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敦煌行记(第二天、敦煌市区)
莫高窟景区
12月7日,晴。今天我们主要做市内活动。
第一站是闻名中外的莫高窟。莫高窟就在敦煌站附近,我们打车过去,20多元。
淡季票价140,比旺季实惠多了。
敦煌位于甘肃省的西部,从自然地理的位置上说,正处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处。这里南接青海,西连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就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其中,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内的中西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这是敦煌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根源。
受崇佛造像风习的影响,莫高窟开始发展。隋和唐前期,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商业枢纽和重要的宗教中心,莫高窟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各方的朝圣之地。这一时期,莫高窟建造了大量的洞窟,其中包括两个大像龛。作为冥想的辅助,作为向不识字的人宣传佛教信仰和故事的教学工具等,这些洞窟空间及内部壁画与造像被精心营造。主要的洞窟通常由佛教僧侣、地方统治精英以及中原帝王等赞助人赞助,其他洞窟则由商旅、军官和当地的人(如妇女团体)资助。
参观前要预约,提前多天预约可以看到最早场次的。我是提前一天才预约,就要预约到十点半。
进入景区前,需要在售票窗口兑票。可以在预约时间前一个小时进入。
先在数字中心看两场电影。
第一场是介绍历史,可以做离出口近的座位,方便第二场占位置。
第二场才是核心,介绍石窟的形态,要坐中间靠后的位置。它展示了莫高窟几个精选洞窟的360度全景,采用球幕影厅播放,沉浸感极强。特别是当镜头从下往上缓缓扫过佛像时,那种被佛像注目、慈悲怜悯的感觉非常震撼。配上佛经吟唱般的音乐和语速柔缓的讲解,整个过程肃穆凝重、大气庄严。唯一的不足是影片太短,看完意犹未尽。
然后坐交通车到石窟景区。女游客如果不是很急的话,坐交通车前不用急着上厕所。坐车20分钟后,下车马上会看到厕所。
下车后过桥,才是正式的莫高窟。
过桥时候可以看看周边风光。
游客按人数分好组后,由讲解小姐姐带着参观十个窟,共耗时一个半小时左右。
进入洞窟后不准拍照,主要是看壁画艺术,佛像反而是次要的。
参观路线讲解员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安排。同朝代的洞窟大同小异,会从南北朝、隋、唐这几个关键时期各选1-2个代表性的讲解。多数窟内最多容纳1个团的体量,里面没照明。讲解员会用激光笔指引,主要会讲窟的结构、佛像构成、藻井类型、壁画内容,结合一些周边知识等等。
看完10个窟,就可以散场自由活动。所谓自由活动,也就是拍拍莫高窟的外观。
其中的328石窟,如果这场看不到,散团后可以蹭其他团补看。淡季看也有坏处,后面没几个团,不好蹭。
根据洞窟形制,雕塑、壁画题材的内容和风格特点,莫高窟可分为北朝、隋唐、五代至宋、西夏至元4个大的发展时期。
慢慢说起来篇幅很长,有兴趣的可以买本书好好研究,或到敦煌研究院官网对照学习。
最著名的藏经洞不能拍照,但三层楼外面可以随便拍。
此上下三层洞窟似为吴和尚独力开凿的系列窟。主室为莫高窟面积最大之洞窟。
晚唐称吴和尚窟,代表窟之一。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八年(851—867)之间。窟主吴和尚即晚唐河西都僧统洪䛒。覆斗顶中心佛坛型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北段底层。其上为第365窟(七佛堂),顶层为第366窟,三窟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即三层楼。
九层楼,为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之俗称。唐代称北大像。俗称大佛殿。代表窟之一。敦煌石窟之第一大窟,建于初唐。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徒壁无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33米)的弥勒佛像。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大佛(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大佛(36米余)。在泥塑造像中,其高度则为全国之冠。
