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提前请了几天假,错开最高峰,去西北玩了一圈,青甘一般走大环线,但我靠火车/高铁自由行,自兰州出发,先沿西宁—张掖—嘉峪关—敦煌北上,再返回兰州回程,一共9天。
D0—启程、抵达兰州
D1—兰州—西宁,青藏高原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下南关夜市
D2—日月山&青海湖&茶卡盐湖
D3—西宁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张掖七彩丹霞
D4—张掖大佛寺,嘉峪关
D5—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敦煌夜市&鸣沙山星空演唱会
D6—西晋墓画壁&榆林窟&大地之子
D7—鸣沙山日出&敦煌博物馆
D8—兰州一日Citywalk,兰州市博物馆&读者博物馆&敦煌艺术馆&水车博览园&中山桥&正宁路夜市
D9—甘肃省博物馆、返程
D0—启程、抵达兰州
周五晚上一下班,拉着我的行李直奔机场。临近国庆,到处都挂了国旗,很喜庆的气氛。
从东北到西北,飞了三个多小时,到达兰州。
由于地形原因,兰州机场距离市区很远,坐机场大巴到兰州大学地铁站附近。
下了车已经快凌晨两点了,路边买了根烤肠。
D1—兰州—西宁,青藏高原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下南关夜市
正式开始旅行的第一天,原本定了早上八点多去西宁的动车,但实在起不来,改签成晚一趟十点多的,早上起来收拾好出门,在附近先吃了个早饭。
虽然吃的是“魏家凉皮”,但天气有点凉,于是点了热米皮,也算是西北特色了,毕竟凉皮到处都有,热米皮可不常见,还挺好吃的。
吃过早饭,步行去地铁站,路过兰州大学。
在路上买了老兰州酸奶,算是当地特色酸奶了。
到达兰州西站,没想到兰州西站这么大,候车厅非常空旷。
坐上去西宁的动车,沿途是崇山峻岭。
到达西宁,明显比兰州温度低一些,还未出站,便有很多“雪豹之都”的提示,连台阶都画了喜庆的小雪豹。
站前广场上有很多卡通雪豹的标识。
到酒店放下行李,出门去青藏高原博物馆,天下起了蒙蒙小雨。坐了将近一小时公交车,下车之后看到了指示牌。
一上午的时间基本都在路上,先是地铁,再动车,再公交车,到目的地已经快一点了,于是先吃了个午饭,随机选了一家炒面片,竟然意外的好吃。虽然是“炒”面片,但介于汤面和炒面之间,有一点点汤裹着面皮,非常好吃。还放了点粉丝,配菜是西葫芦和西红柿,放一点辣椒,酸酸辣辣。
吃过午饭,到达藏文化博物院。
藏文化博物院主要介绍藏族的历史、民居、服饰、习俗等,虽然场馆很大,介绍的也挺全面,但基本都是微缩模型等复制品,没有什么古代的文物,相比免费的青海省博物馆,这60的门票性价比还是有点低了。
布达拉宫模型
桑耶寺平面图
米拉日巴佛阁模型
藏民居住的“黑帐篷”
藏族卡垫
这个博物馆复制了布达拉宫的“法王洞”,法王洞供奉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以及一些大臣。
经书墙,尽头是萨迦班智达,“凉州会盟”的主角之一。
藏族民居
这个博物馆四楼展出了一幅六百多米的超长的唐卡,绘制了各种藏传佛教的人物、生活场景等,一边走一边看走了十几分钟,在整个展厅弯弯绕绕的展出。
出口处的民居布置
离开藏族博物馆,直接打车到了青海省博物馆。
相比之下,青海省博物馆就有意思得多,文物多、内容丰富,有好几个展馆,最重要的是“青海历史文物馆”,展出着以时间顺序排布的的青海省历史的各类文物。
马家窑文化陶罐
上过国家宝藏的“雪地靴”
