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后回酒店午休,放松节奏,充分享用酒店,养精蓄锐。下午15点半再出发,继续漫步在古韵悠长的泉州老城。目标是文庙、清净寺、关岳庙,基本上是一条线,距离适中。原本还想加上承天寺,但不太顺路,作罢。
上图,橙色圈从左上至右下,依次为泉州酒店、文庙、清净寺、关岳庙,承天寺则远在右上方位置。
府文庙
文庙距泉州酒店不远,从它的侧后方一条街巷穿过去,红色高墙内既是文庙,地图上看也就300来米。
黑、白两块石碑都是文庙标牌:泉州府文庙。府文庙就是府学和文庙的统称,泉州的府文庙是府学和文庙分开的,称作“左学右庙”。
大成门
穿过大成门之后就是泮池,泮池中间为修筑于元代的石桥。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739-741),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移建今址,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后历代兴修发展。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筑的文庙建筑群,整体布局为左学右庙,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是中国南方文庙的杰出代表。
大成殿
崇圣祠,位于“文庙”和“府学”两组建筑群之间,原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殿宇。
文庙旁有一座蔡清祠,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奉祀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为泉州学宫第一座乡贤专祠。
附近一处街心花园,古木参天,一群银发老人聚在大树下乘凉、闲坐、聊天,悠闲自在,其乐融融。
这边才是文庙的正门,大牌坊后一座桥,洙泗桥, 建于元代。这座桥位于文庙大成殿拜庭前方,是文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洙泗”来源于孔子讲学的洙水和泗水,象征着儒家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
文庙大牌坊。
从文庙到清净寺步行不足300米。
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或圣友寺,位于泉州市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至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清净寺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主要建筑包括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
清净寺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齐名。
清净寺也是了解泉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寺内的建筑、装饰以及保存的历史文物,都反映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以及当时频繁的外贸活动带来的文化交流和宗教融合。
从清净寺步行至通淮关岳庙大约400米。
通淮关岳庙
泉州关岳庙,也被称为通淮关帝庙,位于泉州市涂门街,是一座主祀关羽并增祀岳飞的庙宇,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
通淮关岳庙的香火一直非常旺盛,信徒众多,尤其是东南亚及台湾地区的信徒。
泉州关岳庙,始建于宋代,民国三年(1914年)增祀岳飞,改名为通淮关帝庙。泉州关岳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羽和岳飞作为忠诚和勇猛的象征,深受民众敬仰。
庙内还有“三义庙”和“崇先殿”,分别祀刘备、关羽、张飞和关公三代先祖。
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关岳庙东侧是后城古玩街。
晚餐
晚餐原准备去金鱼巷口的泮宫古早味餐厅,到达后发现其内不见食客,根据直觉,这种餐厅尽量不进。遂改为附近的一家小餐馆,上午逛街时也曾注意到它。
石狮马脚鱼肉羹(鲤城店),店面虽不大,经营的都是纯粹的当地特色。
肉燕
现炸五香卷
卤三层肉
五常米咸饭,还有一个烫青菜。
点啤酒时,老板说有他自己喝的德国黑啤,太好不过,本人也喜好德国黑酒。
老板是当地人,年纪60岁左右,友善、健谈,听说我们来自北京,特意取出一瓶北京产的方瓶二锅头酒(一位北京客人相送),倒上一杯,不收费用,喝多少随意。旅途上能遇见投缘之人,莫大幸事。
店面玻璃窗上大字:“花钱不多,吃的舒服”,所言不虚,结账才50元。。
泉州夜景
晚餐后散步消食,顺便观赏城市夜景,选择一条没走过的路线,沿打锡街--南俊路,去往承天寺方向,大约700米,距离适中。
夜色降临,灯光璀璨,古城换了一副慵懒、悠然的容妆,街上少了车辆、行人,世俗烟火气弥漫。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寺内有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
夜逛承天巷
承天巷,西起中山中路,东接南俊路,长300余米,巷口正对“闽南甲刹”承天寺,故名承天巷。
承天巷内至今保留了不少颇具特色的老建筑,有许多离奇的传说故事。 这里还是唐代泉州古城中的南门──崇阳门。
承天巷75号,为清代正四品大员徐应升的中宪大夫第,据说,这是泉州市区唯一的青砖古厝,也是街坊口中的“青砖徐”。在近300年光阴里,它是城内巨富徐氏望族的宅邸。
承天巷大概也经历了改造、提升,保持原貌,干净利落,风韵十足。
古巷西侧巷口,有一方竖立的石碑:唐子城南门-崇阳门楼遗址。
游走承天巷,又体验了一把泉州老城的宋风古韵,事先未做功课,纯属意外收获。
清晨
没有预定酒店的早餐,上街去寻当地的小吃,首选还是面线糊,店家事先锁定,就在中山路上,几步之遥。
清晨的中山路,上班族骑行的电动车已往来如梭。
水门国仔面线糊,地处中山中路120号。
面线糊源于农耕社会,是农夫们下地耕作的午点。由线面与高汤一道烹煮,融为一体,糊而不烂,清而不浊,味美汤鲜。
清光绪二十五年,泉州城东玉井村人谢陪开启了制作面线糊的先河,薪火相传,至今已有第五代传人。第四代传人谢锡国,1986年建店于水门巷21号,冠名“水门国仔面线糊”。
前几日在泉港吃过面线糊,感觉不错,挺对口味。这家店是老字号,配料更加丰富,至少二三十种。
食量有限,油条、鸡蛋足矣。
店内宣传画,制作过程。
收拾停当,告别泉州,五天游走,收获满满,但仍有不少精彩之地未能光临,期待着下一次。
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声名显赫,精彩纷呈。
今日将去往南靖土楼,云水谣,探访福建的又一特色景区,继续福建自驾之旅。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这个夏天,感受最美好的厦门 45582
- 初夏的少女梦,伴着温煦的海风,可盐可甜|厦门五日亲子游 46010
- 行摄厦门,三天两夜带你感受最惬意的鹭岛慢生活 2866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