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12

慢游巴尔干之波塞黑

天数:15 天 时间:7 月 人均:18000 元 和谁:和朋友
玩法:美食,摄影,自驾,人文,自由行,小资

发表于 2019-09-04 09:43

巴尔干,这个交织着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充满了历史人文矛盾的半岛地区,长期以“欧洲火药桶”名世。但在战乱、纷争、独立的刻板印象之下,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却隐藏了太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不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和足够吸引人的慢生活情调。这次我们选择了半岛上由前南斯拉夫独立出来的塞尔维亚黑山、波黑三个国家,用13天时间让自己尽量慢下来,往深处走,尽情体味属于他们独特的精彩之处。


我们这次的旅行采取半自助形式,在贝尔格莱德包了一辆车,带着本地会英语的司机,从欧式风情的南斯拉夫旧都贝尔格莱德出发,顺时针沿塞尔维亚南部城市尼什、途经轻松惬意的黑山亚得里亚海岸、进入历史沉重的波黑老城莫斯塔尔、萨拉热窝,然后从塞黑边境兹拉蒂博尔山区再次进入塞尔维亚,游览北部城市诺维萨德、苏博蒂察后回到贝尔格莱德。此行路线图↓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篇”传统的游记,没有将所有到访过的地方全部写出来,只是将这次旅行的所见所闻中认为最能够代表地方特色最值得推荐的深度体验介绍给公号的粉丝们,毕竟这里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同时也是大家所希望了解的地方。也许有人说这里可玩的东西少,那只能说是你的功课做的不够多,见到的也还不够多。


“慢”游巴尔干的十个理由


1、 签证:塞尔维亚、波黑免签,黑山有条件免签;

2、 风景:山川湖泊大海,森林瀑布公园,应有尽有;

3、 建筑:各种中世纪建筑,看到审美疲劳;

4、 食物:肉类和海鲜爱好者,千万别错过;

5、 消费:三个国家的消费水平相比西欧便宜很多,吃住行都实惠;

6、 当地人:俊男美女颜值爆表,脖子以下全是大长腿,且非常热情友善;

7、 夜生活:这里美酒醇厚,可小酌一杯,贝尔格莱德被誉为“欧洲最佳夜生活城市”;

8、 慢生活:不着急,放轻松,一切慢慢来;

9、 文艺范儿:电影节、音乐节都可燥起来;

10、运动范儿:登山、徒步、潜水、踢球都可以有。


波塞黑风光的三个特点


1、山:白云深处好“修道”

2、峡:连续15个180°河湾放飞你眼球

3、海:一半海水一半古城的绝美浪漫


波塞黑的自然风光

位于南部山区腹地的乌瓦茨峡谷(Uvac Canyon)是塞尔维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风景↓


山脚下是峡谷村秘境↓


位于塞尔维亚兹拉博蒂尔山区的塔拉国家公园↓

黑山的峡湾沿线↓



波黑的Kravica瀑布↓


波塞黑的人文风光

斯图代尼察修道院是塞尔维亚的世界遗产之一↓


马纳西亚修道院是塞尔维亚中世纪修道院的顶峰之作↓

塞尔维亚的“网红”景点-水上孤独小屋↓

黑山古城布德瓦据说是亚德里亚海边最古老的定居点,是实现了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想之地↓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海滨小城科托尔,是黑山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乖巧的猫咪在这里随处可见↓


海边小镇佩拉斯特,一边是群山掩映中的海湾,一边是沿山脚建筑的屋舍↓


建在几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的奥斯特洛修道院,被称为“天空中最美的那座城”,是黑山乃至整个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朝拜地之一↓



洛夫琴山是黑山之巅,也是黑山民族的圣山,这个国家的名字就是以这座山命名的↓

波黑莫斯塔尔老桥及老城↓



萨拉热窝古城↓


在波塞黑发现了八件这样的事儿

1、民宿是这样的

住在风景

位于南部山区的乌瓦茨峡谷是塞尔维亚最美最别致最深处的风景,在峡谷村找到梦想家园的模样,木屋里有热情的房东,漂亮的妈妈,好吃的住家菜↓


我们带来的礼物被放在屋子里最显眼的位置↓


由漂亮妈妈精心准备的晚餐↓


第二天从美梦中醒来,清晨的山村↓

房东妈妈又精心准备了丰盛的早餐↓

依依不舍与房东及妈妈告别,转乘专门的越野车上山顶看峡湾↓


位于塔拉公园“世界上最孤独的小屋”附近的村舍超清新,在开发还不成熟的旅游小镇上,有便宜的物价,不那么整洁的道路,还有田园和教堂↓


住在老城里

城市里所住民宿大都位于老城区,住在这里就如住进了老城区的心脏,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这座充满历史感城市的核心,每天走路就可以走到每一个想去的地方,悠闲享受慢生活。塞尔维亚南部城市尼什的民宿位于城中心主人家的小院子里↓

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的民宿主人向我们介绍他这间位于“繁华地段”的豪宅附近有什么好吃好玩的,还说去过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聊起在中国的经历两眼放熠熠发光↓

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民宿位于老城区里的老餐厅的楼上,整层楼就只有这一套间,由餐厅自营,满满的“波波”风↓


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民宿位于老城区的旧居民楼内,闹中取静,周边生活设施一应俱全,5分钟可步行到达圣萨瓦教堂。第一晚我们本来约好会在10点半到达,民宿主人当晚因为要参加聚会而专门找朋友来开门,但由于飞机晚点直到半夜1点左右才到,他和朋友一起等到我们进门并交代好各项注意事项后才离开↓


2、亲海是这样的

黑山亚得里亚海边布德瓦老城,坐在海边,抿着饮料,看着夕阳慢慢沉入海水中↓


距离科托尔古城十多公里的佩拉斯特小渔村最著名的餐厅之一Conce,在海边的位置坐下来静静享受阳光下的午餐,身边是碧蓝的海水,眼前是漂浮在海中间的两个小岛,没有比这更美的场景了↓


住在科托尔古城墙边的民宿里,从二楼露台出门就能看见清晨被刺眼的阳光热情相拥的峡湾↓




3、品酒是这样的

出发之前看到介绍,说是巴尔干半岛尤其是塞尔维亚、黑山所产的红酒并不输法国、意大利知名酒庄的酒,而且有着更久远的历史和非常低廉的价格。但由于早期南斯拉夫人的高傲气质,不屑于往外推销自己的红酒,也缺乏批量化的生产,在南斯拉夫时期也尽受经济的制裁与阻扰,才没有把巴尔干的红酒推向世界。因此,我们将去酒庄试酒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列入了行程。在距离苏博蒂察几公里的酒庄品了四种葡萄酒,先是品尝两款白葡萄酒,不是我们所习惯的带甜味,酒庄不酿甜味的葡萄酒,因而不太符合我们的口感。接下来的玫瑰红酒则不同,含糖量很高,酿造出的酒体饱满,入口香气可以用爆炸来形容,最后一款是红葡萄酒,则是酸甜平衡。玫瑰红酒和红葡萄酒是酒庄获得大奖的作品,我们离开时将其收入行囊。同我们一起品酒的一对来自荷兰的小夫妻,本身是喜欢白葡萄酒的,也被这两款获奖作品所打动↓


不知不觉在这里耗掉了两个小时,带着微醺来到帕里奇湖畔散步醒酒......突然感觉在塞尔维亚最不值钱的就是时间,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有美酒美食还有美景,是不能奢求更多了↓


4、建筑色调是这样的

塞尔维亚北部边境城市苏博蒂察的犹太教堂,是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欧洲留存下来的最美的新艺术风格的宗教建筑。外观装饰以精美的郁金香、康乃馨、孔雀羽毛等图案,我们进去后都发出了惊叹声,金碧辉煌的教堂就见过不少,但像这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风格,色调清新淡雅的,感觉还是头一回见↓

而现代美术馆就像是由培乐多彩泥和出来的房子,可以用甜美可爱来形容。外部饰以亮眼的彩绘木窗、墙瓦、马赛克贴面,使得这座浪漫小屋弥漫着豆蔻少女的馨香↓

连市政厅里也是马卡龙色的↓



5、与白天鹅嬉戏是这样的

到多瑙河边看天鹅想必是所有人来泽蒙的终极目的,游动的天鹅和随意散步的鸽子,都与人和谐相处,画面温馨而美丽↓



6、“前南”的山水是这样的

距离老城莫斯塔尔40公里的克拉维斯Kravica瀑布,是波黑最美的瀑布。波黑不靠海,没有黑山的超美海岸线,但英勇的波黑人民,只要心中有海哪儿都是沙滩↓


在“前南”行走,仿佛是在国内黔南。与镇远古城高度契合的波塞边境古城↓


与荔波大小七孔桥高度契合的罗马桥↓

曾一度以为是在黔南的荔波,看看周围的人才确定是在“前南”↓



7、在风景里用餐是这样的

坐在贝尔格莱德街角处的咖啡店早餐,看到不一样的教堂↓

圣萨瓦大教堂是欧洲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教堂从远处看还是相当亮眼的,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教堂的四周都覆盖了高大的树木,无法清晰地拍摄到教堂侧面的全貌。“披头士”的经典照片款↓

