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南方多雨、华北高温,我另辟蹊径前往西北,趁着暑期旅游高峰即将开始,于6月27日先至银川再中转,飞越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直达甘肃最西部的敦煌,再乘动车横穿甘肃全境,最后到达东部的平凉。20多年前我曾东出新疆,走兰新线老铁路,独自一人游览敦煌、嘉峪关两地,这次则要把甘肃的主要景点基本走透透。
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区东南的鸣沙山东麓,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前临大泉河,南北全长1680米,上下分布1至4层不等,均为洞窟建筑,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记载,莫高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又有法良禅师在此建洞修禅,取名“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莫高窟形成巨大的规模,其中隋唐为其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唐代洞窟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从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莫高窟营造时间长达千年,但其悠久的历史、与当地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上却没有或很少记载。元代以后停止开凿,莫高窟渐趋衰落,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封闭嘉峪关,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莫高窟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后,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才开始渐渐引起世人们的关注,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也是游客游览的主要区域,有洞窟492个,以艺术洞窟为主,彩塑、壁画多集中于此,还有民国时期重修的“九层楼”;
北区有洞窟243个,以生活窟为主,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多无彩塑和壁画,现已基本荒废。莫高窟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也是甘肃最著名的景点。莫高窟数字中心距敦煌市区12公里,网上说可在丝路怡苑酒店对面坐蓝色公交前往,每天仅有10班,时间间隔不等,但我发现此车起点实际为汽车站,丝路怡苑酒店已是第二站,而且旺季时每20分钟一班,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根据网友的提示,莫高窟现场不售门票,游览均需提前预约,正常票可观赏2场宣传短片、参观8个洞窟,还有一种应急票,只能观赏1场短片、参观4个洞窟,我提前两周在景区官网预约,也只买到上午11点多的正常票,
但汽车站旁小餐馆老板告诉我们,现在还不是旺季高峰,可以提前进入景区,由于天气候炎热,游览鸣沙山则应在下午6点后为宜。根据他的建议,第二天不到10点,我们就来到东郊阳关大道旁的莫高窟数字中心,先看了两场各20分钟的宣传短片,第一场是莫高窟历史由来,第二场是精华洞窟介绍,然后乘坐景交车前往13公里外的景区。莫高窟禁止拍照摄像,我记得上次来时照相机一律寄存,但现在则可随身携带,允许进行外景拍摄,游览洞窟分批进行,每批约20人左右,由景区讲解员带队,前6个洞窟随机安排,游览时先由讲解员给洞窟开锁,每窟讲解5分钟左右,结束时再由讲解员上锁,洞窟内漆黑一片,只有讲解员手上的冷光灯手电可以照明,对于洞窟内禁止拍照的规定,大家都自觉遵守。
与大同云冈石窟多为皇家工程不同,莫高窟均为民间开凿,富裕人家的洞窟较大,贫穷人家的洞窟较小,平时都交由僧人统一管理,窟主只有参拜和修行时才来。我不是一个佛教徒,对宗教艺术也不太懂,但令我吃惊的是:历经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洞窟内壁画的颜色依然鲜艳,而大家比较熟悉的女性飞天形象,在进入中国前竟然为男性,但清代后期的对塑像、壁画的修复,却对原作造成一定的破坏。在我们游览的前6个洞窟中,有宣传短片提及的第61号窟,始建于五代(公元947—951年),窟主曹元忠为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此窟为覆斗形殿堂式功德窟
为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主室中心为背屏式马蹄形佛坛,背屏上仅残存主尊文殊所骑狮子像尾,洞窟四壁均为壁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图》,长13米,高3.6米,面积达46.8平方米,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图中所绘城郭、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170多处,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史料,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正是依据此图的描绘,于1937年在山西找到了中国最老建筑之一的佛光寺。
除了随机的6个窟外,最后2窟是各批游客必看的,其中之一是最北边的第16、17窟,开凿于晚唐年间(公元851-862年),其中第16窟为主窟,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但大家关注的重点则是其入口甬道右壁的第17窟,这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小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由于战乱等原因,十一世纪初僧人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秘藏于此,并在洞口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推移,藏经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在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小窟室,