跳舞小人陶盆,这个跳舞小人纹饰在同时期的陶器中非常特别。
保存完好的服饰,青海气候干燥,服饰也能较好的保存下来。
明代佛像
清代木质坛城,木制品也保存的非常好。
没来青海省博物馆之前,我对青海基本没啥了解,没想到历史也是如此丰富,甚至“丝绸之路”有一部分也是在青海的,还有去往西藏的“唐蕃古道”,对于沟通交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离开青海省博物馆,准备去夜市逛逛,公交站盘也画着雪豹。旁边的小朋友还在讨论前一天出逃的雪豹“闹闹”,没想到离热搜事件这么近。
到了夜市附近的“东关清真大寺”,天已经黑了,所以只能在外面看一下。
晚饭吃了臊子面,这家有很多本地人也来吃。晚上的西宁更冷了,暖暖和和的吃一碗面,非常舒服。
吃过晚饭,来逛一逛下南关街市场。
在夜市买了一杯“兰州马家牛奶鸡蛋醪糟”,味道不错。我还想着去兰州也试一下正宗的马家牛奶鸡蛋醪糟,没想到兰州的夜市上有十几家“马家牛奶鸡蛋醪糟”,这是后话了。
还买了一碗酸奶,上面一层奶皮,奶香非常浓郁,才三块钱。
葡萄这样堆着买,摆的很漂亮。
七七八八的买了点水果和零食,逛完夜市便回酒店了。
D2—日月山&青海湖&茶卡盐湖
第二天报了一个一日游的团,一大早,天不亮就集合出发。
路上雾蒙蒙的,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去。
就这样一直雾蒙蒙的到了日月山,既不见日月,也不见山,只在大雾中拍了拍博物馆和大经幡。
日月山是此行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3500多米,原名“赤岭”,相传文成公主入藏走到日月山,因海拔高,随从不适应,在此休整了三个月。文成公主想到离家乡越来越远,非常伤心,不慎摔碎了手中的日月宝镜,变成了日月山。
身临其境的到了这个地方,再加上雾蒙蒙的天气,确实觉得有点凄凉。
导游说,青藏高原上,3000米以上不长树,5000米以上不长草,这里果然没有树,山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草皮。
日月山的“日亭”,里面有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
离开日月山,下一站去青海湖,随着温度升高,雾气也渐渐散去。
早上起得早,于是在车上睡了一会,一睁眼,竟已到了青海湖边,湖水呈现碧绿的颜色,美极了。
大巴沿着青海湖边的公路一路飞驰,天气时阴时晴,听说青海湖的颜色是随着天气变化的,有点担心如果是阴天的话,风景会大打折扣。
湖边草原上成群的牦牛。
车开了一个多小时,快到“黑马河”景区时,天又放晴了,非常给力。
黑马河景区是一个免费景点,但要坐区间车到湖边。
青海湖真的很大,古时的“西海”,在湖边,湖水一浪一浪的拍打着岸边,真是跟海边一样,难怪被称为“海”,不愧是中国最大的湖。天公作美,风景也是无敌漂亮,湖面碧蓝,远远能隐约看到雪山,湖上还有很多水鸟,非常悠闲。
有牧民牵着牦牛给游客拍照。
一匹小灰马。
离开青海湖,去下一站茶卡盐湖,路上都是高原景色。
在车上吃了前一天在夜市买的大饼和零食。
到达柴达木盆地,看到这样的标语,我还去查了一下为什么叫柴达木为“聚宝盆”,原来这里是盆地地形,矿产、太阳能、风能都很丰富。这么一想这个知识点似乎在中学地理学过的,死去的记忆复活了一丁点。
到达茶卡盐湖,一下车,终于知道这里为啥能形成盐湖了,又晒、风又大,太阳照的人睁不开眼,风大的走不动路,景区门口有个观景台,先去观景台看看全景。
远处白茫茫的就是茶卡盐湖。
进入景区,原来的职工礼堂已经改造成了摄影中心。
茶卡小火车一共有四站:天空之境、盐站、霞站、雪站,按导游的推荐,先去最远的雪站看看。