正在进行内部整修的教堂,壁画内容丰富,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也许是人品好吧,我们竟然可以进去参观片刻,出来时入口却已经关闭↓

坐在河边餐厅,看着窗外夕阳下的多瑙河,一边享受美食一边边欣赏来来往往的帅哥美女,感受慢下来的时间,感受贝尔格莱德这座城市的魅力↓


在黑山布德瓦海边俯瞰斯蒂芬岛,又称“公主岛”,是在明信片里常见的经典。原本是中世纪的小渔村,现被安曼集团包下,对暂时无法触及到的景致最好的办法是拍照珍藏↓


美食跟前是莫斯塔尔老桥,桥上是正在为跳水表演做准备的大帅哥,而在眼前晃动的是忽闪着有超大瞳孔的大眼睛,时不时问一句味道可好的小帅哥↓


坐在萨拉热窝老街区犹太人教堂前用餐,以前只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城市,此刻触手可及↓

清晨的孤独小屋有我们的陪伴并不孤独,其照片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曝光后晋升为网红,有人说被洪水巨浪冲走又重建了6代的小屋象征着塞尔维亚人的坚韧↓


在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的彼得罗瓦拉丁城堡上,坐在情调满满的餐厅里,可远眺多瑙河,几经炸毁又几经修复的大桥就在身边,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是东南欧地区最受欢迎的音乐节—EXIT音乐节的舞台↓


8、“肉欲横流”是这样的

在司机帅哥、民宿主人介绍的那些隐秘于街头巷尾的当地老店,是“肉欲横流”的硬核盛宴。

贝尔格莱德,租车公司的小姐姐介绍的当地人喜欢光顾的老店,两人份的招牌烤肉拼盘,加上一份炖小牛肉,三个人吃撑了还要打包↓

尼什是塞尔维亚的美食之都,租车司机介绍的特色店,炖牛肉和烤肠都吃出了咸香嫩滑的感觉,关键是发现了这边在特有的沙拉—将冰过的黄瓜和西红柿切丁,面上盖满厚厚的咸奶酪粒,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吃上一口,那真是爽歪歪鸭,以至于后来每天都点这种沙拉↓

黑山首都波德戈尼察豪宅民宿主人介绍的当地口碑店,刚点了炖牛肉和土豆泥,waiter就说够了,并低声解释这里的食物很大份。想吃青菜的我们于是又点了一份沙拉,心想吃多点草没关系的。等上菜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炖肉是用锅上的,沙拉是带各种烤肉的,土豆泥是用船装的,这时才明白很大份的意思,“一船土豆泥”被我们调侃了很久↓

贝尔格莱德,租车司机介绍的网红店,我们在这里一连吃了早、午、晚三餐,很多同胞都慕名而来,“绝了,真是绝了,九张台有七张台坐的是中国人”,这是其中一次从窗外传来的惊叹声。符合我们口味的炖牛肉↓

名副其实的“烤长”↓

塞尔维亚的国菜—菜包肉,即生菜包肉末后再炖,同我们粤菜里面的生菜包同出一辙,但这里的还是没有山谷里的漂亮妈妈那么好↓


塔拉国家公园山顶风景餐厅里的烤肉烤肠↓

萨拉热窝老街老店里的烤肉烤肠↓


这次行程共计2500多公里,车及司机跟随我们十天,在贝尔格莱德的三天就靠暴走和打车。贝尔格莱德目前还没有类似国内的滴滴打车、其他国家的Uber打车软件,要坐出租车只能是在路边招手或是通过电召约车(打电话给租车公司,再由公司派车),在这期间,我们有过一次坐黑车的经历。那天在多瑙河边的餐厅吃完晚餐,我们让餐厅服务员帮我们叫好车,并记下车牌号码,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河边拍照耽误了一点时间,叫来的车没有等到我们就开走了,而这时停在路边的黑车车主非常热情主动地让我们上了他的车,而我们还认为是租车公司派来的,其代价是付出正常车费10倍的价钱。这是唯一的一次上当受骗的经历,其实这里的人们对我们都非常友好,经常还会有“你好,谢谢”的问候,还有一次从新城约车回旧城,因为没有零钱司机老爷子只收了整数,并说因为我们是客人。包车司机帅哥沉稳敬业,租车公司后台客服小姐姐也热情周到,随时询问我们的需求及感受,本来租车公司只是提供租车业务,但我们的感觉却是享受了私人定制的服务。其中几个地点就是他们在我们提供的行程单里推荐加上的,比如马纳西亚修道院、峡谷村,还有得知我们想去酒庄品酒,推荐他们认为最好的酒庄而不是供参观的酒庄,感觉他们就当我们是过去踩点的。在整个行程的路上,司机都会默默等候,不催不赶,直到我们尽兴,还根据游览和住宿地点介绍当地好吃的餐厅以及周围有什么可看可玩的,并提醒注意事项,他是那种对当地的民风民情了解深入骨髓的“地头蛇”,让我们有了一趟深度且满足的旅程。

不同于在一些热门国家热门线路的旅行,眼前所见的都是在别人的朋友圈和游记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地方,在巴尔干半岛波塞黑三国的深度游走,所见的都是未知的人文风景,每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惊喜,接下来会用《硝烟散尽,玫瑰静开—“慢”游巴尔干之塞尔维亚》、《山与海的浓烈—“慢”游巴尔干之黑山》、《寻找战争与和平的意义—“慢”游巴尔干之波黑》三个篇幅来记录我们这次巴尔干半岛的漫游之旅。


硝烟散尽,玫瑰静开——“慢”游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作为一个名字,对于国人来说也是耳熟能详的。能亲自来走一趟,亲身感受她有些没落、有些复杂的特殊韵味,那是再好不过的。一趟深度且满足的旅程,让我喜爱上这个国度,庆幸一路上遇见的所有人,所有事,体验了千万年前的喀斯特地貌、中世纪那些不为人知的珍贵遗迹、战争的牺牲与纪念、河中小屋的兄弟情谊以及塞尔维亚人活在当下的分分秒秒。

2017年初,塞尔维亚成为第一个对中国护照免签的欧洲国家,这个东南欧小国由此再次聚集了关注的目光。时间长河流经这里的湖光曲岸,山川深峡仿佛慢了下来,那些恩怨纠葛、金戈铁马,那些史书上的事迹在山水中难以寻觅,弥漫着一种洞悉世事的闲适……如果跟大多数游客一样,只去贝尔格莱德和诺维萨德速游两天,就会错过真正属于这个古老国度的精彩。随着旅行的深入,你会发现原来塞尔维亚是一个大宝藏,只要愿意去探索去挖掘,便能收获秘宝。

走进风景深处


1、乌瓦茨大峡谷

塞尔维亚西南部拥有绝美的自然风光。从贝尔格莱德出发行驶600多公里,虽然“山路十八弯”,最终是美景不负辛劳,一路风光无限。都说是最美的风景在路上,由于不用自己开车,就有了边走边看的好心态,可以说是一趟最享受的“自驾”之旅↓

乌瓦茨(Uvac)峡谷属于喀斯特地貌,千万年的流水冲刷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造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连续15个180度巨大河湾,成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风景。俯瞰乌瓦茨峡谷是非常周折的事情,需要换乘专业越野车才能开到山顶,而且车子开到路的尽头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前行,剩下的距离需要徒步到达。徒步的路上一路都是爬坡,当翻过山头的那一刻,视线顿时豁然开朗,眼前的Uvac峡谷,如同一条巨龙一般盘卧在脚下,数个180度的大转弯在眼前延伸,瞬间成为一道过目不忘的风景↓


Uvac峡谷是全欧洲最著名的观鸟圣地,也被称为濒危鸟类最后的避难所。古人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想这个场景是再合适不过了,大自然的广阔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据说许多国家的地理杂志摄影师,为拍摄珍贵的白头鹰照片,都会千里迢迢来到塞尔维亚捕捉其踪迹。我们非常幸运,爬上山顶不到五分钟,就看到成群的白头鹰飞过来,在头顶上盘旋不到1分钟,就忽闪着瞬间飞走,以至于连镜头都来不及换,匆忙中只捕捉到它们远去的身影,连带我们上山的女汉子-越野车司机都说真好运,这是她第三次在这里见到成群的白头鹰↓

