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面系列游记的主角都是省级博物馆不同,本篇写的是陕西、甘肃的省会城市博物馆。虽然两家市级博物馆的知名度、关注度没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那么高,但人少、清净,小而美、有特色,西安博物院的唐三彩、陶俑、玉器以及小雁塔,兰州市博物馆的彩陶、青铜器、金银器以及白衣寺塔,都是妥妥的精品,值得细细品味。
陕西、甘肃都是文物大省,很多珍品被国博、省博征调收藏,市博在文物数量、等级、品相、内涵上不可同日而语,巨人阴影之下似乎存在感不强,但参观之后发现,活法不同,各有精彩,不少藏品可圈可点,让人惊喜。如西安博物院的西周永盂、秦代玉高足杯、汉代鎏金凤鸟铜锺、汉代金釦玉杯、唐三彩腾空马、唐代蓝釉点彩驮骡、唐代鎏金走龙、北宋三彩抱幢狮子,兰州市博物馆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鼓、西周蜗身兽纹青铜簋、西周“祖癸乙”青铜盉、东汉墨迹纸、宋代老子骑牛铜造像、西夏首领铜印、明代金累丝嵌观音簪、明代印金花丝绸手巾等,件件自带光环,样样身家不凡。
西安博物院位于碑林区友谊西路,由小雁塔、荐福寺古建筑群和博物馆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245亩,是一座集文物展陈、社会教育、园林休闲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4A级旅游景区。
2024年5月下旬,陪同父母来到古城西安,在游览了钟鼓楼、兵马俑、陕历博、广仁寺、大唐不夜城等地后,利用小半天时间参观了西安博物院。这座历史名胜与城市公园融为一体的园林式博物馆,让人神清气爽,身心愉悦。
小雁塔本名“荐福寺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2014年随“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一道,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密檐式佛塔的代表,高43.4米,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为四方形,青砖结构。底层高大,二层以上高、宽递减,逐层内收,愈上愈促,以自然圆和收顶,整体轮廓秀丽。“小雁塔”之名是为了区别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建于大慈恩寺的佛塔“大雁塔”。
湖光潋滟,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间,一座“天圆地方”的现代化建筑出现在眼前。
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博物馆大楼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陈列面积55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余件,设有基本陈列“古都西安”(负一层),专题展览“宝相庄严——长安佛教造像艺术专题陈列”(一层)、“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二层)以及若干临时陈列。
基本陈列“古都西安”包括“古都西安——千年古都”、“古都西安——帝都万象”两个单元,展示城市历史文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古都西安——千年古都”单元,包括“西周丰镐(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秦阿房宫(公元前212年—前206年)”、“汉长安城(公元前202年—公元583年)”、“隋唐长安(公元583年—904年)”、“明清西安”等章节,通过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模型和出土文物,反映西安十三朝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三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
西安,古称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继蓝田猿人、半坡氏族之后,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0世纪间,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西周在此兴文修武,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秦横扫六合,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西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辟“丝绸之路”,形成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成为与罗马并峙东西的泱泱大国;唐帝国励精图治,社会开放,创造了辉煌的大唐盛世。作为古代都城典范的长安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人文荟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11世纪后,不再作为国都的西安仍是扼控中国西北、西南的重镇。上千年的都城史,三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西安上演了古代中国最威武雄壮、瑰丽多姿的活剧,成为中国人最自豪、最珍贵的记忆。丰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辉煌。如今的西安,正在实现新的跨越,向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迈进。
