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0

福建传统民居(下)

编辑
和谁:夫妻

                                                               闽西南:方圆土楼,闻名世界

         在福建各类传统民居中,土楼最为声名显赫,1986年发行的《民居》系列邮票中,福建民居的图案就是一座土楼(见下图1)。福建土楼是将生土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的大型建筑,其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当地人仍在大量建造土楼,据说最年轻的土楼是建成于1981年的福盛褛,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福建土楼的外型多样,以方、圆型居多(见下图2),也有少数其他形状,如半圆形、五边形、交椅形、椭圆形、曲尺型、五凤楼等,多为3至5层,一楼是厨房,二楼是谷仓,三楼以上才是卧室,一般只设一门,三楼以上开窗,每座土楼都有一个吉祥雅致的名字,并嵌楼名撰联,镌刻于大门两旁。作为集体性宗族建筑,其特征在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无论从远处看还是走到近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中国民居之最,上述的福盛楼直径达80米,据说是福建的土楼之王。福建土楼大多藏身于祟山峻岭之中,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很少引起外界的关注,真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据说当初还是美国间谍卫星首先发现,并疑为导弹发射井,所以有人曾经戏言说:土楼成为福建旅游的热点之一,应该感谢美国人的首探之功。2008年永定、南靖、华安三区、县的“六群四楼”共计46座土楼,成为我国第36处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民居邮票
福建土楼

         这么多的土楼当然不能一一观赏,但其中三座是必看的,一是洋多村的衍香楼,二是新南村的振福楼,均为“世遗”的单体土楼;三是南江村环极楼,虽未列入“世遗”,但颇具传奇色彩。我们驱车沿老公路进村,很快便找到了环极楼,它位于南溪一支流边,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四层三环(见下图),据说在中心点高喊,四周有回音壁似的回声,此楼抗震能力奇强,1918年永定发生7级强震,楼顶砖瓦大部震落,墙体也出现3米多长1尺多宽的裂缝,但震后又渐渐愈复合拢。土楼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龙岩市的永定区可谓得天独厚,据说曾有土楼二万多座,在各县中开发、宣传得也最早,以至早年一提土楼必说永定,甚至有人误认为只有永定才有土楼。在9座“国保”单位的土楼中,永定占了五座,在世遗“六群四楼”中 也以永定最多,拥有洪坑、高北、初溪“三群”和衍香、振福二楼。漳州市的南靖县曾有土楼一万五千多座,总体数量比永定少,开发时间也比永定晚,但也有田螺坑、河坑“二群”和怀远楼、和贵楼被列入世遗,数量上与永定相差无几。作为旅游达人,我已将世遗名单上的“六群四楼”基本看遍,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我的土楼之旅就先从方楼说起。我首先去的是永定洪坑,下榻的福裕楼就是一座方形土楼(见下图1),实际上是五凤楼的变异形式,九脊歇山顶,飞檐五层叠,其型制与府第式方楼、殿堂式围楼相似,前低后高,逐级上升。福裕楼面河而建,两纵三横,院落宽敞,大门开在左右两侧(见下图2)。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此楼由富甲永定的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三兄弟合建,耗资十多万光洋,历经三年时间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其结构特点是中间主楼加两座横屋,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外观连成一体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内则分为三大单元6个天井,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主楼又呈前中后三段迭落,由前往后层层升高,屋顶坡度比其他种类的土楼的屋顶坡度要大得多,更显得气宇轩昂(下图1为网络航拍图片)。2001年福裕楼与振成、承启、奎聚、田螺坑、绳武、和贵7座土楼被列入第五批“国保”单位名单,2008年又成为“世遗”4座单体土楼之一,现此楼由三兄弟的后人共有,其中右边的这户对外业,院子收拾得颇有书香气,绿瓷砌成的漏窗和栏杆非常雅致(见下图2)。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的和贵楼,背山面田,是“世遗”4座单体土楼中唯一的方楼,从外观看其貌不扬,极其普通,甚至显得有些破败,正面墙上可见两条明显的大裂缝(见下图),楼前加建了一圈低矮的围屋形成院子,大门开在右侧。此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占地面积近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上下5层,高近18米,为福建最高的土楼,楼层内侧设回廊,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楼梯,内院中

