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驾在福建-宋风古韵泉州城-之一
了解、体验一个城市的最佳方式是徒步,而泉州城就非常适合这一方式。当然这里所说的泉州城特指泉州老城,而非广义的泉州市。泉州是个地级市,所辖地域广阔,分布景点众多,若四处探访,有车自驾最佳。此趟游历泉州,精心策划,按照由远及近、先行游览外围景点的原则,安排五晚不同地住宿:泉港区二晚、距老城稍远的泉州迎宾馆二晚,最后一晚移至老城中心的泉州酒店。
泉州酒店
泉州酒店,名称简单、直白,位于泉州鲤城区庄府巷22号,古城中心区域,位置极佳,从这里去往泉州城里的任何景点都不算远,迈开双脚,步行足矣。
酒店1990开业,2004年荣膺泉州市首家五星级酒店,外观美轮美奂,沉稳大气,满含闽南建筑之风韵;内部装饰典雅华丽,极富现代气息。
泉州酒店有二座客房楼,东辉楼和南馨楼,大堂在东晖楼内。
八点多一点即到达泉州酒店,有停车位(担心的问题),且当即能办理入住,诸事如愿,再好不过。
国会(名字好奇怪),地处酒店二进院落内,为大型康娱场所,保龄球、桑拿中心、卡拉OK、KTV、四季游泳池、健身房、地下车场等一应俱全,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入住南馨楼,免费升级到商务楼层,12层,房间很大,中式布置,还有迎宾水果,欢迎卡片,服务热情,感觉温馨。
酒店提供的免费矿泉水,图标颇具艺术感,也极富当地特色。
房间窗户面北,正好远眺泉州古城,泉州标志性建筑-开元寺双塔清晰可见。
这景观,绝对不亚于稍后在西街上所见的几处“观景台”,也许更胜一筹。
后来弄明白,从酒店后门去往开元寺很近,只需穿行这些小巷即可达,比走中山路再拐上西街至少近一半。
中山路
安顿完毕,立刻开始泉州老城漫步。首先去往著名的开元寺,出酒店大门左转,步行几十米既是中山路。中山路全长约2.5公里,已经辟为步行街,但电动自行车并不禁行,感觉泉州街头的电动自行车好多。
中山路南北走向,是泉州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
事先做了些功课,说泉州城里供游客乘坐的“小白车”(电瓶车)很方便,招手即停。中山路上走一段,特意拦了一辆小白车,说去开元寺。行车最多也就三、四百米,有人下车,司机告知,去开元寺也需在此下车,西街小白车禁行,下车后步行也就100来米。第一感觉,这2块钱车票花得有点冤,你若早说,还坐啥车,走几步不就行了。
中山路旁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路口处鲜花簇拥,游人如梭,事后知道这是花巷东口。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是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中山路又是这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前一句讲的是开元寺的东西塔,后一句说的就是泉州的中山路。
钟楼、西街
钟楼,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路口, 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建筑元素,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钟楼高13.8米,外表白色,形状似亭又似楼。上部安装四面圆形大钟、风向标、指南针和避雷设施;中部若一楼阁,四面有窗户;底面则是一圆形基台,台上四根方形水泥柱,支撑着整座钟楼。
西街,位于鲤城区,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史料记载,西街自唐朝已经“列屋成街”,成街已经超过1300年。西街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泉州古城内现存留最为真实、完整的历史街区。
西街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有许多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堪称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西街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
西街已成为一条步行商业街,临街房屋明显不及中山路上建筑的光鲜亮丽,老旧小居多,多为二层以下,但感觉更有看头,更接地气。各种商铺鳞次栉比,商业化氛围浓郁,却烟火气十足。
路旁一栋5层楼,在西街上这高度显得有点鹤立鸡群。内里为天井式中庭,装饰现代而时尚,顶层有观景平台。
橘若西街,功能挺多,号称西街最高观景天台,不可错过的必打卡点。10点才开门营业,不过看图片展示,个人感觉一般,酒店房间里观景也不逊于此地。
马路斜对面有润物市集。
西街两侧但凡位置好、高一点,能俯瞰西街的房屋,特别是能看到开元寺双塔的地方必定必被充分运用,打出招牌,招揽游客。这一家小楼的名号挺文艺:白水皓兮茶艺空间;旁边的的二句词也挺吸引人:百年华侨番仔楼、宋韵泉州一席茶;观塔、观世、观己。
更多的店铺还是经营当地特色的的各种食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红砖厝、番仔楼,西街的建筑大多都保持着原貌,有些虽然低矮老旧、却更具市井风韵。
二张西街老照片
终于走到开元寺前,终于看见了寺内的石塔。
事后用手机地图查寻,从钟楼到开元寺南大门,步行距离570多米,绝非小白车司机所言的100来米。当然这点付出也是值得的,步行游逛西街,看了一个仔仔细细,行走西街属于来泉州的必选项,不可缺之。
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位于西街176号,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面积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
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
开元寺是泉州城的一枚瑰宝,以其东西塔、大雄宝殿等建筑闻名。
东西塔,即镇国塔和仁寿塔,是开元寺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是中国最高的石塔之一,也是泉州古城的象征。
东西双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都可以称得上精妙绝伦,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经典。其中融汇了婆罗门教石柱、狮身人面像等外来文化建筑元素,则是泉州与海外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
塔前石狮。
西塔-仁寿塔
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为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所建。
大雄宝殿前古榕树,枝繁叶茂。
西塔旁有一石照壁,被称为“麒麟壁”,原为泉州府城隍庙前的照壁,建于清代的乾隆年间,1974年移置开元寺。
麒麟壁采用彩色交趾陶和砖雕结合的工艺,造型精美,内涵丰富,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藏经阁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
檀越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祠始建于唐代,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进三开间硬山顶,每进有天井石庭。檀越在佛教中为施主的意思。
弘一法师纪念馆
弘一大师造像
本生院-泉州佛教博物馆
适逢一群佩戴胸牌的僧人,居中两位橙色服饰,其余人着蓝装,跟随其后,想必有什么佛事活动。
象蜂巷
出开元寺,离开西街,拐入一条斜向的狭窄小巷,名为象蜂巷,店铺密集,以各式特色小吃为主。
牛杂、肉粽、姜母鸭······,都是泉州榜上有名的美食。
这家店有刚出锅的芋头饼,买了一块品尝,好吃无比。想着前面肯定少不了类似的店,再想吃时轻而易举,谁知差矣!直到下午收工,再无此艳遇!