据《莫高窟记》,此窟及像由禅师灵隐及居士阴祖等于武周延载二年(延载无二年,应为证圣元年,695)建造。
大像就崖镌刻石胎,外敷草麻泥,然后造形上彩像身倚崖善跏坐,双腿下垂,脚踏覆莲,衣僧祗支及土红袈裟,仪容端庄。五代后,因地震毁,同窟壁画亦毁于此时。现存者为后代重修。由于原作石胎尚存,故原像的身材比例和基本姿态仍得以保持。1928年重修窟前木构建筑时,曾粧銮大佛,彩绘僧祗支及土红袈裟,并在袈裟垂裾边沿绘清式云龙纹,非佛非俗。现存大佛双手,为敦煌研究院于1986年重修。
证圣元年武则天加“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尊号,洛阳造弥勒大像,此风随之靡及全国,敦煌地区弥勒信仰亦随之更盛,北大像即建于此时。窟外木构建筑共九层(俗称“九层楼”)。
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建筑。
按景区路线继续在莫高窟周边参观。
淡季的莫高窟,完全不用排队。虽然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但是灰白灰白的景物,却有一种历史氛围感。
淡季景区内有少量的店可以提供食品,价格当然会贵一点点,而且种类有限,所以我们怕肚子饿,自行带了一点干粮,正好能顶一下。
坐交通车前还会经过陈列馆。
别以为就是普通的展览馆,我甚至认为,陈列馆和正式的洞窟一样值得看。
地上一层是文物展示,大量精美佛像,充满异域风情。
地下一层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类,需要看很长时间,讲的非常全面,从藻井/佛龛/洞窟类型、雕像与壁画的制作步骤、颜料、砂铄岩、佛像底座……文字实物道具结合,很专业!
另一部分是洞窟的实景复制,大概有6-7个的样子,可以近距离细看,尽情拍照。
走出莫高窟大门,已经是14:30。如果要看特窟的话,还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有人在莫高窟看了一天,是很正常的事情。
回市区我们选择坐门口的出租车,如果APP打车要走到外面大路才行,车进不来。
来到敦煌博物馆的附近,找了一家店吃了驴肉黄面,中规中矩。
敦煌博物馆
敦煌市博物馆,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鸣山北路,在市区前往月牙泉的线路上,可以结合月牙泉顺路参观。
在门口扫码预约后,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入。
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是没有梯阶的博物馆。
敦煌博物馆外观十分特别,以土黄色为主的建筑,外观就像长城的城墙与烽火台。走进博物馆内部则好像是走进了一座石窟群,里面的墙壁、走廊等都是古老的石窟走廊的形式,很有特色。馆内展出的展品相对于甘肃省博物馆还是没那么丰富,既然做不了广度,就要做深度,所以主要专注于丝绸之路和莫高窟文化的展示。
博物馆虽然整体面积不大,但是布局还算可以,在里面可以看到敦煌在东汉西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发展,还可以看到隋唐时期敦煌的盛世辉煌,以及后期历朝历代敦煌的文明,可谓是让你一次性初步了解到敦煌。
以下为博物馆一些不容错过的亮点,有些还是镇馆之宝。
1、【魏晋画像砖】这些壁画砖以简练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1600多年前河西走廊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
2、【莫窟45窟】这个1:1复制的盛唐时期窟,佛像及壁画精美绝伦,尤其是北壁画的观无量寿经变、北壁西侧的十六观、南壁画的观音经变,以及东壁门两侧的观音、地藏菩萨像,都值得细细品味。
3、【镇墓兽】这些冥器是古人为了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而设置的。考古发现表明,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魏晋时期初步成型,唐代达到鼎盛。
4、【三个石塔】2个为北凉遗存,1个是北魏时期的。其中一尊有些破损的石塔是三个石塔中最精美的一个,也是欣赏价值最高的一座,现在成为了敦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座石塔很好的诠释了凉州模式,石塔上的佛像造像也就是中国早期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手法,也就是天梯山石窟中的造像风格,这种塔看起来就有点像是模仿印度覆钵塔的方式建造,因此这种北凉时期的石塔就很有欣赏价值,也难怪会成为敦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5、【敦煌汉简】汉简的文字书写风格各异,有的刚劲有力,有的温婉流畅,展示了汉代书法的艺术魅力。同时,简牍上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状态。