所谓“雪站”也就是观景台是一片大大的雪花造型,旁边的湖水可以下湖,左边湖水呈翡翠一样的绿色。
右边是偏白一些的颜色
采盐区老铁轨,茶卡小火车就是原来的老铁轨改建的,现在的采盐区在另一边。导游说茶卡盐湖的盐,全国人民吃800年都吃不完,真是宝藏盐湖了。我尝了一下湖水,确实是又咸又涩。
逛完雪站,回程到盐站看看盐雕。
丝绸之路盐雕。
成吉思汗和他的四个儿子。
有的盐雕涂了颜色,像童话世界。
逛完盐站,就出景区了,在景区门口买了一个肉夹馍,是牛肉洋葱馅儿的,第一次吃这种肉夹馍。
回程路上看着太阳慢慢落山,天渐渐黑了。
路上的加油站拍了一张带经纬度的照片,海拔3204米
D3—西宁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张掖七彩丹霞
西宁最后一天,上午去西野看动物,网上说西野的动物早上活跃,于是一大早起床打车去了西野。
西野全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在西宁南面的一个山上。
既然来了西野,主要是为了看雪豹,毕竟西宁是“雪豹之都”,西野有两个雪豹馆,一进门先直奔山脚的雪豹馆。西野的雪豹个个都有名字,有的还是“小明星”,在网上很有名,所以雪豹馆也分别标注了各个房间住的雪豹名字、来源、习性等。可惜我来的太早了,雪豹都没出来,一个也没看见。
最边边的圈舍是一只猞猁,看上去也是刚醒的样子。
继续往山上走,看了看小型猫科动物馆,也是没啥动物,问了管理员,说一会儿能放出来。
一只躲在纸房子里的荒漠猫。
继续往上走看看别的动物,有梅花鹿。
麋鹿
大部分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很多是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藏野驴。
没看到雪豹多少有点不甘心,于是直奔山顶雪豹馆,在这看到了“凌小蛰”。
凌小蛰是西野今年三月救助的一只小雪豹,被发现时奄奄一息,经工作人员多轮救治,才终于让它恢复健康,由于是惊蛰那天发现的,于是取名“凌小蛰”。这个雪豹馆环境好得多,很宽敞,凌小哲在棚顶上跳来跳去。
下山经过大型动物馆,在山腰,游客通道在上方,从上面能看到整个馆,有熊、老虎之类的猛兽。
没看到山脚的雪豹总有些不甘心,于是返回雪豹馆,这次比较幸运,几只雪豹都出来了,而且正脸看得很清楚。
雪豹像只大猫,离近了看比猫大多了,毛茸茸的,非常可爱。
看完雪豹,心满意足离开了动物园,看看时间还早,于是去吃了炮仗面。
西宁的炮仗面果然如网上所说,非常好吃,很有面香味儿,炒的味道也很好,由于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形似鞭炮,因此得名。
吃过午饭直接打车去了车站,下一站,张掖。
西宁到张掖,相当于从青藏高原进入了河西走廊,窗外也从高原风光变成了大平地。
到了张掖西站,出站后找到了提前预约去七彩丹霞的车,跟几个拼团的小伙伴去七彩丹霞。
到达七彩丹霞景区。
景区里面很大,所以门票包含了区间车,从北门进一共四个景点:仙缘台、云海台、锦绣台、虹霞台。
第一站先到了仙缘台,红色的山体,一层层不同的颜色。
最精华的是第四站虹霞台,颜色最艳丽,层次分明,就是人太多了。
到第四站刚好是日落时分,在山顶看了一场丹霞日落,非常漂亮。
日落之后,天渐渐暗了,大地变得很温柔。
旁边这个热气球一直在不断升高降低、升高降低,不知道就这么玩儿,还是技术不到位,哈哈。
逛了一圈回到景区入口,天已基本黑了,司机送我们分别回到了酒店。
D4—张掖大佛寺,嘉峪关
张掖的面馆,有自己的特色“牛肉小饭”,说是“饭”,实际是一小段一小段的面条,像米粒一样,汤很浓稠,有点像烩饭,味道很好。西北的面食各有特色,味道都很好。
