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之前
第一次踏上西北的土地,对青甘的认识来自于看河西走廊纪录片。这次是和父母妹妹一起的家庭旅行,所以跟的行程比较松的团,常规景点,我最期待的是敦煌。拍摄设备:佳能850D。个人复盘记录(意思是原图无修直出)。
DAY 1 青海湖
前一天晚上抵达西宁机场,晚风清冽,让人兴奋。前往酒店的车上大致扫了眼街景,感觉居民没什么夜生活,但是从基础设施、建筑看,西宁的发展程度还是挺高的。
正式开始旅程的第一天便天气阴沉。车在有“青海湖”三个字的门拱处停下,导游说可以打个卡,平时这里车多一般不停,但是现在由于疫情没什么人。一下车,风刮得我脸疼,本来脑子还昏昏沉沉,瞬间清醒,七月中旬的下雨的青海冷得我怀疑人生,仿佛在过冬天,冷酷的风和褪色的世界。
到达青海湖,水汽愈加湿重,最终承受不住落下大雨,湖水浑浊翻涌。
北面大通山,东面日月山,南面青海南山,西面橡皮山,青海湖是镶嵌在四面山脉中的宝石。然而下雨了一片濛濛,就当是蒙尘的宝石吧(捂脸),还是要看天气出行,可惜团队旅行没这么自由,风雨凌乱中真的没什么心情欣赏美景,不过能感受到真的很大,尤其雨雾中一眼根本望不到百米外的任何痕迹,确实是一片青色的海。
总结:第一天天气真的不太好,无法用美丽的心情与这片美丽的湖泊共鸣,如果有缘下次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再见面吧。
下午离开,晚上抵达茶卡镇。来的路上天气突然放晴,感觉被老天爷调戏了😠 一路看到了很多裸露的山脉,水草贫瘠的旷野,只有经幡孤独地猎猎张扬。
DAY 2 茶卡盐湖
太阳好像只是昨天下午短暂地爱了我一下,到了茶卡盐湖以后又开始下雨……(这究竟是什么运气)
很多主题各异的大型盐雕,可见悠久的传说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但是茶卡盐湖里没什么泥沙,所以并不觉浑浊,阴雨也难掩天空之镜的澄澈~
茶卡盐湖“溶洞”是由盐湖中的地下泉水形成的盐湖“泉眼”,是盐湖天然补水的主要方式,在湖面呈现直径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圆形,因洞穴深浅而呈现不同颜色。
准备走的时候放了点晴,我真的会谢😅
总结:如果天朗气清白云层叠,会是很迷人的拍照地点;如果天气不好,不来也行。出口处感觉已逐渐有东部景区商业化的雏形了,一出门一条街的小摊和商店,但是商品种类比较单一,只有简单的食物、特产和明信片。
DAY 3 翡翠湖&石油小镇
今日晴。青海,下雨过寒冬,天阴过冬天,晴天过夏天……
去翡翠湖的路上半途休息,看见对面的路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确实是黄草丛生的边塞之地啊~
白石映蓝天,一种特别单纯的感动——天气真好!
三天了,终于让我看见这种湖光映山色之景了!非亲眼见不能体会这种平静的震撼,山以湖为镜,人以心为镜,万事万物不过是镜子投照出的影像罢了。在湖中看山,在心中观景~想起以前上佛学研究(。我选修课究竟都选了些什么),老师很有趣,用电子屏幕解释缘起性空,说我们所处世界里的所有因缘和合都是一个平板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程序,平板一关,屏幕一黑,程序就好像没有了。
去石油小镇的路上经过了荒芜戈壁,寸草不生,只有大片的粗砂砾石曝于日光之下,风一吹,感觉既自由又沉重,时间的大自然的杰作。中途还穿过了很长的阿尔金山隧道,每次以为要出隧道了结果转弯还是一片漆黑,在高山低温缺氧环境下建造了这样一条隧道,感叹一下人类智慧与体力劳动的杰作~
下午到了阿克塞石油小镇。
说是石油小镇,还有一些似真似假的密谈故事围绕着它,但现在看上去就是一个影视基地。断壁残垣、墙面脱落的小屋……逛这种荒废小镇的迷人点之一在于时间上的距离感,隔着几十年的时光去窥视前人日常生活与劳动工作留下的痕迹,但其实仔细一想,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已。
总结:这一路只有湖水有一点生色,在冷峻中的一点温柔~
DAY 4 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
终于来心心念念的敦煌了!太阳给了我一点面子,虽然后来又下雨了……
来了莫高窟,买的ab票,看了八个窟,每三十人由一个讲解员带领(开辟新思路,买英文讲解票可能可以享受一对一服务(不是)),每个讲解员手上的钥匙不同所以看的窟也不同,我去的窟里面大部分正好之前就了解过,比如96、148、237、335,再看实物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孔雀石的绿色似乎千年不易,仍然饱满夺目;释加牟尼的眼珠中用的琉璃珠也依旧闪烁着智慧光芒……非常非常漂亮,窟中安静凉爽,令人心安。走进一洞黄土之中,却能明了不应役于方寸之间。
