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各省的传统乡土民居中,福建民居虽然不如徽派建筑那般知名,但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色。由于福建山地面积高达80%,地理阻隔较多,古代交通不便,因此,全省民居并没有形成统一风格的局面,而是根据地域的不同产生不同流派,风格各异,五彩纷呈。
福州:三坊七巷,名家荟萃
福州自汉代始建城2200多年,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6座城垣,城区由北向南扩展,但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后仅存三坊七巷,面积约38公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誉,2009年6月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从三坊七巷的建筑位置来分析,历史上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南街东侧建起了一组坊巷,然后再隔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另一组排列工整的坊巷,大多于宋代时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形成以南后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的的“非”字形街区,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和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晋、唐起这里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三坊七巷逐渐成为福州的高尚府第区(见下图),
如今现存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清末、民国更是走向辉煌。三坊七巷的传统建筑格局则是坊巷纵横,曲径通幽;深宅大院,高墙环绕;青瓦白墙,装饰精美,极富地方特色(见下图),这里的建筑物以古民居为主体,还有从属于住宅的亭台楼榭等园林建筑等。福州气候以东南风居多,三坊七巷的民居住宅十分注意坐向选择,不论大门开在何处,住宅建筑总是取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这种选择取其冬暖夏凉的效应。一般是门、院落安排在一条轴线上,庭园及其他附属建筑安排在轴线的另一侧,主次分明,设计严谨。正坐厅堂是院落的主建筑,面阔通常为三开间或五开间甚至七开间,进深通常用五柱、七柱,双坡顶,房屋结构主要考虑适合福州地区炎热、多雨。前廊后堂,即建筑物前部留出一间廊位,用于通风、遮雨和纳凉。将明间用屏门隔为前后厅,前厅作为接待和公共活动场所,后厅则是供祀祖先的所在,次间、梢间则用作居室,按长幼、尊卑分配使用。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具有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使得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很少见到。院落中也有盖楼房的,楼房双层,楼上下正间均用作厅堂,楼上堂前施栏杆或设鹅项椅(“美人靠”),位置安排在院落最后面,正坐的后天井是楼房的前天井,楼后不一定有天井。达官富绅建造的大院中都有庭园设置,民间称为“花厅”,一般设置在住宅轴线另一侧,用作读书、作画或接待亲戚朋友吟诗作乐等场所,花厅中建置一座厅堂或双层楼房,四周种花植树,开掘池塘,建造假山,在池塘和假山间配置亭台楼阁或水榭(见下图),
设计典雅,小巧玲珑。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三坊七巷的围墙也很有特色,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其中位于正坐建筑两侧的山墙依屋顶高低砌成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既气派又利于防火防盗。在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唯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从高处俯视犹如此起彼伏的波浪,极为壮观(见下图)。
福州虽为兵家不争之地,但在近代名人辈出,其中有不少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大多居住于三坊七巷,如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萨镇冰、郑孝胥、冰心、林纾、林徽因等,故三坊七巷有“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之誉,我前去也是重点探访名人故居,重温中国近代历史,坐地铁1号线在东街口站下车,出站不远便是郎官巷或塔巷,交通非常方便。三坊七巷沿南后街两侧次第展开,东侧为坊,西侧为巷,景区有众多出入口,免费随便进入,中间的主干道南街现已成为一条步行商业街,店铺林立,人气很旺
三坊七巷有8处名人老宅需要购买门票,这些宅院的一般不大,门上的遮檐也很一般,但进院后却大有乾坤,我首先选择的衣锦坊16号,为清末总理内务府大臣郑孝胥的曾祖父郑鹏程故居,面积达2370多平方米,是坊内最大的宅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水榭戏台(见下图),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三面环水,在此观看戏水清、风清、音清,色响效果极佳,这是福州市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戏台左侧小亭为戏班乐手专用的演奏场地,戏台正对面建双层楼阁,是府内喜庆宴会看戏的重要场所。
杨桥东路17号的民宅,林觉民、冰心、林徽因曾先后在此居住,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觉民少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4月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进攻总督衙门,行动前给妻子写下绝笔信《与妻书》,表达救国救民而勇于战斗、视死如归的决心,信中提到此故居:““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林觉民受伤被捕后被杀害,就义时年仅24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父为逃避清兵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下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著名作家冰心(谢婉莹)曾居于此,在她的《我的故乡》一文中亦对此有生动的描述:“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因此,现在门口
