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1

乘动车,游甘肃(下) — 从敦煌到平凉

天数:13 天 时间:6 月 人均:6100 元 和谁:夫妻

                                                                   黄河三峡 · 炳灵寺石窟

        从敦煌坐动车到张掖,河西走廊已走了一半,从张掖再坐动车去兰州,需南下经过青海西宁,我们将告别河西走廊(见下图)。河西走廊南侧是横亘绵延的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中间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状平原,形同走廊又位于黄河以西故而得名,因在甘肃省境内也称甘肃走廊,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宽约10至近百公里,为中原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也曾是古代中国沟通西方世界的唯一途径,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从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

河西走廊示意图

甘肃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最复杂的省份,东西部的气候差异巨大,这一点坐动车就能明显感到,河西走廊虽然地势坦阔,一马平川,但由于气候干燥少雨,河流多发源于祁连山的降雨和冰雪融水,我们从敦煌坐动车过来,车窗外一路上景象荒芜,除了城市和连绵不断的风车发电场外,沿途几乎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见下图1),但从张掖出发1小时后经过著名的山丹马场,这一带雪山起伏,水草丰美,的确是饲养军马的好地方(见下图2、3)。过西宁再往东走,山渐渐绿了,树渐渐多了,田野上油菜花一片金黄,几乎与我国江南相差无几(见下图4-6)。

敦煌至张掖途中
张掖至西宁途中
张掖至西宁途中
西宁至兰州途中
西宁至兰州途中
西宁至兰州途中

中午12点半我们到达兰州西站,兰州是我国唯一被黄河横穿的省会城市,河两岸均为带状公园,也是兰州的主城区,旅游景观也大都分布在这一带,主要有黄河母亲塑像(见下图1)、水车园和中山桥,均可免费游览,兰州水车最多时达250多架,被誉为“水车之都”(见下图2-6),在水车园可以看到“羊皮筏”,这种古代的渡河载具现已成为游览项目(见下图7、8),但在1909年由德国人承建、后以孙中山命名的近代铁桥前,这座“黄河第一桥”碑却用古代帝王的龟趺螭首,未免让人啼笑皆非(见下图9-12)。

黄河母亲塑像
水车园
水车园
水车园
水车园
水车园
羊皮筏
羊皮筏
中山桥
中山桥
中山桥
中山桥碑

第二天我们在兰州汽车西站坐9点的首班车前往刘家峡,全程78公里1个半小时,刘家峡水电站是黄河干流的第7个梯级电站,但我们来此可不是看这个水利工程,也不去临夏的甘南草原,而是游览黄河三峡和炳灵寺石窟,实际上盐锅峡位于刘家峡下游,黄河三峡实际上只能游两峡。黄河三峡位于兰州西面的永靖县,距甘南草原不远,甘南气候凉爽但海拔高,故未列入本次行程,黄河呈S形流经永靖107公里,形成了3座高大幽深的峡谷,分别为炳灵峡、刘家峡和盐锅峡,而炳灵寺石窟就位于炳灵峡内,需乘船溯流而上54公里才能到达(见下图)。

刘家峡游客中心

上午10半我们在水电站附近的三岔路口下车,走进去不远就是游客中心,但从售票窗口得知,游船有大、小两种,但要有旅行团来才发大船,而且今天上午的大船已经出发,小船可坐12人,由散客拼组,至少要有9人才能发船。上午11:20点我们乘小船出发,这种小船实际是快艇,速度比大船快,中途赶上并超过了大船,首先看到左侧的“青黄交汇”奇观,有一条混浊发黄的河水汇入碧波荡漾的刘家峡,一般人都认为那条混浊的就是黄河,其实并非如此,混浊的是黄河的支流洮河,清澈碧绿的才是黄河本尊(下图为网络高空图片)。

