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陵行走,马武垭~酒店场~靖远关~望州关~鹅颈关。
马武垭,马武场,一四七赶场。
乾隆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街市记载:“长里乡市。……马武垭场,州南五十里,俗传汉马武屯兵于此,故名。”
桦榕街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街市记载:“长里乡市。……马武垭场,州南五十里,俗传汉马武屯兵于此,故名。”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一舆地志里甲记载:“长滩里。……附,市场。……马武垭。”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五建置志记载:“自治会。……分,……马武场,八场为同乐镇。”
涪陵市志(1995年01月)记载:“第一篇建置沿革。……第四章乡镇沿革。……马武镇(29°35′,107°19′,)清代为马武垭场。相传东汉时大将马武曾于此屯兵作战,故名。民国20年置马武镇,31年置乡。1953年分置惠平、崇英、天生等乡,1955年并惠平、崇英乡入。1981年更名为马武场公社。1984年改称乡。1985年3月撤乡置为镇,6月,更名为马武镇。驻马武场。现辖9村52组2523户。面积30平方公里。”
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一九八五年十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马武区概况。
马武区位于涪陵县西南部。东与白涛、城郊区毗邻,南与鸭江、龙潭区接壤,西接蔺市区,北依蔺市、城郊区。面积约235.9平方公里。辖7个公社,63个大队,377个生产队,共14,207户,64,6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02人。全系汉族。区公所驻地马武场。
马武是根据区公所驻地在马武场而命名。解放前马武属涪陵第二区,1949年解放后设置马武区(称一区),并将第二区的太和、兴隆、酒店、梓里、天台、龙安、荣桂等乡划归马武区。1950年将龙安、荣桂两乡并入李渡区,兴隆乡并入蔺市区。1952年冬,将天台、梓里两乡并入白涛区。1954年马武区并入蔺市区。1955年将酒店乡划为酒店、龙安两乡,同年建初级社。1956年将酒店、龙安两乡合并为酒店乡。1957年转高级社。1958年各乡建立人民公社。1961年将蔺市区分为蔺市、马武两个区,同时将白涛区的梓里公社,城郊区的酒店公社、蔺市区的马武、太和、兴隆、惠民等公社划归马武区。又将兴隆公社的松涛、蒲江、碑记、胜利等大队和太平公社的适合大队,马武公社的四合大队并入蒲江公社。现辖:马武场、太和、万寿、蒲江、酒店、梓里、惠民等公社。
全区地势东低西南高,略呈园形,属丘陵地带。境内最高处海拔1247米,最低处海拔217米,区公所驻地海拔600米。主要河流有平滩河,源于龙潭区,流经太和、蒲江、马武、梓里等公社,通过小溪河注入乌江。全区大部分公社处于山丘、沟谷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交错。全区有水库3座,蓄水量2,000万方,自然条件和水利条件都较好。
全区土壤以粘土与壤土为主。境内气候温和,平均温度15℃,最高温度达40℃,最低为 -10℃。全年无霜期为180天。常有伏旱出现。
全区有耕地面积99,238亩,其中田占51,396亩。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洋芋、杂粮等,1980年粮食产量为6,370万斤。经济作物有油菜、青菜头、茶叶、烟叶、药材、海椒、油桐、柑桔等。林木组成主要是松树、柏树等。
主要矿藏有石灰石、铁矿石、铜矿石、煤炭等。
社办企业有水泥厂、红碎茶厂、煤厂、水电站等,1980年总产值为687万元。
境内有公路4条,通车里程70公里。其中:涪陵至南川公路横贯全区,全长28公里。
文教卫生事业:解放前全区有学校16所,学生2,150人。1980年已有61所学校,其中:县属中学一所,农中两所,完校7所。有学生16,120人,其中:中学生3,630人。并有科普站文化单位。解放前没有正规医院,现已有医院8所,医护人员90人,大队合作医疗站63个,赤脚医生149人。