↗双獾纹瓦当(战国·秦)。两獾颈部相交,卷尾利爪,造型生动,和谐自然。“獾”谐音“欢”,双獾寓意“合欢”。
↗陶囷(秦)。囷(qūn)是古代储存粮食的设施,呈圆柱形,还有一种方形的称为仓(禀)。
↗汉长安城模型
↗鎏金铜铺首(唐)。表面鎏金。主纹为兽面纹,兽首睁目蹙眉,阔口大张,面目狰狞。
↗人物纹砖(宋)
↗陶房屋(明)
↗陶房屋(明)
↗陶衣架、陶立柜(明)
↗陶床榻、陶圆背交椅(明)
↗“鹿鹤同春”石刻(清)。鹿鹤同春又名六合同春,古代寓意纹样之一。以“鹿”取“陆”之音,“鹤”取“合”之音,六合泛指天下(天地和东南西北)。“春”以花卉、松树、椿树等表示。“六合同春”寓意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
“古都西安——帝都万象”单元是基本陈列的主体部分,包括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三个章节,介绍都城社会生活情况。共有两个展厅,一个以青铜器为主,辅以陶器与金器;一个主要陈列人物俑与动物俑。
↗綯纹青铜敦(战国)。盖面有三只卧虎钮,顶有小系带环。腹部两侧有铺首,下有兽蹄形矮足。盖面、口缘下及腹部共饰四道绹纹,用波线交错纽结成绳索状。腹部两道绹纹间有浅凸圆圈,形状不规整,分布也没有规律,似为遗留的范铸痕迹。
↗勾连云雷纹青铜鼎(战国)。口沿下为饕餮纹,下腹部饰勾连雷纹。
↑↓永盂(西周)。1969年出土于蓝田县洩湖镇。镇院之宝之一。高47厘米,口径58厘米,腹深37厘米。周身铭文较多,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当时历史人物政治地位的重要史料,周共王时期的重要标准器之一。
造型雄奇,纹饰复杂。腹部有一对附耳,与两附耳相对的中部饰一对卷鼻象首。附耳与卷鼻象首下及圈足各有扉棱。腹上部及圈足饰饕餮纹,下部饰蕉叶蝉纹。内底铸有长达123字的铭文,记述了益公受天子委托,赐给永(人名)洛河南北的田地,参加授田仪式的还有邢伯、尹氏、师俗父、遣仲等大臣以及司土、司工等官员。
↗镂空回首金虎(战国·秦)
↗金虎饰(战国·秦)。卧虎状。巨目大耳,龇牙,四腿曲卧,长尾上卷。
↑↓玉高足杯(秦)。西安西郊车张村阿房宫遗址内出土。镇院之宝之一。高14.5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4.5厘米。由杯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杯身上有四层浅浮雕纹饰,自上而下第一层为柿蒂叶与连云纹(口下),第二层为谷丁勾云纹(腹部),第三层为几何形勾云纹(下腹),第四层为变形云头纹(近足处),每层纹饰之间均有弦纹分隔;底座上部阴刻五个矩形框,框内有交叉的S形简化凤纹。整体切琢纤细,纹饰华丽,代表吉祥如意。
这件玉杯可能是用来盛放露水的。古人认为,玉是山川灵气,露水是天地精华。用玉杯承接露水饮用,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双耳陶簋(西周)
↗跽坐陶俑(秦)。身着交襟长袍,两臂自然下垂,半握拳置于膝上。发现于马厩坑内,估计是饲养马匹、管理马厩的人。
↗鎏金凤鸟铜镇(汉)
↗三彩宝相花陶盘(唐)。宝相花是一种想象的纹样,相传由菊花、莲花、牡丹三种花构成,与摇钱树、聚宝盆被称为吉祥三宝。
↗三彩四系罐(唐)
↗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瓷盘(唐)。定窑产,胎白质细,釉色洁白莹润。足底刻有“官”字。
↗绿釉高柄烛台(唐)
↗金树、金凤、金龙、金鸭(唐)
↑↓鎏金走龙(唐)。长18厘米,高10.8厘米。重260克。出土于大明宫遗址。通体鎏金,呈行走状。左侧双腿向后,右侧双腿向前。尖嘴龇牙,长舌卷曲。背脊为锯齿状,长尾后拖,末梢上卷。全身装饰鳞纹,姿态刚健有力。据记载,唐代举行祭祀大典时有一种投龙仪式,这种小巧的走龙或许就是投龙。
↗鎏金凤鸟铜锺(汉)。2003年出土于西安北郊文景路工地。同时出土两件,形制大小相同,其中一件出土时内装26千克酒,另一件因出现裂缝导致酒液渗漏怠尽。通高78厘米,表面鎏金。凤鸟形钮,鸟作立姿,昂首翘尾,口中含珠,双翅拢于背。器腹两侧置铺首衔耳环,口、肩、腹部微凸起四道宽带弦纹。整体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研究西汉历史、风俗礼制、中国古代酿酒技术的珍贵实物。
↗铜蒸馏器(新莽)。由铜鍑、豆形盖及筒形器三部分组成,出土时铜鍑置于筒形器内,豆形盖置于铜鍑之上。用途尚不明确,可能是用于制酒,也可能是炼丹。
↗彩绘百枝陶灯(汉)
↗彩绘骑马陶俑(汉)。历经千百年,色彩已经脱落。
↗黄釉武士陶俑(汉)