“青黄交汇”景观

刘家峡一带两岸多为低矮的台原地貌,水库回水长达66公里,最宽处6.5公里,水域面积达130平方公里,水面辽阔,水质清澈,被誉为“蓝色黄河”(见下图1)。网上说兰州以上的黄河并不黄,即使在汛期含沙率也仅有5%左右,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支流,但我们看到刘家峡下游兰州段的黄河水是黄的,刘家峡上游炳灵峡的黄河水也是黄的(见下图2),只有刘家峡50多公里这段清澈,我想应该是黄河进入水库后流速放缓,泥沙逐渐淤积沉甸才变清的,水库尾端那足有几平方公里的大片滩涂沙洲,也充分证明了我的推测(见下图3)。

“蓝色黄河”刘家峡
炳灵峡段黄河
炳灵峡段黄河

小艇进入炳灵峡后水面逐渐变窄,右岸奇峰接蹱而来,只见岸边峭岩刀削斧劈,巍峨峻奇,令人目不暇接(见下图1-8)。在小艇拐了个150度的大弯后,我们看到了炳灵寺景区的标志姊妹峰(见下图9),走进黄河北岸积石山下的大寺沟,前面就是炳灵寺石窟,但在此游览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下午2点半必须原船返回。“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意为“十万弥勒佛洲”,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此地是丝绸之路陇右段南线的必经之地、唐蕃古道的要冲,中外商贾由永靖炳灵下寺附近渡过黄河,经青海穿越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历史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讨匈奴、隋炀帝西巡、弘化、文成、金城三公主与吐蕃联姻、薛仁贵征西都曾经过此地,十六国之一的西秦曾选此地为国都,唐代这里更是行旅云集,热闹非凡。甘肃石窟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而且各个时代的洞窟都有不同程度的遗存,河西走廊是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站,我国最早的石窟群几乎都集中于此,从敦煌至永靖延绵达千里之长,所以河西走廊又被称为石窟走廊,在中国4大石窟中,甘肃一省独占莫高窟、麦积山两席,而且敦煌除莫高窟外还有榆林窟,张掖除马蹄寺外还有文殊寺石窟,这些自魏晋以来不断营造、密布于河西走廊沿线的众多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

炳灵峡峰林
炳灵峡峰林
炳灵峡峰林
炳灵峡峰林
炳灵峡峰林
炳灵峡峰林
炳灵峡峰林
炳灵峡峰林
炳灵寺景区的标志—姊妹峰

炳灵寺石窟为我国六大石窟之一,而且是唯一通过水路到达的石窟,与莫高窟和麦积山、云岗、龙门石窟同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始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公元514年)中就有记载,鲜卑族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当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炳灵寺成为当时佛教一大胜地(见下图),由于炳灵寺所在的积石山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历经北魏、北周、隋、唐等各朝代的不断营建、修葺,在南北长2公里的岩崖上,石窟神龛鳞次栉比,其中唐朝是炳灵寺石窟发展的又一高峰。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占领这一地区后,在此也建造了无数雕像和壁画,并对佛窟进行了重修、重绘,汉传佛教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十一世纪时西夏与宋交战,丝绸之路改道,显赫一时的炳灵寺从此冷落了下来,清代康乾时期藏传佛教达到鼎盛,炳灵寺进入又一个发展时期,僧众多达3000人,修建了藏经楼、文殊殿、观音殿、护法堂等,但晚清时炳灵寺遭受严重破坏,所有的木构建筑全部被烧毁,寺院庙宇荡然无存,至今也未修复,只有石窟尚在。由于炳灵寺所在的积石山峭壁高处岩层多突出如屋檐,对窟龛起着遮蔽风雨的作用,因此许多窟龛造像得以保存下来。

