1小时左右的路程。
中岳嵩山是历代皇帝祭天封禅之地,是和神灵对话之地。皇帝封禅,维护的是君权神授,以此彰显自己治理的功绩卓然。峻极峰上还遗留着旧时女皇武则天登坛封禅之地,我去时见有信众在虔诚地绕坛做修行,十分十的诚意。
峻极峰峰顶有河南省遥感测绘院立的地理石碑,上刻“嵩山主峰峻极峰 1491.73米”可供登山者照相留念。
宇宙中心-河南登封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是因为在古老的宇宙观里,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
旧时的世界,大地分九州,豫州即中心,而登封又是河南的中心,所以登封才是宇宙的中心。
登封,这本是一座产煤的小城市,初次认识他,还是从来自登封的大学舍友口中,
这里有人民的忠仆,任长霞烈士,每每说起登封人十里长街送长霞,她的眼中总有泪花,言语中有哀伤;
登封的历史之厚重,文化之灿烂,也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少有的璀璨。
第一个王朝夏朝于此建都;
郭守敬历时数载,编制《授时历》,推演出一年的精确长度,超前西方世界三百年;
嵩阳书院传来郎朗书声,二程同鸿儒辩出东方智慧,
三阙前,祭祀的神官匍匐跪拜,在祈祷中迎来王朝的辉煌与破灭;
时代的风云已过,如今留下的是平静与守心。
评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