峡谷背面有个小村庄,被我们称为梦想家园,不到十户的人家分散在几个不大的山坡上,清一色的小木屋,只是颜色和造型不同。我们本想在网上预定其中的一间民宿,但一直没能订到,通过租车公司的沟通,才能达成所愿。(见《“慢”游巴尔干—走进传说,路过历史,拥抱童话中的梦》)

2、塔拉国家公园、木头城、萨尔干8号铁路和河中小屋

南部与邻国波黑接壤的兹拉蒂博尔山区,拥有塔拉国家公园、木头城、萨尔干8号铁路,河中小屋等景观。我们是在离开波黑再次进入塞尔维亚时沿着号称世界第二大峡谷的塔拉河谷,进入塔拉国家公园的。虽说论震撼程度不能与Uvac峡谷相提并论,但依旧有属于它的美。这里有欧洲最经典最古老的田园村落,却没有德意法国家熙攘的人群,据司机说这里是亲近大自然、徒步爬山、登高远望的好去处,贝尔格莱德人经常全家一起到这里来度假。只是我们到的时候乌云密布,细雨蒙蒙,能见度不高,不能上观景台观景,只能是坐在车上感受它静谧的美↓

木头城是位于树林密布空气潮湿的兹拉蒂博尔山脉深处的一个小村庄,被塞尔维亚著名导演打造成了电影取景地,这里的木屋大部分都是从塞尔维亚各地收集过来经过改造后投入使用的,甚至街道都是用木头建造,成为了19世纪塞尔维亚传统山村的模样。来这里度假可以租住其中某一栋小木屋,感受最为静谧的夜晚和清晨↓





从木头城出来车行一小段崎岖的山路,就可以看到萨尔干8号铁路的站台了。这条号称是“欧洲最有吸引力的博物馆式旅游铁路”,曾经是前南斯拉夫的主要运输干线,从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杜布罗夫尼克(现克罗地亚南部城市)中最为险峻的路段,资料记载它在萨尔干山上修建,火车需要在3.5公里的直线距离内攀升350多米的高度。由于当时的蒸汽机车还达不到这么大的动力,于是工程师们想出了8字绕行的办法,即在一段距离内让铁轨连续打两个圈,通过8字形的线路边盘山边缓慢攀升,通过几次往复克服了直线上升时不可企及的坡度,这就是萨尔干8号铁路的来历,而且它还是欧洲唯一一条窄轨铁路,目前已然成为观光游览的一个重要体验↓

坐上小火车,慢悠悠地穿行于隧道和山林间,并没有惊人的美,却有着舒适的惬意。经过约40分钟到达终点站,游客在此下车观光拍照,火车头在此调换,停留约20分钟后返程,中途在几个观景点作短暂停留↓



位于塔纳公园里的河中小屋,曾登上《国家地理》杂志,让这座全世界最孤独的小屋名声大噪,小屋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被重建,顽强地屹立到现在,被当地人认为代表着“塞尔维亚精神”,小屋的主人据说就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带领国足历史性地闯入世界杯决赛圈的名帅“米卢”的外甥。如果需要在塔拉公园留宿一晚,建议住在小屋对面的小村庄。(见《“慢”游巴尔干—走进传说,路过历史,拥抱童话中的梦》)


Uvac峡谷和塔拉公园,一个震撼人心,一个宁静自得,只有走进风景深处,风景才会展现她的美。

国之瑰宝的中世纪修道院


隐秘于深山的修道院是塞尔维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都说只有读懂了塞族人的精神象征—兴盛于中世纪并保存至今的修道院,才能读懂今天的塞尔维亚。那些隐于世外的中世纪修道院群,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构造模式和顶级的艺术瑰宝。经历了奥斯曼帝国长达400年的统治和摧残,虔诚的塞尔维亚人用生命保护着修道院和修道院里的圣物,据说至今仍有200多座存世,这次我们将其中最著名的斯图代尼察修道院和马纳西亚修道院列入行程,从中了解到这个国家昔日的血脉和荣光。

1、斯图代尼察修道院:湿壁画与葡萄酒

斯图代尼察修道院(Studenica Monastery)是目前塞尔维亚四处世界遗产之一。它静卧在幽静的深山里,被一圈城墙所包围,如同进入了一座堡垒般。位于中心的圣母教堂,外立面采用了大理石建造,融合了西方的罗马及东方的拜占庭风格,这种东西融合的风格奠定了日后塞尔维亚自己的宗教建筑风格—莫拉瓦风格的基调↓



我们走在修道院中,感觉这里就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非常清净,院内教堂庄严神圣,院外则是碧水青山,只有几个从罗马尼亚过来的祈祷者和观光客↓

教堂内部大量的湿壁画从中世纪时期保留至今,是修道院最有价值的部分。画中人物大多面容枯瘦,反映了基督教诞生之初艰难传教的背景,但是无论是神态还是动作都刻画得非常细腻,据说是用了一些独特的技巧,而这些技巧被意大利画家乔托学习并加以发展,开创了著名的佛罗伦萨画派。只是湿壁画处都贴起了不允许拍照的告示。修道院的建造者,尼曼雅王朝的开创者斯特凡.尼曼雅一时的遗体就葬在教堂里,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他的石棺↓



圣母教堂旁边有一座较小的国王教堂,里面的湿壁画同样令人震撼,其中大部分处于待修补的状态↓

葡萄酒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物品之一,许多修道院都有自酿红酒的传统。斯图代尼察修道院自酿葡萄酒的工艺已经有着八百年的历史,是自成一派的酿酒风格。我们没有机会在修道院的餐厅试尝到,于是走进藏宝室从面带羞涩微笑的少年手中收获了一瓶他们自酿的红葡萄酒↓



2、马纳西亚修道院:坚不可摧的隐忍

马纳西亚修道院(Manasija Monastery)同样隐藏于深山里,真可谓是白云深处好“修道”,相信每一个见过它的人都会被它如同堡垒般的外观折服:它将中世纪修道院的防御工事发挥到了极致。教堂内部拥有大量珍贵的湿壁画,同样是不允许拍照↓

可以说这里就是塞尔维亚中世纪修道院的顶峰之作,首先它将莫拉瓦风格完美地继承在处于修道院中心位置的圣三一教堂上面,其次是建造了最坚固的防御体系,这从侧面反映了塞尔维亚人在当时面临的巨大威胁。因为在宗教地位非常高的中世纪时期,修道院不仅仅是一个修道和祈祷的场所,那时候最顶尖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人才很多都是修道院的修士,他们在这里进修和研发科技,修道院同时也是一个学术中心。然而塞尔维亚在中世纪的鼎盛之后就迎来了衰落和侵略,为了保护宗教信仰,也为了保护学术人才和大量贵重物品,修道院才建造完整的防御体系↓




国内网上关于这些修道院的资料不多,知道的人也少,相比欧洲那些大受游客青睐的修道院显得“高冷”许多。在贝尔格莱德国家博物馆里恰巧看到对这两个修道院的详细介绍,可想而知它们在塞尔维亚的历史地位之高。这些坐落在深山中的修道院,曾经在土耳其的压迫时代,称为塞尔维亚人文化的炉膛,里面包含的不光只是信仰的荣光,甚至还能嗅到血缘、领土、种族的有关隐喻↓



行走在城市间

1、贝尔格莱德:硝烟散尽玫瑰静开看惯了意大利繁盛的美,突然就来到贝尔格莱德,心里落差还是有的。在从机场到市中心老城的一路上,虽然是午夜,但窗外的景色在不是那么璀璨的灯光下还是清晰可见的,它的街道不如巴黎罗马般优雅古典,甚至作为东欧的一线城市,这里没有几个豪华酒店和大的商场,开始让我有放弃徒步阅城的欲望。事实上接下来在贝尔格莱德的三天里,哪怕是在烈日下持续的暴走中,我慢慢有点喜欢上这个“贫穷而性感”的城市。
作为前南斯拉夫的首都,经历过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最近的是20年前北约悍然空袭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20余人受伤,举世震惊。在那场战争中,这片土地遭受了长达78天的空袭蹂躏。时至今日走在路上,仍然随处可见战争留下的伤痕。北约空袭遗迹↓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虽然只剩下一块碑,但历史一直被铭记着。遗址的存在除了提醒大家战争的冰冷,也昭示了当年美帝军事的发达。弱国无外交,一厢情愿的和平永远只是镜花水月↓
山东高速正在原址上兴建中塞文化交流中心↓
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由旧博物馆、花房(铁托墓)和5月25日博物馆三部分组成↓
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老爷子听说我们来自中国,专门让我们到显示屏旁边等他,说是有东西给我们看↓