炳灵寺

炳灵寺石窟分布于大寺沟内,主要集中在上寺、洞沟、下寺三处,现存窟龛195个,雕塑776身,壁画约900平方米,以位于沟口西侧长约200米、高70米峭壁的下寺最为壮观,由位于悬崖高处的“自然大佛”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其中唐窟占2/3以上,共计20窟113龛,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可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齐名(见下图1-6),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第169窟,现存壁龛24个,壁画绝大部分为西秦作品,其中第6龛内的“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字样,是迄今为止我国石窟寺中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为早期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国内石窟中,包括新疆诸石窟、敦煌、天梯山、麦积山、云冈、龙门等窟的纪年题记均晚于此地,莫高窟最早出现纪年题记的285窟为南北朝(公元537年—538年),比这里晚了110多年。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导览图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少有的无景交车景区,游览全靠步行,实际上路也不远,从沟左侧进去走到底,主要景观都在山崖下,过桥后再从沟右侧返回,由于时间仓促,我们只能走马观花:第125窟为石雕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形象,造型上呈秀骨清像,为北魏时期代表作(见下图1、2),到了第6窟的北周造像中,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见下图3、4),唐代的第3窟中有一石雕中心方塔,为唐朝重要的建筑史资料(见下图5、6),还有一些已经风化模糊(见下图9),而最壮观的第171窟为弥勒大佛坐像,建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佛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用泥塑(见下图10、11),原本佛像顶部建有七层阁楼,后毁于战火,坐像高达27米,为世界第九大佛、中国第五大佛、甘肃第三大佛。

第125窟
第125窟
第6窟
第6窟
第3窟
第3窟
第134窟
第134窟
有些已风化模糊
第171窟
第171窟

大佛左上方就是著名的第169窟,实际为一天然大洞穴,距地面40多米,清同治以前建有栈道,后也毁于战火,现栈道已修复(见下图2-5)。大佛右侧上方的小洞为第192窟,与第169窟有栈道连接(见下图1),二者均属于“特窟”,需另行购票,票价高达300元,有专人讲解,但分批限量游览,只有上面的游客下来了,下一批人才能上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放弃了,其实下寺所在的大寺沟峰林也值得一看,如遇汛期沟内有水景观更佳。

第169、192窟
第169窟
第169窟
第169窟栈道
第169窟栈道

这里属于炳灵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由四条沟谷组成,大寺沟就是其中之一,首先看到的是沟口高150米的姊妹峰,相互依偎,亭亭玉立,但从后面看又成了三峰并立了(见下图1、2),沟内更是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因此,从石窟返回时我还预留了15分钟时间,专门拍照这些峰林。炳灵地质公园属中生代晚期的早白垩世(距今1.2—1.44亿年)红色陆相沉积地层,

姊妹峰
三峰并立

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众多奇峰怪石,丹霞石柱、石峰、崖壁、峡谷、洞穴等形态各异,峰峰成形,岩岩是景(见下图1-10),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大禹导河自积石、至于龙门”的“积石”,指的就是这里的积石山,唐代名将李靖誉为“天下第一奇观”,明代御史谢缙立碑称: “天下第一胜景”。

炳灵大寺沟峰林
炳灵大寺沟峰林
炳灵大寺沟峰林
炳灵大寺沟峰林
炳灵大寺沟峰林
炳灵大寺沟峰林
炳灵大寺沟峰林
炳灵大寺沟峰林
炳灵大寺沟峰林
炳灵大寺沟峰林

其中黄河边的代表性景点—“万笏朝天”高约60米,宽约300米,几十座山峰一字排开,大气磅礴,令人震撼(见下图1-8),因此,不要说游炳灵寺,这河畔峰林就已令我倾倒,看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有疏失,评选最美峰林时竟遗漏此地。下午2点半我们准时上船,一路清风送爽,50分钟后又回到刘家峡码头,上午下车时机交待需向前走到永靖汽车站上车,实际上永靖距此足有1公里多,游客在刘家峡三岔路口等车即可。

“万笏朝天”
“万笏朝天”
“万笏朝天”
“万笏朝天”
“万笏朝天”
“万笏朝天”
“万笏朝天”
“万笏朝天”

                                                                                 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市,其西侧紧邻临宁夏泾源县,这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要塞,秦汉时期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都曾到此一游。明代效仿周朝世袭制,分封自己的24个儿子为各地藩王,平凉为第20子韩王领地,传11代历时213年,是平凉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张三丰等著名道士曾于山中修练,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人多有题咏,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崆峒武术也是中国5大武术流派之一。平凉现为地级市,城区很大,高楼林立(见下图)但据当地的士司机称,由于前任领导缺乏战略眼光,当年没有争取高铁和机场项目落地,

