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浙江奉化岳林禅寺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5 月 和谁:一个人

2019年5月17日,我趁着在浙江奉化出差的机会,利用非常短暂的工作间隙,专程前往岳林禅寺参观游览。走到寺院前,只见山门非常高大巍峨,上书“大慈圣境”四个大字,门额是竖立的“岳林禅寺”,按照寺院的规范,凡是门额为竖立的,一般来说都是由皇帝亲自题写的。在寺庙山门前还摆放着一对石雕子母大象摆件,子母石象的造型是一大一小代表母子的石雕大象,大象性格柔和,不暴戾,喜欢帮助人,在大象的身旁站着一尊活泼俏皮的小象,也彰显了大象慈祥的母爱光辉,象征生命的传承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果将这样的子母石象摆放在私人住宅庭院门前,寓意是十分美好的,可以象征着家庭人丁兴旺,和家庭和睦等等。子母石象在风水玄学中有着“双象吸水阵”寓意财源滚滚来的美好希望,也寓意着将人气和好运气都吸纳进来的意思。尽管子母石雕大象摆件很少出现在寺院门口,但是子母石象的美好寓意同样适用于寺院,而且还可以给庄严肃穆的寺庙增添一丝活力,让静谧的禅院气氛更加活泼和亲民。

 

进入岳林禅寺的山门,远远就看见一尊高大的弥勒佛石雕像耸立在我的眼前。只见弥勒佛面相和善,腆着大肚皮,笑容坦荡,拱手作揖,时时刻刻都在迎来送往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们。岳林寺为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剃度和圆寂的寺院,也是举世闻名的弥勒道场。按印度教佛《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和《增一阿含经》记载,弥勒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先佛入灭,上生于佛教的六欲天之一的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经过四千岁当下生人间,于华林园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因此,弥勒是佛教预言将来继承释迦佛位的未来佛。但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弥勒佛被塑造成袒胸裸腹、笑口常开的中国僧人布袋和向的形象,历代受中国信徒的供奉和朝拜,这是中国传统信仰与外来文化融合的一种反映。

 

关于布袋和尚的事迹,在《宋高僧传》、《两浙名贤录》、《奉化县志》中均有记载。唐末五代后梁时,孤儿契此八岁流落奉化城北长汀村,被村民张重天收为义子,及长,笃信佛,自号长汀子。他体态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开,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凡供身之具尽装袋中。唐僖宗乾符年间,契此成人后在与长汀村隔溪相对的岳林寺出家,当时的岳林禅寺香火鼎盛,僧人众多。契此生性恢谐,笑颜常开,讨人欢喜,被称为“欢喜和尚”。他常住奉化岳林寺,并云游四方,善测天气,以形象示人,着草鞋急行示雨,穿高齿木屐示晴。曾去福建募化杉木,助建岳林寺大雄宝殿、千佛阁钟楼等,重修岳林寺三殿四阁及三厢一堂。

 

契此出家之后有许多异相,好学善吟偈语,见人插秧,即作偈云:“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语默无常,偈语示人,能示人吉凶,必应期无忒。最奇怪的就是无论他走到哪里,皆随身携一大布袋,见物则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居无常所,形如疯癫,饮食无论鱼肉荤素,见醯醢鱼菹,辄乞投袋,每当有人好奇问曰:“和尚有法号乎?”他以偈语作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疑。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时人因之尊为“布袋和尚”。传载“每以杖荷布袋,且有十八小儿逐之,不知何所从来。”

 

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三月初三,布袋和尚端坐在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坐化,众僧异之,肉身葬于城北封山佛塔亭。布袋和尚圆寂后,人皆以为他是弥勒转世,被奉为大肚弥勒佛。北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首先在寺内天王殿正中塑布袋和尚像作弥勒佛像供奉,岳林寺遂以弥勒道场为世所重,崇为明州三大佛教圣地之一。此后,汉地佛寺也都把印度天冠弥勒像改为中国化布袋弥勒佛像。千余年来,奉化被称为弥勒应迹圣地。

 

