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黑森林与城堡自驾之旅
最初的设想是德法20天,自驾环游德国,柏林、科隆、法兰克福、海德堡、慕尼黑、纽伦堡、莱比锡、柏林后飞巴黎,5天游巴黎。
考虑到荷比卢位于德国和法国之间,将来单独去这3个国家的可能性很小,这样又加了荷比卢。20天的行程有点紧了。
4月底联系中青旅,准备签证资料,特别做了亲属公证和海牙认证。预计6月出发。4月30日护照还没拿到,用复印件预约了5月中旬面签。欧盟的签证受理中心全部在光华soho,大多数使馆门前门可罗雀,德国使馆门前却坐满了人,不过工作效率还挺高,面签后一周,签证就出来了。
就在等待签证的期间,我们的行程又变了。从20天改成16天。无奈取消了法国。16天行程重新规划,去掉德国大城市,改为以黑森林与城堡为主题兼顾柏林、荷比卢的自驾。这让我煞费了一番功夫。
看遍德国攻略,德国经典的线路集中在西线的黑森林浪漫之路和中线的探索城堡之路。合二为一的线路一直找不到。互联网不失时机的推荐了最美德国小镇,不想错过,还得拉上荷比卢,真是既要又要还要。
我将计划去的地点告诉豆包,尝试用豆包设计行程。出来的行程丢三落四。又用微信的ai设计,他很认真,长时间的思考。结果比豆包的行程更周全些,但是一样不能满足我的需求。结合几种不同方案,最终用Google确定线路。没有既往攻略指引,一个小众且紧凑的行程,我做了好几版,临近出行才最终确认。
Ai推荐的饭店一个也没用,还让他推荐了餐馆,用处也不大,以前网友在互联网上写攻略,现在更多用视频,Ai搜索出来的攻略都是以前的,参考的价值打了折扣。德国的住宿很贵,饭店价格人民币1000以上,选饭店时特别要注意床的大小,1m以下的床就不要选了。3人选家庭套房更加实惠。饭店的地理位置最重要,既要出行方便,还要有停车场。在德国时汇率8.1左右,回来汇率8.25,6月底汇率8.4,短短一个月汇率飙升。
柏林的三天,买了柏林欢迎卡,全部公交出行。为方便出行,在火车站附近搜饭店,最终误订到了离火车站15分钟的另一个ibis连锁店。下车后拉着行李走了很长一段路,行李的轱辘在四方的小石块路上一起一伏,发出卡啦的响声。心情也如行李箱一样郁闷。
欧洲饭店下午3点入住,上午11点-12点离店。到达饭店时是上午9点多,行李安顿好,人就要出行了。
离地铁站最近的是国会大厦。提前1周开始预约,官网一直有问题,只能到门口预约,最早的时间是第二天。幸好我们在柏林2天,不然又错过了。第二天下午再一次来到这里,著名的国会纵火案以及苏联红军将红旗插上屋顶,宣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地点就在这里。应该说这里的解说器是柏林最先进的,不仅有中文,还有定位,实时播送,沿着旋转楼梯进入这个被二战后重建的全玻璃穹顶,听着解说,俯瞰柏林,瞬间了解柏林全貌。
勃兰登堡门是德国标志性建筑,为纪念普鲁士7年战争终于取得胜利而建。原是柏林城墙的一道通往勃兰登堡的城门。城墙已倒,勃兰登堡门上面的胜利女神一直手握权杖,驾驶战车守护着柏林。
波茨坦广场附近的查理检查哨和柏林墙博物馆是游客喜欢的照拍点,国外游客一般喜欢照风景和建筑,一个简陋木制哨所和防弹沙袋堆却成为了人像摄影的最好地方。大家排大队等候,原来盟军扛枪站岗的东西柏林边境检查站,现在被一个个面带笑容的游客占领了。博物馆外部墙上的涂鸦凸显德国人民幽默的绘画风格。内墙的黑色则体现另一番沉重气氛。
离柏林墙博物馆几站路是柏林墙遗址公园。在原墙的地基上恢复了200米柏林墙的原貌,墙里是草坪,墙外是马路。游客不多,斑驳的涂鸦和红褐色的金属立柱,诉说着那一段辛酸的历史。