下八层是6柱两角窟檐,檐角下垂风铎,第九层是八角顶,上竖宝瓶一尊。
敦煌的石窟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等,是佛教洞窟与壁画彩塑艺术的精华之地。这些石窟规模大小悬殊,但内容相同风格相似,其中尤以莫高窟为代表。在这里能感受到很强的包容性——时间上的、空间上的:从时间上看,莫高窟的开创相传始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直延续到元代都有新建,所以有些壁画其实是有四五层,也可以在北魏的壁画看见唐人的修补痕迹;从空间上看,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之地,吐蕃、回鹘等民族的风格艺术投影于此,中原迁移而来的士人工匠又带来更新的汉文化,中亚、西亚传来的绘画工艺在这里得到运用,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使此地成为一个汇聚中西艺术风格的十字路口,比如我看的一个窟里壁画风格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但窟室前部的披顶是中原式的人字形顶。
总而言之,敦煌的石窟是一座巨大的人文艺术宝殿,雕像、绘画、舞蹈、建筑、宗教、习俗、历史……丰富多元,令人叹服。
下午来了鸣沙山·月牙泉,一进门是敦煌民俗博物馆。
“耕读传家”的牌匾,可以看出进入河西走廊这块区域的农耕文化,不像之前在青海海西海南的游牧生活。
虽然日挂中天,但是月牙泉边清风阵阵,很凉爽,泉中还有水草波动。
准备攀着方便游客行走的梯子登顶去看一看对面的沙山,然而,还没爬上顶又开始下雨……感觉一年的雨都让我遇上了😅 。只能匆匆下来,出景区前回头一望,杨柳萋萋仿佛垂泪。
DAY 5 嘉峪关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南依祁连山,北凭黑山,是河西走廊的最狭窄处,被称为“河西第一隘口”。我们从关东入口进,由景区导游带领讲解,走到了关外古战场地。
里面种了很多龙爪柳,碧绿欲滴,有点令人怅然。
出关的最后一道门内有一个关照的小摊子,可以买个人名字定制的通关文牒什么的,店主大哥很搞笑,会模仿以前管理通关的官员询问你姓名籍贯何故出关,蛮有意思的。
DAY 6 祁连草原&门源
可以看出来我们最后两天行程很松了,因为疫情有些景点没看(比如塔尔寺),张掖是直接去都没去,所以也没能看到七彩丹霞,今天只有一项日程:开往门源,方便第二天去西宁坐车。途中经过祁连草原停留了一会。
在关口停下做核酸。
远处的白点是羊!
特别开阔,空气又很洁净,蓝天绿草,溪水粼粼,牛羊成群,一派生机勃勃~前几天的旅途中,目之所及,不是赤裸的山岩,就是荒无人烟的戈壁,令人感觉天地浩大而生灵渺小;但是进入河西走廊以来,能看到水草变得茂盛,人类活动痕迹明显,万千生命在这里蓄势待发。
可以登梯拾级而上,也可以坐缆车,但是这个缆车特别慢。我们去的时候只有一条线运行,管理员说另一条坏了,所以上下都共用一条。我和妈妈看缆车排队人不多,本想着坐上去,结果等了快半小时发现不行,运载效率低下,我掐表算了下时间,一来一去大概九分钟,且每次限载两人(因为是那种悬空座椅,不是有车厢的那种),所以排队人数看着少但其实要等很长时间,最后还是爬上去的。高度并不算高,台阶也不陡,主要是太晒了……撑个伞慢慢走得话其实还蛮惬意的。
疫情后第二次家庭旅行结束~由于疫情管控出现了不少波折(同行的阿姨回程搭飞机,结果航班取消,为了不沾上黄码转了三趟高铁迟了一天多才到家),希望能早日回到疫情前畅通无阻的景象吧,旅游业真的遭不住这种封封开开。这次青甘环线之旅整体而言比较完满,爸爸妈妈稍微有点高反,吃了红景天后感觉还好,如果下次往青藏高原走,要记得让爸妈提前几天吃;天气有点出乎意料,本以为会很晒,谁知遇上阴雨天,然后一下雨就入冬……厚衣服一定要带,就算看天气预报是晴天😂 幸好带的冲锋衣够用,还带了防感冒的冲剂,前三天每晚都喝了;尊重当地习俗;还想再次去的景点:青海湖、敦煌。
写着写着,脑中突然浮现一句诗,可以完美表述(各种意义上)此次旅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拜谒金庸先生笔下的崆峒山,倾听江湖轶事,赞叹三教共存共尊 19079
- 看完这篇攻略,轻松自驾西北大环线 90834
- 大西北环线丨夏天最美的青甘大环线,一次看尽万般风景 3838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