境内有一座烈士纪念碑。有涪陵县重点水利工程之一的卫东水库,蓄水量1,000万方,能灌溉全区的大部分农田。
马武场人民公社概况。
马武场人民公社位于涪陵县西南部。东接梓里公社,南靠太和、蒲江公社,西连惠民公社,北邻酒店公社,面积约28平方公里。辖9个大队,52个生产队,共2,279户,10,2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2人。全系汉族。公社驻马武场。
相传汉朝大将马武,因征服武陵土人,于此屯兵,故名。解放前用马武为乡名,隶属第二区。1949年解放后仍称马武乡,隶属马武区。1954年并入蔺市区。1955年建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1958年由8个高级社联合建立马武人民公社。1961年离开蔺市区,并入马武区。现辖:均田、星高、民协、民权、保安、平滩、千落、红专、鹦鹉等大队。
全社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地带,境内最高处海拔825米,最低处海拔260米。主要山脉凤凰山,北西走向,海拔825米。千山山脉与大梁子山相连,西北走向,海拔762米。主要河流有平滩河,源于龙潭区,流经千落、保安、均田、平滩等大队,通过梓里公社注入长江。境内山峦起伏,沟谷交错,河渠纵横,堰塘密布,有水库4座,蓄水量235万方。
全社有耕地14,496亩。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杂粮等,1980年粮食总产为1,026万斤。经济作物有青菜头、油菜、茶叶、果林、柑桔等。
.社队企业以榨菜厂、水力发电站为主,1980年产值为51万元。境内有公路二条,通车里程为12公里。
文教卫生方面:解放前有一所高小,三所初小,有学生890人。1980年已有县属中学一所、完校一所、农中一所、小学6所,学生3,901人,其中:中学生1,377人。解放前没有医院。现有卫生院两所,医护人员45人,大队合作医疗站9个,赤脚医生27人。
马武区,因区公所驻地在马武场而命名。
马武场公社,原马武公社。因驻地为马武场而命名。
马武场,汉朝大将马武因征服武陵土人,于此屯兵,故名。马武区、马武场公社驻地。集市,非农业人口692人。
……”
康熙重庆府涪州志卷之一古迹记载:“马武亚,州西五十里,汉马武屯兵处。”
乾隆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古迹记载:“马武垭,州西南五十里,相传汉马武屯兵处。”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古迹记载:“马武垭,州西南五十里,相传汉马武曾屯兵于此。”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二舆地志古迹记载:“马武垭,治西南六十里,相传汉马武曾屯兵于此。”
酒店场,酒店垭。
乾隆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街市记载:“长里乡市。……酒店垭场,州南三十五里。”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街市记载:“长里乡市。……酒店垭场,州南三十五里。”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一舆地志里甲记载:“长滩里。……附,市场。……酒店垭。”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五建置志记载:“自治会。……分,……酒店场,……八场为同乐镇。”
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一九八五年十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马武区概况。……酒店人民公社概况。
酒店人民公社位于涪陵县西南部。东接靖黔公社,南靠马武场公社,西连五马公社,北依城郊区,面积约31平方公里。辖12个大队,1个农科队,70个生产队,共2963户,137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2人。全系汉族。公社驻地酒店垭。