岳林禅寺位于奉化城北,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于龙溪之西建“崇福院”,唐武宗会昌中期(公元841~846)法难遭毁。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闲旷禅师重建于龙溪之东,改称“岳林寺”,唐相李绅书额。宋仁宗赵祯累召文岳禅师入京,赐御制诗偈并御札,飞白书“佛法”二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以年号为供奉弥勒殿堂赐号“崇宁阁”,成“岳林十景”,建“十景题阁”,名闻朝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宋真宗赐额“大中岳林禅寺”。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宋哲宗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元、明两代,兴废屡更,元朝天历三年(1330年),铸铜钟,重万觔有奇,声越廿余里,十方信众一击为荣,邑人应时闻钟,是为祥瑞。

 

到了清顺治年间,寺圮僧徙。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楷庵和尚入院驻场,大畅宗风,重修殿阁,皈依者云集,寺复中兴,岳林寺一时鼎盛至极。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乡人戴明琮纂辑《明州岳林寺志》六卷一册。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寺毁,钟楼亦毁于火。幸有文果禅师四方化缘,聚僧百余,重兴弥勒道场。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御赐藏经七百函。民国年间,佛缘鼎盛。建寺巍然,状如巨龙,山门似龙嘴,砖塔似龙角飞翘,放生池似龙眼一对,天王殿、大雄宝殿、崇宁阁、兜率宫、大悲阁依列,似龙身。有房千间,有僧逾二百余。抗战期间,日机炸毁弥勒大殿。一九五五年乙未季夏,钟楼毁于雷,一九五八年戊戌仲冬,寺失火,俱毁,仅存南厢房一幢。

 

岳林禅寺经历了多次的战火焚毁,现在又已经重建一新,规模宏大,建筑巍峨,独具弥勒道场特色,以崭新的面貌再现于布袋和尚之故乡长汀村。现在的岳林禅寺总占地面积约300亩,为五进寺院,正面宽约110米。第一进为山门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供奉弥勒和来自缅甸的汉白玉石雕佛像。第二进为天王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主供威武哼哈二将。第三进为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约15米。第四进为藏经阁,第五进为供奉弥勒大佛之“崇宁阁”。最后是弥勒佛诞生之地兜率宫。

 

岳林禅寺在三门殿和天王殿之间有龙眼池,池水四季不涸,内养鱼、乌龟、螺蛳,池上架有契此桥。在天王殿的南北侧分别有重檐歇山顶的鼓楼钟楼,方圆十里能闻钟声。寺的两侧均为厢房,寺前有七座石塔。在整个岳林禅寺里面,弥勒佛形象在寺内殿、堂、塔、宫、阁像中占据主要地位,表现出弥勒道场的特有气氛。岳林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亦在极大影响。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皆有供奉“中国弥勒佛”布袋和尚处,在日本,布袋和尚是作为“七福神”之一祀奉的。

 

弥勒佛的传奇广泛涉布民间,宋代以后,江浙一带寺庙开始按他的形象来塑弥勒佛像,逐渐流传全国。现在全国所有的佛寺皆供奉大肚弥勒佛,大肚弥勒佛塑像都是根据岳林寺布袋和尚之象而造,岳林禅寺亦因之成为远近信众顶礼膜拜、崇信有加的弥勒道场。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弥勒佛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岳林寺最有名之古迹乃封山中塔。据志载,布袋和尚生前常来封山,见其地山灵水秀,幽雅脱身俗,于是向施主沈姓募得一块墓地。他圆寂后,岳林寺僧人尊其遗原,将其肉身葬于封山之复。后里人冯斯在墓旁建塔立亭,名曰“佛塔亭”。布袋和尚葬于中塔后,其墓顶累发异光,早晚均见,十分灵验。奉化地方官将此异相按上报朝廷,宋哲宗元符元年(1008年),皇帝赐号“定应大师”。宋徽宗崇宁三年,昙振和尚开始在中塔建造佛阁;宋高宗绍兴年间阁毁重建,元至元十九年阁崩,二十八年梵中和沿再建。清康熙、同治、光绪时都有整修或扩建。光绪十二年,松茂和尚建楼五楹;二十七年华盛和尚再建大悲阁三层,中塔至此达到了极佳时期。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有人问布袋和尚是否有行李?又以偈答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曾有居士恭请布袋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此为标准佛相。第三个形象自五代开始出现,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被中国地方僧人认定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菩萨的塑像就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中国人乱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