添加拍摄地

心是祖堂兼书斋,其间有一个方形小天井,屋檐层叠上升(见下图1、2),天井中的学堂与楼外围屋形的“厝包楼、楼包厝”,堂前门上的匾牌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的“兴学敬教”匾,最为神奇的还是地基下的沼泽地,我们在天井中试图用竹片插入,但未能如愿,用脚猛跺确有震荡感。为何将楼建在沼泽地上,据说是风水先生称此地风水好,建楼时在沼泽上打了200多根松木桩,但也成就今天的建筑奇迹。当初此楼因工艺、文采等方面并无长处,并未列入世遗上报名单,后突出强调沼泽建楼特点才得以入选。和贵楼还有一奇,二口水井相距不过十多米,却一口清亮如镜,水质甜美,另一口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被人称为“阴阳井”。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在各种型状的福建土楼中,以圆楼最具视觉冲击力,也最受游人喜爱,其结构一般以家族祠堂为圆心,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扩展,如同水波环环相套,极为壮观,最外一环住人,各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各层走廊相通,使用共同的楼梯。永定洪坑土楼群为“世遗”六群之一,与上述福裕楼隔溪相望的如升楼是村里最小的圆土楼(见下图1),因状如同旧时民间计量大米的器皿米升,故名,建于1901年,外径为18.2米,内径只有5米,单圈结构,高3层,因状如同旧时民间计量大米的器皿米升,故名,由于小巧玲珑被游客称之为“袖珍土楼”。此外,还有光裕楼、福兴楼、奎聚楼、如升楼、振成楼、庆成楼,均保存完好,其中最大的振成楼也是一座圆楼(见下图2),由福裕楼林氏三兄弟的儿子们兴建于1912年,占地约5000平方米,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高4层,直径57.2米,内为通廊式,分内外两圈,整体布局按《易经》的“八卦图”建造,每卦6间,每层48间(见下图1),各卦之间有防火墙,其中一卦已于1929年被火焚毁,现仍遗留的烧焦木柱可以证实土楼防火墙的功能。此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祖堂的石柱是欧式风格,铁制的栏杆“美人靠”尤其少见,是专门从上海订做长途运来的(见下图2),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西方建筑美学风格,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1995年此楼和北京天坛的模型曾赴美国洛杉矾参加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

添加拍摄地

振成楼祖堂

离洪坑只有几公里远的高头乡高北村土楼群,也是“世遗”六群之一,包括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和侨福楼5座,楼与楼之间以青石板小道相通,吸引我们前去的是其中的承启楼,占地面积5300多平方米,4层高,有402个房间,也就是说一天住一间,一年也住不完,此楼还是最多环的圆楼,其环数多达四圈,加上中心的圆形祖堂,看上去好似五环,整个内院显得满当当的。当我们登上四楼,环顾院内全景,不禁为其庞大的规模和多环的气势而震撼,1986年《民居》系列邮票中,作为福建民居的代表的就是此楼(见下图1-5)。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世遗”六群之一的下洋镇初溪土楼群也值得一游,村里有5圆7方12座土楼,楼名第二字均为“庆”字,也可称“庆”字系列土楼,其中10座土楼被列入“世遗”,位于溪畔高坡上并肩而立的集庆、广庆、余庆三座圆楼(见下图1),其中最早的集庆楼据说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一说为1879年),此楼还是该村唯一的单元式土楼,其余均为通廊式,年代最晚的善庆楼建于1979年,我们重点看了集庆楼,此楼以楼梯多达72个而居福建土楼之首,进去一看果然不假,主要原因是每户有3层楼梯,24户就有72个楼梯了,四层两环,中间是祖堂,眼下住户都已迁出,正在维修中(见下图2)。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离开集庆楼顺石阶下行,来到溪边回望,三座圆楼临水并肩而立,是初溪土楼群的地标,溪边路旁桃花盛开,一片春意盎然,看来村里在美化环境上还是下了功夫。登上观景台,初溪全景尽收眼底,村舍层叠上升,甚至延伸到遥远的高处,但土楼主要集中在低处,高山上只有单户人家(见下图1、2),登高看土楼群全景,感受全然不同,河坑如此,初溪也是如此,当然这些观景台大多要另外收费。