走了一段象蜂巷,依据手机导航去往花巷教堂,似乎多走了一段冤枉路,但沿途观赏了不少泉州老城的风土人情。
花巷
终于找到花巷,终于看到天主教堂。
多种宗教并存,为泉州闽南文化特点之一。天主教于唐代传入泉州。元至元和二十八年(1292年)教皇使者抵刺桐港,往东传教,泉州建立中国第二个主教区-刺桐主教区。
现存教堂建于20世纪初期,哥特式建筑。这座教堂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建筑风格成为了花巷的一大亮点。
花巷是一条位于泉州市区中山路左侧的古街巷,东起中山中路,西止于井亭巷,是泉州的一条宝藏小巷。
花巷得名于清末民初,当时巷中聚集了多家人造花店铺,姹紫嫣红的花朵成为了这里最美的风景。如今,虽然花店已不复存在,但花巷的韵味却延续保留,历久弥新。
街巷中有众多洋楼古厝,这是傅宅,内部修缮时保留了原有的木质结构楼梯和窗户。
花巷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建筑工艺。短短几百米的花巷囊括了闽南古建筑的十八般武艺,如海蛎壳、水洗石、白灰粉刷夯土墙、出砖入石、大木、小木作铜板、地雕、木雕、石雕泥塑等。
骑楼上的剪瓷雕,材料选用胎薄质脆的彩色陶瓷片,既能防止风雨侵蚀又具有长久性。
花巷漫步中,发现下榻的泉州酒店后门就直通花巷,就在这家餐厅旁。
徜徉于花巷,仿佛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石板黄瓦间,多姿多彩的建筑千姿百态,错落有致,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清泉随地涌,曲巷有花斋”,花巷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它不仅展示着泉州的历史和文化,还体现了泉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午餐
午餐的目标已提前锁定,就在泉州酒店对面的一家餐馆。
东兴牛肉店,看着其貌不扬,门脸不大,门上写着:“泉州老字号,名扬东南亚”。
店内面积不很大,装饰极普通。进店后有人领位,指定位置,人少须拼桌,每个位置都不可空位。我们刚过11点进店,片刻之后餐厅里已经座无虚席,门口开始有人等位。
肉粽
牛杂
牛排
萝卜饭
样样精致可口,有滋有味,味蕾得以极大满足,结账才82元。
金鱼巷
午餐后散步消食,无意中步入了酒店附近的金鱼巷。初始还没太在意,稍后发现这条小巷极富韵味,不亚于上午逛过的花巷。
上网查询,近年泉州市对金鱼巷组织实施了微改造工程,做到“留人、留形、留乡愁。”以传承历史文脉、提升街区街巷、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秉承“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传统历史建筑逐一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分批修缮,做到“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
经历过微改造的金鱼巷,即是泉州古城修复“绣花功夫”的典型映照。
红砖古厝,曲径通幽,金鱼巷里,脚下铺就金鱼图案,身旁是流光溢彩的泉州花灯。
行走在泉州这条百年街巷中,满眼都是喜庆的“中国红”。赶上节庆日,锣鼓声起,南音、木偶戏、火鼎公婆等戏团鱼贯而过,不少身着马面裙、华服衣裳的年轻人用相机记录下难忘时刻。
金鱼巷里出过不少名人。
老街古巷,也不乏现代与时尚,咖啡馆,民宿、餐厅一样不少。
金鱼巷53号,泮宫古早味,闽南菜酒楼。环境很好,看着不错,准备晚餐来此。
半天时间,在泉州老城里走街串巷,满目皆为地道的闽南世俗风貌,印象极佳,深感不虚此行。泉州已经迅速上升为热门旅游地,资料显示:2023年,泉州市接待游客86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54%,增速全省领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泉州世遗传播呈“幂数增长”态势。
泉州市长如是说:“作为世界遗产城市,泉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树品牌、强龙头、提能级’为抓手,着力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的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公元260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为“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这个夏天,感受最美好的厦门 45469
- 初夏的少女梦,伴着温煦的海风,可盐可甜|厦门五日亲子游 45968
- 行摄厦门,三天两夜带你感受最惬意的鹭岛慢生活 2859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