吃过早饭,骑个自行车去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
这个殿里供奉的就是大佛,大殿的木制横梁很有年代感,大佛非常大,横卧在大殿中。
后面是弥陀千佛塔,四周饰有36块铜质板瓦,悬挂着36个流苏风铃。
参观完大佛寺,取了行李去车站,下一站,嘉峪关。
车上的杯子是敦煌的飞天。
嘉峪关出站挂了一个羊肉粉汤的广告牌,于是决定中午就吃这个了。
坐公交车去嘉峪关市区,路上车很少,人也很少,感觉非常辽阔。
车上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几乎看不到年轻人。
路上也没什么车。
到粉汤馆。
点了一个套餐,有羊肉粉汤、饼子、夹馍酱,和小菜,小菜选了个沙葱,汤很鲜美,饼子面香十足,夹馍酱很香,都非常好吃。
吃过午饭,打车到了嘉峪关景区。
在西北打车,我发现司机们几乎都不怎么说话,非常安静,也不怎么放音乐或者收音机,就安安静静的开车,对我这个i人来说真是很友好了。
嘉峪关景区有三个景点:关城、天下第一墩、悬臂长城。先进到关城景区,坐摆渡车到城墙那边。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我从东面的山海关跑到西面的嘉峪关,四舍五入也算是看到长城全貌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路过嘉峪关题写“天下第一雄关”。
关城外面非常荒凉,茫茫戈壁,远远能看到祁连山。
“天下雄关”碑,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时题写。
逛完关城景区,坐区间车分别去长城第一墩和悬臂长城。
长城第一墩是明长城的开端,在讨赖河北岸,利用讨赖河谷天险抵御蒙古入侵。景区入口设在第一墩两公里外,所以还是要坐一段摆渡车才能到景点。
到了景点先看个展览,了解第一墩的历史。这个展览设在地下,靠近讨赖河的一侧有个观景平台,可以看到河谷和第一墩。
右上角的小土包就是“天下第一墩”了,讨赖河谷的峭壁是天然的防御屏障。
近距离看一下第一墩,还有一段废弃的长城,远远还能看到嘉峪关关城。
游览完第一墩,又坐摆渡车去了悬臂长城,悬臂长城这段虽然是80年代重修的,但整个悬在山体上,看上去还是非常震撼。
我沿着长城一直向上爬,一直到最高点,然后从另一边下山。
站在山顶远眺,真是“不到西北不知天地辽阔”
下山之后天快黑了, 于是直接回了酒店。
D5—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敦煌夜市&鸣沙山星空演唱会
一大早四点多起床,赶火车去敦煌。“十一”期间莫高窟的票非常紧张,好在预约到了十一当天的A类票。
车程有五个多小时,在车上又睡了一会。
七点多开始日出,非常漂亮。
上午十点多,到敦煌站,十一旅游的人真是非常多,一辆车几乎满满的都在敦煌下,出站出了好一会儿。
火车站顶棚装饰的是莫高窟的藻井图案。
敦煌车站外观修建的非常大气。
坐公交到了莫高窟,先在数字展示中心看了两场电影,一场介绍莫高窟的历史、来龙去脉,另一场球幕电影身临其境进入洞窟内,欣赏漂亮的壁画和佛像。这两场电影都不能拍照。
看完电影,坐摆渡车正式到了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大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
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乐尊和尚云游至敦煌鸣沙山,见山顶金光万道似千佛显现,遂在大泉河谷崖壁开凿莫高窟首个佛教石窟。