 

当我站在弥勒佛跟前,抬头仰望,便被这尊寺庙石雕弥勒佛样式所深深吸引。只见石雕弥勒佛笑得合不拢嘴,即使心理装满烦心事的人,看到此情此景后烦恼也会跟着烟消云散。石雕弥勒佛的面部特征十分喜庆,一双眼睛呈弯月形,笑意十足;充满笑意的嘴巴微微张开,露出一排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亲切的笑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弥勒佛肥厚的耳垂耷拉在肩膀上,几乎拦不到脖子的造型给人一种特别的喜感,肥胖的面部表情保存微笑,结合下面佛像双拳抱起的手势,形成一种迎接宾客,高朋满座的视觉效果。

 

弥勒佛是未来之佛,他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之气,以祈盼美好的明天的福佛。石雕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在信徒心目中具有很崇高的地位。弥勒佛是现代人特别喜欢的一种造型,大度,宽厚,自然,笑容,把所有有魅力的人的品格给予一身。弥勒佛石雕像不仅适合摆放在宗教场所,也适合摆放在各种门市商铺门前,因为这样喜庆祥和的石雕弥勒佛像带着满面笑容,和豁达的心境,定能招来顾客万千。

 

岳林禅寺中的最高处是兜率宫,坐落在岳林寺后山上,为岳林寺最高的殿堂,殿堂净高36米,外形七层,一层供奉按1:5的比例微缩的雪窦山弥勒大佛铜像,其余各层供奉材质不同、大小不等、姿态不一的弥勒菩萨造像。岳林寺兜率宫现在已成为岳林寺弥勒根本道场佛教建筑群的特色建筑,也是奉化市的地标性建筑。兜率宫,意思就是具有欢喜的地方。兜率宫的“兜率”出自佛经,即是指佛教称天上的第四层天,其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外院是天上众生居住之处。这里人人都能知足快乐。范缜《神灭论》:“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是以《常景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也。’”

 

说到弥勒道场,在宁波的奉化溪口景区内有一座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的雪窦山,而在雪窦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刹名为雪窦寺,它创建于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不仅素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的美誉,而且还是一个中外驰名的弥勒道场。相传布袋和尚曾经多次在雪窦山的雪窦寺里讲经说法,而布袋和尚早就已经被公认为是弥勒菩萨在中国的化现,因此,雪窦寺就被世人称为弥勒道场。因为雪窦寺是布袋和尚讲经说法的场所,而岳林禅寺是布袋和尚当年剃度和圆寂之地,所以,岳林禅寺也被大众视为弥勒道场。虽然岳林禅寺兜率宫中供奉的弥勒佛像只有雪窦寺露天弥勒大佛的五分之一,但也无法撼动岳林禅寺在诸多千年古刹中的江湖地位。

 

岳林禅寺历代高僧大德辈出,开山祖闲旷禅师、布袋和尚、开法祖圆明禅师、建阁供奉弥勒昙振禅师、编撰《五灯会元》大川普济禅师、铸造大钟水南景湘禅师、重兴岳林楷庵禅师,数不胜数。名人诗词酬唱屡见,风景殊胜。唐状元方干《游岳林寺》:“投闲犹自喜,古策剡东寻。衹树随僧老,龙溪绕岸深。楼高春色晚,天近日光阴。共笑家声旧,何时解盍簪?”宋诗人梅尧臣《秋半寻岳林寺》:“杖履信天涯,寻幽遍落花。殿高秋气爽,林静夕阳斜。对茗情偏洽,谈玄兴转赊。远公相识好,三笑过金沙。”元东南大家戴表元《奉访南公同登崇宁阁》:“众香坛画静,游屐思频来。心转谈经处,尘空说法台。葵花凭古碣,竹色上苍苔。杰阁同禅院,悬河有辩才。”明进士洪图光游岳林寺:“绿溪入古寺,曲水映禅扉,境别应超世,僧高自息机。绀檀清梵影,丹阁午钟微,初地重新后,秋来满碧辉。”明进士戴德彝《岳林寺前作》:“望中不尽龙溪水,流入长江作大波。独有慈尊能砥柱,清光一道镇娑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奉化岳林禅寺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