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渔耕粤韵文化园推出金秋研学主题课程,缫丝织布染纱织布捕鱼
参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学习桑园围的建设历史;参观桑基鱼塘基塘农业,领悟生态循环农业原理;参观百里芳华展览馆,了解佛山蚕桑丝织文化;参观渔业发展产业馆,了解佛山池塘养鱼历史;参观香云纱博物馆,探寻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学习手摇缫丝与染整香云纱学习传统工艺;采桑喂蚕了解蚕的一生,制作蚕茧创意文化作品;体验珠三角古老捕鱼技艺,了解佛山渔耕文明与民俗。金秋季节,佛山渔耕粤韵文化园推出了以桑园围基塘农业、蚕桑丝织历史文化、渔耕文明与珠三角淡水鱼养殖历史文化与产业三大主题研学。
丝绸中国,广纱岭南。在国家5A景区西樵山下,至今保存着“千顷鱼塘万亩田”的自然生态景观,是珠三角地区至今保存最好的桑基鱼塘区,面积近万亩,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就位于这片湿地里,,建设成为集自然、历史、文化、农业、渔耕、生态、游玩、娱乐、休闲、研学、教育为一体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打造成具有深厚岭南桑基鱼塘与渔耕文化内涵的现代田园综合体,是佛山十大休闲农业观光基地、广东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佛山农业公园、佛山市现代农业园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农业科技示范市项目、佛山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南海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与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今年秋季,文化园推出了六大研学课题:
课题1:桑园围形成的历史与发挥的产业功能。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历史上灌溉农田面积达20多万亩。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成功入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课题2: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历史与生态循环原理。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形式,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丝、蚕沙养鱼、鱼粪肥桑” 的完整能量流系统。
课题3:西樵的蚕桑丝织产业发展历史与沉淀的文化。西樵纺织业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就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独特的生产形式,明朝时成为广东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嘉靖年间就享有“广纱甲天下”的美誉,是广东省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曾创造“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的辉煌,是中国纺织之乡、中国面料名镇。
课题4: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对广东丝织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课题5:佛山香云纱的历史文化与制作工艺。香云纱,又名“响云纱”,本名“莨纱”,广东省佛山市特产,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被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课题6:佛山池塘养鱼的历史文化与产业现状。池塘养鱼是珠三角地区历史悠久的农作方式之一,入清以后池塘渔业日益发展,并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达到鼎盛,珠江三角洲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塘鱼生产基地之一。目前佛山市现已建成50个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小区。
文化园研学参观学习课程有蚕房、渔业博物馆、百里芳华展馆、桑基鱼塘、香云纱博物馆、香云纱晾晒基地。动手体验课程有十一个:
1.捕鱼体验传统的捕鱼方式。学生体验古老的地笼起鱼、六角笼起鱼,干塘捕鱼,小河捕鱼,学习了解珠三角的渔业发展历史,历史悠久的渔耕文化与古老的捕鱼方式。
2.染整与晾晒香云纱。学子学习了解香云纱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并动手染整一块布。
3.手摇缫丝。学生们用最古老的手摇缫丝机进行手工缫丝。将蚕茧的丝抽出来,整理出来,然后将丝缠在纺纱轮上,轻轻摇动,将蚕茧变蚕丝。
4.制作蚕茧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蚕茧花瓣的颜色及花朵的组合,修剪好后,将花瓣粘贴成各种花,一支精致美丽独特、极具文化味的“蚕茧花”就制作成了。
5.制作蚕茧创意公仔。学生们用蚕茧作原料,制作出各种工艺品,包括小动物、十二生肖、脸谱、各类卡通人物等。
6.扎染课程。学生们用织品与颜料、橡皮筋做材料,用橡皮筋扎好棉布,再给棉布注入颜料,然后松开橡皮筋,一块美丽的染布作品就完成了。
7.植物拓染。学员将采集来的花、草、叶放在布料下,先用小锤子沿着叶片的轮廓敲击,至叶片的汁液流出,渗透进布料,轻轻揭下叶片,浑然天成的拓展作品就制作成了。
8.蚕茧画绘制课程。学生们用笔沾着画画的颜料,先在蚕茧上试着画花,再慢慢到画人物。小小的蚕茧制作出了中国风的挂件以及各种不同种类的工艺品。
9.蚕茧镜框制作课程。学生们用一个镜框,几个蚕茧,几支彩笔,一把剪刀,用彩笔在纸上画画,用蚕茧做饰品,染上颜色,就构思出一幅蚕茧创意作品出来。
10.蚕茧开屏。学生们挑选好双宫茧,把筛选好的蚕茧用文火煮两个小时。把煮过的蚕茧在温水中剥开,去除蚕蛹,把一个个蚕茧缓缓撑开,剥完的茧套在手上,做成一个个的小棉兜。
11.蚕丝团扇。学生先用仿汉代的手摇缫丝机将蚕茧缫成丝,然后再将蚕丝通过缂丝工艺缠绕在团扇的骨架上,整个扇子骨架绕满蚕丝后,再在扇面上贴画。经过无限创意、巧手制作后,一把同时拥有两大传统技艺文化精粹的团扇就制作成功了。
学生通过参加研学主题活动,学习了解中国“一带一路”的目的与意义,对于中西贸易交流所起的作用;学习与了解佛山桑园围的形成与发挥的农业产业功能,珠三角最古老的生态农业桑基鱼塘历史;学习与了解佛山淡水鱼产业的发展,池塘养鱼的历史与创新发展。培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延续历史根脉、传承中国传统工艺,弘扬广东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暑假过去了,国庆还远吗?带上孩子去玩吧! 来盈香“清凉一夏”! 6890
- 这是一份佛山美食与景点游玩攻略,拿好不谢! 31356
- 高明亲子游好去处!游玩攻略送给你! 1869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