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村,有一片保存完整的闽南古建筑群,村子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梧林村三面临海,依山傍水,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特色于一体,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
从泉州迎宾馆出发,驱车40多分钟到达晋江梧林村。石鼓山下,梧垵溪畔,山南水北之间,一座漂亮的闽南村落呈现在眼前。蓝天、白云、绿树打底,一片片“红”房子高调闯入画面,引人注目,红色是属于闽南传统古厝的主色调。
朝东楼,位于村子边缘,十分显眼,是梧林村首座钢筋水泥洋楼,古罗马风格建筑,始建于1930年,是旅菲华侨蔡朝东宅邸。朝东楼外表未加任何装饰,纯粹是建筑材质的本色,在一大片红房子中显得很另类,后来知道,其中颇有故事。
近代以来,大批华人从这里出发,前往东南亚创业谋生。多年打拼后,他们将海外建筑风格带回家乡,便有了一幢幢中西合璧的房屋,漫步村中,满目皆是风情。
然而,这个“华侨建筑博物馆”,一度养在深闺人不识。数年前,随着社会变迁,梧林村曾面临半空心化现象:海外华侨1.5万人,常住居民只有1800人,主要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生,一些老建筑颓败不堪,亟需修缮。
2018年4月,梧林传统村落正式启动“保护性修复和活化利用”项目,以“原汁原味、原貌重现、修旧如旧”为原则,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保留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
现如今,梧林村已旧貌换新颜,变身网红打卡地。这座南洋游子魂牵梦萦的故里,也成为许多来泉州的游客前来探访之地。
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闽南古厝竞相登场。屋角两端上翘的弧线分外抢眼。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秀美。
烧塔仔,高5米多,每年逢大年初一、元宵节、中秋节点燃万家灯火,四方来客,众人围绕,生火团圆祈愿。
村中街巷中有了不少餐厅、咖啡馆、民宿之类,想想也正常,成为网红景点,“活化利用”,想不商业化都难,只是不要喧宾夺主就好。
红房、绿树,青草地、石板路,村子整修的很到位,游客也不多,游游逛逛十分惬意。
戏台,自古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据说每到重大日子,一曲曲南音就在这里奏响。
侨村中还有小吃一条街,可品尝拳头母、土笋冻、炸浮粿、菜粿、醋肉、四果汤等闽南古早味小吃,也有地道的南洋美食。
这里还卖新鲜肉,想必村子里还有原住民。
小浯塘酱油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酿造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凭借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卓越品质,荣登央视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佳品!
修养楼,俗称“枪楼”,建于1934年。建筑面积131平方米,为三层碉楼,二、三层内壁间、廊道中,开着若干枪孔,便于朝不同方向射击。
枪楼主体平面呈方形,四面围廊,二层起围廊四角立科林斯柱支撑,形成“四面八柱”构造。该建筑精巧的欧式建筑塑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是梧林村中西洋建筑工艺的代表作。
梦菜家声楼,旅菲华侨蔡怀瑞宅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骑楼式的番仔楼。主楼二层,骑楼式建筑,构建成“一楼一厅一房一外廊的平面布局,融合了闽南和菲律宾的建筑风格。人称“30年代典型的“贵族单身公寓”。
刚才的位置看到的是“枪楼”的侧后面,这个角度看才是正面。各楼层三面开窗,门窗均是造型各异的纹样修饰,极富欧式建筑艺术风韵。
楼前的庭院不小,红砖铺地,摆置桌椅,茶室?咖啡馆?
德兜楼,旅菲华侨蔡德兜宅邸,建于1943年,三层洋楼,平面呈“L”形,建筑面积450平米。
德兜楼不仅有西式的灯圈、楼梯、窗套、山花等,也使用照墙、水刷石、对联、寿屏等中式元素,融合了中西方、古典与现代的生活智慧和艺术趣味。
远处看着最高的一座楼,楼顶位置三个大字:忠塔楼。
这个位置看忠塔楼,数一数竟有10层之高。
德兜宅,闽南官式大厝,不知与刚才看过的西洋式“德兜楼”是否为同一主人?