酒店原名酒店垭,据传因山垭上曾开设一酒店,故名。1932年始设酒店乡,隶属第二区。1935年仍称酒店乡,隶属第一区。1954年将酒店分为酒店、龙安两个乡,归蔺市区辖。1955年归城郊区辖,将龙安乡并入酒店乡。同年建初级社,1957年转高级社。1958年由54个高级社联合成立酒店人民公社,1961年归马武区辖。现辖:檬子树、午云、麻 堆、玉龙、堤口、石坡、鹰嘴、骑梁、黄荆坡、八一、云台、箍井等大队。
全社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略方形,属浅丘地带。境内最高处海拔671米,最低处海拔260米。主要的山有石门坎山,北西走向,海拔671米。主要河流有绿扬溪源于境内流经麻堆、石坡、骑梁、鹰嘴、黄荆坡、八一等大队,通过荣桂公社注入长江。全社秃岭重叠,沟谷交错,水源较缺乏。有水库两座,蓄水量215万方,灌面5500亩。
全社有耕地面积16427亩,其中田8213亩。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洋芋、杂粮等,1980年总产量为1200万斤。经济作物有青菜头、油菜、茶叶等。
主要矿藏有石灰石、煤炭等。
社队企业有水泥厂、煤厂、砖瓦厂、果园场等,1980年总产值为100万元。境内有公路三条,通车里程27公里。
文教卫生事业:解放前有小学7所,在校学生400人。1980年有学校12所,在校学生3800人,其中:中学生760人。解放前没有医院,现有卫生院一所,医护人员8人,联合诊所一个,医务人员4人,大队合作医疗站12个,赤脚医生24人。
酒店公社,以公社驻地在酒店场而命名。
酒店场,原名酒店垭,因山垭上曾开设一酒店,后逐渐形成集市。酒店公社驻地。集市,非农业人口162人。
……”
远处垭口就是靖远关
涪陵市志(1995年01月)记载:“第一篇建置沿革。……第四章乡镇沿革。……酒店乡(29°38′,107°20′)明代为酒店垭场。相传早年该地山垭上开有小酒店,后演变为场市,故名。民国20年置酒店乡。1953年分置出龙安乡,1955年归并。驻酒店场。现辖12村70组3078户。面积35.3平方公里。”
涪陵市志(1995年01月)记载:“第七篇交通。……第一章道路。第一节陆路。一、石板大路。1956年以前,今涪陵市境范围内无公路,石板大路四通八达。石板路宽约1.5米,多随山势婉蜒而建,逢高坡砌石级,遇溪流架桥梁,是旅行和运输的主要通道。……4.涪南路,出城往南,经酒店、马武、青羊、同乐至冷水关入南川县境,全程75公里。……”
涪陵交通志1986~2005(2007年04月)记载:“第二篇陆路。……第六章人行路桥。……第三节古道古桥。一、古道。……涪陵人行古道干线一览表。涪陵区8条477.5公里。……涪南路,75公里,涪陵一南川,酒店、马武、青羊、同乐。经冷水关入南川。……”
jun用光缆也晓得走老大路,可惜就是把路给玩坏了。
关口
回望一下
将军箭弓玄断
土地公婆问一声好!
关口庙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三疆域志三山川二附形势记载:“靖远关,城南十五里。”
回看靖远关
周家湾屋基邹汪氏墓,文物点,协合村。
大清光绪六年庚辰岁季冬月上……皇清待诰上寿显妣邹母汪老孺……
在蒿枝坝赶公交车到仙女洞。蒿枝坝这儿有老地图标的是耗子坝。
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一九八五年十月)记载:“四、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城郊区概况。……靖黔人民公社概况。
靖黔人民公社位于县城西南部。东抵乌江,南与梓里公社毗连,西靠荣桂公社,北依荔枝公社,西南与酒店公社接壤。面积约37.1平方公里。辖八个大队,45个生产队,共1338户,62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人。全系汉族。公社驻地蒿枝坝。
靖黔是根据境内有靖远关和黔江关而命名。1928年从龙泉乡分出,设靖黔乡,下设15保,隶属一区。1949年解放后,仍为靖黔乡,隶属城关区。1955年建初级社,离开城关镇并入城郊区。1958年转高级社,同年由高级社联合建立靖黔人民公社至今。现辖:蒿枝坝、青㭎林、鹅颈关、鸾驾、新田、大水井、乌江等大队。