洞内装满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多达5万余件,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典当买卖契约,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和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他们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古文献资料近4万件,“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现绝大部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
第16、17窟右侧就是业已荒废的北区,游客到此需原路返回,前往位于中段的第96窟,此窟高达45米,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所建,因窟前的建筑为九层而得名“九层楼”,与崖顶等高,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这座建筑在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原为五层,宋、清两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四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故俗称“九层楼”,窟内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弥勒佛坐像,又称“北大像”,高35.5米,为中国第三大坐佛,仅次于四川乐山大佛(62米)和荣县大佛(36.7米),尽快门口排起了长队,但因窟内空间极其有限,游人无法看到佛像全部。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这里的佛像多为木骨泥塑,只有4座大佛为石胎泥塑,第96窟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是武则天当政,所以此像丰盈圆润,有很多女性特征。参观完第96窟,游览已告结束,游人们大多到景区外的广场拍照,这里距“九层楼”较远,比较适合留影。此地游览用了3个半小时,我们回到数字中心已是下午1点半,所谓数字中心实际就是游客中心,规模很大,占地面积60亩,除2个影院外,还有购物区、餐饮区等,前面则是巨大的停车场。
鸣沙山 · 月牙泉
莫高窟与月牙泉的直线距离虽然不远,但两地并无道路直通,而且下午气温太高也不宜游玩,根据汽车站旁小餐馆老板的建议,我们在酒店休息到下午6点。敦煌的白天很长,晚上9点半才天黑,比我国华东地区至少迟2个小时,而景区的关门时间则是晚上8点半。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南郊,最近的景区中门距市区仅5公里,沙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以东是三危山,以南是黑石峰山,以西为戈壁和库姆塔格沙漠,因携带沙质较多的西风和北风在这里受到山体的阻拦,使风中的沙粒沉降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鸣沙山。
此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痕迹全无;二是人从山顶下滑,身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自古人们均将这一情景视为奇观,其实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除敦煌外,新疆、宁夏、内蒙等地也有。敦煌鸣沙山形成至今已有3000多年,古称沙角山、神沙山,而鸣沙的记载也由来已久,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这里沙角山即为鸣沙山,因以沙动成响而得名,晋代始称鸣沙山,东晋《西河旧事》中记载:“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
《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干城内”。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令我不解的是沙漠距市区这么近却止步不前,据的士司机称这是风向的原因,这里常年多刮北风,所以沙漠不会向市区扩张。我们进入景区,前面就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形态各异,气势磅礴,眼下虽然天气炎热,但景区里仍熙熙攘攘,尤其是乘坐游客的驼队从沙丘前穿过,络绎不绝,前往远方。
与鸣沙山相伴的月牙泉位于右方的一座小沙丘之后,从右侧转过去实际上并不远,但景交车却从左侧绕了一个大弯,而且终点在鸣沙山脚下,而非月牙泉边,游人还要再走一大段路,这也是景区的生财之道,行车途中我们看到有不少女游客站在一道低矮的沙丘上,顶着烈日搔首弄姿,穿着鲜艳的盛装拍摄艺术照,更多的人为一享滑沙之乐而艰难登山,鸣沙山虽不高却山势陡峭,那些游客要登上山顶并不容易,在滚烫的沙山上进一步退半步,手脚并用地往上爬,国人的旅游热情真是令人咋舌。
月牙泉实际上是一个条状小湖,为何在四周沙山环境中会出现一片湖水?对其起源的解释有古河道等多种版本,实际上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这里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等3个方面的因素。古时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地面10米左右,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并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从而形成了月牙泉,因此,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涸的基本保证,此外,月牙泉四周形成环形山洼,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月牙泉“绵历千古,沙不填之”的神奇。