↗鎏金西方三圣铜造像(唐)。通高24.3厘米。由葵瓣形镂空高座、海棠形插座、莲花枝形花插、一佛、二菩萨、一背光、二顶光等9个部件铆接而成,通体鎏金。阿弥陀佛位于正中,身后有舟形镂空火焰纹背光。左右两侧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头戴化佛冠,后有桃形镂空火焰纹顶光。西方三圣是接引众生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三尊”。
↗鎏金舍利银椁(唐)
↗贴金彩绘观世音石立像(南北朝·北周)
↗鎏金带头光铜立佛造像(南北朝·北周)
↗鎏金带头光铜菩萨立像(隋)
↗彩绘抚琴女坐俑、彩绘伎乐女坐俑(十六国)
↗黄釉吹笙女俑、乐舞女俑、吹排箫女俑(隋—初唐)
↗双髻拱手女立俑、高髻拱手女立俑(唐)
↗莲花冠拱手女立俑、高抛髻拱手女立俑(唐)
体态丰腴,表情各异,堪称唐代女性发型大观。
↑↓三彩腾空马(唐)。1966年出土于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国内仅存的三彩腾空马。镇院之宝之一。通高38厘米,长52厘米。由胡人俑和马俑两部分组成。胡人通身施蓝釉,马以赭黄色为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光洁鲜亮。胡人身穿圆领深蓝色长袍,腰系革带,足蹬尖头靴。马作腾空跃起式,膘肥体壮,四蹄劲健,鬃、尾、蹄均为白色,绺、鞍、鞯均为蓝色。鞍后搭一行囊,以白、黄、绿三色相间。
唐三彩的颜色很多,但蓝色釉所需原料金属钴,公元8世纪时中国还不能生产,需要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因而有“三彩贵蓝”之说。
↑↓蓝釉点彩驮骡(唐)。通高26.5厘米,长33厘米。唐三彩中动物类常见马和骆驼,驴骡极为少见。此件骡嘴微张,低头负重前行,背上有行囊,绑有绳结。通体施蓝釉,间有褐色斑纹,行囊施黄、白、蓝三色釉。
↗三彩披鬃鞍马(唐)。以白色为地釉,鬃毛为白、绿、褐三色相间;马鞍及垂于两侧腹下的毛织物为绿色釉;额前的当卢、耳鼻际的辔饰、胸前及尻上的革带及杏叶形垂饰均为黄、绿、褐三色釉;马尾为褐色。与一般唐三彩马相比,此件以素雅的白、绿为主色调,不用大片的红、黄、褐等鲜艳色,别具韵味,令人耳目一新。
一组反映唐代丝绸之路繁荣的雕塑
↗彩绘小憩骑驼俑(唐)。长60厘米,高73厘米。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行人的艰辛。身穿胡服的女俑,侧身盘腿横坐,右手搭在驼峰上,左手搭在左腿上,头枕右臂作小憩状。女俑体型较小,应为随行少女,跟随丝路驼队从西域而来。
↗三彩胡人牵马俑(唐)
↗三彩胡人牵驼俑(唐)
↗三彩牵马胡俑(唐)。大眼深限,高鼻络须。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腰间系革带。脚蹬长靴,双手控缰,双脚微分开,站立于方板上。长袍为红褐色釉,翻领着深绿色釉,腿部施浅黄釉。
↗彩绘塔式罐(唐)。明器,因外观形似塔而得名,是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丧葬观念融合的产物。
↗灰陶裸体女俑、男俑(汉)
↗风帽喇叭裙女俑(汉)。头戴风帽,身着紧身曳地长裙,裙裾舒展呈大喇叭形,衬托出“窈窕淑女”形象,是一件风格独特的汉俑作品。
↗磁州窑“风吹十里透瓶香”白地黑花梅瓶(元)。以弦纹将瓶身分为五个装饰区,瓶口涂黑彩一周,肩部点绘草叶纹,上腹卷枝花叶纹,下腹“风吹十里透瓶香”铭文说明是贮酒用具。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元)。通体施天蓝釉,内壁口沿下有一块较大的紫红色斑点,碗壁各处散落着褐色小斑。
↗“五子登科”带卧牛座铜镜(明)。牛呈伏卧状,回首仰望后背上的铜镜,形如犀牛望月。镜面有四字铭文“五子登科”。
↗赵孟頫款设色《辋川图》手卷(清)。描绘了蓝田县辋川一带的优美风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所绘其隐逸故居辋川的原作已无存,现只有历代摹本被各大博物馆珍藏。
↗于右任草书《醉高歌》(民国)。“当年仗义登坛,苍隼护巢竟返。云屯牧野繁星烂,西北天容照眼。”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曾任国民政府陕西省主席、监察院院长等职。题字中的“学强”是于右任一位朋友的字,具体情况不详。
专题展览“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分为玉之礼、玉之饰、玉之具三个章节,展示礼玉、葬玉、饰玉、玉器具和陈设玉,反映西安不同历史时期玉器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
↗玉刀、玉斧、玉铲、玉钺
↗玉猪(汉)
↗玉鹰首(唐)
↗三足蟾(清)
↗玉带钩、玉带
↗玉组配(西汉)
↗金釦玉杯(西汉)。2010年出土于西安汉宣帝杜陵遗址。高13.4厘米,口径6.7厘米,杯腹壁厚0.25厘米。直口深腹,圜底,高圈足,周身有三组共九道凹弦纹。口沿处、圈足外沿均有黄金镶边。该杯与前面所见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玉高足杯,被很多专家认为是用来承接露水吞服的“承露杯”。
特展“榴花照眼 文化传香: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分为“美丽的高加索明珠”、“亚美尼亚传统服饰”、“亚美尼亚银制手工艺品”、“亚美尼亚地毯艺术”、“丝绸之路连接世界”五个单元,选取亚美尼亚埃里温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94件/组、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23件/组,反映欧亚大陆连接处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亚美尼亚的民族积淀、文化底蕴,展示不同文化的互动交流。