先看了一个藏经洞的经书、绘画展,看着那些被盗走的宝贝,真的很痛心。
然后就排队跟着讲解员正式开始参观洞窟,大概20人一组,每组有各自的讲解器,A类票可以参观8个洞窟,讲解员讲解壁画的年代、简单的佛教知识。洞窟内不让拍照,只能拍外观。
我很早以前就对莫高窟非常向往,今年年初,辽博有个莫高窟的展览,我去看了好几次,看完更想去实地看看真迹了,年初有这个想法,十一实现了。
实地看完真迹,只能说没有白期待那么久,真是不虚此行。壁画颜色非常漂亮,审美真是顶级,有个洞窟一面墙的千佛像上方的金色佛光都是凸起的,讲解员从侧面打光,一下子看的清清楚楚,大家一片惊呼。而这样的巧思能保存这么多久,真是太不容易了。
敦煌标志——九层塔,里面是尊大佛。
下午阳光非常强,从背面照过来,整个一个大背光。
看完洞窟,买了个当地特色杏皮气泡水,淡淡杏味儿,挺好喝的。
出来之后又去看了美术馆。
河对岸的陈列中心,在这有几个洞窟的复原,可以拍照。
晚上住在月牙泉附近,先打车到了敦煌夜市,在这吃了个晚饭。
敦煌夜市非常热闹,有一些特色小吃。
据说敦煌夜市的卫生间很有特色,但我急着去看鸣沙山的演唱会,就没有去逛了。
晚上坐公交车去了鸣沙山,赶上“十一”演唱会,敦煌的公交免费,算是个小小福利。
到了鸣沙山月牙泉,演唱会已经开始了,沙山上点点荧光,中间有一面大国旗。
山脚人很多,没找到梯子,只能从沙堆直接爬,上一步,退回大半步,走几步就要歇一下。
一边听歌一边爬山,累了就坐下来歇着跟着唱,就这么慢慢到了山顶,可以看到远处的月牙泉。
由于是“十一”当天,有无人机表演,非常精彩。
演唱会结束后,人潮慢慢散去,沙山安静下来。
D6—西晋墓画壁&榆林窟&大地之子
敦煌第二天,报了个一日游的团,去榆林窟。早上出门便看到了朝霞,非常漂亮,想着明天一定去山上好好看个日出。
在路边买了个沙葱牛肉饼当早餐,但是又贵又难吃,毕竟是景区,还有一杯淡的像水一样的豆浆。
坐上导游车,第一站先去西晋墓画壁,离月牙泉不远,这一片是戈壁滩,也是敦煌的乱葬岗,但这个“乱葬岗”可不一般,有着从汉代到现代的各种坟、墓。
我们参观的是一个西晋墓和汉墓,西晋墓是因为被盗所以抢救性发掘,汉墓是为了研究历史发掘的。
画像砖保留的很完好,历经一千多年,条纹和色彩都还是很清晰,导游讲解了一下壁画的内容,反映了墓主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下到墓室里面,有个盗洞,是当时盗墓留下的,这个盗墓贼也是相当有水平,因为这个洞但凡偏一点,要么找不到墓,要么会把墓压塌。
另外一个汉墓的入口。
墓中的随葬品已转移到博物馆,只留下几个餐具。
参观完西晋墓画壁,前往锁阳城遗址,路过瓜州服务区,好多卖瓜州蜜瓜的,于是买了一盒尝尝,果真很甜。
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戈壁荒漠中,是丝绸之路上雄踞酒泉(肃州)与敦煌(沙州)之间,西通伊吾、北庭,南通青海的一座重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因为是国庆第二天,导游还给我们发了小国旗。
站在这废弃的城墙上,想象千年前的金戈铁马,从前这里是怎样繁华的一座大城。
这里是锁阳城遗址的标志——塔尔寺(跟西宁那个完全没有关系)。
中午在到导游推荐的饭店吃了个青椒炒肉套餐。
下午驱车前往榆林窟,路过榆林河河谷,河谷里有几株金灿灿的胡杨,非常符合我对大西北的印象。
到达榆林窟。
榆林窟的特色在于壁画,有“水月观音”、“文殊变”、“普贤变”等,不过这些有名的壁画都是特窟,要额外花钱并且预约才能看,所以我只看了几个普通洞窟。但好在后面逛博物馆和敦煌艺术馆时看到了复制品。