添加拍摄地

添加拍摄地

永定最大的土楼群是位于湖坑镇的南溪土楼群,这里的土楼不是一组一群,而是整条山沟,绵延十几公里,有土楼百余座,遍布五个行政村十几个自然村,因沟底有一溪流称南溪,故人称南溪土楼沟,紧邻土楼沟的新公路沿途建有衍香楼、实佳、南溪三个观景台,登上实佳蛟塘村一座山包上的观景台,可一览南溪土楼全景,从网上航拍照片看,仅在近景中就有圆楼9座、方楼10座,气势恢弘,蔚为壮观,场面的确令人震撼(见下图)。

添加拍摄地

这么多的土楼当然不能逐一观赏,但其中三座是必看的,一是洋多村的衍香楼,二是新南村的振福楼,均为“世遗”的单体土楼;三是南江村环极楼,虽未列入“世遗”,但颇具传奇色彩。我们驱车沿老公路进村,很快便找到了环极楼,它位于南溪一支流边,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四层三环(见下图),据说在中心点高喊,四周有回音壁似的回声,此楼抗震能力奇强,1918年永定发生7级强震,楼顶砖瓦大部震落,墙体也出现3米多长1尺多宽的裂缝,但震后又渐渐愈复合拢。我们进去时看到了楼外大门左上方的裂缝,一百多年过去,当年裂缝犹在,而土楼仍巍然屹立,人们不禁惊叹土楼的神奇生命力。

环极楼

离开环极楼继续下行,在南溪又一支流旁,我们远远看到绿树丛中的衍香楼(见下图),此楼由苏谷香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高14.5米,直径40米,有2井、3厅、4梯,每层34间,4层共136间,占地约4300平方米,据说风水极好,近前一看,果然是个好去处,门外一脉清清溪流,楼后三棵百年古松,土楼外设有围墙,侧后方的大门上有一匾,上书“大夫第”,院内整洁清静,

衍香楼

与文雅楼名一致,和一般的土楼果然不同,据说其祖上重视教育,此楼出过多个秀才、举人,现代又有几十人考上大学,真乃书香门第。最后我们来到人称“土楼公主”的振福楼,还未近前便知其不一般,外围也建有一圈土墙,设有一精致小门(见下图),临河一段护基石墙又长又高,显示出当年主人的阔绰和富裕。此楼也为苏氏家族的住宅,建于1913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外环高三层,直径42.5米,被誉为振成楼的“姐妹楼”。

振福楼

        一般人认为土楼是福建龙岩的闽西客家人建造的大型民居,实际上在漳州也有分布,闽南人也建造土楼,而且几乎县县都有,甚至延伸至与闽西南相邻的粤东、粤北和赣南一带,因此,专家将福建土楼按内部结构分为闽西(客家)通廊式和闽南(漳州)单元式两大类,后者又分两种,一种是一户一门一梯,从底层直通到顶,每层均与左右隔断,私密性较强,另一种只是底层单独设门,楼上各层走廊相通(见下图)。闽南的土楼以南靖县为

单元式土楼

最多,平和、诏安、漳浦、华安等县也有不少,近十几年南靖土楼声名鹊起,一时不让永定之后,这首先应当归功于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为“世遗”六群之一,位于书洋镇上坂村,有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5座,其中一座方楼居中,其余四座圆楼依偎,有人戏称“四菜一汤”,游客一致公认它们是组合最美的土楼,村后半山的观景台是最佳的观赏地点,进村的游客可以在此一览全貌并拍照留影(见下图1)。我们沿公路转下山来,再从村前眺望,田螺坑土楼群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有人夸张地称其似布达拉宫(见下图2)。

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

我们进村后依次游览上述五楼,最后进入文昌楼,才发现此楼与众不同,原来它实际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见下图)椭圆形的土楼比较罕见,游客在半山观景台难以区别,远看好象方楼周围四座都是圆形,只有进入此楼内部才能发现其中奥妙,据说建楼者是靠养鸭卖蛋发家的,因此把土楼建成鸭蛋的椭圆形状,其实此楼建于1966年,当时养鸭肯定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了,怎可依此发财致富,其实此楼在5座土楼中建设时间最晚,这里只剩一块长方形晒谷坪,所以建成椭圆形。