大门旁红墙上,棕色牌:德兜宅。
汉字智慧馆,通过汉字场景体验、活动体验、字模拼拆、音像视频等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走进一处院落,好大一棵树!更令人惊叹的是好大的树根!布满院落,盘根错节,粗细相间,弯曲有致,且完全凸起于地面之上,活生生一件自然天成的艺术品。
树根之大,用广角镜都拍不成全貌。
穿过院落, 方知大树乃宅邸的后院。中庭现辟为一间布置优雅的咖啡馆,名为:榕树下咖啡。
来到院落前门,被大古榕树笼罩的院落,古榕里巷2号,是赫赫有名的德鑨五间张。
德鑨五间张,旅菲华侨蔡德鑨宅邸,建于1924年,为两落五开间的传统闽南官式大厝,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古榕里巷2号,大门就透着气派,庭前石埕铺设精良考究,采用石面走水铺设工艺,门路木排楼及石雕构件皆精雕细刻,门堵印花砖及錾砖工艺精美。整座建筑集砖雕,灰塑、彩绘等建筑工艺于一体,精美绝伦。
砖雕、石雕、屋檐,细微之处照样装饰精致。
德越馆,旅菲华侨蔡德越宅邸,始建于1928年,为两落五开间的闽南传统大厝,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大门南向,有石刻楹联、线雕、浮雕、镂雕的石构件和木雕装饰。
梧林最为壮观的“五层厝”,是旅菲华侨蔡德鑨的宅邸。这座建造于1936年、占地400平方米的番仔楼,聘请英国设计师设计,钢筋水泥混凝土墙体结构,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大门采用闽南官式大厝传统构造,左右两侧双向照门上书“茶经”、“荔谱”,为蔡氏先祖北宋大臣蔡襄的代表作。
五层厝建筑面积735平方米,五层洋楼,二至五楼的围栏上留有多个枪眼,用于防御。1937年,大楼结构建成时,抗日战争正全面爆发。蔡德鑨毅然放弃装修,将余下款项全数捐献,用于购置战机支持抗日。之后,大楼的装修一直搁置。
古榕里巷1号。
五层厝的侧后,有一栋风格、色调与其相似的建筑,三层洋楼。有文章介绍:在建造五层厝前之前,蔡德鑨已经营建了一座三开间及一座五开间的大厝,并在1932年建成了三层洋楼“德鑨楼”。
五层厝旁茶餐厅。
三栋厝,建于1933年,砖木石结构,五开间两落闽南官式大厝,多使用闽南传统的建筑装饰手法,工艺水平高,图案精致。
整个村落基本走到,又回到朝东楼,进入内里,细细观赏。
朝东楼,始建于1930年,古罗马式的建筑,传统的闽南布局,清冷的水泥外墙,斑驳的石镌门联,气派的欧式穹顶,别致的镂空窗花,南洋味与闽南风的完美交融。其精致外观布局,与简陋装饰的强烈反差,引人探究。朝东楼主体工程完成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时刻,蔡咸斜(字朝东)父子先国后家,为支援抗战,将装修巨资悉数捐出,至此未再重启,成就了今日的最美“烂尾楼”。
朝东楼内有一处展览,介绍梧林传统村落概况。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旨在形成以文创、休闲、民宿为新兴主导产业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文化聚落,造就华侨博物馆和闽南文化后花园,带动闽南特色乡村旅游业发展。
翻拍几张没有走到的宅邸照片。东风万里,建于1966年。
二楼露台花瓶栏杆烧制有毛主席语录。
“胸怀祖国楼”,建于1953年春,由旅菲华侨蔡怀紫、蔡怀番合建,是梧林村保存最完整的番仔楼。
容膝居,建于1928年。
梧林传统村落肇基于明初,发展于清初,兴盛于清末民初,而今重焕生机。
2016年11月,梧林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以来,晋江秉持“固态保护、活化传承、业态引入”理念,将梧林从一个空心村打造成集闽南华侨建筑展示、生活体验、文化创意、田野风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闽南文化旅游目的地,2023年7月,梧林传统村落旅游景区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这个夏天,感受最美好的厦门 45466
- 初夏的少女梦,伴着温煦的海风,可盐可甜|厦门五日亲子游 45964
- 行摄厦门,三天两夜带你感受最惬意的鹭岛慢生活 2859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