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

看懂神舞「羌姆」,从假面开始

前文和大家分享了藏地「向死而生」的人生讲座羌姆→遇见神舞「羌姆」|香 巴拉 深处最古老的秘密,今天我们来聊聊「羌姆」表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具。

01假面,羌姆表演的灵魂

羌姆,藏传佛教法会的绝对主角;面具,羌姆表演的灵魂所在。

宏大神秘的法会现场,僧众身穿法衣,头戴象征神、佛、护法、鬼怪的各色面具,跳起羌姆,为众生祈福消灾。

这一出超度的戏剧中,恢弘的假面艺术犹如点睛之笔。色彩艳丽、形制夸张、造型奇特的面具,是区分各类角色的主要标志,也是羌姆最鲜明的符号。

一张张面具使得佛家经典中的死后世界,从抽象模糊变得真实而具体。在这里,假面不止充当了沟通人、神、鬼的桥梁,还是彼岸世界神灵的化身。戴上面具那一刻,僧众由人而神,以超越死亡的剧情,开启了一场严肃的人生讲座。

因此有人说,羌姆就是面具舞,没有面具就没有羌姆。

02 假面源起, 苯教与「万物有灵」

在藏地,面具出现的理由和其他地区一般无二:原始巫教和图腾崇拜。

佛教进入藏区以前的漫长岁月里,本土宗教苯教才是青藏高原上的全民信仰。

信奉「万物有灵」的苯教,神衹繁多,万神殿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飞禽、走兽都有一席之地。加之彼时人类仍于蛮荒艰难求存,大自然面前全无力量可言。在信仰的指引下,出于对自然和万物的敬畏,藏人模仿神灵、动物的形貌制作面具,以酬神驱邪、祛灾纳祥。

03 羌姆面具, 神明的世界

承载先民祈愿与寄托的各色动物面具,并未湮没在时间里,「遇上」羌姆后,转而化身牦牛神、鹿神、螺神……继续守护藏地。

广义上羌姆面具可分为人、神两大类。在亡灵的世界中,由佛、 菩萨 、本尊、护法等组成的「神的面具」占据统治地位。藏传佛教中地位尊崇的莲花生大师也脱离了凡人的范畴,成为神灵本身。

众神中,多以威猛相(怒相)示人,头饰骨冠,青面獠牙,或腰扎人头串珠、或身绕毒蛇的护法神队伍最为庞大,《噶当书》中有记载,羌姆护法神数目不下三千种,面具种类也最是繁多。

相形之下,派出阿杂热( 印度 游方僧,又指戏剧中的丑角)、和尚作代表的「人的面具」一支势单且力薄。在神明的世界中,人的存在注定是陪衬。

04 假面, 颜色的奥秘

由寺庙统一制作的羌姆面具,材质多样,包括纸、布、木、金属、毛皮、泥、石等。纸和布以分量轻,制作便宜赢得了压倒性优势,成为最基本的材料。

作为凝固的表情艺术品,羌姆面具高度程式化,面部色彩、特征,甚至饰品,无一不遵从藏传佛教典籍的规定,每一处线条、每一抹色彩都有出处和来头。

形形色色的羌姆面具中,蓝、黄、红、白、黑五色最为常见。蓝色象征威猛与正义;黄色象征肃静与忠实;红色象征权力的庄严;白色象征温和慈悲;黑色象征凶厉与罪恶。观看羌姆表演时,依据颜色可以大概判断出人物面具的形象与性格。

05 「斯巴穆群」, 藏地最古老的佛教假面

羌姆面具,平日多收藏或供奉起来,等待正式表演时「复活」。表演前取用面具,必须遵循一定的仪轨,用前用后都得诵经文。

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面具,从不轻易示人,只悬挂供奉在护法神殿中,辟邪护佑寺庙,譬如藏地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假面「斯巴穆群」 。

「斯巴穆群」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看中白哈尔做护法,派莲花生大师变化的神兵降服了对方,白哈尔成为桑耶寺护法神,他最珍爱的三件宝物绿松石佛像、水晶 狮子 、皮质面具也留了下来。被称为「斯巴穆群」的皮质面具,成为桑耶寺的镇寺之宝,流传至今。

面具,上古时代沟通神灵的道具与桥梁,在与岁月的长久对抗中,早已模糊了本来面目,只在特定场景下,才会回到叙事原点。

藏地寺庙每年特定时间跳起的神舞「羌姆」,无疑是回溯过去最好的窗口之一,我们也得以从中一窥彼时假面艺术宏大而神秘的真容。

而这,或许就是「传承」最大的意义与魅力。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看懂神舞「羌姆」,从假面开始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