文昌楼

离田螺坑只有几公里的下坂村的裕昌楼也是大名鼎鼎,据说其建于元末明初(约公元1368年),是福建土楼现存最古老的圆形土楼(见下图),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后来罗、张、唐、范四姓搬走,如今裕昌楼中居民都是刘姓族人。此楼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 6358平方米,共5层高18.2米,是福建土楼中层数最多的圆楼,楼内每户一井,是水井最多的土楼,但裕昌楼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其年代久远,

裕昌楼

也不是楼高层多,而是楼内木柱东倒西歪,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第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从左倾斜,第四层反方向从右倾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见下图1-3),所以人们又称其为“东倒西歪楼”,但经受几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这在众多土楼中可谓独一无二。我们从门口往里看,果然是东歪西斜,造型古怪,此楼屹立600多年而不倒,真乃中国建筑史上一大奇迹。

裕昌楼内景
裕昌楼内景
裕昌楼内景

南靖书洋镇河坑拥有最密集的土楼群,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丁字河旁狭小地盘上建有14座大型土楼,分别为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南薰楼,在“世遗”六群中数量是最多的,其中7座是16—18世纪建造的方楼,7座是19—20世纪建造的圆楼,分3方4圆、4方3圆两大片,构成两组“北斗七星”的奇观,其中南薰楼则为五角形,最早的是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至天启三年(1617年—1623年)的朝水楼。河坑土楼群以整体效果出众,特别适宜登上观景台远眺,登上路边山上高高的观景台,河坑全貌尽收眼底,基本可分为近处临溪一片和远处靠山一片(见下图),我们刚才逛的只是近处这片

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
晓春楼

除田螺坑、河坑田螺坑土楼群外,南靖县还有2座单体楼列入世遗,除前面提到的和贵楼外,还有位于梅林镇坎下村的怀远楼,此楼是简氏家族的住宅,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5-1909年),共4层,高14.5米,每层34个房间,有136个房间,此楼因夯土配方独特,夯筑技艺高超,至今外墙表面光滑无剥落,也抵御住了地震的损坏,历经百年风雨仍无剥落,保护得非常完好,楼外顶层还设有四个其他土楼不多见的阳台式瞭望台(见下图1-4)。

怀远楼
怀远楼
怀远楼内景
怀远楼内景

此楼为两环,大环为住宅,小环为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内环正中是圆形祖堂兼学堂—“斯是室”(见下图1),“斯是室”侧门上有何应钦为感谢南靖农民军支援北伐所题写的“助我义师”匾额,当年何应钦任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时曾被漳州军阀张毅的部队围困,简家帮助其解围后何应钦欣然题词赠匾。此楼的居民生财有道,游客上楼要另外收费,但推销热烈却几乎无人上楼,在降到1元后我才上去拍了几张(见下图2-4)。

“斯是室”
“斯是室”
怀远楼内景
怀远楼内景

        华安县位于南靖的东面,土楼数量只有几十座,远不及南靖,也少于平和,但华安仙都镇大地村的土楼群一枝独秀,1996年其中的二宜楼率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最早被列入“国保”的土楼,2008年也被列入“世遗”六群之一,包括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3座,在“世遗”六群中数量是最少的。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为蒋氏开基祖蒋士熊历时12年所建,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土楼,坐东南朝西北,外环高4层,高16米,直径73.4米(见下图)。二宜是指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实际上是十二宜,其特点:一是外墙厚达2.5米,据说是福建土楼之最;二是只在最顶层开窗,外墙光溜溜空无一物;

二宜楼

三是单元式却又在四层设隐通廊,便于观察和运动,这种设计在土楼中少见(见下图);四是楼内的壁画彩绘不仅在土楼中是个孤例,在民居建筑中也绝无仅有,被誉为福建土楼中综合价值最高的单体建筑,壁画中还绘有罗马古钟和西洋美女,墙上贴有上世纪30年代的《纽约时报》,可见土楼的祖先曾飘洋过海,闯荡世界。我们上楼转了整整一圈,才在楼内居民的指点下,找到4楼10单元,看到当年糊墙的英文报纸,报纸早已泛黄且斑剥破旧,但报上插图清晰可见。下到三楼,又看到不少壁画,其中就有西洋美女和罗马古钟的图案。二宜楼的东面还有东阳楼和南阳楼,为二宜楼主的孙子所建,但看上去比较一般。