记忆中小时候在电视里看到的团体操↓
塞尔维亚国会大厦,是贝尔格莱德最气派的建筑之一,目前仍然是国会的办公场所。我们去的时候,门口摆满了标语和在战争中死去的部分人员照片,用以抗议近期美国对塞的相关政策↓



贝尔格莱德处于多瑙河和萨瓦河的交汇处,以萨瓦河为界,北部为奥匈帝国辖区,南部为奥斯曼帝国控制区,于是决定了贝尔格莱德的战略要塞地位。早在东罗马帝国时期,这座城市就是君士坦丁大帝选取的连接东西罗马的中转驿站,可以说,贝尔格莱德就是巴尔干半岛的心脏。难以想象的是,在15世纪至今的500多年时间里,贝尔格莱德被摧毁又重建了44次,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贝尔格莱德几乎看不到伊斯兰文明的痕迹,因为一战期间几乎整个城市都被摧毁,现在的主城区都是一战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以及南斯拉夫王国时期,依照欧洲城市的样子重建的,也正因为如此,古旧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依然是这座城市最靓丽的风景之一。↓



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斑驳的楼房,城市正在进行更新改造,也许由于经济的不景气,感觉变化很小↓


共和国广场也正在修整↓


广场后面则是刚装修好才对外开放的国家博物馆,据说装修了好几年,我们正好赶上可以进去参观↓


如果想看看19世纪的贝尔格莱德是什么样子,就到离共和广场不远的斯卡达利亚步行街去看看,整条街完全保持了19世纪后半叶的样子,充满波西米亚风情,路面由鹅卵石铺就,两边大都是传统的塞尔维亚餐厅↓


米哈伊洛大公大街则是比较现代的步行商业街,它连接卡莱美格丹城堡和共和广场,街道两旁有不少建于19世纪的代表性建筑,整条街道洋溢着过去的优雅和现代的迷人的氛围↓



贝尔格莱德的全城亮点几乎都浓缩在这面画架上↓


卡莱美格丹城堡,据资料显示是最早罗马时期的要塞。最外一圈城墙就是城市的外墙。战争使城墙不断被摧毁、不断被重建,显得有些凌乱。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卡莱美格丹就是贝尔格莱德的根基。如今,城堡就像一个大型的休闲公园,是本地人喜爱的场所。日落时分,面向多瑙河的城墙边坐满了本地人和游客一同享受这个舒适而又美好的时刻↓

贝城分为新旧城区,旧城区保留着历史人文,新城区则是一派欣欣向荣,华为标志清晰可见↓

2、泽蒙:夕阳老去,更增美丽

泽蒙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因此也有自己的市中心和老城区,但现在是作为贝尔格莱德的一个老城区而存在,一般被称为小镇。巴洛克式的古典小镇位于多瑙河边,建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夏尔朵什塔是小镇最高最显眼的建筑,风格同贝尔格莱德老城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沿着塔里面无比狭窄的楼梯转圈圈,终于登上塔顶,放眼四周,视野开阔,沿多瑙河畔,清一色的红屋顶尽收眼底,间或有几座巴洛克式的教堂尖塔,眼前的泽蒙小镇沉睡在多瑙河的臂弯里,回廊的墙体上刻满情侣们的甜言蜜语↓


说泽蒙是贝尔格莱德最有情调的一个区一点都不过分,这里留下了很多旧时颓败的平房,停满车的小街巷让人联想起北京皇城根下的小胡同↓

小镇不大,很多游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意间走进的蔬果市集,里面的东西超级便宜,在这里实现“车厘子自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买来供炫耀的车厘子因为太酸而无福消受,最后也留给了路人↓


这里是贝尔格莱德时钟走得最慢的地方,除去偶尔出现的几个拍照打卡的游人,剩下的要么信步闲游,要么坐在露天咖啡座消磨时光,大家仿佛都有用不完的时间,一切都在这里慢下来。而我们为了躲避中午晒化人的阳光和闷热的天气,也坐进街角的咖啡馆,在舒适的冷气中看窗外烈日下的人来人往,顿时觉得这才是打开泽蒙的最佳方式↓


静坐多瑙河河边看天鹅起舞。如果要评选贝尔格莱德的魅力时刻,泽蒙的午后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3、尼什:凝固的回忆

塞尔维亚南部城市尼什是巴尔干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历史上巴尔干半岛交通要道以及连接欧洲与中东地区交通走廊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的尼什,是一个安静的、没有太多游客纷扰的小城,然而游走其中,便会发现这里的许多古迹都是不同时代留下的战争伤痕。

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尼什城堡,据说是巴尔干半岛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要塞之一,现在这里是个免费开放的公园,历史上的多次破坏与重建在公园里留下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各式遗迹。↓



红十字纳粹集中营,是德国纳粹占领期间的难民营之一。↓


头骨塔(又名“骷髅塔”)建于1809年,是用反抗奥斯曼帝国失败后被砍下的塞尔维亚战俘的头颅修建的,如今成为抵御侵略、为自由而斗争的象征。为了保护这古迹,于是修建了一座教堂,将骷髅塔保护在其中。↓



4、诺维萨德:蓝天、尖顶与音符

诺维萨德是塞尔维亚的第二大城市,青春与古典并存,入选孤独星球2019年世界十大最佳旅行城市,并列第三。被誉为“新花园”的诺维萨德绝非浪得虚名,因这里是欧洲最大、全球五大音乐节之一的“EXIT音乐节”举办地而备受瞩目。今年是在7月4-7日举行,我们到达时音乐会刚刚结束,但整个城市还沉浸在音乐节的热闹气氛中↓


塞尔维亚国家大剧院外的音乐节宣传广告↓

诺维萨德市政厅对面的音乐节文宣↓

相对于贝尔格莱德的沉静和典雅,诺维萨德显得青春而靓丽。自由广场上醒目的地标性建筑是玛丽大教堂,在城市的多个街道都能看到,在不大的城市里,以教堂为参照物是不会迷路的↓




在所住民宿的露台上可以很近的看到教堂的尖顶

远在多瑙河对岸的彼得罗瓦拉丁城堡上也能看到远处的教堂尖顶↓


清晨的诺维萨德,建筑物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温暖而舒适↓


位于诺维萨德的彼得罗瓦拉丁城堡是欧洲第二大要塞,建在多瑙河边的山上,与诺维萨德老城区隔河相望,由于地理位置险要,被称为“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其最大的噱头莫过于是由犯人修建完成的↓


都说没来过这里就不能说来过诺维萨德,城堡上可以俯瞰整个诺维萨德城市。这里作为历史文化古迹和城市休闲场所开放给市民,多瑙河河水从堡垒下流过,吹着风坐在其中任意一处,静数岁月变迁。城堡上有一些画廊和艺术工作室,这里还是EXIT音乐节的举办地点↓

堡垒上的钟塔指针很特别,长短针互换,据说是为了让多瑙河上航行的人能够在远处清晰地看见时间,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有快慢之分,从而更好地掌握航速↓

1999年,诺维萨德横跨多瑙河的三座大桥全被北约空军炸毁,图中的瓦拉丁桥是后来建好连接主城区和彼得罗瓦拉丁城堡的新式大桥↓

5、苏博蒂察:多元文化绘就的缤纷小城

苏博蒂察位于塞尔维亚最北端,与匈牙利接壤,建筑风格更体现奥匈帝国分离主义与新艺术运动等风格的影响,与欧洲传统的建筑风格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匈牙利特有的浪漫气息浓郁,细节装饰精致,色彩的应用也更加大胆创新,前卫,这些百年建筑是对苏博蒂察多元文化最好的诠释。(见《“慢”游巴尔干—走进传说,路过历史,拥抱童话中的梦》)。这本在市政厅的游客中心中陈列的宣传册上,集中了城里几乎所有的著名建筑↓


城市街道也十分漂亮,色彩丰富而精致,同时又有着浓浓的时光沉淀的味道,氛围温馨而恬静↓


与很多欧洲城市不同的是,位于苏博蒂察中心的建筑并不是教堂,而是市政厅,其内部风格鲜明,颜色艳丽↓


还可以登上市政厅的观景台,俯瞰小城彩色的屋顶和各个地标建筑以及周边的美丽风光↓


市政厅大楼前著名的蓝色喷泉↓


世人瞩目下的优雅慢时光


回溯几个世纪的兴衰史,塞尔维亚曾多次成为欧洲甚至世界重大事件的焦点,几乎每一次都与战争有关,巴尔干半岛被人们称为“欧洲的火药桶”,而塞尔维亚占据巴尔干半岛的中心位置,被认为处在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十字路口,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次的战争洗礼在这个国家留下了许多伤痕,也给它带来了多元的文化。