离开榆林窟,回程路上在戈壁滩有“瓜州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最有名的雕塑便是“大地之子”,除此之外还有“无界”、“汉武雄风”等。
非常巨大的雕塑,但放在戈壁滩上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无界
大地之子
汉武雄风
回到敦煌市区,市中心有一尊反弹琵琶雕像。
D7—鸣沙山日出&敦煌博物馆
敦煌第三天,一大早摸黑出门去鸣沙山看日出。
吸取第一天的教训,先坐摆渡车到山脚下有梯子的地方,要不然走很远体力先消耗了,更没力气爬沙山了。
沿着梯子一步一步往上走,轻松多了,但大家都只能沿着一列走,走走停停,后面的人担心走的慢了看不到日持,所以一直在催前面的快些。
到了山顶,天开始蒙蒙亮,下了梯子还要往东走一段路才能到最佳观日出的地方。
好不容易赶在日出开始前赶到了最佳位置,这里已经等了不少人了。敦煌早晚温差很大,早上的沙山凉冰冰的,大家都在寒风中等着。
眼看着山那边越来越亮,终于,太阳开始露头了。大家都很激动,一边拍一遍看着。
也就一两分钟时间,太阳便完全升起了,这个位置真是绝佳,看着太阳从山边一点点升起,前面还有起伏的沙丘,真是一场难忘的观日出之行。
看完日出,在山顶拍拍照,欣赏一下白天的月牙泉。
下山之后去月牙泉泉边逛逛。月牙泉因“沙中有泉”,自汉代就是著名的旅行胜地,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20世纪初,曾一度接近干涸,但随着近几年的加强保护,地下水水位升高,水面还变得更大了些。
逛完月牙泉,也准备出景区了。
走了一会随便坐下来歇歇,一抬头竟看到了太阳周围的彩虹光圈,这可能就是古人认为的“佛光”吧,一两分钟就消失了。感觉自己真是太幸运了,如果不是随便坐下来休息,我也不会刻意抬头看,可能就看不到了。
景区出口位置有骑骆驼的,可以骑着骆驼进到沙山里走一圈,连红绿灯都是骆驼。
离开月牙泉,准备去敦煌博物馆。
路过雷音寺,先来看看。
有很多复制的莫高窟或榆林窟的壁画。
中午先在博物馆附近吃了个牦牛汤,非常大块的肉。
敦煌博物馆文物非常丰富,毕竟守着敦煌这个大宝藏。介绍了从汉唐以来到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敦煌的历史。
这里有“西晋墓画壁”的复制品。
也有莫高窟45窟的复制品,右二便是公认的“最美菩萨”。
逛完博物馆,去民宿取了行李,直奔火车站返程。
这条是敦月路,尽头便是鸣沙山。
原本网上查的从月牙泉到火车站有直达的公交,但问了民宿老板才知道,那趟公交时间不固定,所以还是先到市区,再坐公交去火车站。民宿老板还送了我一个冰箱贴,真是很淳朴的一家人。
敦煌车站里的装饰画也都是莫高窟的壁画元素。
坐上敦煌到兰州的卧铺,一夜直接回到兰州。
D8—兰州一日Citywalk,
兰州市博物馆&读者博物馆&敦煌艺术馆&水车博览园&中山桥&正宁路夜市
早上到兰州站,居然还是矮站台,感觉很久没见过这么老的站台了。
兰州站前广场立着马踏飞燕雕塑。
先到磨沟沿吃了一碗兰州牛肉面,味道真不错。我到的时候还没有怎么排队,交票就能取餐,刚坐下没多久就开始排很长的队,人越来越多了。
吃过早饭慢慢骑车去兰州市博物馆,路过奶茶店先来一杯“放哈”。
兰州市博物馆在市区里,之前是白衣寺,后改建为兰州市博物馆。
这个是在白衣寺塔下出土的金镶玉簪子。
院子中间的白衣寺塔。
兰州市博物馆正在展出“莫高精神巡回展”,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壁画雕塑,及几代人的保护传承。
榆林窟的“水月观音”壁画。