除了以上珍品,博物馆还有四臂观音、唐代彩塑佛像等文物,也是值得好好欣赏。
如果有带小孩的,路过出口处的文创区要小心,因为产品很精美,碰上小孩爱文化的,就不用走了。
景区有人提供收费的讲解服务,带着看大致要两个小时。我们还要赶时间去鸣沙山月牙泉,就听听免费的好了。
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月牙泉离敦煌博物馆不远,打车很快就到。
坐3路车前往也很方便。
淡季的景区只能从中门进出,其他门都关闭。
鸣沙山月牙泉,敦煌唯一的5A景点,每一个到敦煌的游客都不会错过。
从12月开始,景区全面免费,我就是过来薅羊毛的。
虽然免费,但景区还是需要预约的,预约一次能用三天。
鸣沙山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神沙山、沙角山,魏晋时始称鸣沙山,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其鸣声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鸣于天,另一种为和声于人。除东汉辛氏《三秦记》外,唐《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地理志》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当中都有关于鸣沙山可以发出鸣响的记载。据多次实地监测,鸣沙山鸣响的音量最高可达83分贝。
月牙泉在汉代时称为沙井,唐代时称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景区主要景点有第一泉石碑、夫妻柳、月牙泉、鸣沙山、药王庙遗址等。
夫妻柳裁植于1971年,是同根系长出的两株相互依偎的旱柳,被称为“夫妻柳”。它们在鸣沙山月牙泉陪伴下共度无数寒暑岁月,成为游人驻足留恋的大漠一景。
景区收费项目,我一个都没玩。不过因为是淡季,能玩的也不多。
淡季骑骆驼,根本不用排队,有可能整个骆驼队都是你包了。也有不骑骆驼光牵着拍一下照的,这个都可以谈。
至于鞋套,除了从鸣沙山顶直接飞奔下来需要,走其他路都可以不用。
真的想用鞋套的话,在景区内的垃圾桶翻一翻就有免费的,我就是这么干的。
鸣沙山最常用的上山路有两条木步梯,右边第二条相对好走一点。
我也是走第二条,走走停停,不算特别费劲,
冬季的鸣沙山日落,亮点不多,今天也没有晚霞。
淡季晚上月牙泉的亮灯时间,是18点45分,看完日落,可以坐在山坡的沙面等候。
淡季山顶日落后比较冷,是要做好防护。
终于在山坡把亮灯也看了,才算圆满。
由于有鞋套,看完日落后没有走梯道,直接从沙面上走下来,有点爽。
晚上景区没有活动,晚上不值得来的。
淡季看完日落和夜景,门口已经没公交和出租车,建议提前打车。
我们出来再打车,司机从市区开过来接,等俩十分钟左右。
敦煌夜市
来到敦煌夜市,果然是人少不热闹。
随便找家店吃点烧烤,喝点啤酒,消费并不高。
走路回酒店,顺便看了反弹琵琶雕像。
敦煌反弹琵琶雕像是敦煌市的标志性雕塑,位于市区正圆花坛环岛的中间,雕像通高约5米,姿态婀娜,女舞神左腿提起,琵琶背朝前置于身后掌心朝上弹起。
反弹琵琶雕像的原型来源于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这是《西方净土变》中的一部分。古代艺术家描绘了伎乐天手持琵琶,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的形象。这一形象在《丝路花雨》舞剧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随着舞剧的演出而广为人知。
反弹琵琶不仅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杰作,还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其绘画色彩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线条写实明快、流畅飞动,展现了伎乐天悠闲雍容的神态和优雅的舞姿。
回到酒店,就代表回到温暖的屋中。
今天的安排算是相当紧凑,早出晚归。
明天还有敦煌西线的行程,要抓紧时间休息。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大西北环线丨夏天最美的青甘大环线,一次看尽万般风景 36007
- 看完这篇攻略,轻松自驾西北大环线 86180
- 大西北旅行 I 从夏到秋,那些遇见的美好,我想说给你听! 1488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