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年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早在汉代这里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泉边林木蓊郁,南岸有建筑群百余间,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建筑,宫厅柱廊临水而设,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历代骚客文人到此游玩,吟诗咏赋者不乏其人,“月泉晓澈”也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清代正名月牙泉。据说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上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上世纪50年代测量时,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直到1960年前月牙泉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达22.5亩,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加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周边地区
生态恶化,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达6至7米,水域面积大幅缩减,最低的1985年月牙泉水深仅为0.7~0.8米,泉中干涸见底时竟可走人,而且变为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此外,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上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没的威胁,“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奇观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为拯救鸣沙山月牙泉这一神奇的大漠景观,敦煌市从2000年开始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2004年水位恢复至1.3米,泉水面积恢复至7.8亩。2006年年底总投资4100万元的应急治理工程开工,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来解救月牙泉。在经过多年的治理之后,月牙泉水位严重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08年后月牙泉水位稳定并逐步提升,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水域面积扩至11亩。我们从景交车下车点走向月牙泉,这里矗立着一组仿唐建筑群,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有楼阁、廊道和亭台等,采用对称的布局,结构呈“山”字形,厅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别具特色,分为月泉阁、茗香斋、月到风来、山得水趣等,其中最高的建筑为鸣月阁,雄伟壮观,古色古香。
据说这组建筑既是风景旅游建筑又是生态环境建筑,有利于维系沙山与清泉的平衡,建筑物与南山山体落沙脚保持的一定距离,形成了利于聚风的通道,起到了人为增大气流上升的作用,促进了下滑沙体向山顶运行,目前南山坡脚又明显回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发现从此拍摄月牙泉效果不好,最佳地点应是西面的湖边,可以将月牙泉和这组建筑全部收入镜头,但到此拍照的游人寥寥。
从湖边返回途中看到一株百年古柳,种植于清光绪十八年,至今已130多岁,是月牙泉变迁的唯一见证者,据导游说当年的月牙泉湖面就在树下,现在则已距离湖边20多米远了。此地游览用了2个小时,鸣沙山虽然很宽广,如果不去骑骆驼、爬沙山,游客实际能走的范围并不大,傍晚8点我们走出景区中门,这里有3路公交前往市区,夏季末班车为10点,而不是网上所说的8点半,晚上在热闹的沙洲夜市逛逛,很多人在“我在敦煌想你”的牌下留影。
嘉峪关长城
20多年前敦煌还未通火车,我是在130公里外的柳园站下车,再坐汽车2个多小时才到敦煌,现在交通方便多了,我们早起乘首班动车从敦煌出发,3个小时后已到达嘉峪关南站。此地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北面是高耸的黑山,南面是奔腾的讨赖河,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都曾到此。嘉峪关南站距市区较远,坐10公交进城用了近半个小时,午饭后我们乘6路公交直奔西北郊的关城景区。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时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明初大将军冯胜在西征班师凯旋途中,奉朱元璋之命在咽喉要地的嘉峪塬西麓选址设关,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比山海关早9年,自建关后这里便成为古代中国西部的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万平方米,就是现在的内城部分,但有关无楼,后又历时168年的3次大规模扩建,才逐步形成完整的防御系统,其中明弘冶八年(公元1495年)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了罗城,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南北两端还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同年李端澄还在正门上修建嘉峪关关楼,11年后李端澄又修建了高17米的光化楼和柔远楼,经历5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巍然屹立。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再次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增设敌楼、角楼,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横穿沙漠戈壁,北连8公里外的黑山,南接7公里外的讨赖河谷,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和百里一城的严密军事防御体