拜时差所赐,我足足睡了12小时,各种各样奶酪、肉肠、面包、水果的丰盛早餐,让午餐多余。德国肘子、香肠、酸菜配土豆,点一个白芦笋,再喝上自制的啤酒,德国味道除了咸外,非常诱人。
地铁博物馆站下车,来到了博物馆岛。3个圆形绿色穹顶的柏林大教堂,从1747年建成,经历了1894年的拆毁重建,二战中被炮弹将穹顶烧毁,2002年修复完成。布满黑色的墙体尽显沧桑。参观柏林大教堂是收费的,这里除了宗教活动外还经常举办音乐会,正赶上教堂活动,聆听7000多根音管的乐音在硕大的建筑中回荡。
老博物馆存放的是古罗马、希腊时期的艺术藏品,新博物馆与老馆同一时期建造,二战中与柏林大教堂一起遭遇炸弹,2009年重建开放时,新馆保存了原始结构外又增加了玻璃屋顶和侧窗,便于在自然光下欣赏雕塑作品,馆藏以古埃及文物及史前文物为主,3400年前的埃及王后娜芙蒂蒂彩色的半身像是镇馆之宝。
柏林的交通很方便,所有的公交系统貌似无人管理,直接上车。火车地铁也是如此,没有闸机、检票口。所以火车晚点、取消、更换站台也无人提醒。有个好视力、能随时关注信息屏的人必不可少。不骄不躁、慢慢的耐心等待的民族性格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从晚点的科隆火车站走出来,科隆大教堂就矗立在广场上。国外去景点都不太费力,路修到景点旁,很省力。
整座建筑为哥特式双塔结构,157米高非常宏伟,700年来工业污染和二战的炮火给外墙蒙上了黑色斑驳的印记。看起来更具历史感,而邻居,同样为哥特式风格的米兰大教堂,因外观是白色的大理石,与米兰现代化的都市气氛浑然一体。
科隆大教堂里人非常多,登顶也要排队,楼梯只能单人上下,随时需侧身将通道留给下楼的游人。教堂1.1万个塔尖和109座人像伴随着我登顶,触手可及的距离可以清晰观察形态各异的雕像。登顶后,仿佛在云端,莱茵河、霍亨索伦大桥变得小巧如沙盘。
晚上,跨过霍亨索伦大桥,来到居民区,教堂的后面居然是大型购物区。我们绕科隆大教堂一周,自此已从天上、内部、四周全方位欣赏到横跨700年的杰作。来科隆只为看教堂,没有安排其他行程。
从科隆到阿姆斯特丹的路一路通畅,在整个自驾行程中,虽然小城市的路很窄,山里的路有时是单向的,但是从没有堵车。城市里的红绿灯不太普遍,驾驶员自觉遵守交规。高速基本上无限速,交通却井然有序。
到达阿姆斯特丹,计划将车停在酒店附近的p+r,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关闭了。买了一日卡,坐地铁赶赴梵高博物馆,阿姆斯特丹地铁站墙面的装饰别出心裁,只是看不懂文字。梵高博物馆也要提前预约,官网一样出了问题,只能预约不能支付。中文解说器可以覆盖大部分名画,像老师一样,娓娓道来。18:00闭馆了,不到2个小时的参观收获颇丰。
沿着运河选择了一家网评很高的酒吧,酒吧门很小,还是关闭的,试着探头张望,里面面积不大,进门要在存衣处挂好衣服,酒吧、餐厅在房间的两侧。暗红的灯光下,我们坐在像吧台样的餐桌前,桌很小,自制的啤酒是必点的,烤好的肉和土豆泥用木质托盘代替盘子。这里的烤猪排上面的酱料类似天福号猪肘的黑颜色,非常好吃。另外一个空间是转角沙发,食客坐在沙发旁用餐。厨师工作间是开放的,在我们桌子的一侧烤制肉食,因为空间狭小所以衣服要挂在进门处,这里服务员与在科隆餐厅里服务员状态相似。虽然忙,但是看得出他们很爱自己的工作,同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友善。工作不仅是生存的必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状态是轻松、随性的。