传统服装
↗帽饰
↗浴室拖鞋
↗银盘
↗亚美尼亚地毯、中国清代龙纹丝绸。可以看出,亚美尼亚龙纹与中国龙纹造型完全不同。
↗圣扇
丝绸之路连接世界:中国所在的东亚和亚美尼亚所在的西亚是世界最早崛起的两大文明摇篮。“丝绸之路”的开通,连接了两国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传播。长期行走于丝路上的商人、使者、僧侣,不畏艰险,或驾驼马,或乘舟船,运送货物,传递文明。丝绸随着商队踏上西行的道路,狮子、葡萄、石榴等物种来到中国。
亚美尼亚对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在史学家摩西的《历史》中称中国是“平和之友”和“生命之友”。丝绸之路穿过古亚美尼亚,丝绸成为最重要的贸易商品,深受亚美尼亚当地权贵的喜爱。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如今,亚美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中国和亚美尼亚共同续写千年友谊,以包容共存消除隔阂冲突,以交流互鉴促进和合共生,共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蓝玻璃碗(宋)
↗铜蚕(西汉)。1974年西安北郊大白杨村征集。通长5.1厘米,重200克。呈柱状,有尾刺,首尾共六节,鎏金大部脱落。从史前到汉代,中国一直是世界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铜蚕的发现,说明汉代陕西的养蚕活动已形成相当规模。张骞“凿空”西域后,在汉代“丝绸之路”上向西方输出的商品中,丝绸占有重要地位。
↗三彩载物卧驼(唐)。2002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高29.1厘米,长45厘米。驼首高昂,双目圆睁作嘶鸣状。四肢曲跪卧地,尾巴卷曲上翘。背上垫一椭圆形毡,毡四周有打褶的花边,施草绿色和白色釉。双峰间搭有鞍鞯,上面驮着琳琅满目的货物和商品,有中国特色的白色花口盘、蓝色的生丝和皮囊壶,有产自东南亚或非洲的象牙,以及西亚波斯萨珊王朝风格的白色单柄凤首壶等。周身施淡黄、褐、绿色釉。
↗三彩凤首壶(唐)。长颈,扁腹,单把。通体施绿、褐、黄等釉。口下有一凤首。腹部两面均有浮雕纹饰,一面是凤鸟纹,昂首挺胸,若跳舞状;另一面为骑马狩猎纹。
↗三彩抱幢狮子(北宋)。1978年出土于霸桥区五二厂工地。造型奇特,目前尚未见同类出土。通高25厘米。狮子头偏右侧,眉目突出,张口龇牙,头鬃卷曲。左前蹄抓经幢于胸前,右前腿直立,撑于莲花座,后腿曲蹲,宽尾紧贴于臀部。通体施绿、黄、褐色釉。
↗鎏金狮子(唐)
↗金背瑞兽葡萄镜、海兽燕子葡萄镜(唐)。瑞兽与葡萄组合的纹饰,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瑞兽的名称不一,有“海兽”、“海马”、“狻猊”、“天马”等,是唐代铜镜中数量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镜群。
↗矾红花卉纹盘(清)
↗五彩过枝瓜果纹盘、绿地粉彩花卉纹盘(清)
前后2个多小时,西安博物院参观结束。
大雁塔广场
↗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过两次,依然意犹未尽。2024年5月新设了一个秦汉馆,有些宝贝移到这里,如皇后之玺、杜虎符、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铜蚕、跪射俑、彩绘雁鱼铜灯等。今后想饱览陕历博的珍品,总馆、分馆都得来一趟。
下一站,金城兰州
兰州市博物馆位于城关区庆阳路240号白衣寺院内,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3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3件(套)。特色藏品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白衣寺塔出土文物等。值得“点赞”的是,暑假期间服务“提级”,周一不闭馆。7月22日—8月31日,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每天9:00—20:00(19:30停止入馆)。
进入馆区,可见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铁柱宫享殿、白衣寺大殿、白衣寺塔三座明清古建筑。铁柱宫享殿现为博物馆大门,原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江西会馆,1992年从金塔巷118号迁至此地。享殿后面是白衣寺大殿,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前后,现为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
白衣寺塔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高25.6米,共12层。实心砖塔。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及塔刹四部分组成。佛塔层数一般为奇数,白衣寺塔为偶数较为少见。