贝尔格莱德在1999年半个城市被夷为平地,今天的它却获得了欧洲“最佳夜生活城市”的称号,它确实不惊艳,但是蛮可爱的。在这里旅行就像是过日子,睡到自然醒,然后像当地人一样可以去面包店喝杯咖啡吃个餐包,也可以去到咖啡馆就着眼前的美景来一份丰盛的早餐,还也可以等到本地人的口碑老店开门后进去慢慢叹一顿多年不变的味道,然后再开始这一天的行走。甚至可以在市场买了好看的民族特色的桌布,嫌弃它占背包的位置,回去民宿放下(住在老城区的重要性,方便来回进出)后再去博物馆。在河边餐厅吃饭,不同于老城区里的本地菜,这里是美味又时尚的西式美食,看着太阳慢慢躲进多瑙河,然后河边散步,吹着微风,养眼的俊男靓女从你身边走过。回去的路上顺便逛逛超市,买点水果零食,睡前聊聊天、扯扯闲,《美好生活》的现实版,有一种“生活就该如此”的感叹,一片平和,而不是战争和歧视。一趟旅程,用当地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当地的生活,没想到在“贫穷而性感的城市”收获的却是丰盈和满足。





真正体会到夜生活丰富自在的是在布满战争遗迹、少游人打扰的尼什↓

对于口腔内还余留意大利冰激凌味道的我们来说,这里标榜的意大利冰激凌简直就弱爆了↓

被评为此行最佳街边小吃的咸味玉米粒↓

诺维萨德及其周边地区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属于塞尔维亚,却也从未能幸免于战火。如今的诺维萨德如凤凰涅槃一般缓缓复苏重生,士兵们从堡垒撤离,艺术家们成为这里新的主人,每年盛夏,全球五大音乐节之一的EXIT音乐节将年轻与活力释放得淋漓尽致。在老城区饱览了人文景观之余,学着诗意地消磨时光:在自由广场火车咖啡吧喝杯咖啡,与当地人聊聊天,夕阳西下时分,从老城区散步到彼德罗瓦拉丁堡垒,路边顺便一幢不起眼的建筑就有上百年,堡垒钟楼上相反的时针和分针仿佛在告诉我们,放慢脚步,时间并不重要。



苏博蒂察是彩色的,除了市政厅、犹太人教堂、现代艺术馆这些有着迷人马卡龙色调的建筑外(见《“慢”游巴尔干—走进传说,路过历史,拥抱童话中的梦》),城市处处透露出轻松、活泼、休闲、优雅的城市风貌↓




结语:塞尔维亚的历史是沉重的,这个国家的韵味是浓烈的—我们此行体味了这里阳光炙热的夏天,据说这里的冬天是大雪封山的严冬;这里的食物粗犷,这里的美酒醇厚,这里的人们质朴而率性。塞尔维亚在欧洲显得有些高冷,旅行起来也并不是那么方便,但就是如此,也使这个国家多了几分静谧与神秘,遍布全国的修道院更使这个多瑙河畔的国家少了许多尘世的气息。塞尔维亚这个真正经历过风云变幻的国家,如今是心态开放处世不惊,回望过去拥抱未来。城市秩序、体面,透露着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没落贵族的尊严感。


寻找战争与和平的意义——“慢”游之波黑


克罗地亚蓝宝石般壮美的海滩、瑞士崎岖险峻的山峰、科罗拉多幽深的峡谷、威尼斯优雅的宫殿、希腊历史悠久的小镇,将所有这些融合再加上宜人的地中海气候,都浓缩到一个小国之上……这便是黑山。

——《孤独星球》“2016年十个最佳旅游目的地”榜单


黑山,于2006年公投脱离南联盟独立,成为欧洲最新的独立国家。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小国与意大利隔海相望,是一个风景独特的欧洲版图上最神秘的国度。这里的居民实际上全是塞尔维亚人,因政治因素独立后改称黑山人。但文化习俗全部与塞尔维亚无异,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拥有塞尔维亚所没有的亚得里亚海最美的海岸线和海水资源了。



沉默的崎岖:峭壁上的修道院与民族的圣山



途径10多公里的羊肠小道后,我们到达了17世纪建成的奥斯特洛修道院。与国内诸多陡峭岩壁之上的悬空寺相类似,它坐落在几乎垂直的绝壁上,好像镶嵌在山里面,与山体融为一体,被称为“天空中最美的那座城”,是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朝拜地之一。修道院分为上修道院和下修道院两个部分,如果想到上修道院则必须换乘小型车才能抵达。我们的小车自然是可以开上山的,盘山路又陡又窄,是此行最险要的一段路↓


修道院内肃穆安静,教徒一路排着队去朝拜,我们到的时候正好有宗教活动↓


黑色山峦中间的河谷风景很特别,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修道院保留了大量的精美壁画,同时还保存着东正教的一位教主,也是这座修道院的建造者,圣人奥斯特洛的圣体和遗物,供世人参观↓

洛夫琴山(Lovcen)是黑山之巅,是黑山民族的圣山,也是黑山的历史中心,这个国家就是以这座山来命名的。黑山民族英雄和哲学家佩塔尔.佩特罗维奇.涅戈什的陵墓就在这山峰之上,这里还是当地著名的徒步观光目的地,爬上山顶可远眺首都波德戈里察↓

从停车场往上走,通过一条长长的通道,才能上到山顶平台↓

这里建有黑山人民最爱戴的精神领袖Njegro王子的纪念馆,这位王子在美丽的亚得里亚海畔确立了黑山民族的主权国家地位,也就是这种坚毅的精神让这个国家一直存在至今↓


黑山与塞尔维亚是同宗同源,历史上大部分时候也是作为统一的主体存在的。黑山独立之前,会称自己是“塞尔维亚人”,而“黑色的山脉”这个昵称,也从来都不是一个行政称谓。甚至在离我们很近的2003年,南斯拉夫已濒临解体,仅存了塞、黑两个国家,黑山人民进行独立公投,也有95%的投票率支持两国的联盟。但在2006年,由于北约的干预,黑山就独立问题再次进行公投,则有55.5%的支持率,使得黑山脱离联盟,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自此以后,塞尔维亚失去了出海口,成为偏居一隅的内陆国家,而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最后一根纽带,也就此断裂。现在,黑山北部山区尽管穷困、落魄,但靠着南部亚得里亚海岸线的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程度已经超过塞尔维亚,甚至雇佣了大量的塞尔维亚人作廉价劳动力,曾经的“老大哥”可谓心情非常复杂了。

在这里可以看到黑山共和国里的群山,也能看到蓝色的科托尔湾全景,紧靠海岸线的群山巍峨秀丽,树木茂盛,密密麻麻的树叶覆盖住大片的群山,颜色深得像黑色,15世纪的威尼斯人因此把这片土地命名为“黑色的山”,即今天黑山之名的起源。来黑山怎能不上“黑山”呢?目睹黑色的山峰与白色的云彩形成的强烈反差,天空更蓝更通透,与错综复杂的盘山公路、红色的房子一起装饰着洛夫琴山↓


不知道这些石头堆有什么意思,感觉同藏区的玛尼堆有点相似↓


奥斯特洛修道院和洛夫琴山王子纪念馆,是两座高山上的圣地,都是要经过山路十八湾才可以到达。在此之前,从未想过这里与欧洲其他地方的景色如此不同,这大概就是世界的奇妙所在,惊喜总是在不经意之间。


一半海水一半古城:斯蒂芬小岛、布德瓦古城、科托尔湾和古城、佩拉斯特小镇


据说是由于亚得里亚海的包围与冰河运动的结果,造就了黑山长达300公里的海岸线。用“背靠崎岖山脉,面朝阳光海岸”来形容黑山的滨海地区最为贴切,山路弯曲险峻,房屋依山而建,陡峭高耸的山壁与辽阔湛蓝的大海相连,阳光照射在海面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用时髦的话来形容就是山峦与大海的浪漫邂逅。我们沿着亚得里亚海的海岸线一路向西,开启了看海听风,骄阳晒“nong”的海滨度假模式↓