第二天行程是绕路海牙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早餐后先去了桑斯安斯风车村,去的比较早,村里还有免费车位,大多数来阿姆斯特丹的游客都要去风车村,村里特意为孩子们搞了戏剧小舞台,还有乐队巡游,露天集市。没想到荷兰的特色风车,已经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不仅在湖里,大海、沙漠、高山、平原都有,那里的风车更高了,叶片更细了,发电量更足了。
海牙的市中心没有现代的建筑,多是四层左右红色主色调的房屋,白色窗框做装饰。和平宫也是如此,由各国政府出资,1907年修建,也为联合国国际法院,目前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案件在此审理。海牙的街道整齐干净,少有行人,但是停车也是个大问题,我们围着和平宫绕了2圈也找不到停车位,只好离开。
没有过硬的驾驶技术,不要在布鲁塞尔开车。街道窄,各种车辆混行,地下车库进出口只适合欧版小车,车勉强入车库,人想出来堪比迷宫。比利时球迷热情极高,中午酒吧外已经坐满了人,饭店的门被人群遮挡了,我们的车只好停在酒吧外卸行李,5点钟这些人换上了红色的球衣从各个酒吧涌到大广场一侧,唱歌、跳舞、杂耍各种能表达快乐情绪的表演都在预热之后的足球赛。
有可能是比利时人自律,球迷们并没有出现在布鲁塞尔大广场,广场留给了游客。这个誉为欧洲最美的广场,雨果眼中精致得像一件珠宝镶嵌的首饰。广场规模不大,国家博物馆、市政厅、饭店、天鹅咖啡馆等建筑将广场围合起来。雨果、马恩克斯都曾在此居住,《共产党宣言》在天鹅咖啡馆诞生。雨果也多次来到这里。广场上汇聚了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路易十四式各类风格建筑。使他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离广场2个街区的撒尿小童威廉,比利时人为其定制的各种衣服也展示在广场的国家博物馆中。
走出大广场,远远的可以看到一座山,山的相反方向是比利时皇宫和皇家公园。这就是布鲁塞尔的城市中心。全部是老建筑却维护的如崭新的一样,紧凑的让人目不暇接。欧盟总部这种现代化的建筑远离老市中心。
在整个行程中,唯一有免费停车场的是卢森堡,饭店不大,每层客房都有公用客厅。餐厅不大,食物齐全还可以榨各种果汁。卢森堡油价最低,公交免费。偶遇皇家军队在小巷中训练,士兵、警察,高高矮矮胖胖瘦瘦,好像临时拼凑。只训练一会,军乐队带着士兵和我们来到了卢森堡大公宫,官员、保镖、士兵、市民、游客、路边餐厅的食客一起在狭窄的街上等待大公。官员的名牌被放在地上,名牌一次又一次被风吹走,就是这么随意。大公携夫人与另一位重要大员及夫人出来了,没有戒严,不用安检,只要你伸手,就能和大公握手。就是如此亲民。
无意中进入一间美术馆,像是私人的,没有几件作品,占地面积很大。佩特鲁斯公园在有金色少女雕像的宪法广场下面,是座下沉式公园。沿着布满青苔的台阶走下去,进入森林公园,我刚刚站立的位置已经有了新游人,刚才我在地上看谷底,现在谷底看地上,谷底是安谧的。树木上方是喧闹的,彩虹一样绚丽的轻轨从桥上呼啸而过。桥下跑步、遛狗、骑车,只有在一旁的滑板练习场传来滑板滑动的声音。桥上桥下宛如两个世界。有趣!
博克要塞是卢森堡标志性地堡,16世纪使卢森堡成为欧洲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要塞在地上,往谷底延伸40米,里面宽敞可过马车,古炮依然保留着。卢森堡太小了,以至于不能像比利时一样把新旧建筑分区建造,但是也并没有不合时宜的感觉。
离开卢森堡,再一次进入德国。欧盟申根国家间没有边境,只有手机天际通会提示你已进入另一个国家,并免费提供1小时流量,服务真好!