二宜楼内景

南靖县的南面就是平和县,我们驱车翻过蛟塘岽山口,山下便是平和县芦溪镇,这里有两座著名土楼,一是芦丰村的丰作厥宁楼,一是蕉路村的绳武楼。沿河左行不远便见河对岸独立一大型圆土楼,下车过桥,见楼顶瓦檐一圈白边(见下图),我们正怀疑是否是一新建土楼,远看楼名似乎是三个字,便猜想是否走错地点,因丰作厥宁楼是五个字,走近一看却是绳武楼,其最独特的标志便是已经断裂的门楣石粱,石刻的三个大字“绳武楼”是楼主叶处侯亲自题写的,绳武出自《诗经.大雅》中“绳其祖武”,意为继承先祖业绩,

绳武楼

此楼是“国保”单位,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8—1820年),占地10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直径43.8米,3层2环,内环为12户单元门,其特色有二,一是单元通廊完美结合,一二楼单元式,三楼通廊;二是内饰精美,门窗木雕、墙头彩塑达700多处,被誉为“最精致的福建土楼”,现已将楼里住户迁出,目前正在维修,所以见到的瓦檐呈白色,但木雕最精美繁复的二楼不能进入,无法近前细看,远观是黑乎乎一片,可能是被油烟熏染年久所致(见下图)。

绳武楼内景

离开绳武楼沿河下行几百米,在一大榕树下左转不久便是丰作厥宁楼,楼名四个字的土楼福建仅此一座,含意也有些怪,据说过去门前有一幅对联,楼名就取左右联头尾各两个字,此楼直径77米,造型也别具一格,外环不封闭,而是三层六段不相连围楼环绕,此楼建于清康熙年间,费时40年,工程浩大,100多年前曾出现在英国的明信片上,但命运多舛,一次是1908年的大水灾,一次是1930年的火灾,烧了三天三夜,2015年再遭大火,虽然逐年

丰作厥宁楼大门
丰作厥宁楼全景

修建,但还是未能恢复原貌,有些单元已经倒塌,现在只有一些老人居住,显得冷清,有一户热心女主人让我们直上三楼,拍到了全景(见上图)。此外,我们还去过平和县大溪镇的庄上楼和淮阳楼,前者被称为福建最大的方形土楼,当地人称之为庄上城,一座土楼成了一座城,足见庄上楼的规模。庄上是此楼所在村名,村部就在其左侧,楼前是一大片水塘,黄色的外墙倒映在水中,虽经多次修补,但改用泥砖或卵石,风格不统一(见下图)

庄上楼
庄上楼

此楼为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叶姓人所建,呈不规则的梯形,并将一座近10米高的小山也围在其中,内外2环,外环高3层,内环为单元式,一般土楼只设一门,而此楼因规模巨大而设置了五个门,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60米,周长达700多米,占地34650平方,最多时曾有108户1300多人居住,因此,称为土城的确更为恰当。庄上楼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尚未得到真正的保护,也没有进行旅游开发,现已破败老旧,住户不多,外型的基本轮廓也不全,临水的南门很小,不如东门(见下图1),甚至连门楣上楼名都没有,内部更是杂乱不堪,游客廖廖无已,只有中间的祖堂保存较好,墙上的红砖窗花精致(见下图2、3)。

东门
祖堂
祖堂窗花

离开庄上楼后,我们前往淮阳楼,位于大溪镇江寨村的淮阳楼规模也不小,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 年)为纪念江氏历史上的发源地——淮阳(淮水之阳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部淮河北岸,为古江国所在地)而建(见下图1),东西长100米,南北长112.7米,占地11300平,此楼的情况比庄上楼略好一些,里面也有一个小山包(见下图3),上面还修了一座长亭,但总体也缺乏保护,周围现代风格的民房林立(见下图2)。

淮阳楼大门
周围现代风格的民房林立
淮阳楼中的小山包

                 (完)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福建传统民居(下)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