从首都波德戈尼察驱车前往亚得里亚海岸,翻越崇山峻岭,坐在行驶的车内,从高处向下眺望亚得里亚海的那一刻,实在是此生难忘。黑山南部有着狭长的海岸线,而海岸线不远处背靠着绵延的山脉,导致黑山沿海区域的文化与内陆区域相隔绝,自成一体,在15-16世纪威尼斯王国兴起时,即为威尼斯所控制,此后又被奥匈帝国控制,布德瓦和科托尔古城的建筑风格都近似意大利小城,与贝尔格莱德的欧式风情,和萨拉热窝的伊斯兰特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若是没有安缦的出手,想必斯蒂芬小岛(SvetiStefan)将继续鲜为人知。被亚得里亚海包围着的斯蒂芬岛相传是当年海盗们的根据地和大本营,现在整个岛屿都被安缦划归旗下,打造成为度假天堂,一岛一酒店,这样也因此成就了“安缦之美舍我其谁”的美誉。据说在60年代,就是这座小岛引得绝代佳人玛丽莲梦露从洛杉矶出发,飞跃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蒂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风尘仆仆特意来度假小住。在海边俯瞰斯蒂芬岛,是在明信片里常见的经典↓


除非是在岛上住宿的客人,其他游客则禁止进入。对眼前暂时无法触及到的景致最好的办法就是拍照珍藏↓

海滨古城布德瓦是画家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这里有一条狭长的海滩,停泊着大小游艇。我们就住在海边,出门就沿着海边散步,看着出海打回的鱼儿,惬意走向古城,这里的风景、街道、建筑都透露着浓浓的意大利风情↓




就是这窗外一瞥,引得我们迫不及待地冲出酒店,奔向海边↓

据说布德瓦古城是亚得里亚海海岸边最古老的定居点↓




布德瓦和意大利之间隔着亚得里亚海,这里曾经被威尼斯人占领,城墙外就是大海。这些城墙曾抵御了奥斯曼帝国的攻击,但最终却没能挡住奥地利帝国和法兰西帝国。小城风光与厚重历史交相辉映↓




现在城墙上有观景平台、图书馆还有最美的餐厅↓



在这里看海吹风,挥霍了夕阳下海前的片刻时光↓



布德瓦古城比较商业化,城内外有一些咖啡店和bar,有安静也有喧嚣↓


我们在古城墙外找了一处海滩,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看着夕阳慢慢沉入海水...


布德瓦海滩介于斯蒂芬岛和布德瓦古城之间,有着黑山为数不多的沙滩,是晒太阳的好地方,人头涌动的海滩边可以看到古老的城墙↓


放眼整个海滩,我们是穿得最多的,心里顿生占了大便宜的忐忑↓


科托尔是位于科托尔湾深处的一个海岸城市,因科托尔湾的自然美景和科托尔古城的历史景观而成为黑山最有名的旅游胜地。连绵的洛夫琴山包围着一湾湛蓝的海水,外加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古城与清一色的红色屋顶↓

延绵的亚得里亚海岸线在这里打了一个褶,形成了科托尔湾,这里山高海远,是地中海唯一的峡湾,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优良的港口,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洲许多城市来说,俯瞰是观赏的最佳角度。太阳落在了远山的后面,天空中出现了好看的光霞,倒映在平静的海湾中,这个世界变成了一片迷人的粉红色。站在山顶,将360°全景大美风光全部收藏于心↓

此刻不禁替科托尔湾感叹: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夜幕降临后的科托尔湾,小城十分安静,建筑及街巷亮起了灯光,古城、峡湾、教堂钟楼、远方的山及天空↓

科托尔古城位于科托尔峡湾的末端,整个古城被城墙环绕,城墙外是护城河,护城河的尽头是一座高高的石头山,山顶耸立着一座古城堡↓


科托尔古城背靠圣约翰山建造了蜿蜒的城墙,被我们戏称为“东欧古长城”,修建在几乎垂直的峭壁上,比八达岭长城要难爬很多,有点类似箭扣野长城,好多地方要手足并用,但登高后可俯瞰科托尔海湾和古城,近处是高高低低的红房顶,远处是碧蓝幽静的大海,景色超然↓



科托尔古城比布德瓦古城大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小众,时间似乎并没有在这里留下印记,城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来的旧建筑,改造成旅馆、餐厅和超市,基本没有破坏古城的原貌。有罗马式建筑也有威尼斯式建筑,相互融合,所以视觉上还是相当不错的。古城风貌虽基本保持但原有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彻底改变↓



城墙和大门是第一眼就看到的遗迹,城门的钟楼相当显眼,据说古城曾闹过鼠疫,所以有很多猫咪,古城里也就有很多猫咪类型的店铺↓


科托尔是一个东正教会和天主教会并存的地方,这两个教派最大的教堂正好位于古城一南一北两侧,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圣母教堂↓

圣尼古拉斯东正教教堂↓


武器广场是古城内最热闹的地方,它的周围都是餐馆、店铺和咖啡馆。古城的布局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城镇的特点,即整座城市由若干广场构成,每个广场四周环绕着建筑物,广场之间由街或巷连接。这在无公共交通的时代较好地解决了市民活动空间的问题,广场既是休闲场所又是贸易集市,甚至还有教堂和学校,普通市民无须远走就能解决日常生活所需,难怪科托尔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广场上临时搭建的露天舞台上上演着民族歌舞↓

夜幕降临,古城里需要排队的披萨店。与其他店琳琅满目的出品相比,店主人颇有自信且牛气地只出售一种口味的披萨↓

亚得里亚海最受外国游客欢迎的游轮从克罗地亚一路沿海南下,下午便是游轮靠岸的时间,船上的游客瞬间就能把整个古城挤得满满当当的,这时便是古城最热闹的时候。而清晨的古城是属于古城居民的↓

由于所住民宿就位于古城墙边上,因此可以和这里的居民一样享受清晨海湾的宁静↓




佩拉斯特小镇距离科托尔古城10来公里,沿着海边狭长分布,朴实安静,让人舒服。古老的石墙,耸立的钟塔,还有茂盛的紫藤花,构成一幅幅天然的风景画↓




小镇对着的海中间有2座袖珍小岛,其中之一为圣母岛,是一个依靠垒石和沉船残骸堆积而成的人造岛。岛上有一座圣母院,里面的壁画据说无比珍贵,成为必去的朝圣地。另外一座较小的自然岛屿是圣乔治岛,如今是私人领地。两岛的出镜率非常的高,来这里的一大项目就是坐船游览小镇在峡湾中的这两个小岛↓


这两座小岛如同两枚小小的“棋子”漂浮在海上,每当海面泛起微波涟漪,映衬得远处的群山雄伟万分↓

最著名的餐厅之一Conte,桌边就是碧蓝的海水,没有比这更美的场景。黑山是旅游国家,所有的旅游配套都是尽善尽美,不乏这样的地方,原本以为这里的酒店和餐饮消费都会非常的高,但后来想想还是比较便宜的↓

巴尔干半岛西岸的深处,位于欧洲大陆最南部的峡湾里,藏着世人还不熟知的美丽,如果可以,愿在此停留整个夏天。


打卡童年记忆:低调的首都和中国人民的记忆桥

相较于山海浓烈的海边小城,作为一国之都的波德戈尼察反倒显得低调的很。小巧安静的她,拥有多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反映了这座城市和黑山的国家历史。这里文化机构众多,拥有黑山国家剧院、博物馆和美术馆,其中黑山国家剧院为该国最知名的剧院↓

走在首都的大街上,人少车少店铺少,满眼都是各种广告↓


城区实在是太小,也没什么特别的景点,这一老一新两座桥竟然是必游景点↓


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虽不是古迹,但仍然值得一看,外观宏伟而简洁,转角处有大理石的浮雕,最具特色的是其内部金碧辉煌的壁画↓


从塞尔维亚驱车到达黑山,一路上都是盘山公路,过边境时也只是等了一段不长的时间。到达曾风靡我国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故事发生地和拍摄地—塔拉河谷大桥时开始下起了小雨,我们举着伞走在这座大桥边,桥下可以看见水流汹涌的塔拉河,桥上看是云雾缭绕,环望四周,还可以看见青山和躲在青山下的小小村庄。青山、绿水、白云、大桥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耳边仿佛回荡着电影的主题曲,亲临实景颇有感慨。据记载这座桥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1980年,大桥所在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结 语:相比西葡所在的伊比亚半岛,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南欧的另一大半岛巴尔干半岛略显神秘。黑山由于与克罗地亚的自然人文景观接近,凭借蓝到无以复加的海天一色和近年来曝光率颇高的中世纪古城,紧跟着克罗地亚的脚步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的黑山之旅虽说不上完整,但也去了未经雕琢的天然国家公园、历经沧桑的中世纪古城,惊喜邂逅拥有童话般美丽风景且舒适惬意的度假胜地。带着对布德瓦老城、科托尔海湾和佩拉斯特渔村最美好的记忆,离开美丽的亚得里亚海,继续巴尔干半岛波塞黑的下一站,深入波黑的山城。