去蒙绍是乡间小路,大片金灿灿的麦田被风卷起麦浪,我们将车开进田野小路,开到山丘最高点。木质小桌和几把椅子固定在一片开阔地上,这是农人的小憩的地方。看着山坡下丰收麦田,望着蓝色并不清澈刺眼的天空,闻着小路上野花的芬芳,这样的乡村生活令人向往。 一台农用机械开了过来,车上绑了很多机械臂,可能是为给我们留存住山野的宁静,他转头去另一片地里了。
路过了很多乡村,基本都是3层楼的漂亮民居,坡型屋顶上有很多结实的铁钩子,可能是晾晒用的。每个村落都洁净,每户人家之间不远不近,保持着距离。教堂是村庄的标配。农舍和教堂都毫不马虎,还有交通指示牌,都像被打扫过的。唯一不尽人意的是岔口的反光镜,像是多年没有更换过。
蒙绍是个有特点的小村庄,处于德国、荷兰、比利时的群山中,是个保存完整的古老村落。教堂、城堡是坚固的砖石结构房屋,民居多为德国特色的木筋房。以灰色屋顶,白色墙面为主,木筋房在白色的墙面外还有棕色的原木做框架,风格独特。
住在古老的木筋房里,木楼梯、木门窗、木床、木桌椅还有古老的门钥匙,窗外鲁尔河蜿蜒流淌在小镇中,在房屋里,通过不同方位的窗户,可欣赏到不同的美景。
重新修复的蒙绍城堡高高耸立在小山顶上,物是人非,现在成为青年旅社。注意到这里的井盖,做的很精致,上面铸造了monschau的徽章。
蒙绍的停车场不大,在小镇旁,餐厅不多,没有过度商业化,保留着原始的古朴。
蒙绍离下一个美丽的古镇科赫姆2个小时车程,这里的建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代表性的赖希斯堡建于公元1000年,曾是伯爵的居所,后为皇帝的行宫,又成为大主教的办公地,现归科赫姆全体居民所有。住在摩泽尔河的对岸,眺望科赫姆主城区,赖希斯堡最引人瞩目。过桥进入商业区,尝尝冰淇淋再买点巧克力,沿着上山的陡坡吃着走着,赖希斯堡重建后还保留了城墙和水井。跟随解说员参观了古堡,除了一般陈设,最吸引人的是骑士的盔甲和喝醉酒后直接能进入的巧妙房门。
著名的海德堡6月份已经30度了,外面很热,决定开车出去。去海德堡的路上是海德堡大学的校区,这所大学13世纪建立,16世纪成为欧洲科学文化中心。众多哲学家曾在这里学习工作。导航指到了单行线的小街,让人诧异的是车头全部在路的反方向。这些车是如何进来的,还要逆行出去吗?绕了一圈没有停车位,导航指示p9有位,不幸又开过了。再向前的p10也可以停,位置还不少呢,上楼时看到有人在楼梯的机器上操作,这是交费的机器。
坐落于王座山上的海德堡城堡,也与德国其他著名建筑一样,因400年的建设和重建有着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地窖中的大酒桶容纳着中世纪做为税收的葡萄酒,也见证着海德堡的兴衰。药物博物馆里存放着草药和提炼容器。草药不仅是东方国家的专利,欧洲也在应用,但是16世纪德国已采用科学的方法提炼、配置药物。
海德堡城堡里面保存完整,外面依然有残缺伊丽莎白门未重建。在城堡的另一侧,大片草坪和树木装饰着城堡。
从海德堡城堡俯瞰老城,一个个红顶的建筑,仿佛置身于青岛浮山。
开车绕过老桥穿过城区,来到海德堡城堡的对岸,寻找哲学家小径。路多是单行线,很窄,很难错车。终于开到了,汽车禁行。还是那个哲学家无法回答的问题,单行线怎么回去?老司机水平显露出来,多次腾挪将车头掉转。眼看着哲学家小径就在前方,可是这个钢铁黑家伙无处安放,只得作罢。我也如歌德一样,把心遗失到了这个地方。
中国餐馆还是不好找,选择了日餐,日本厨师在进门处制作菜品,还不忘热情招呼客人。改良后的日餐口味上区别不明显。不过据说国外很多日料都是中国人开的。
海德堡南下经巴登巴登进入b500公路的黑森林地区,杉树挺括茂盛,像卫兵整齐站立在道路两旁,后面为与前排树木争夺阳光,一排排更加笔挺高耸。阳光像是手电筒,很难全部照入森林中,远远望去,墨绿色的针叶黑压压一片,故名黑森林。格林童话里的大灰狼就是从这片黑森林里跑出来,而小红帽则住在森林旁的小木屋中。
