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0

爸爸去哪儿民间版 第3集——丝绸之路之嘉峪关篇

编辑
天数:10 天 时间:6 月 人均:5000 元 和谁:亲子

        有人总是问我:你为什么喜欢带孩子旅行?我觉得这是个无法完美回答的问题,如果回答能增长知识呀,提高素质呀,可旅行不是唯一途径啊。所以我说,我觉得旅行是个非常享受的过程,既然是享受,独享,于心不忍,所以就带上女儿共享之,何乐而不为?

 

        一出火车站就有许多师傅热情地问是否需要包车,我们说已经联系好师傅了,他们马上说:“是杨师傅吧,他已在前边等你们了。”足见其人缘很好。

        嘉峪关,这座明朝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如今随着酒泉钢铁的发展而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看看嘉峪关最有名的一条公路,宽敞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而林荫道异常的整齐,特别是垂下的静静柳条如两条绿色的幕帘挡护着公路。据说当年还上过王小丫同学的“开心辞典”。

        在去往魏晋墓群的路上,杨师傅停下车,让我们看看远处的祁连雪山,这是中国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七一冰川”。(啊哈,距嘉峪关市116公里。)

        镜头拉近,冰山山脉清晰可见,奇特宏伟,银亮圣洁。

*

        本来魏晋墓群是不在计划中的,结果杨师傅说时间完全来得及,建议到那里看看,因为其壁画很特殊,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壁画,它其实是一种“砖画”。于是决定前往,后来觉得这是个非常英明的决定。

 

        进入魏晋墓群之前,我们先到魏晋墓壁画艺术陈列厅了解一下概况。这里的魏便是三国时候的曹魏,晋是三国归晋的司马西晋。这个小小的展厅陈列了一些其中发掘的遗存。

        这片广袤的土地下面不知深藏着多少墓群?现在的魏晋墓群开发出来的只有很少的几个。我们可以参观六号墓。

        我们跟导游通过狭窄的墓道,走到了位于地下十米的墓室。

 

        墓室很小,这样的坟墓在历朝历代都不起眼,可整个墓顶的结构却非常巧妙,建筑者利用了砖之间的力学原理,没有用一根梁,也没有用一根钉子或者一点点的黏合剂,便以覆斗的形式将墓室搭建起来。那些很薄的砖片整齐的排列着,缺了其中的任意一块整个顶都会塌下来。

 

        围绕墓室的红色砖墙上面,每一块砖都用不同的色彩勾勒着图案,便是这里赫赫有名的砖画了。

        魏晋墓的扬名之处是墓壁上的砖画。它们才是整个魏晋墓群为我们保留下来最珍贵的记忆。号称地下画廊的这些砖画主要有仪仗出行、宴饮、奏乐、农耕、狩猎、牧养、采桑和博弈等内容。

        五号墓前室北壁上的“邮驿图”,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早期邮驿形象。说明即使在混乱割据的魏晋时期,中央政府仍未放松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和管理。1982年我国还发行了小型张“驿使图”予以纪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储记卡上的图案也来源于此。

        它们没有复杂的线条和深刻的构思,它们是生活,有着庭院里席地而坐,有着戈壁上的纵马狂奔,有着饮食起居待客,有着出行祭祀婚丧。每一块砖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块砖都是一段时光。

        我很惊讶于当时这乡野之地的画师与工匠们的技艺,以及他们对生命的领悟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在这逝者的长眠之地,我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死亡,腐朽和泥土,还有那些活生生的身躯,那些跳跃的思想和锐利的眼神。他们捕捉到了一切,用这样简单的方式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也让后来者从这里读懂他们当时的心情。

        的确,我不是在游览他们逝去的地方,而是在阅读他们生命延续的方式。这便是这些砖画的魅力——用最简单的方式还原了一个时代。

*

        整个嘉峪关防御系统北起黑山山脉的悬臂长城,南至讨赖河上的第一墩,中间是嘉峪关城楼。

        我们决定先浏览北、南两边,最后到中间的嘉峪关城楼。

        悬臂长城,这里是当年石关峡长城的遗址,是嘉峪关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经过岁月的洗礼,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们看到的长城是近年重修,崭新得有点搞笑。

        当年悬臂长城就盘绕于地势险峻的黑山山脉,现在这里的村民和政府各修了一段,成为南段和北段。工艺相当一般,没有任何特色。

        唯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长城下面的一组群雕——《丝绸古道》。记录着对我国西域地区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此人物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就是我在第一集提到的大名鼎鼎的张骞。

