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一座因水而生的千年古城,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赣州位于赣江上游,赣(又作“贑”)字从章从贡,得意于赣江上游的章、贡二水。“章、贡合流为义。二水为贑,左右拥抱,合流城角,于文为贑”。章水与贡水汇合后称为赣江,汇合处所在县称为赣县。1949年由赣县分出赣州市。
“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赣州是宋代36大城市之一,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北宋城市,尤其是宋代文物最多的一座滨水城市,走进赣州古城如置身“宋城博物馆”,有“江南宋城”之誉。
由章贡二水左右拥抱,合流而成的赣州城,其精华也就在这章贡二水合流拥抱的三角区域内,地方不大,景点集中,主要为赣州历史景观,很适合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1-2天的行程足以逛遍老城。
赣州也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故都,下辖的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于都是中央红军气壮山河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这一部分我有一篇专门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红色故都瑞金》。
这篇我们主要介绍赣州老城区的历史景观及美食。Come on,baby。
1.赣州老城历史景观Citywalk
赣州老城的Citywalk一般从厚德路的文庙开始,大家可以就近选择住在文庙附近。
1️⃣【赣州文庙】是江西现存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保存原状最完整的清代县学和祭孔场所。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
赣州文庙建筑很有特色,山墙多是曲线并且变化有致,很有岭南建筑特色。
2️⃣【福寿沟博物馆】在文庙东侧,从文庙出来沿厚德路向东走大概300米就是了。
福寿沟是北宋时期赣州古城地下的大规模砖石排水管沟系统,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福寿沟利用地势高差,连通城内坑塘水系蓄洪,通往城墙处的水窗,以单向水窗阻挡赣江洪水,并在洪水消退时向赣江排涝。福寿沟沿用千年,是个典型的活文物,至今仍是赣州旧城区排水道的主要构成部分。
福寿沟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体现,确实很不错。博物馆虽修得很好,但基本上没能展示出福寿沟的情况。所以,如果时间紧张,这个点可以放弃。
3️⃣【魏家大院】与博物馆比邻,在博物馆的侧后方。
魏家大院是赣州市区现存最大的清代家族民居建筑群,也是赣南客家颇具代表性的“九井十八厅”式建筑。大院始建于嘉庆年间,定型于民国初年,已有200年历史。
魏家大院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也是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
经常听到客家的说法,那何谓客家?专门查了资料,跟大家分享一下。
客家是汉族民系的一支,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外地移民入籍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古代客家先民的历史开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所以,客家人的历史是以民族大迁徙为背景的,古时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在不断演化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特征的汉族民系。
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发展成了赣州、汀州、梅州、惠州等客家主要聚居地(梅州、赣州、汀州、惠州被誉为“客家四州”)。而赣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
从魏家大院出来继续沿着厚德路东行300米,来到东河大桥边。
4️⃣【东河大桥】建于1965年,大桥八墩九孔,桥长687米,是当时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公路桥梁。因其在当时现代化的设计建造,东江大桥成为七八十年代赣州很多产品的商标造型,成为几代赣州人心中的网红桥。
由东河大桥边登上城墙,一边是滚滚千年的贡水,一边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走在斑驳的城墙上,遥望城墙两边,感受古往今昔的变迁。
沿城墙一直北行,到宋城公园边下来,沿中山路左拐进入寿量古寺北侧的小坛前路走到头就是灶儿巷的门楼了,全程大概1公里。
5️⃣【灶儿巷】是赣州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巷的一个典型代表,明代称作姜家巷。清初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服装,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后来谐音就变成了“灶儿巷”。
走在灶儿巷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上,看着两侧墙壁斑驳,满是岁月沧桑的古建筑,可以感受一下古时赣州的景象,蛮有意思的,可以一逛。