须弥座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雕座裙,饰以佛教莲花图案;上层为二十八块砖雕组成的须弥座本体,砖雕图案有佛教八宝图案、道教暗八仙等图案。塔基四周错角处均雕有蝙蝠。
塔身佛龛两侧嵌有砖雕对联“玉柱玲珑通帝座 金城保障永皇图”,横批“耸瞻震旦”,题款“太华道人崇祯辛未孟夏之吉”。“太华道人”是明末肃王朱识鋐的道号。
塔身呈八角椎体共十二层,上部为阁楼式,下部为覆钵式。每层八面均开有佛龛,每龛均供一尊佛像,共96尊。每层每角悬挂风铃,共96只。
白衣寺塔在民间俗称多子塔,是明肃王之妃的功德善举,有关情况后面还会介绍。
陈列区域4000余平方米,分为东、西、北三个展厅,其中西、北展厅为基本陈列《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东展厅为临时展厅。
《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分为“远古文明——神秘彩陶”、“青铜文化——民族交融”、“汉唐古道——丝路要津”、“宋元津城——渡口烽火”、“明清风韵——金城览胜”五个单元,介绍兰州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示兰州重要的古代文化和考古研究成果,表现兰州的历史进程和独特的地方风情。
第一单元“远古文明——神秘彩陶”,主要展陈兰州地区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看点有马家窑类型彩陶瓮、半山类型彩陶鼓等。
↗赤鹿头骨标本(旧石器时代晚期)。皋兰县水阜乡出土。角长80厘米,是研究兰州地区古地理环境的重要资料。
↗双耳绳纹红陶尖底瓶(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
距今50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器型丰富多姿,图案绚丽多彩,是彩陶艺术的顶峰。兰博展陈的彩陶令人目不暇接,精美程度可与省博媲美。
马家窑类型的陶器以橙黄陶为主,图案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内彩也比较发达。
↗双口双耳红陶壶(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榆中县董家磨出土。马家窑类型。
↗内彩旋涡纹陶盆(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内彩旋涡纹双耳彩陶盆(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内彩旋涡纹陶盆(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边沿也布满纹饰。
↗同心圆纹双耳彩陶瓶(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腹部饰有三人舞蹈纹,身体均弯向一边。
↗旋涡纹三联彩陶杯(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变体鸟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弧边三角旋涡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旋涡圆点纹彩陶瓮(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羽状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内彩旋涡纹陶勺(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内彩同心圆纹陶盆(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内外彩水波纹陶盆(约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
半山类型的彩陶图案更为华丽精美,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
↗垂弧锯齿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
↗旋涡锯齿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
↗平行锯齿纹四系彩陶罐(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
↗圆圈内菱格圆点纹双耳彩陶鸟形壶(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
↗连弧纹双耳彩陶罐(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
↗圆圈纹双耳彩陶罐(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
↗叶形纹双耳彩陶罐(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
↗菱格纹双耳彩陶罐(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