全社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呈条状,属浅丘地带,土质呈碱性、瘦薄。社内最高处海拔670米,最低处海拔163米。境内沟谷纵横,蒿草丛生,土质瘠薄,水源欠缺。
全社耕地面积6617亩,其中田1050亩。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红苕、水稻、洋芋、杂粮等,1980年产量为386.5万斤。经济作物有青菜头、油菜、烟叶、茶叶、柑桔等。社内仅有少量林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境内石灰石的蕴藏量极为丰富。
社办企业主要有年产万吨的水泥厂一座,有水泥预制构件厂、碎石厂、石灰厂、砖瓦厂等。1980年产值为150万元。
涪(陵)南(川)公路贯穿全社,交通颇为便利。
文教卫生方面:解放前仅有一所学校,学生100人。1980年已有7所学校,有中学生50人,小学生180人。解放前没有一所医院,现有公社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9人,大队合作医疗站8个,赤脚医生8人。
靖黔公社,以境内有靖远关和黔江关而命名。
蒿枝坝大队,原团结大队。以境内蒿枝坝而命名。耕地1124亩,居民1061人。
蒿枝坝,过去为蒿枝丛生的荒野。靖黔公社、蒿枝大队驻地。集市,非农业人口63人。
……”
仙女洞上望州关
望州关的外寨门
涪陵市志(1995年01月)记载:“第二十六篇文物名胜。……第一章古遗址。……第二节三台寨望州关。……二、望州关。
望州关在涪陵城南最高峰望州山上,地处荔枝乡望涪村境内。
望州关是望州山一带古寨门及相互联结的古寨墙的总称,寨门分小寨门和主寨门。
小寨门在望州山最高峰(海拔689米)西南坡下,现存一条石构筑的卷拱双层石门,基本保存完好。门西南开。门洞深4.0、宽2.0、中高2.6米。门额上镌‘层峦耸翠’四个欧体楷书大字。小寨门居五关之中,西北是距2公里的鹅颈关,东南为距半公里的小关。其间或以1至4米高的人工石墙,或依天然石脊山梁,连为一体。故寨门及石墙外是数十米至百余米高的绝壁或陡坡,其内有多处天然制高点。寨门顶上原建有哨楼,视野可达数十里。登楼远眺,两江汇流,绮丽涪城,尽收眼底。清代人有诗曰:‘一山高并两峰连,关上云开望远天。百雉金城居重地,双江玉带锁长川。高低楼阁烟波上,远近村墟草树前。盛世不须重击柝,抚绥多仗邑侯贤。’
主寨门有内外两道,原为涪陵至南川必经之路。外寨门门洞深5.5、宽2.0,中高2.2米,经久风化、剥蚀严重,门额字迹模糊不清。内寨门门洞深4.2、宽1.9、中高2.9米。门额上隶体‘壁垒一新’四字,为咸丰己未(1859)石彦恬题;门洞精石上刻‘咸丰十年庚申岁九月上浣日吉旦’。主寨门可与黔江关、靖远关、小关以及小寨门附近的制高点遥相呼应。外寨门与小关和小寨门相连接。
望州关具体建于何代,目前尚难确切考定,但至晚在明代已经存在。据《圣安本纪》和《蜀碧》等书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初八,张献忠率大西军攻占涪州城,在城南望州关大败明军参将曾英及其所部。清代,望州关居城外五关之首,系重要战略要地。咸丰年间,朝廷诏令完善天下城廓关隘以御太平军,望州关因此作过修缮。
民国年间,望州关亦为军事要地,多次摆过战场。民国11至12年,贺龙在川东边防军任旅长时曾在此作过战。民国17年杨森与郭汝栋的‘下川东之战’亦在此激战。.‘
1949年11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个连,打败了驻防望州关国民党政府军第二十军七十九师的一个营,扫清了解放涪陵城的障碍。
望州关古今战场遗址而今基本保存完好。现为涪陵地区林业科研所马尾松试验林区,60公顷松林蓊郁苍翠,风景宜人。 ”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形胜记载:“附关隘。……望州关,州南十里。”
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一九八五年十月)记载:“五、自然地理实体。……望州关,原设有关卡,地形较高,在关上可望古涪州城,是古涪州的南大门。荔枝公社境内。”
小寨门
……豐十年……
层峦耸翠