从灶儿巷出来是和平路,一条老街了。沿和平路北行200多米,在和平路、解放路、阳明路交口便是赣州地标——标准钟了。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政府决定在解放路与阳明路、和平路交会处,修建起一座气势雄伟的建筑——标准钟。
6️⃣【标准钟】始建于1952年,于1953年5月1日落成,楼高20米,共6层,四面都安有计时钟,每天整点报时。标准钟是当时赣州城区的最高建筑,其后几十年间也一直是赣州的地标建筑。
从标准钟沿解放路前行到中山路右拐走300米左右就回到建春门。从灶儿巷到标准钟,再回到建春门,差不多正好走了个正方形。这几个景点,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走一遍,或有所取舍。
7️⃣【建春门】是赣州古城的五大城门之一,俗称“斜步门”,从宋代沿用至今。在古代,北斗指向东方为春,故以春指东方。建春门即在古城墙的东侧,出门就是建于宋朝、800多年历史的东河古浮桥。
建春门内有夜市,不失为夏季消暑纳凉的好去处。赣州夏日的高温和烈日着实厉害,在家猫了一整天的人们,终于在太阳落山后,穿过建春门,涌入江边,享受着难得的凉爽江风和熙攘热闹的市集。
8️⃣【古浮桥】就在建春门内。浮桥长约400米,连接贡水两端,由100多只小舟板以缆绳相连而成,始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历史,沿用至今。过去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开启一次,让船只通过。
傍晚的古浮桥是最美的,白天的酷热已经褪去,换来徐徐江风拂面。浮桥上人来人往,流川不息,休闲的、抱小孩的、走亲戚的、上学的、游泳的,交织在一起。
站在桥上,遥望远处的东河大桥,犹如长龙,横卧贡水之上。在晚霞的映衬下,美得让人窒息。
夜幕降临,小舟船头成为路人争抢的宝地。或休闲纳凉,或谈情说爱,或拉一曲相思乐,美哉乐哉。
从建春门、古浮桥沿着古城墙继续前行,大概700米就到涌金门了。
9️⃣【涌金门】是宋代的码头,当时赣州发往北边的货物从章江、贡江的码头出发,从北边过来的客与物,在溯赣江而上行了数日,往往是选择在这第一码头涌金门上岸。这里是赣州最繁华码头之一,商贾如云、钱财广通,从这个意义上说,涌金门倒也取得名副其实。“八镜台前春水生,涌金门外万舟横”,古人曾如此描述当时涌金门外的繁荣。
从涌金门进来,沿着江边古城墙下前行,历史的沧桑巨变就凝结在这一块块长满青苔的斑驳的墙砖里。
1️⃣0️⃣【赣州古城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砖城墙,虽经岁月更迭,风雨侵蚀,仍紧紧地环抱守护着赣州古城。古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城墙平均高7米,长3.6千米。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
古城墙和古街道、古浮桥、福寿沟并称为古代赣州城市建设的四大工程。
1️⃣1️⃣【八镜台】位于章水和贡水合流处,是赣州古城的象征,建于北宋嘉佑年间,距今千余年。登上八境台,赣州八景便可一览无余,犹如身临其境,故而得名。八镜台数次被毁,又几经重修,现为1984年改建的高28米的3层仿宋代建筑。
登上凭江而立的八境台,城外的山水田园之美,城内的亭台楼阁之秀,尽收眼底。
从八镜台沿城墙回到北门下来后,沿城墙下穿过一片小树林和停车场就到蒋经国旧居了,大概六七百米的样子。
1️⃣2️⃣【蒋经国旧居】是1940年蒋经国主持兴建的仿俄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170多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鱼鳞板墙,板瓦屋面,至1945年蒋经国居住在此。
从蒋经国旧居出来就是郁孤台公园了,也是当地有名的夜市,晚上热闹异常。郁孤台就在正中的贺兰山顶。
1️⃣3️⃣【郁孤台】又叫田螺岭,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郁孤台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台上建有3层高的仿木结构楼阁。登上郁孤台,可远眺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赣州全景。
许多文人墨客在郁孤台留下过诗词。而与郁孤台渊源最深的,要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他在赣州任职时,留下名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从此名扬天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赣州美食
赣州历史悠久,赣南菜同样美味至极。都说江西菜辣,但可能是赣州靠近广东的缘故,没有那么辣,比起南昌菜来说,就算不辣了。
推荐几个试过还不错的馆子。
小财神,当地朋友推荐,当地网红餐馆。味道不错,特色是小炒鱼,有点像鱼块炸过后再红烧。客家酿豆腐味道也不错。
老馆子也不错,也是当地网红餐馆。
另外,误入街边一家小馆子,也挺不错的,价格较上面两个网红馆子便宜不少,味道也挺好的。尤其是老板自酿的米酒很棒,辣椒炒肉也好吃。
3.沿江晨跑
住在章江边,清晨一早起来去江边跑一跑,呼吸下新鲜空气,欣赏这一江碧水的美景。
自南向北,从章江大桥到杨梅渡大桥,往返9km,挺适合晨跑的。有水就有桥,就这短短单程4.5km的距离就分布着6座桥。
沿江而跑,除了个别地方有台阶,整体路面比较平整。在南方雨水的滋润下,大树参天,遮住了整个路面。
江边跑步,江中有人在游泳,远处杨梅渡公园山顶的天宝塔笔直矗立。
天宝塔,原名翠浪塔,名字来源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吟咏赣州的诗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寓意着赣州的山水美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