↗四大圈内网格圆点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装饰图案越来越复杂了。
↗圆圈网纹旋涡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
↑↓漩涡锯齿纹双耳彩陶鼓(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1987年永登县河桥乡乐山坪出土。通长32厘米,鼓口口径9.4厘米,鼓面口径22.7厘米。泥质红陶。鼓口呈罐口状,鼓身为直筒状,鼓面为喇叭口状。鼓口、鼓面外沿各有一半环耳,鼓面外沿饰12个倒钩,以张鼓皮。鼓口斜饰三角网格纹,喇叭口外表饰平行线纹和三角锯齿纹。
↗半山类型折线网格纹双耳彩陶鼓(约公元前2650年—前2350年)。2009年永登县连城镇征集。上端为罐口型,鼓身为直筒状,下端为大喇叭口。口沿外侧有突出乳钉12个。鼓的同一侧有上下两个系。小口腹部为网格纹,大喇叭口为红黑彩折线纹及网格纹装饰。
陶鼓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打击乐器,也是远古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常用于祭祀、庆典、征战、狩猎等。形制有釜形、罐形、葫芦形、束腰形、喇叭形,与陶铃、陶埙等一起构成史前乐器文化景观。兰州市博物馆藏有7件彩陶鼓,均为喇叭形。
马厂类型以红陶为主,制作较为粗糙,纹饰简单案松散,随意性较大,说明彩陶文化从这一时期开始走向衰落。
↗神人纹双耳彩陶瓮(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内彩折线纹彩陶钵(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内彩折线纹彩陶豆(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内彩回纹双耳彩陶盆(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马厂类型宽带折线纹双耳彩陶鼓(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高45厘米,鼓口口径12厘米,鼓面口径32厘米。上端为罐口型小口,口沿和腹部有两道红彩的宽带纹,其间填以红色宽带折线纹;鼓身为直筒状,长9厘米;下端蒙皮革处为大喇叭口,饰有红彩宽带折线纹及三角形纹,口沿外侧有突出乳钉12个。鼓的同一侧有上下两个系。
↗折线纹高低耳彩陶壶(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折带纹单耳鋬彩陶壶(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内彩折线纹四系陶盏(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肢爪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折线纹双连彩陶杯(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宽带纹单耳折腹杯(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灰陶双耳鋬盖罐(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石磐(约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
第二单元“青铜文化——民族交融”,主要展陈兰州地区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夏商周时期,兰州地区曾是羌、戎游牧地。虽然华夏已进入青铜文明时代,但相对于中原地区,兰州仍处于落后的原始阶段,陶、铜并用为显著特点。这一时期,兰州地区的青铜文化有齐家、辛店、寺洼等地方文化类型,青铜器多为工具和装饰品。本单元的看点有辛店文化双勾纹彩陶壶和西周蜗身兽纹青铜簋、“祖癸乙”青铜盉等文物。
马家窑文化衰退之际,齐家文化开始兴起。其最具特征的器形是双耳大罐、三耳大罐和双耳侈口高领罐。彩陶极少,种类也较少,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舒朗。
↗X纹彩陶壶(约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
↗折线纹双耳圆底罐(约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
↗绳纹夹砂红陶鬲(约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
↗双鋬灰陶盖罐壶(约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
↗细泥红陶拍(约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
↗绳纹双耳泥质红陶敞口尊(约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
辛店文化彩陶较多,以双勾纹、S纹、太阳纹、三角纹为主。
↗双勾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1400年—前700年)
↗双勾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1400年—前700年)