这里的风景以开阔的草甸和丘陵为主,车跨过一道又一道山,山不高,没有压迫感。山坡上是农田,山下是村庄,汽车沿着蜿蜒的山道行驶,车,路也是风景的一部分。蓝天、青山、绿草、黄麦间零星散落着几颗树、几间红色屋顶的房子,远眺如童话一般迷人,仿佛画中游。这种景色原来只能在视频中欣赏,而整个浪漫之路,眼力所及都是如此的景色。
蒂蒂湖是黑森林地区海拔最高的湖,水质清可直接饮用。湖的面积不大,但是水深能达40米。住在蒂蒂湖酒店,阳台正对湖面,当日天空有云,湖面的美没有释放。饭店的停车场设置的不够合理,车要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才能到达。自助晚餐非常丰富,餐后可以在湖畔草坪漫步。一对美国华裔老夫妻每年都要来德国旅游,这里是他们今年的目的地。他们推荐了附近人文景点,我们决定延湖而行去费尔德山(feldberg)。费尔德山是黑森林的最高峰,到达时已傍晚,没有走上山的常规路,而是延停车场登小山,不时有自行车从身边飞驰而下,还有刚刚骑车登山的人,骑车费力上行,为的是寻找从山顶冲刺的快感。我们看风景的同时为他们的勇敢加油。
下一程的路要走4个小时,9点离开蒂蒂湖,途径霍亨索伦城堡。霍亨索伦家族是欧洲极具影响力的家族,1701年建立普鲁士王国,1871年威廉一世统一德国,成为德国皇帝。1918年一战结束,威廉二世退位。目前霍亨索伦家族已不在此城堡居住,但是家族首领被称为普鲁士亲王,霍亨索伦家族各时期著名人物的雕像像保护神一样矗立在城堡的周围。让人不禁赞叹此城堡曾经的辉煌。
车在广阔的平原上奔驰,一座宏伟的城堡出现在车窗外,离我们越来越近,车远远的停到山下停车场,坐小巴,途径半山腰的第二个停车场,再往上开才进入霍亨索伦城堡。这是德国城堡之旅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座。城堡房间里有各种展览,城墙内的则有演员沉浸式表演。
离开城堡2个小时后到达又一个古老的城堡------罗腾堡。建于公元9世纪,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自由市,以保存中世纪古城风貌最完整而闻名,被誉为中世纪明珠。古老城墙,市政厅、教堂广场都非常完整。住在广场旁中世纪木质结构的房屋中,房子很大,同蒙绍的老房子一样,几面都有窗,只是窗很小,2米外就是对面的住宅。从窗户向外望去,各色各样的招牌从街边小店伸出,不需要记门牌,只要记得自己住的房屋颜色即可。房子前面是餐厅,后面有个小院子,可以停3辆车,餐厅上面有5间客房,早餐做好会直接端到餐桌上,面包、香肠一个也不少。走上带廊桥的城墙,小雨从廊桥顶悄悄下落,30分钟绕城一周,走到城墙的终点,进入街道,如同进入彩色的油画世界。傍晚的余辉洒在街道上,城中寥寥数人,每个街道,每个建筑都是一道不同的风景。吃着当地的特色“雪奶球”,像麻花上面撒了很多糖,甜甜腻腻。晚饭在城墙下的意大利餐厅,带狗的食客把狗安排在自己的桌子下面,另一桌也带了狗,服务员将他们的桌子安排在不同的区域,狗很乖巧,很安静的一动不动。7点的市政广场,是游客巡游时间,有巡游组织者着黑披风,握煤油灯,穿过大街小巷讲述罗腾堡的故事。
天亮了,黑衣人隐去,安静的罗腾堡忽然热闹起来,大批游客把街道填满了,这时的游客怎么能想象出这里夜晚的美丽和安宁?
车与游客们擦肩而过,开出罗腾堡城门,告别了充满童话氛围的可爱小镇,进入浪漫之路。新天鹅堡是浪漫之路的终点,是按照英俊的童话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梦想建造,他喜欢瓦格纳的音乐,喜欢天鹅,城堡的壁纸上,室内的装饰品,处处可以看到天鹅的造型。遗憾的是1886年建成之后,路德维希二世仅在此居住了172天后去世,之后为偿还建造债务,对外开放。迪士尼的创始人在参观后,以新天鹅堡为原型创造了白墙尖顶的迪士尼城堡。于是新天鹅堡越来越受青睐。新天鹅堡的对面是旧天鹅堡,山下则是天鹅湖。旧天鹅堡是路德维希二世成长的地方,黄色的外墙,建筑风格与新天鹅堡类似,高耸的哥特式主塔与对面的白色的新天鹅堡主塔遥相呼应。
旧天鹅堡坐落在施万高镇小山之上,山道繁茂的植被仿佛置身丛林中,怎样的天鹅湖会让两代皇帝找到创作灵感,建造出童话世界,神秘的天鹅湖是什么样子的?