寻找战争与和平的意义——“慢”游之波黑


波黑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亚,也许没听过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小国家,但如果告诉你它的首都是萨拉热窝,那你就一定是知道的。它是继塞尔维亚之后,对中国实现全面免签的第二个欧洲国家,曾位列《孤独星球》“十大全球物有所值旅行地TOP1"。

早上从黑山科托尔古城出发,一个小时后进入波黑疆域。入境时见到一块牌子标示“欢迎进入塞族共和国”。从出发前恶补的前南斯拉夫历史中了解,目前波黑政治局势复杂:多民族,多信仰混居于此,1995年结束的波黑内战,由联合国协助调停,双方签署《代顿协定》,将波黑国土分为塞族共和国和穆克联邦,萨拉热窝位于两地交界之处。波黑是此行最靠近前南斯拉夫历史的国家,萨拉热窝,一战的导火索、二战的瓦尔特、波黑内战的围城战,战争似乎从未远离过这里。波黑之所以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又被称作是欧洲的耶路撒冷,除了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同样还是因为塞族、克族、穆族三个民族区域交叉混居,民族宗教复杂,信仰习俗文化不同加剧了相互之间的敌对,同时世界各个大国各种势力将这里作为暗中角力的战场。波黑的国旗,三角形代表国土形状也代表国内的三个种族↓


游走于曾经的战场

1、萨拉热窝:深切的悲伤终将平静

经过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建设,萨拉热窝在南斯拉夫时期之前已经是巴尔干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世界上第一座拥有电气照明设备的清真寺、欧洲第一条运营的有轨电车都是在这里。第一次知道萨拉热窝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一曲“啊,朋友再见”还能哼唱出几句,第二次温习是历史课上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第三次复习是1993年的内战,第四次重温是郑秀文演唱的歌曲《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萨拉热窝,虽然从未到达,却似有几分熟悉,所以在这次的波塞黑行程中,对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这座城市多了几分期待:瓦尔特拼死保卫的萨拉热窝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午时分到达位于老城边的民宿。惊艳于“波波”风十足的房间,以至于赖在房间“葛优躺”(《“慢”游巴尔干——走进传说,路过历史,拥抱童话中的梦》),但最终还是在肚子发出的咕咕声的催促下,去到司机推荐的烤肉店。这里出品的特殊食物evapi,是馕饼夹烤牛肉或烤肠,配上洋葱粒和酱,一口下去都是肉,满满的幸福感。虽然老城里有无数的烤肉店,据说这家在当地人口中评价很高,配方正宗,烤肉非常入味。在店里还遇到在中国呆了很多年的一家子,操着一口流利的颇地道的普通话,同我们聊起在中国吃到的美食↓


吃饱喝足后顶着烈日冲入老城,还好老城范围不大,从西走到东,旧居民楼外墙上的子弹孔历历在目,随处可见的涂鸦仿佛与略显破败的战后城市很搭配,然而不远处的摩登商场又给人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

再从东走到西,在人群中猛然看到电影场景的取景地,激动无比,曾以为瓦尔特用机枪扫射德国党卫军的钟楼特别高,离特务约瓦尔特见面的清真寺特别远,原来也不过这般高这般近↓


影片中美丽的萨拉热窝和这部电影一起深深印入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据说,当地人对于远在东亚的中国人居然知道这部影片而感到非常吃惊,对国人的好感也顿时上升。

个人认为,萨拉热窝是目前巴尔干出游性价比颇高,也是最多元化的一个城市。在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二百多年后,奥匈帝国又统治了波黑一百多年,在这里可以体会到至少三种不同的文化:漫步街头,能同时看到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甚至犹太人教堂在不到500米的范围内出现,在一条街的两头可分别看到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建筑和奥匈帝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萨拉热窝是一个适合漫步的城市,如今和平的景象和战争的记忆相对应,相信这里的人们更愿意珍惜和平美好,各个国家的游人都在这里寻找自己记忆中的历史。这座城市历经战火纷飞,正重新散发光芒,走在凤凰涅槃的路上↓

萨拉热窝曾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欧洲的第一辆“有轨电车”就是于1885年在这里率先启用的。行走在街头,色彩斑斓的有轨电车在城市里面穿行而过,与灰色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装点着这个古老的城市↓


叮叮当当的铃声不时响起,视线跟随着电车的移动,将我们带回百年前的萨拉热窝,见证这座颇有传奇色彩的城市过往↓




沿着费尔哈特Ferhadija大街向西漫步,恍惚间以为来到了维也纳或布达佩斯,小小的城市,容纳了众多不同风格的建筑↓



永恒之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萨拉热窝解放者的纪念碑,50多年一直在燃烧↓

萨拉热窝电影节是欧洲最大的电影节之一,每年11月的萨拉热窝爵士节也是巴尔干最著名的爵士音乐节(图片来自网络)↓

萨拉热窝老城里的巴扎是和老城一系列著名景点无缝对接的,沿着费尔哈特大街一路走就能把主要景点逛完(自绘简图)↓

1、街心小花园,长城大酒店的招牌夺人眼目↓

2、西奥多诞生大教堂,这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塞尔维亚东正教堂之一,被称为“新东正教堂”↓

3、耶稣圣心大教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这个城市的标志↓

教堂门前一块内战时的弹坑,被人用红色的颜料填色后颇像一朵血色玫瑰,被称为萨拉热窝玫瑰,以此来纪念25年前的残酷内战↓

往前走可以看到这条"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的分界线——萨拉热窝,文化交汇的地方,作为文明相遇的十字路口见证文明的相遇↓

本质上萨拉热窝是一个连接东西方的城市。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恰好是这两种文化影响明显相遇的地方,似乎只需要一步就可以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当我们站在这条线的西面,会看到费尔哈特大街上奥匈帝国时期的西方建筑群↓

如果转向东面,那么这一侧有清真寺、香料店、银器店,有着明显东方的外观,是老巴扎开始的地方↓

4、犹太人教堂↓


米利亚茨河南岸的阿克纳卡会堂,是欧洲第三,萨拉热窝唯一的犹太人教会仍然活跃的教堂↓

5、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6世纪,是波黑最大的历史清真寺,巴尔干最具奥斯曼特色的建筑之一,同时也是目前波黑穆斯林教会的主会堂。外观并不华丽,内部同样简约,只能在非祈祷时间参观,且不能拍照。这里是前面提到过的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电气照明的清真寺,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最重要的拍摄地↓



院子外面是热闹的巴扎,院子里却安静的连风吹树叶沙沙响,大理石喷泉的水流淌都能听得见。不时有信徒虔诚地祷告,低头呢喃。可惜一道2米厚的院墙,能隔开世俗和纷扰,却挡不住大炮和炸药,在波黑战争期间,这里是轰炸的主要目标。据说院子西面的高大钟楼,从1697年开始为信徒们测算每天的祷告时间,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保持月历时间的钟,根据这个系统,新的一天开始于日落↓


6、老巴扎。市场里面是眼花缭乱的土耳其特色纪念品及特别的土耳其咖啡,一度让我觉得再次来到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看来,这里受土耳其时期的影响颇深↓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的铜匠街相信看过的人都记忆深刻,现在是老城里最重要的一条商业街,那句著名的接头暗语“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就出现在街上的钟表店里↓


老城区的步行街是萨拉热窝游客的热门聚集地,初到的那天白天这里游人如织,于是我选择在第二天清晨出门再次来到这里。由于这里是座山城,早晚温差大,一日内天气多变。清晨的老街,店铺三三两两地陆续开张了,时光轮转,带走了一代代勤勉的匠人,留下了一辈辈传承的匠心。鹅卵石铺就的老街,被水冲刷的一尘不染,几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眼前是最古老的巴斯卡亚清真寺,广场上时有鸽子在觅食↓



建于1891年、造型独特的塞比利喷泉(Sebilj)位于老城区中央,是萨拉热窝的一个代表性地标↓


清晨的贝格清真寺自带舞台效果↓

7、市政厅。建成于1896年,是奥匈帝国占领时期最奢华的建筑。二战后,市政厅变成了波黑国立图书馆,据记载在波黑战争中也难逃厄运,1992年8月的大轰炸,大火从内部点燃,近90%的馆藏图书毁于一旦。虽然大楼从1996年开始重建,但波斯尼亚文库的毁坏却是无法弥补的,在2014年之后重新开放。站在新修后的市政厅里,原样保持的精致拱形窗户,锯齿形屋顶和观光阳台,无不显示昔日帝国的荣光↓