“普贤变”壁画。
逛完兰州市博物馆,继续骑车到了读者博物馆。《读者》是我从小学一直看到高中毕业的杂志,没想到有一天能来大本营逛逛。
熟悉的封面形式。
旁边是敦煌艺术馆,继续逛。
敦煌艺术馆里展出的壁画,比实地去到莫高窟看到的还要多,内容讲解也更全面。因为莫高窟很多洞窟是不对外开放的,而这里展出的都是精华,只不过是复制品。
五台山壁画
供养人画像
“文殊变”和“普贤变”
两幅“水月观音”
逛完敦煌艺术馆,继续沿着黄河边逛逛水车博览园。
入口的段续雕像,段续是明代治河官员,云南道御史,他将南方的水车引入兰州地区。
走到黄河边逛逛,黄河水真的很黄啊。
一路走到了中山桥,中山桥是中国近代史上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号称“黄河第一桥”。
本想坐黄河索道到对面的白塔山公园,但人实在是太多了,排队一眼望不到头,于是作罢。
从桥上走到黄河对岸。
晚上随便找了家“西关老面片”,味道不错。
吃过晚饭到正宁路小吃街逛逛,人非常多。
这条街上至少有十家“马家牛奶鸡蛋醪糟”,有的大排长龙,有的一个顾客都没有,可见水平参差,排队的我嫌浪费时间,不排队的我觉得不能好吃,于是没买,直接回酒店了。
D9—甘肃省博物馆、返程
卡点预约甘肃省博物馆,总算是约到了最后一天的,于是返程最后一天上午逛逛甘肃省博物馆。
网上搜了博物馆附近的早餐,看到一家“马安军辣子牛肉面”评价不错,于是来试试,在博物馆旁边的小胡同里。
没想到这家店非常火爆,排队人很多。
味道不错,比前一天吃的磨沟沿辣一些。
吃过早饭,来逛博物馆,本以为我一开门就来已经很早了,没想到门口已经排了几百米的长队,只能从队尾跟着队伍慢慢进场。
一入场,第一站直奔“马踏飞燕”这个最重要也是我最想看的文物,造型果真非常优美,但比想象中小,可能在各地看旅游标志看多了,我以为会像真马那么大,实际也就十分之一吧。马踏飞燕一年只有一半时间展出真品,另一半时间展出复制品,很幸运这次看到的是真品。
豪放又喜感的正面。
接下来来看中国邮政的标志“驿使图”。
还有其他各种描绘日常生活的壁画砖
看完这两个最想看的,之后再慢慢看其他展品,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只能跟着人群慢慢看。
这个灯可以收纳起来,出行时携带。
这一批是跟“马踏飞燕”一起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队。
玻璃莲花托展。
楼下排队进博物馆的人比早上还要多,院子里绕了好几圈
其他展厅就随便逛逛,自然馆。
红色甘肃展厅
出了博物馆,去地铁站返程,还是路过马安军的小胡同,在这买了个临夏大饼。
马安军排队的人更多了,据说要排队一小时以上,天还下着小雨。
之后到兰州火车站坐城际动车去中川机场。
在车上吃了我的临夏大饼,放了很多油酥,蓬松暄软,非常好吃。
中川机场布置的很漂亮,有一些太空相关的布展。
九天旅行结束,终于实现了我的大西北之梦。去之前做了很多功课,看了《河西走廊》《敦煌》纪录片,了解每个景点的历史背景,还要查车票、门票,制定了属于我自己的自由行计划。做攻略的时候就觉得这趟行程会很累,实际走下来更是累的不行。
但累是真的,开心也是真的,能实地去到之前在书本上、在视频里看到的景点,而且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虽然已经看过很多视频和照片,但实际看到还是觉得非常恢弘大气,还有厚重的历史,更是学到了很多书本上、视频里没提到的新知识。大西北自由而辽阔,非常满意,非常不虚此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