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茨赫塔位于第比利斯北面二十余公里处,它是格鲁吉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地处库拉河和阿拉格维河的汇合处的冲击平原上,被山脉、河流环绕,北面是大高加索山脉,南面是小高加索山脉。
姆茨赫塔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年这里就有人类定居,公元前5世纪,这里是格鲁吉亚伊比利亚王国的一个大城市,从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5 世纪,伊比利亚王国的首都。公元 6 世纪,首都迁至第比利斯,但姆茨赫塔仍是格鲁吉亚国王的加冕和埋葬地。公元337 年,基督教在这里被宣告成为格鲁吉亚的官方宗教;5 世纪,格鲁吉亚文字在这里诞生。2014 年,格鲁吉亚东正教会将姆茨赫塔宣布为 “圣城”。1994 年,姆茨赫塔的历史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姆茨赫塔有众多古老的教堂和修道院,是高加索地区中世纪教会建筑的典范,它们沿袭了 11 世纪教堂圆屋顶和十字形平面的建筑风格,并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体现了格鲁吉亚独特的文化特色。
我们在姆茨赫塔,参观了生命之柱大教堂和季瓦里教堂。
生命之柱大教堂(Svetitskhoveli Cathedral)是格鲁吉亚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位于姆茨赫塔城市中心,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传说格鲁吉亚第一位基督教传教士圣妮诺(St. Nino)在此修建教堂,开展祈祷、礼拜活动,到11世纪的格鲁吉亚国大卫四世时期,为纪念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及彰显国家的宗教和政治地位,在此修建更大规模的教堂。
据说耶稣被钉十字架后,一位来自姆茨赫塔的格鲁吉亚裔犹太人伊利亚斯(Elias)从罗马士兵那里买下耶稣当时穿的长袍,并带回格鲁吉亚,他的姐姐西多尼亚(Sidonia)触摸长袍后,因过于激动而死去,且长袍无法从她手中取下,只好将她与长袍一起埋葬。后来,她的坟墓上长出一棵巨大的雪松,当年圣尼诺来此传教,将雪松砍倒并制作成七根柱子用来建造教堂,然而第七根柱子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自己会升到空中,圣尼诺祈祷了一整晚,柱子才回到地面。在格鲁吉亚语中,“sveti”意为“柱子”,“tskhoveli”意为“赋予生命的”或“有生命的”,教堂因此得名“生命之柱大教堂”。
这座教堂不仅承载着神圣的建造传说,更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自公元4世纪格鲁吉亚基督教化后,一直是格鲁吉亚的精神中心,作为格鲁吉亚东正教牧首的驻地长达八个世纪。
现在我们看到的生命之柱大教堂建于18世纪,采用格鲁吉亚传统的十字形布局,形成内部对称、庄严的空间氛围,教堂长57.7米,宽27米,高49米,由中殿、侧殿、祭坛等组成。教堂外立面以石材为主,厚实简洁大方,给人一种坚固、沉稳的感觉。
教堂采用独特的拱券结构,内部穹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教堂的一面墙上还保留着年度久远的壁画,那古朴的笔触、斑驳的色彩,仿佛无声地诉说岁月的故事,传递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教堂正面祭台上是一道隔断,正中有一小门,旁边挂着圣经故事画像,台上放着鲜花、绿草、烛台等。
教堂大殿正中有一座方塔,正面挂着耶稣画像、四面刻着古老的壁画。
教堂地板上有一些墓碑,它们是格鲁吉亚王室及家属和部分著名大主教的。
这块墓碑上有剑与盾,是 Erekle 二世国王(1762 - 1798)的。
教堂周围被高墙环绕,院子西南角有宫殿遗迹和建于11世纪的两层塔楼。
我们参观生命之柱大教堂时,正值周末,大量的格鲁吉亚信众来到教堂,或祈祷或参加朋友婚礼或老师带着小朋友举行活动,异常热闹。
在生命之柱大教堂可以眺望远处的季瓦里修道院。
参观完生命之柱大教堂,我们驱车来到山上的季瓦里修道院。这里可以俯瞰姆茨赫塔城区、阿拉格维河与库拉河交汇的壮观景色及生命之柱大教堂。
季瓦里修道院建于公元 585 年至 604 年间,是姆茨赫塔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位于姆茨赫塔东侧的季瓦里山(Jvari Mount)山顶。相传公元4世纪,格鲁吉亚的第一位基督教传教士圣・尼诺就是在修道院所在的位置立起了第一个十字架,从此基督教开始在外高加索地区开始传播,这里被视为格鲁吉亚基督教发展的重要象征,格鲁吉亚语“季瓦里”意为“十字架”,所以季瓦里修道院也叫“十字修道院”。
公元 6 世纪,格鲁吉亚处于政治和宗教发展关键时期,国王达维特四世希望通过建造更多规模的修道院来巩固基督教在格鲁吉亚的地位,并彰显国家的宗教和文化实力。
我们参观季瓦里修道院时,教堂内正在举行祈祷活动,信众们围绕着教堂中央的一个八角形岩石基座,这个基座就是圣尼诺最初安放十字架(Nino's Cross)的底座,现在在上面放置着一个木制十字架。底座上放满鲜花、绿草及十字架、耶稣圣像等。
人们围在底座旁,聆听着主教的祷告,异常虔诚和安静。
季瓦里修道院规模不大,内部还在维修,古朴的墙上挂着耶稣圣像等。
————本节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