市政厅里面正在展出的是波黑历史展↓


室内细节处尽显摩尔风格的华丽,虽然少了一点历史感,但我觉得这里毫无疑问是萨拉热窝最美的建筑↓

东西贯穿市中心的米里亚茨河,波澜不惊,见证了兴衰,听闻了炮火,最终汇入西部的波斯尼亚河。河面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桥,连接起米里亚茨河的南北两岸↓

8、帝王清真寺。位于市政厅对面,米利亚茨河南岸,据说是萨拉热窝乃至整个波黑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早在1462年,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麦哈麦德二世征服萨拉热窝之后不久就下令修建,在随后的500多年间,也是几经战火毁坏,数次重建↓

9、拉丁桥。一座很不起眼的建于16世纪的小桥,一点都不像是著名景点,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费南迪大公就在此桥的北端遇刺,从而点燃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青山环绕,江河奔流,曾经的神秘城市如今散发着现代气息,没有了瓦尔特的萨拉热窝,没有了枪林弹雨的萨拉热窝,和平成了城市最新的名片↓



10、黄堡。逛完老城区,在黄昏时分沿河东的山坡上到山顶的黄堡,此地是俯瞰全城的最佳地点。在去黄堡的坡路上,沿途可见大片的墓地就建在居民区旁边的空地上,战争已经过去20多年,但从那一座座纯白的墓碑不难看出,它带来的伤痛并未走远↓

日暮时分,在黄堡上俯瞰全城,小城有种袅绕的美,在半山腰听到穆斯林的吟唱声和准点的钟声,整个人整座城仿佛都安静下来,只听到那一句台词“看这座城市,这就是瓦尔特”↓

在黄堡上求婚,也许是萨拉热窝人的风俗吧。风景背后都是故事,这城市可爱这里的人们更可爱,“优雅、热情、乐观、温暖”是想赋予他们的↓

11、马尔卡莱菜市场。早上在城内闲逛时看到这个农贸市场,被里面的色彩所吸引,后来才知道是马尔卡莱菜市场。据说是1994年塞族军队炮击这菜市场,造成无辜平民的死伤,引发了北约的干预,展开了对塞族的全面空袭,从而结束了这场战争↓


喜欢辣椒的妹子垂涎市场里的各种辣椒↓

我们到访的时候土耳其国王正好在萨拉热窝国事访问,好多建筑物外挂起了土耳其的国旗↓


街上的警察也多↓


萨拉热窝也许是上帝最不疼爱的孩子,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漫步在街头,天主教的祈祷召唤在天际线上的光塔之间回荡,不一会儿加入了教堂深沉的钟声。这是这座城市的协奏曲,千年以来围绕着共存的法则乐章,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和犹太教堂,彼此相距不到500米。波黑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在萨拉热窝随处可见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堂,每到祷告的时间,都会播放伊斯兰的歌曲。



在此行前,记忆中的萨拉热窝是座英勇而悲情的城市。对于前南、对于瓦尔特、对于一战、二战,种种认知存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这两部时光老电影中,波黑战争更只像是国际新闻里的一个故事。而光阴未改,一路行来,这两部电影的“实景打卡”为旅途增添不少趣味。影片中的桥位于塞尔维亚与黑山边境,我们到达时下起了小雨,这也是此行唯一的下雨天↓


2、莫斯塔尔:伊斯兰古城的回响和现实

莫斯塔尔是座精致小巧颇具伊斯兰风情的小城,建于15世纪,以老桥为中心的老城区是波黑最有名的旅游打卡地↓

老桥原桥历史悠久,没有毁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毁在了1993年的波黑战争,被克罗地亚的坦克炮弹所摧毁。现在的桥是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在原址上用原来的材料重新建造的,桥面是欧洲本土的硬度较高的大块大理石,走起来有点滑。这座桥将居住在河两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民联系在一起,是跨越宗教和文化鸿沟的标志性符号,仅此一点就值得一游,老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行走在老城斑驳的鹅卵石小巷中,不时能感受到战争给这座古城带来的伤痕,在战争中几经摧毁的莫斯塔尔老桥现在是和平的象征,老桥两岸布满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商店及咖啡馆↓


如今的古桥除了是一处享誉国内外的名胜古迹外,还是跳水爱好者的天堂。据说每年都会有人来古桥进行跳水活动,夏天更是会举办刺激的跳水比赛。我们坐在桥边的餐厅里,看着桥上的帅哥已经脱衣服很久了,大家都以为会看到他的真人秀,结果酝酿半天,穿上衣服走人了,可能是众筹的数额还不够吧↓


过了一段时间,帅哥终于收足了路人的打赏,纵身一跃,赢得一片欢呼声↓

老城里的战争博物馆,详细介绍了老桥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喜欢一个城市,就要看尽它的早晨和黑夜,可能它有无数的美丽,也有无尽的魅力↓

清晨的老城老桥,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打扰,静若处子↓


“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莫斯塔尔是奥斯曼统治时期的首府,不可否认是一座非常上镜的中世纪古城,它也是波黑的世界遗产之一。大部分游客来到波黑的线路都是萨拉热窝加莫斯塔尔,因此这里也是一个过度商业化的地方,老城区部分基本上已经全部被开发成食肆、商铺和旅店,大量的游客拉动这里的经济,甚至有商铺的小姐姐会用中文打招呼了。我们第一次到波黑当然也是不能绕开这两个地方的,然而在莫斯塔尔周边还有一些值得去的地方。

和平的曙光照耀大地


波黑国土面积不大,但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这里的地形多以山地为主,波黑的水资源丰富,河流贯穿了整个国家。从莫斯塔尔到萨拉热窝的路上依然山路崎岖,但风景绝佳,一路沿着翠绿的湖走了很久↓


城外有波斯尼亚河的源头,源头周围自然景观清丽,草木茂盛,碧水涟漪,木桥辟路,曲径通幽,被称为城市的绿洲,在这里曾一度以为是到了国内的黔南↓


kravice瀑布被戏称为“迷你版尼亚加拉瀑布”,我们顶着炎炎烈日在这里感受了一下瀑布带来的氤氲水汽,不失为一个避暑乘凉的好地方,在回停车场的路上才发现其实瀑布只是巨大无比的国家公园里一个景点而已↓

波黑不靠海,没有黑山的超美海岸线,但英勇的波黑人民,只要心中有海,哪儿都是沙滩↓

开出城不远,司机说有一个很古老的桥带我们去看一下,于是从主路上拐进小路,便来到这座古桥。他说这是波黑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在16世纪初期建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由于石桥所用的石料为周边一些罗马时期遗迹的石料,所以被称为罗马桥,但我们感觉还没有黔南荔波的七孔桥那么好看↓

这里是离开波黑回到塞尔维亚前最后的一个小镇,有着与贵州黔南镇远古镇极度相似的外观↓


结 语

一切均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正如人世间的情感,由缓到急,再到起伏不定。让人琢磨不透,却又让人情不自禁。

在行走的几天里,获得了初来乍到的新鲜感,获得了受宠若惊的友情,获得了感同身受的民族情怀,获得了深入骨髓的素养启迪,更获得了许许多多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新感悟—在这里经常见到建筑物上的弹孔,但每天都会收到宛如朋友般的问候,如果不是资料文章图片记载,不会联想到这里曾是二战后经历过最残酷炮火摧残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满目疮痍的建筑周围是笑容绽放、手捧披萨和饮料、走路带风的人们,善意流露在他们的每一句每一个友善的言行中,生活的品质印刻在他们的衣着品味和生活习惯里……

波黑有着比塞尔维亚更为复杂的人文历史,而今的萨拉热窝就像一个熔炉,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天主教徒、无神论者和睦共处。西眺维也纳,仿佛奥匈帝国的荣光犹在;东瞻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风韵犹存,两大帝国,三大民族,四大宗教,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出的火花熠熠生辉。经历过苦难才更能体会和平的弥足珍贵,尽管这个城市至今仍在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但这并不影响太阳依旧每天升起,蓝天白云下依然是青山绿水,清真寺呼唤朝拜的声音时而响起,与教堂的钟声一唱一和倒也显得和谐……

巴尔干一瞥就暂停在那个被喜气和阳光包裹的黄昏里,感恩一路陪伴相随的帅哥司机、后台客服小姐姐、遇到的民宿主人家,是你们成全了这趟旅程的圆满。路上偶遇到的行人都像是老朋友,在快门摁下的一瞬间,突然闯入镜头丰富和活跃了整个画面,面包店的老爷爷听说我们来自中国,脸上的笑容又甜了几十度。战火曾经夺去你们的家园,却从未摧毁你们的本真善良,愿你们被时光温柔以待。

塞族司机在去机场的路上送给我们的果酱及辣椒酱↓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慢游巴尔干之波塞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塞尔维亚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塞尔维亚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塞尔维亚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塞尔维亚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