        霍去病,中国战神。闪电战、奔袭战术鼻祖、大迂回战术鼻祖。从17岁率军开始,历经漠南之战、河西大战、收复河西之战、河西受降、漠北大战……无一败绩!还有封狼居胥,霍去病乃是整个华夏五千年历史中汉族将领中率军北上远离国土最远者,大汉的雄壮国威第一次播洒极北荒寒之地。他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可惜天嫉奇才,25岁便悄然而逝,只留下尘世里一段战神传说。

        班超,来头不小,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东汉著名将领、外交家。

        班超在西域共达三十一年,不仅善于用武力镇抚各国,更善于用外交手段去联络较远的国家。在班超的努力下,塔里木盆地的统治权又归到了汉朝,再现了一百年前汉宣帝的辉煌。成语“投笔从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都出自他的典故。

        当然还有其他人物,等驴友们有机会去的时候再自个儿逐一细看吧……

*

        这组群雕让我们驻留了很长的时间,于是杨师傅带我们在长城边上吃凉皮,他说凉皮是用绿豆做的,切成指宽的条条,浸在红红亮亮的汤汁里,上面放几块面筋,黄瓜丝,看着极诱人食欲。

        吃起来筋道,有韧劲。每碗6元。

        还有嘉峪关的西红柿,完全是水果型食物,鲜甜可口,非常解渴。

*

        讨赖河深深的河谷两边是笔直的悬崖绝壁,像是用一把巨大的天斧生生的将这块平坦的戈壁分成了两半。

        从北边黑山的悬臂长城到西南边讨赖河之间的15公里,这是一道重要的边塞防线。杨师傅学过导游,所以一路上滔滔不绝,向我们讲解得非常详细。啊哈,他还有个非常漂亮、出色的女儿(这点和我一样^v^),经常在他的微信上晒出。

        这里也晒晒我们和杨师傅的合照哈哈哈……

*

        峥嵘的河谷两壁与碎石铺满的河床展现在眼前,六月份祁连山上的积雪已开始慢慢融化。

        远处隐约可见的便是第一墩了,这烽燧留下的墩就在河谷的内侧,紧紧的挨着河谷,地势险峻。所以这个紧邻河谷的烽火台就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个士兵,第一道屏障,第一重关卡。

        第一墩,这位不为风砂所动的西北大将,没有人能摧毁它的意志,也没有人能从它的身边闯入边塞,即使它的心跳已经停止,它的躯壳已经僵硬,那无人敢敌的气势与姿态还是永远伴着这不息的讨赖河,乃至千年,万年……

        在长城第一墩边上,还残余着一溜城墙。这一溜矮矮的城墙竟然蜿蜿蜒蜒在戈壁滩上从第一墩一直延续到了悬壁长城

        今天的长城两侧,自然早就没有了劳工沉重的呼和,可是在掠过戈壁滩的狂风中,我却依稀能够窥见一幅幅挥汗如雨的场景。

*

        从悬臂长城到第一墩的15公里防线上,有着一个令无数英雄为之神往的城楼——嘉峪关。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座孤零零屹立在沙漠里的城楼,有一种执着的向往!

        是的,嘉峪关是让人感叹不已的“天下第一雄关”,它的三座城楼(光化门、嘉远门、嘉峪关门楼),周长640米的高大城墙和角楼,通至北面黑山“悬壁长城”和南面“长城第一墩”的绵延城墙……,这些明代朱元璋下令修建的防御体系,无论在南边祁连山白茫茫的雪山的映托下,还是在西边太阳即将落山的淡红色暮色中,都显得格外壮观和动人。

        站在光化门前抬头仰望,金色的六个大字“天下第一雄关”在阳光下面熠熠生辉。也让这阳光难以填满的瓮城充满了一种辉煌下的冷寞。

        飞檐三重的檐角犹如兵器架上剑戟刀枪,整齐划一的向天空刺去。它们似乎有一触即发的气势,更有无可侵犯的威严。

        令我惊讶的是,杪对这些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形式风格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熟悉,娓娓道来,绘声绘色。一个理科生,对历史文化能了解得如此细致,做老爸的在骄傲的同时又加了个佩服。

        光化门,门道长22.69米,宽4.15米,高6.46米。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有“门中楼”的景象奇观,展现了古代建造者的劳动智慧。

        穿过半是影子半是阳光的城门洞,就到了关城内重。

        角楼。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

        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

        我们路过时刚好有一队少年在武术表演。“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象那红日光/胆是铁打 骨如精钢/胸襟百千丈 眼光万里长……”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