康熙涪州志卷之四艺文记载:“涪州,宋,陆游。古垒西偏晓系舟,倚栏搔首思悠悠,欲营丹灶竟无地,不见荔枝空远游,官道近江多乱石,人家避水半危楼,使君不用勤留客,瘴雨蛮云我欲愁。”
道光重庆府志舆地志卷一记载:“山川,关镇古迹寺观津梁塘堰附见。……涪州。……望州关,州南十里,明曾英御献贼于此。”
道光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山川记载:“望州关,州南十里,明曾英御献贼于此。”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三疆域志三山川二附形势记载:“望州关,城南十里。……小关,在望州关东山凹处。”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二疆域志二山川一记载:“後山自南川縣金佛山來,至州境高鳳菴蜿蜒而下,由冷水關(距城一百里)寶頂寺,經九顆印大嶺碑記關,左右派分,右出爲太和塲鴨子塘月興塲梓里壩台子山鳳凰山諸山,紆迴百餘里,東界涪陵江而止,左出爲藺巿坪,周輪多峭崖或環溪塹,其上數十里,小山起伏間以平疇,正幹由馬武場酒店塲而下,至靖遠關勢漸低,至望州山突起高數里,設關其上,距城十里,可以遠眺州城,路通南綦,明曾英禦張獻忠於此,關破,獻忠遂繞出綦江,以窺重慶,山頂峯闢爲三,右支直插涪陵江,扼險爲黔江關(距城十里),路通彭水縣南川縣及貴州正安州,左支趨大江,凹處爲鵝頸關(距城五里),稍後一山抱鵝頸關,而前界大江屹然止,聚雲寺踞其上,臨江鑿石爲龜龍關(城西十五里),路通長壽巴縣,中支由望州關迤邐而下堡子城高原(距城西南半里许),同治初石達開圍州城,曾督戰於此,下即州城,據兩江之會,城南有山隆然而起,名仰天窩,高逾城,其脈則由望州山,右支凹處小關,而下大樑子馬援壩,以迄環城之晏溪而止。”
沿着山脊远处的凹处为鹅颈关
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一舆地志记载:“山川,附形胜關隘。……後山自南川縣來,至州境高鳳菴,純巨石,贔屭矗空,起若鳳閣龍樓,膘缈天際下,由冷水關(城南一百六十里)寶頂寺經九顆印大嶺碑記關(城南一百里),左右派分,……正幹由馬武埡靖遠關(城南三十里),脫卸起伏至望州關,高聳入雲,關鎖其巔,俯瞰州城,關路通南綦,明末張獻忠由此路繞出綦江,破重慶,關頂峯擘爲三,右支直插涪陵江,扼險爲黔江關(城東南十里),路通彭水縣南川縣貴州之正安州,左支趣江,凹處爲鵞頸關(城西五里),稍後一山抱鵞頸,而前界大江屹然止,聚雲寺冠其上,臨江鑿石壁爲龜龍關(城西十五里),路通長壽縣巴縣,中支由望州關迤邐而下,十里注兩江交滙處爲州城,夫州城爲腹心,望州關爲咽喉,黔江龜龍爲左右臂,前襟兩江,後控靖遠,聯四邊要塞,慎固封守,固東川一大關鍵也,獨涪陵保障乎哉。”
望州阁
内寨门
壁垒一新,咸丰己未,石彦恬题。
下山
白鹤森林公园上空打望
道光涪州志卷之十一诗选记载:“明。涪州十韻,馬提幹。地居襟喉重,城依雉堞堅,東漸隣楚分,南望帶彜邊,舟楫三川會,封疆五郡連,人烟繁峽内,風物冠江前,溪自吳公瀹,園由妃子傳,許雄山共峻,馬援壩相聯,灘急羣猎沸,崖高落馬懸,石魚占歲稔,鐵櫃騐諸天,地煖冬無雪,人貧歲不綿,嚴標山谷子,觀索爾朱仙。”
乾隆涪州志卷之一封域志山川记载:“望州关,州南十里,明曾英御献贼于此。”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二十五杂篇二记载:“兵燹。……崇正……十七年甲申……六月八日張獻忠入涪,先是初五日會英至涪,爲守禦計,於兩江濱,聯以木棚,贼尾其後,初八日,贼大至,舳艫繼進,分巡道劉齡長退走綦江,郡守馮良謨退至彭水,曾英以寡不敵衆退走望州關,薄暮贼追至,英下馬持刀殿於關口要路堵截,官兵乃得過關,贼擁上,英短兵相接,被傷,昏死落坡下,夜深贼去,英甦起復從水路奔去,由南川至綦江,贼焚官民舍,城内外皆爲灰燼。……”
鹅颈关
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三疆域志三山川二附形势记载:“鹅颈关,城西五里。”
鹅颈关立交
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一九八五年十月)记载:“五、自然地理实体。……鹅颈关,原设有关卡,地处两山凹部,形似鹅颈,是古涪州的西南要冲。靖黔公社境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