平凉市区

现在境内只有一条建于解放初期的陇海铁路经过,因此交通比较不便,从兰州坐动车过来需在宝鸡下车,再坐3个半小时的汽车北上;从银川或西安坐动车过来需在庆阳下车,再坐3个小时的汽车西行,但崆峒山距平凉市区仅12公里,坐9路或13路公交只需15分钟(见下图1),即可到达山脚的崆峒古镇(又名广成驿站),虽然名为古镇,实际为景区游客中心,距崆峒山景区约6公里(见下图2)。“崆峒”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

崆峒山公交线路牌
崆峒古镇

崆峒山实际上并不高,垂直高度仅有683米,最高峰香山海拔2123.3米,但主景区却在其下的马鬃山,网上说这里有东、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实际上这五台并不在同一平面上,其中前山的中、东、南三台低,而后山的西、北二台较高。由于主要游玩区域都位于中台以上,登山路上并无特别的景色,所以上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崆峒古镇乘景交车到达中台,另一种是坐公交前往山下大门处,再坐景交车上车,也可在前山乘坐索道,我们选择的是前者,这也是大多数人的上山方式,途中可见上山的栈道及游人,据说要走1个小时,私家车禁止上山,而且山道坡陡弯急,一般的司机也开不了(见下图)。

崆峒山道

崆峒山为西北的道教圣地,魏晋南北朝时山中道教兴盛,宫观遍布,唐宋之际很多宫观毁于兵火。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第九代韩王朱融燧将马鬃山巅辟为隍城,并增建献殿、药王殿、老君楼、太和楼、玉皇阁等建筑,万历年间又仿湖北武当山规制,大兴土木,广建道观,形成8台、9宫、12院等42座建筑群,清康熙年间崆峒山辟为道教十方丛林,又新建不少道观,同治年间再次毁于兵火,后虽重建但规模与数量均不如前代之盛,到上世纪80年代时仅剩隍城建筑群、紫霄宫、雷祖殿残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下图),其余多成废墟,

“文保”碑

1982年后才逐步修复,因此,我游览的重点是隍城建筑群、紫霄宫、雷祖殿等明代老建筑。中台为崆峒山的中心,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是通向各台道路的必经之处,也是游客购物、休闲、餐饮和住宿的集散地,这里的三皇楼曾是古代登山的第一道关口,因此门楣上有“中峰锁钥”4字(见下图1、2),在此向上仰望,高崖上道观密集如仙山琼阁(见下图3)。

中台三皇楼
三皇楼门楣
高崖上道观密集

上山的路边有一座碑,上书“秦始皇、汉武帝西巡崆峒登临处”,据说唐太宗也曾来过(见下图1)。网友称到达中台后主要的游玩路线有西线和东线两条,西线景点较多,约需2个多小时,所以游客都会选择先走西线再去东线,我们也是这样走的(见下图2)。

秦皇、汉武登临碑
西线指路牌

西线的山势较险,过朝天门后就开始爬山(见下图1),最陡的路段在“上天梯”,这也是古代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原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主持开凿,坡度在45—75度之间,现有多达369个台阶(见下图3-5),但“上天梯”之前就有3段石阶,起码也有100多个台阶(见下图2),网友称这里是自然风光最美的地方,但我认为比较一般,来此主要还是看庙观建筑。

朝天门
“上天梯”前的山道
“上天梯”
“上天梯”
“上天梯”

“上天梯”中段左边有一“黄帝问道处”碑(见下图1),附近的问道宫传为黄帝问道之处,据《庄子 · 在宥篇》记载,古时道家人物广成子在此山中石室内隐居修炼,黄帝曾至此问道于广成子,领悟了最高的道理,经过28年的努力,使天下实现了大治。“上天梯”中段左侧还有规模较大的药王洞,里面供奉孙思邈和华陀、扁鹊(见下图2),中段右边还有一处小建筑—黑虎灵官洞,亦称财神洞,是保存较好的单体明代建筑(见下图3),此外还有“陇东灵胜”、“翔龙飞鹤”、“黄帝问道处”等摩崖石刻(见下图4-6),在此眺望对面的雷声峰,只见楼观林立,鳞次栉比(见下图7-9)。