↗植物纹双耳彩陶壶(约公元前1400年—前700年)
寺洼文化与辛店文化年代相当,器形和纹饰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征,可能是同时存在的两种文化。寺洼文化彩陶数量较少,纹饰较简单,典型器为马鞍形口双肩耳罐。
↗马鞍口双耳红陶罐(约公元前1400年—前700年)
↗马鞍口双耳灰陶罐(约公元前1400年—前700年)
↗双耳陶鬲(西周)
↗蜗身兽纹青铜簋(西周)。蜗身兽纹是以蜗牛壳作为躯干的动物纹样,仅存于西周早期。该件纹饰主要分布在器腹及圈足。
↗夔涡纹“祖癸乙”青铜盉(西周)。有盖。三棱锥足。肩部有一筒状流。盖及颈部饰条带状夔涡纹一周,流上饰以云雷纹衬底的蕉叶状纹饰。器腹有铭文“祖癸乙”等字。
↗夔涡纹青铜鼎(西周)。纹饰位于器身上半部,以六个对称的圆涡纹为基点,在六组等距离区间内填饰云雷纹衬底的夔纹。
↗青铜罍(西周)
↗青铜甗(西周)。上为甑,下为鬲。甑颈部饰细兽面纹,鬲腹部饰三组大的兽面纹。
↗骨质发笄、青铜削刀(春秋)。削刀又称书刀,是一种刮制简册、删改错字的工具刀。现在使用的“删”字,左边一个册,象征竹简,右边一个立刀旁,象征削刀,标标准准的象形字。
↗青铜剑(春秋)。剑首作帽状,顶端有镂空。剑茎中空并铸有凸起的螺旋纹,螺旋纹之间嵌以松石。剑格呈三叉形,中间一叉与剑脊合并,故又称三叉格剑。青铜质脆,在战斗中容易出现崩刃,因此该剑双刃遗留众多豁口。汉代中期随着冶铁技术的传入,剑刃多被钢铁取代。
↗青铜銮铃(春秋)。銮铃是古代马车上的一种装饰配件,相当于现在的车喇叭。因声响与鸾鸟鸣叫相似,故名(“銮”与“鸾”通用)。整体分为铃球、铃颈和銎座三部分。
↗错银铜带钩(战国)
↗青铜镜(战国)
第三单元“汉唐古道——丝路要津”,主要展陈汉唐时期的文物,反映兰州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看点有东汉墨迹纸、三足陶奁等文物。
↗绿釉陶仓(汉)
↗彩绘陶盆(汉)
↗兽形铜灶(汉)
↗东汉墨迹纸(汉)。1987年出土于城关区龙尾山伏龙坪汉墓。共发现三张,一起叠放在一面铜镜的镜囊中,被作为衬垫物使用。其中一张已霉烂,另两张基本完好。经检测,纸张原料为麻、草和树皮等植物纤维,与蔡伦造纸使用植物纤维的方法相同,并与有关文献记载相符,很可能就是“蔡伦纸”。这张纸直径17.5厘米,品相较完整,边沿少许残缺,残留隶体墨书40余字,可辨识“…妇悉履…医药…奈何当奈何…”等字,内容为信函。
↗东汉墨迹纸(汉)。这张纸直径17.8厘米,霉烂多处,残损较严重,残留隶体墨迹60多字。
目前可见的东汉墨迹多存在于简牍之上,留于纸上的极其罕见。这两张东汉墨迹纸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墨迹纸之一,为研究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丝绸残片(汉)
↗绿釉陶陂池(汉)。高15厘米,口32厘米,底16厘米。内有形象生动的鸭、鹅、龟、青蛙等造型,代表墓主人生前拥有这样一份家产。陂池是在自然坡地上筑土建堤用来蓄水浇田的池塘泽沼。我国兴修陂池的历史很早,传说夏禹治水时就“开九洲、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组织实施大型水利工程。
↗绿釉陶楼(汉)
↗绿釉陶锺(汉)。锺原为盛酒器,自西汉开始作为盛放粮食的容器而被广泛使用,并有容量规定。
↗双铺首衔环铜锺(汉)
↗彩绘铜蒜头瓶(汉)
↗双铺首弦环弦纹铜壶(汉)
↗马首铜削刀(汉)。前面提到,削刀即书刀,用来删改错字。该刀长16.8厘米,单面刃,刃头较尖,刃部稍宽。柄部较窄,柄首为马首状。
↗“军司马印”铜印(汉)。方形。高2.3厘米,边长2.34×2.33厘米。印面阴刻篆书“军司马印”四字。军司马为汉代官衔,大将军的属官,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
↗三兽足模印黄釉陶奁(汉)。奁(lián)是一种放置女性梳妆用品的器具。此件圆口直腹,三兽足。高16厘米,口径19厘米。腹部模印有飞虎、仙人、仙山纹,反映汉代灵魂不灭、升仙升天的愿望。
↗花釉双系羊首罐(南北朝)
↗彩绘文官陶俑(魏晋)
↗彩绘武士陶俑(魏晋)
第四单元“宋元津城——渡口烽火”,主要展陈宋、元、西夏的特色文物。看点有宋金元时期的瓷器、西夏“首领”印、宋代老子骑牛造像等文物。
↗白釉黑花纹瓷瓶(宋)
↗白釉剔花八角元宝瓷枕(宋)
↗三彩元宝瓷枕(金)
↗黑釉四系瓷扁壶(元)
↗酱釉龙纹双系瓷扁壶(元)
↗黄釉“寿”字纹双系瓷扁壶(元)
↗“首领”铭铜印(西夏)。长5.5厘米,宽5.5厘米,厚1.1厘米。印文为阴刻西夏文字,据考证为“首领”二字。西夏官印有金、银、铜、铜镀银四种材质,目前发现的多为铜印。此铜印“首领”二字为九叠篆文,借鉴了汉文印章形式,是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
↗素三彩马(宋)
↗菱花博古人物纹铜镜(宋)
↑↓老子骑牛铜造像(宋)。存世不多的道教造像珍品之一。通高58厘米,重10.5千克。由底座、老子骑青牛两部分构成。底座呈平面四足长方形,上立一头青牛,体格健硕,四肢粗短。牛首微向身体左侧扭转,前额正中处贴圆环,用绳相系于鼻衔环。老子端坐于牛背之上,面相瘦削,身着斜领宽袖长袍,腰间系带,右手握缰绳,左手轻扶于左腿膝关节处,头部向左侧扭转,嘴角略带笑意。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深刻影响,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修身上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传世作品为《道德经》(又称《老子》)。