挂着两块牌子(见上图),实际上这里可能还住过另外一个名人—梁思成的妻子、近代才女林徽因,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女儿,而林觉民是林长民的堂弟,林徽因作为林觉民的侄女应该也曾在此短住过,一处民居曾居住过三位名人,当然具有特殊意义。游客一进门便可看到林觉民的塑像,此宅坐西朝东,主楼建筑三进,坐西朝东,四面风火墙,首进厅堂与建筑主轴线外的北院、南墙外花厅均已拆毁无存,现存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为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正中为厅,两侧厢房,厅前有天井、回廊、屏门;厅后小天井,两侧有披榭(见下图)
位于郎官巷20号的严复故居,是其落叶归根的地方,但故居门面很小,面积也不大,仅609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设有严复纪念馆(见下图1-3),严复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家道中落后报考马尾船政学堂,是大清国歌《巩金瓯》作者、北大首任校长,更是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家,他系统地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翻译引进中国,影响巨大而深远,毛泽东、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均对其作出高度评价,中央领导也称赞其“严谨治学,首倡变革。追求真理,爱国兴邦”。(见下图4)
位于福州宫巷26号是沈葆桢故居(见下图),由三进院落和倒朝楼、花厅组成,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现为沈家后裔的住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不对游客开放。沈葆桢为福州闽侯人,历任江西巡抚、首任福建船政大臣、台湾钦差大臣钦差大臣等职,是福建船政主要创始人、台湾近代化建设先驱者,也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派马尾船政学堂学生赴英法留学,是沈葆桢晚年对近代中国的又一重大贡献,留学生中涌现出严复、詹天佑、萨镇冰等人,后来成为近代中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作用。
沈葆桢的另一个身份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有人说林则徐也住在三坊七巷,实际上林则徐故居位于西湖南侧的文藻北路39号,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元年(公元182年),林则徐父亲林宾日购买后修缮居住,林则徐为其父母丁忧守制及晚年回籍养病时也居位于此,而三坊七巷附近的澳门路16号其实是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见下图)。此外,位于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序列组织中段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是闽商的发源地,当年这里商会、钱庄、货栈、屯仓林立,闻名遐尔的名栈多达200多家,但主要看点是近代的商业会馆,民居并不多,
而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末端的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曾是福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百余年间外国侨民纷纷在此开设洋行、医院和学校,建筑款式多样,中西风格并存,大部分集中在烟台山的仓前路、公园路、对湖路、麦园路、乐群路一带,人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现存近现代历史建筑163处,烟台山近代建筑群多为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别墅等西洋老建筑,也有少量中式园林古厝,民居也不多。 闽北:深宅大院,门楼精湛
闽北传统民居我们仅去过3处,前两处位于武夷山市,后一处位于邵武市。在距武夷山景区以东8公里处的下梅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此村始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盛于清朝,因位于梅溪下游故名下梅。下梅不仅是个古村落,还有一个更显赫的身份—中俄万里茶路的起点,村头有梅溪纵贯南北,并与村中的当溪交汇,形成丁字形水网(见下图),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武夷岩茶主要在下梅集运外销,乾隆年间已发展成当地最大的茶市,商贾云集,热闹非常。下梅村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貌,乡土气息浓郁,别具特色的明清风格建筑群,以及古街、古井、古码头、古集市,形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在福建一提到“三坊七巷”,人们往往会想到福州市古城建筑遗存,其实在下梅村也有“三坊七巷”,那就是少微坊、中坑坊、百岁坊;达理巷、鸭巷、新街巷、芦下巷、邹家巷、东兴巷和下陈巷,
虽然现在这些古坊古巷大多已成遗迹,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景象,下梅村目前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座,其中以西水别业、隐士居、大夫第最为著名。从停车场的旧村部右侧小巷进入(见下图1),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西水别业,此屋的主人为下梅首富邹家的创始人邹茂章,邹家为下梅村的望族首富,祖上原籍江西南丰,邹茂章于清康熙初年来到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下梅,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终于发展成为闽北有名的商贾,先后建豪宅70余座,西水别业虽然门面不大,但门楼上的砖雕保存完好(见下图2),院里面有一个“婆婆门”很有特色,其门框有如芭蕉叶状,看那门形曲线优美,凹凸有致,让人浮想联翩。这扇特殊的门是由邹茂章之妻张氏设计,并成为选取媳妇身材的标准,不仅要有一定的高度,还要有良好的身段,据说走到门中屈膝微坐臀部镶入凹处,抬头将背部靠向凸处,只有达到门框形状的身段才能进邹家门(见下图3)。
离开西水别业穿过长巷,我们从后门进入隐士居,这是下梅最古老、面积最大的老房子,为明代隐士程春皋所建,格局为“四门五厅”,加上前门、后门共六道门,连通着五层厅堂,进深达80余米,上一层台阶就是进入一层厅堂,每级台阶高约半尺,自外向内递升,当地人把这种平面布置称为“步步高”,其门面比西水别业大多了,砖雕工艺极为精湛(见下图1-3),看来闽北人建房对门楼都极其重视、耗资巨大,财富和实力都基本体现在门楼上了,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脸面,这是闽北传统民居的一大特色。