系,扼守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将南北通道全部隔断,东去西来唯有嘉峪关城可过,东去西来唯有嘉峪关城可过。在这个狭小的区域有如此众多的国防设施和军事工程,世界罕见,充分证明此地何其重要,而且其外围还有更大的天险和天堑保障,古代人类无法绕行祁连山和黑河,只能从关城通过,故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是明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嘉峪关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现存的关城总面积为3.35万多平方米,其中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
西为柔远门,意为怀柔致远,安定西陲,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为三层三檐五间式,单檐歇山顶,与嘉峪关关楼在一中轴线上。东西门外各筑有瓮城,东瓮城门楼额刻“朝宗”两字,西瓮城门楼额刻“会极”二字,瓮城均辟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西门外还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中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嘉峪关也是个热门景点,游人如织,比肩接踵,我们从外城的东门进入,并从光化门进入内城,
右侧有一座游击将军府为现代复建,这里曾是关城武官办公的地方,也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嘉峪关我已是第二次来,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我再次看到那块“定城砖”,据说当年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经他计算的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嘉峪关全部工程完成后仅剩下一块砖,于是将其放置在此。
我们沿跑马道下城,出柔远门来到外城,外城墙比内城高2.7米,西面开有一门,正中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因禁烟而被贬新型伊犁的林则徐当年途经此地,曾写下了著名的《出嘉峪关感赋》:“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陕西直隶总督左宗棠在收复伊犁时也曾途经嘉峪关,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6字,此匾曾悬挂于关楼之上,但原有城楼于1924年被毁,1988年仿柔远门修复,但此匾在关楼被毁时丢失,现匾为门上额刻的仿制,据导游说至今尚不知此三字为何人所题。
当年我首次来此时曾有一遗憾,未去瞻仰关门外的“天下雄关”碑,至今仍耿耿于怀,牢记在心,于是下嘉峪关楼后我们直便奔门外百余米处戈壁滩,那里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高3米、宽0.85米,为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所立,上刻“天下雄关”4大个大字,碑亭为现代增建,在此回望整个嘉峪关尽入眼帘,但前来此碑观赏的游人却屈指可数。
嘉峪关为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除居中的关城外还有各7公里的南长城和北长城,但绝大多数人游览关城后便匆匆打道回府了,而我们回到景区停车场后,则乘今年5月份刚开通的专线直通车,先到关城北面7公里的石关峡口,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此峡南北坡修筑了15公里的长城,前者为东西走向的断壁长城,后者为南北走向的悬壁长城,是嘉峪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着石关峡口,但原城墙仅残余一截,现在北侧黑山上的750米长城为1987年重修,其中有231米城墙悬挂于高150米、倾斜度为45’的山脊上,三座墩台也在原址上修复,峡口南侧的长城也在修复中,尚未对外开放。
最后我们又坐专线直通车去长城第一墩景区,原以为只有一座墩台,实际上景区面积有3.22平方公里,包括长城第一墩、综合服务区、地下谷展示厅等,从景区入口到第一墩还有2公里,需要坐电瓶车前往。我们先进入地下谷展厅,这里专门展示长城沿线的各种墩台,明代嘉峪关长城墩台林立,纵横交织,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是嘉峪关军事防务的重要据点。走出展厅来到建在悬崖上观景台,没想到这里还有一条较宽的河流,在眼前拐一大弯后向左流去,而且水量不小,右侧是近56米高的悬崖,这就嘉峪关防的天然屏障—讨赖河
最后我们走上地面,来到长城第一墩前,这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部的一座墩台,土夯的长城由嘉峪关城蜿蜒而来,一直到此嘎然而止,此墩古称讨赖河墩,也由肃州兵备道李涵修筑,北距关城7.5公里,但历经近500年风雨,现已成为一座残高7米、底部外周长58米、内24米的方形土墩,这里才是明长城的西端真正起点,在此南望远处的祁连山连绵起伏,在古代人类根本无法翻越。
20019我们游览东北山的虎山长城,看到了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的第一墩,今天又看到万里长城的西部第一墩,不禁感慨万千。每半小时一班的专线直通车虽然方便了游览,而且嘉峪关门票已包含上述两处景点,但可能宣传不够,上车点又与游客中心有些距离,大多数人并不知晓,去上述两处景点多为自驾者和旅行团,坐专线直通车的人极少,几乎成了我们的专车,本想在返程途中时拍一张嘉峪关城三楼并立的全景,但因车速太快未能如愿。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拜谒金庸先生笔下的崆峒山,倾听江湖轶事,赞叹三教共存共尊 18725
- 看完这篇攻略,轻松自驾西北大环线 86010
- 大西北环线丨夏天最美的青甘大环线,一次看尽万般风景 3590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