“黄帝问道处”碑
药王洞
黑虎灵官洞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雷声峰
雷声峰
楼观层叠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过“天洞”就是揽云亭,此处视野开阔,可将中台、东台尽收眼底(见下图1-4),再向上就是磨针观,相传这里是黎山老母铁杵磨针、点化无量祖师的地方,该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07—1567年),为六角重檐砖石结构,是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物(见下图5)。再向上就是明代称二天门,清代在此始建十二元帅殿,现为1994年重建,殿内塑姜子牙所封8位雷门元帅和4位护法灵官像,门上是书法家沈鹏所题的“东瞰五岳”匾额(见下图6-8)。

“天洞”在上
“天洞”
揽云亭
中东二台全景
磨针观
十二元帅殿
十二元帅殿
十二元帅殿

过十二元帅殿就是崆峒山的核心建筑—隍城,这是全山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建筑群,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注:景区说明牌上误为200平方米,见下图8),由大小8座大殿组成T字形,建筑风格为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前面是灵官殿、太白殿、献殿、真武殿沿中轴线纵向布局,后面是老君楼、药王殿、玉皇殿、天师殿横向排列。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峻极于天”木牌坊,左右为钟鼓楼(见下图1、3、4),后面正中就是大门,上方有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熹宗皇帝亲笔题写的“敕赐崆峒”4字(见图2),进门后从两侧登上一个大平台,灵官殿等8间大殿层叠递进,气派不凡(见下图5-7)。在此俯看刚才走过的路,各种建筑历历可见(见下图9)。

“峻极于天”坊
隍城正门
钟鼓楼
钟鼓楼
隍城
隍城
隍城
隍城
景区说明上占地面积有误
隍城远眺

这里也是西线游的终点,大部分人就此返回,我们却从西侧下行走向雷声峰,此道山梁长约两百米,由高而低向东南延伸,最宽处不过三五米,两侧皆为深谷,如遇雷雨季节,深谷将雷声扩大数倍,雷声峰也因此而得名。宋代在峰脊上始辟山道,沿线有三官殿、三星殿、圣母殿和雷祖殿等建筑,因地形限制规模都不大(见下图1-6)

三官殿
三星殿
圣母殿
雷祖殿
雷祖殿
雷祖殿

其中雷祖殿原称九光殿,殿前有座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613年)的石牌坊,坊上浮雕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图案,中间有第十代韩王朱朗锜所题的“九光殿”和“神霄玉府”,这是崆峒山现存的明代建筑物中唯一较为完整的石雕建筑,虽然规模不大,小巧玲珑,但古色古香,雕功刚劲(见下图1-4)。

雷祖殿前石牌坊
雷祖殿前石牌坊
雷祖殿前石牌坊
雷祖殿前石牌坊

继续向下来到地势平旷的棋盘岭,传为广成子、赤松子二人下棋处,这里前临深谷悬崖,背倚雷声峰,现建有一座两面式大殿,几株古松挺立其间(见下图1-3),在此可遥望南台山景,而东面则是刚才我们上山走过的地方,但这一带的游客比对面少很多(见下图4、5)。由此向东可至“上天梯”中段,再沿原路返回中台(见下图6)

棋盘岭
棋盘岭
棋盘岭
南台山景
向东可至“上天梯”
向东可至“上天梯”

在中台南侧下方还有一座紫霄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是崆峒山现存最早的古建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但到此游览的人更少得可怜,这是一座中轴对称式的宽大四合院,正西重檐祖师大殿规模较大,供奉的是紫元君神像,南北两侧分别是真武殿和灵宫殿,但2010年重修后显得较新,古韵不足(见下图1-4)。

