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

多彩甘肃 武威-天梯山石窟

编辑
天数:9 天 时间:10 月 和谁:和朋友

       2021年10月15日,多彩甘肃之旅第五天。早餐后司机小G来兰州亚朵酒店接上我们,开始河西走廊包车之旅。

       河西走廊,位于兰州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地处甘肃省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是为河西四郡。

       河西走廊第一站,武威城南50公里处的天梯山石窟。兰州到天梯山石窟大约260公里,途经扼守河西走廊东南端的乌鞘岭

       天梯山石窟大佛坐像,这是在景区翻拍的宣传图片,估计游客无法在此角度取景,也拍不出这种效果。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石窟鼻祖”之称。

      进入景区,迎面是碧波荡漾的黄羊河水库,山脚下有一座三层窑洞式的建筑,那是天梯山石窟陈列馆。

    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经甘肃省政府报请文化部同意,决定对天梯山石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画、25箱文物残片,运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为保留并保护大佛,大佛窟前筑起一道弧形防护坝。窟内大佛依山造像,中心柱、佛龛及部分壁画尚存,部分文物已经修复。

     有文章说:“水库初建时并无防护坝,13号窟大佛的下部被淹没,水位最高时大佛腹部以下浸入水中。直到1991年大旱,水库水位下降,才采取围堰筑坝措施把在水里浸泡了30多年的7尊佛像与水彻底隔绝开来。”(不知是否确切)

     天梯山峰峦叠嶂,陡峭峻拔,山有石阶,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有凉州八景之“天梯积雪”的自然景观。

     天梯山石窟陈列馆,门前拦着绳索,整修谢客。

   

     今天的天气真叫好,一改昨日在兰州时的阴霾模样。蓝天上飘着白云,远处的山峦是土黄色,近处的山体则是红色砂岩,一汪碧水、波澜不惊。眼前的景观很像到达甘肃第一天,在刘家峡水库大桥所见的蓝色黄河、赤壁丹霞场景,看着极为养眼,倍感舒爽。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缓步向前,感受这迷人的湖光山色带来的愉悦。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十六国北凉,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大小佛龛17个,像100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画像等珍贵文物。其中主体建筑大佛窟坐像高达28米, 大佛左右两边站立迦叶、阿难、普贤、文殊、广目、天王六尊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

     

     走进石窟,需穿行一截隧道,隧道墙壁上开凿一溜佛龛,安放的造像似为现代所作。

     天梯山石窟的13号窟,与此地石窟中最有价值的北凉洞窟同属国宝级石窟。因为修建水库,做了围堰筑坝保护,现在可以在大佛齐腰的位置近距离欣赏它。

      第13号窟,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窟高30米,面阔19米,进深6米。内有7尊石胎泥塑造像。主尊释迦摩尼佛高28米,两侧分别是二弟子(迦叶和阿难)、二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二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两侧塑像均高21米。南北两壁为明代壁画,内容丰富、精妙绝伦。堪称古代塑像、绘画艺术的精品。

     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敦煌及河西石窟,敦煌石窟中的盛唐大佛(130窟)和天梯山的大佛艺术风格相似。

       相机没带广角镜头,只能分别拍照局部。石窟大佛,巍然端坐,庄严的目光默默承载着凉州1600年风雨。

   

    窟顶与窟壁的泥层多有脱落。南北壁上部各存清代绘壁画一大块,北壁上部绘各种花卉、云纹等;南壁上部绘牡丹、菊花和云纹以及青狮、双鹿和驮宝白象等,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

      大佛脚下有13号窟简介。

     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慈祥安逸,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相机无法收纳全景,手机拍照的效果很好。其实出外旅游,如果不是摄影发烧友,手机就能拍出很上镜、很清晰的照片,许多时候甚至不输相机。

    天梯山洞窟分三层十九处,当年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彩塑一百多身。由于天梯山地区地质结构松软,在历次地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棕红色的木栈道通往半山腰,那里有可供参观的洞窟,不过现在也不开放。今天来到景区,能看的仅仅只有13窟的大佛坐像。尽管如此,并不觉失望,看见与山、水、云和谐共处、融为一体的大佛足矣。 昨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已见过出自天梯山石窟的几件宝物,今天恰好又驾临天梯山石窟,可视为相得益彰的互补。

      甘博馆藏:天梯山石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像

      甘博馆藏:天梯山石窟-唐代彩塑菩萨像。

      甘博馆藏:北凉(公元401-445年)菩萨像壁画天梯山石窟的真品。北凉时期的佛教壁画,人物采用凹凸法晕染,衣纹线条采用传统的线描技法,着色以平涂为主,是中西艺术交流融合的产物。

     风和日丽,秋日暖阳,轻松愉快,谈笑风生。

     武威市博物馆“天梯山石窟专题展”已开放,展览主题为“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 再现了天梯山石窟的千年变革,意在突出天梯山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具有“源流”的意义。 文物展品总计81件套,其中天梯山石窟搬迁修复后的壁画和彩塑等文物76件。其中:壁画57件,彩塑19件,北凉、北魏石造像塔5件。所展示的文物均为首次亮相,被誉为 “博物馆里的一座石窟寺“

      据 《魏书·释老志》记载,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平年间,由凉州僧人昙曜主持开凿(云岗)石窟五所,即第16至20窟。凉州僧人及其工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佛教文化和石窟寺艺术方面,北凉和北魏是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

     又据《魏书·释老志》记载,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又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这时起,历经东魏、西魏、北齐直至明清,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建造艺术风格,无不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南朝文化和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因素。因此,天梯山石窟被称为“石窟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多彩甘肃 武威-天梯山石窟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