走出隐士居,前面就是下梅村的中心地带,当溪从此穿村而过,将村庄一分为二,是下梅村落的“中轴线”(见下图1),我们跨溪过桥走到对面,首先看到的是大夫第,此宅为邹氏祖宅,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为庆祝户主邹英章60大寿而建,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因邹茂章诰封中宪大夫、邹英章诰封奉直大夫而得名,是下梅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门口两旁有拴马石和旗杆石,砖雕的门楼位于第二进,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富,形象逼真,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见下图2、3)。大夫第的左侧就是下梅村的地标建筑—邹氏家祠,也是武夷山市保存得最完整的祠堂,只见门楼高耸,气势非凡,两侧墙上砖雕图案丰富多彩,技艺精巧,美不胜收,高高的马头墙层层上升,傲然翘立,此祠与大夫第均为武夷山“世遗”点(见下图4)
五夫是武夷山市的东南重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个富足之地,土壤肥沃,此镇始建于晋代中期,古称五夫里,迄今已有1700余年,据《五夫里志》载:“东晋有蒋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这里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载入典籍的就有100多位,仅宋朝就有一代词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绝”,胡安国的“一家五贤”,刘氏家族的“三忠一文”,这里还是朱子理学发源地,在五夫先贤中最著名的当属朱熹,其父朱松病逝前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朋友代为教育朱熹,三人均为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朱熹后来将儒学发扬光大,成为理学大师,得益于这三位老师的悉心培养,刘勉之还将女儿许配给他,成为朱熹的岳父。朱熹在此求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居住时间长达46年,占其71载人生的近2/3,是其一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五夫镇有一条兴贤古街,长1.37公里,是五夫文化古迹最集中的地方,现仍保留着许多古代建筑,砖雕精湛,古韵犹存,各路口标识指向、距离明确,便于游览(见上图1-3)。沿古街往前,首先看到的是连氏节孝坊,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890年),砖雕繁复,技艺高超,图案为人物故事、祥禽瑞兽等,最彰显其高贵的是门上赫然醒目的“圣旨”2字和双龙戏珠的龙形门当,二者之间则是“旌表吏员刘观赐妻监生刘经文母连氏节孝坊”匾刻(见下图),实际上此坊原为刘家的门面。
再往前便是三市坊(见下图),当年以此坊为界分为上街、下街两大部分,上街主要是乡贤、绅士、学者、官宦人家的宅第,书院、家祠、牌坊杂在其间,建筑宏伟,街面幽静,下街主要是商家、手工业者,多商业店面、手工作坊、茶馆、酒肆,街上繁华热闹,但百姓从集市走到这里时都要自觉停止喧闹,以免影响学子们读书。
过三市坊继续向前便是刘氏家祠,上有“宋儒”2个大字,显示出刘家不凡的身世气质(见下图)。刘氏为五夫第一大姓,闽北望族,三代忠良,父刘韐、子刘子羽、刘子翚、孙刘珙三代四人死后,分别被朝廷谥为忠显公、忠定公、文靖公、忠肃公,后人誉为“三忠一文”,当年朱熹曾写下“八闽上群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的高度评价。
由刘氏家祠向前不远就是著名的兴贤书院,朱熹当年曾在此书院里受教,南康任职期满回来后扩建兴贤书院,亲书门匾“洙泗心源”4字,并在此讲学传道,但当年重修的书院早在元初时就已毁于兵火,现为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重建,门楼气势轩昂,上顶三顶乌纱帽,最高处供着一品状元帽,两边是榜眼和探花(见下图),看来不仅闽北民居重视门楼,书院、祠堂也是如此。
最后我们来到朱熹故居紫阳楼,大门内的文字介绍称:“紫阳楼元代毁于战乱,后历代几经兴废,2020年正值朱熹诞辰890年之际,紫阳楼在原址上得以重建”,因此,这片建筑看上去很新,内有朱熹撰文的《名堂室记》(见下图1-3),据说朱熹的七绝“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也是在这写下的,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三月,朱熹走出“困学斋”放松身心,在五夫与士友们踏青,随口吟出此诗。
武夷山西南的邵武市和平古镇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千年古镇之一,也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见下图1),至今不仅保存着城堡、谯楼、分县衙门和闽北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还有长达600米的完整古街巷贯穿古镇南北,街宽6-8米,中间铺以青石板,两边铺河卵石,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建卵石巷道(见下图2、3),更有近300余幢明清民居建筑,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其中门楼技艺精湛的“大夫第”就有5座,堪称古民居的瑰宝。
在5座“大夫第”中,黄氏大夫第是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建成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12年),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房主是黄映壁、黄映奎两兄弟,为唐代工部侍郎、和平书院创办者黄峭的后裔。黄氏大夫第位于北门,共有三座院落,分别位于主街东西两面,街东两座并列相联,后宅原有花园和戏台;街西一座,坐西朝东,主院落建筑技艺精湛,砖石构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精美,富丽堂皇,四幅主画雕刻了梅、竹、松、锦鸡、鹤等物,谐喻“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竹报平安”、“锦绣美满”(见下图1、2)。
位于东门的李氏大夫第也是和平镇明清大宅的代表,建于清同治年间,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院内三进厅,均三开间,穿斗式构架,牌坊式八字门楼为砖石结构,六柱五间一门,砖雕内容丰富,其中龙凤图案中凤在上、龙在下,为全国罕见,具有典型的慈禧太后掌政时期的历史色彩(见下图)。
(未完待续)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这个夏天,感受最美好的厦门 45482
- 初夏的少女梦,伴着温煦的海风,可盐可甜|厦门五日亲子游 45980
- 行摄厦门,三天两夜带你感受最惬意的鹭岛慢生活 2860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