紫霄宫
紫霄宫
紫霄宫
紫霄宫

西线游我们用了近2小时,中午在中台简单吃了午饭,然后前往东线游览,与西线的道教圣地不同,这里的建筑是以佛教寺庙为主,路较平坦也不远,沿途有东台、法轮寺、塔院、等景点,明清盛行“三教合一”,这里也为道、佛共处共存。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路边的一座小塔,但未见任何文字介绍(见下图1),继续向上来到法轮禅寺,这是崆峒山佛教最大的庙宇,飞檐翘角,建筑宏伟,有大雄宝殿、千佛殿、钟楼、鼓楼等多座建筑,但都比较新,北半部尚未开放,后门也关闭着,也无文字介绍,始建年代不详(见下图2-11)。

无名小塔
东台庙宇建筑群
法轮寺正门
法轮寺
法轮寺
法轮寺
法轮寺
法轮寺
法轮寺
法轮寺
法轮寺北门

大雄宝殿左侧就是著名的塔院,院中有座高大宏伟的古塔,名为凌空塔,高32.3米(一说为29米),为七级八角无基座阁楼式砖塔,始建于宋代天圣初年(公元1023年),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重修,塔身中部有铭文“万历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字样,其第一层南面设有券门,塔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其余各层每面均有门窗装饰,塔内原有木梯可至七层。这是东线唯一一座古香古色的老建筑,也是中台一带的标志性建筑,更为奇特的是塔顶长有一棵古松,据测已有200多年树龄,“古塔托松”为“崆峒十二景”之一(见下图),

凌空塔
凌空塔
“古塔托松”

院前一角还有一株古老的圆柏,崆峒山上的名木古树多集中在寺庙周围,树龄多在百年以上(见下图1、2)。最后我们来到东台,这里的庙宇正在维修,眺望对面的山梁上也有一座高大的庙宇,过去一看是三清殿,但也在维修之中(见下图3、4),东线尽头处就是下山索道,但大多数人还是返回中台坐景交车下山,我们在东线游玩的时间仅只用了1个小时。

古圆柏
古松
东台
三清殿

        7月中旬暑期旅游高峰将来临,我们也要告别甘肃踏上归途。此行历时13天,行程超过2000公里,因计划周密,全程顺利,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完美程度堪比2021年3月和5月两次西南之旅,尤其是天公作美,在张掖让我们碰到了难得一遇的雨后转晴,看到了七彩丹霞的最美时刻,但此行的最后一天有惊无险,我安排了汽车、动车、航空3段旅程,其中从平凉至庆阳160多公里的首段至关重要,如不准时到达将直接影响后两段行程,我在携程网上购买的是上午9点从平凉汽车西站直达庆阳高铁站的商务车,携程网显示车程为2个半小时(见下图),但汽车站售票窗和司机均说要3个小时,搞得我们一路上提心吊胆,最后事实证明携程网值得信赖,其标明的时间是准确的,2个半小时后我们准时到达庆阳高铁站。

携程购票网页显示的车程时间

过去总认为西北是个荒凉贫困的地方,但此行对甘肃有了全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景点众多,别具特色,甘肃不愧为旅游资源大省,不仅有自然景观,而且人文古迹也丰富多彩,其中丹霞景观和石窟名胜数量均居全国各省之首;二是夏季气候好于江南、华北,今年7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甘肃各地白天最高温虽也在30度以上,但在阴影处并不炎热,几乎没有出现汗流浃背的情况,我专门带的小毛巾竟一次都没用上,而早晚的温度均在20度以下,体感凉爽宜人,适合夏季避暑;三是物价便宜,份量充足,出租车起步价5元,夏季瓜果质优价廉,西瓜多汁包甜,每斤仅1元多,在小餐馆点个3菜1汤,结账不超百元,而且菜都比较大盘,晕素管够;四是民风淳朴,服务热情,这一点我在敦煌下飞机时就有感觉,机场大巴的司机竟帮助乘客提装行李,这种服务在多年游历中还是第一次遇到,尤其是敦煌餐馆老板和送我们去马蹄寺司机的建议,对我们此行很有帮助,因此我们的结论是:甘肃是个好地方!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乘动车,游甘肃(下) — 从敦煌到平凉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