        来到西瓮城之会极门,让我们想起当年修建嘉峪关城楼时多出一块砖的精典故事:

        明正德年间,朝廷要修建嘉峪关,著名工匠易开占被任命为负责修关的总工程师。他精通九九算法,但凡修房造屋,只要经他预算,用工用料就十分准确和节省。

        朝廷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准确计算出修嘉峪关的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祥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了一块砖,都要砍掉你的头,还要扣掉所有工匠的工钱并三年劳役。”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翁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

        现在,此砖仍保留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狭窄檐台之上……

        关于嘉峪关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击石燕鸣”、“九眼泉”……心动了吧?心动就行动,嘉峪关在等着你。

        将军府的墙上镌刻着这里曾经的守卫者和他们的结局。

        如今,关城风采依旧,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里被北风和刀戈所吞噬,最终也化成了这里的风景。

        战时,勇士们正是通过这条马道策马而上城顶。今天的马道整洁美丽,然而当墙外的金戈铁马止步关前的时候,不会有人再去欣赏身边的美景。只有铁和血的喷发与交融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途径。

        走上去,眼前突然开阔,耳边风声煞起,环视戈壁瀚海,顿感骠悍苍凉、威武雄壮之意。

        这时我才深深的明白,只有站在这里,方能领略关城的真正意义。无论生命多么美好,无论风景多么迷人,当手持战戟臂挽长弓的士兵面向广袤国地和尘嚣而上之敌时,是不会有第二种选择的!

        

        看到地砖上刻的字吗?“五”“王”“迁”“正”“工”……这是我们在城楼上的地砖上发现的,这些字是谁刻上的?代表着什么?有什么用途吗?我们研究了很久,到现在还找不到答案。

        出了西城门就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在灼热的阳光下泛着青光,被岁月磨光或没有磨光的砾石,密密地铺向远方,平坦如蔚蓝的海洋,往前延伸,一直到远处顶着白雪的山峦……

        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见关势雄伟,便写下了“天下雄关”四字,后来镌刻成碑,这就是碑亭。

(注:此碑亭为仿品,虽然真品原来是在这个位置,但在此戈壁滩上不利于保护,碑曾断为两节,经修复后粘连在一起。为保护好文物,2002年将其搬入关城东闸门内碑廊中保存。如下图,有什么区别,你看出来了吗?)

        回首而望,雄伟的嘉峪关门及嘉峪关城楼展现在我们眼前。

        数百年风雨,数百次血战,城墙和箭垛仍十分坚固。传说,修筑城墙用的黄土经过认真的筛选后,还要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干,以免草籽发芽。夯筑墙身时,更在黄土中掺入麻丝、灰浆和糯米汁,以增强黏结能力。验收也异常严格:在距墙一定距离处以箭射墙,如果箭头没入墙中,便要返工重筑。终于,城墙坚固,箭头触壁落地。

        这儿是古战场,数百年前英雄系马磨剑之处,单于猎火照狼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地方。

        在夕阳的余辉中,唯听见风刮过石子时细微的声响,冥冥中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一场刀光剑影,血溅枯沙的恶战爆发在即……

        挂过号角的铁钉还在那儿,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石级还在那儿,而真正的历史深处的那个嘉峪关,它永远属于几百年前的那些戍守者,谁都无法进入……

*

        我们还在凝重的历史中穿越,夜幕却悄悄地降临,当我们终于回过神来的时候,顿感饥肠辘辘。好吧,让我们到大唐美食街饱餐一顿。

        大盘鸡、手抓羊肉、羊杂汤,还有免费赠送了一个饼。119元。

        大盘鸡鸡肉酥而不烂,口感非常不错,分量特别足,再次提醒广大驴友,西北菜的份量真是够大,一盘大盘鸡两个人吃基本饱了。

        手抓羊肉是切片后和着大蒜蘸精盐吃,这绝对是光看图就能让人口水四溅的节奏,肉质那叫一个鲜嫩~长时间的熬制迸发出食物本身最天然的味道,一口咬下去,浓郁的汤汁在你的舌尖肆意流淌。

        羊杂汤味道浓厚,羊肉味恰到好处,乳白色的汤看起来不是琼浆更胜琼浆。夹起一点羊杂来吃,觉得煮的烂烂的,似乎入口即化。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爸爸去哪儿民间版 第3集——丝绸之路之嘉峪关篇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