第五单元“明清风韵——金城览胜”。主要展陈明清时期的文物。看点有金累丝嵌玉观音簪、印金花丝绸手巾、佛像等。
明朝是兰州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明军战败元军,收复兰州。建文元年(1399),肃王朱楧移藩兰县(兰州)。洪武十年(1377),在宋、元兰州城的基础上增筑城池,沿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两道边墙夹河而行连接各城堡,使兰州真正成为“万里金汤”。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
↗铜鎏金佛造像(明)。1987年白衣寺多子塔出土。白衣寺是明代皇家寺院,崇祯四年(1631)塔刹封顶。356年后的1987年进行加固维修时,出土了鎏金铜佛像、德化窑白瓷造像、金累丝嵌玉观音簪以及佛经、铜镜、铜钱、金银器等一批珍贵文物。
↗金箔“永远之宝”压胜钱(明)。“压胜”即压制邪魔、取得胜利之意,压胜钱是一种可以佩戴的花钱,形似铸币,不可流通,用来驱邪禳灾、祈福迎祥,也称押胜钱、厌胜钱。
↗银箔“福寿”压胜钱(明)
↗金丝葫芦形耳坠(明)
↗金凤凰饰件(明)
↗石榴花串珠头饰、铜镜、“春”字串珠头饰(明)
↗金累丝嵌青玉抱子观音簪(明)。高6.5厘米,重57.5克。簪首造像为青玉质地送子观音坐像,观音身披长衣,体形较丰,双手托一小儿。坐像下为细金丝编就的仰莲座。莲叶细长,花瓣平展,莲蕊镶以珍珠和红宝石。正面錾刻铭文“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背面錾刻铭文“崇祯伍年捌月初十日”。
↑↓金累丝嵌白玉观音簪(明)。簪首造像为白玉质地鱼篮观音立像,高发髻,圆脸,细眉长目。着交领宽袖长衣,衣裙曳地,披巾随风飘起。右手提一篮。立像镶嵌在细金丝编就的五把莲和莲座中,莲座上面两层为仰莲瓣,下面一层为覆莲瓣,莲蕊内嵌红宝石。
这两件发簪充分体现了明代发达的金嵌珠玉工艺:观音造像使用了切割、雕刻、琢磨、抛光等制造工艺,装饰多用累丝工艺,由极细的金丝编成把莲题材,内镶珍珠、宝石,兼用锤揲、焊接、镶嵌、施珐琅彩等技术。从两件发簪的铭文,可知均为肃王妃熊氏供施。从装饰题材上的五把莲以及造像背后的网状回纹,结合莲花寓意连生贵子、回纹寓意生生不断,说明白衣寺多子塔是明肃王家族为祈求多子保证皇权承继而特意修建。
↗印金花丝绸手巾(明)。长48厘米,宽55厘米。上印牡丹蝴蝶金花图案,做工精致,反映了明代印染技术的发展水平,是研究明代印染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印金花丝绸手巾(明)。上有梵文。
↗印“喜”字花卉丝绸手巾(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三昧忏法卷(一套)(明)。《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被誉为“经中之王”。“大方广”的“大”,代表真心之体;“方”,代表真心之相;“广”,代表真心之用。“华严”,意为如华(莲花)之万德庄严。“三昧”来自梵文Samādhi(又译“三摩提”),意为排除杂念、心神平静。《华严经》影响深远,一些精彩语句常常被人引用,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心常寂静,知足少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等。
↗哈达(明)
↗十二棱双耳三足铜炉(明)
↗八宝图案大铜锅(明)
↗铜鎏金佛双身立像(明)
↗铜鎏金胜乐金刚(清)。“金刚”为密宗术语,本指神话中的武器,后比喻身材巨大有力的人。藏传佛教有五大本尊:胜乐金刚、欢喜金刚、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
↗铜鎏金欢喜金刚(清)
↗左宗棠造像。左宗棠(1812—1885),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运动领导人之一。同治六年(1867)至光绪七年(1881)任陕甘总督的14年间,坐镇兰州,经营西北,收复新疆,特别是对吏治、军制、税收的许多改革,为兰州的历史和发展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兰州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城池坚固、易守难攻,被冠以“金城汤池”,称为金城。
↗仿哥釉瓷罐(清)
↗立青釉青花人物瓷瓶(清)
↗五彩麟凤纹大瓷瓶(清)
前后2个小时,兰州市博物馆参观完毕。
↗兰州中心。高229米,地标建筑之一。
↗甘肃省博物馆。也参观过两次,对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铜奔马、“驿使图”壁画砖等文物印象深刻。
↗“黄河母亲”雕塑
再见,兰州
感谢阅读。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拜谒金庸先生笔下的崆峒山,倾听江湖轶事,赞叹三教共存共尊 18781
- 看完这篇攻略,轻松自驾西北大环线 86403
- 大西北环线丨夏天最美的青甘大环线,一次看尽万般风景 3614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