盈盈的绿色从树枝的缝隙中闪过,追逐着这个绿,到达了观景台,这就是著名的阿尔卑斯湖,她开阔,四周环山,湖水清绿。因有天鹅栖息又名天鹅湖,而天鹅堡也因天鹅而命名。沿着山间小路,越过几个小山坡,周围已没有游人,手机信号弱了,远处有条快乐的小狗一步一回头带领着主人向山下跑,我们跟随着他们,走到了一片开阔地,这里也有一片湖,湖面不大,岸边有悠然的芦苇,芦苇旁为游人设置了长椅。
远远的听到马的铃铛声,巡声而去,没有见到马车,却在最佳位置看到了新旧天鹅堡。看到地标有了方位,我们望着新天鹅堡,从金黄的田野里走到了大路。傍晚,在阿尔卑斯湖畔散步。施万高镇的居民三三两两坐在湖畔长椅上,从湖的对岸飘来萨克斯的音乐,音乐在湖面飘荡,在山间回响。一曲演奏完,随即掌声响起。掌声落下时,又一首音乐再次奏响。最后一首完成,对岸传来“呕吼”随即这边口哨声呼应,演奏会结束。多么默契。
夜晚,推开窗,新天鹅堡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少女般洁白,高高矗立在远方。
天鹅堡至慕尼黑要经菲森,进出菲森天际通提示进入了奥地利,这个小镇也有些罗腾堡的影子,彩色的房子,安静的街道,在超市买些补给,直奔最后一站慕尼黑。
慕尼黑的租金在德国行程中最高,找到一家非市中心的饭店,性价比非常高。车放到地下车库,办理了入住,坐公交车前往圣玛利亚广场。这里街边店铺林立,客流众多,店铺里,地铁上,广场中都是人。我们已经远离大都市十天了,忽然又融入其中,有点兴奋。在dm超市遇到同胞是那么亲切,互相交流购物和旅游信息。回想起在伊斯坦布尔最后一天遇到同胞时也是如此,疫情后国人出境人减少了,旅途中没有见到大巴车的旅行团,也没有中餐馆,偶遇同胞分外亲切。
圣玛利亚广场同布鲁塞尔广场相同,也是被众多建筑紧紧围合而成。新老市政厅和教堂是最主要的建筑,我们17点赶来市政厅,这个时刻广场上的所有人都一个翘首的姿态等待32个木偶出场表演威廉五世的盛大婚礼。市政厅后面顶部有洋葱头的是玛利亚教堂,这就是圣玛利亚广场的名字起源。游客更喜欢在露天的广场上,吃个冰淇淋,买个小纪念品,在新市政厅前许个愿。
坐广场下的地铁去慕尼黑著名的餐厅,刚刚6点,上百桌的餐厅里空桌已经很少了,老板给我们安排在已被预订出去的餐桌上,让我们8点之前离开。上菜的托盘像放饺子的盖帘一样大,服务生托着它快速大步在桌子间穿行。猪肘子上的很快,菜品颇具特色,生意兴隆是有道理的。
酒足饭饱满意的离开餐厅,20点饭店旁的dm超市已经关闭了,第二天10点再去时依然关闭,百思不得其解,问路人原来是基督日,所有娱乐场所停业,好在个别的店还在营业,开车赶过去,过了购物瘾。
国王湖离慕尼黑有2小时距离,在德国和奥地利边境,路上的风景与浪漫之路一样广阔秀丽。在网站预定的登船时间有点晚,决定改签,可是无法操作,只好去排队登船碰运气,队伍很长,等排到时被拒了。不死心,又在另一艘船前排队,这个服务员二话没说,直接在机器上帮我们处理了。船程1个多小时,讲解员起劲的讲着,忽而手持军号吹上一曲,让号乐在山谷中回荡。中途还有教堂建造在深山中。国王湖是藏在山中的湖泊,也已到达直饮的标准,是德国最深的湖。这个湖原是私人领地,他的名字在德语里与国王相似,慢慢的这个湖就叫国王湖了。下船的徒步是整个行程中最长的,大约要走1个小时的山路,游船一船接一船,徒步到达终点的人却不很多。终点是湖的尽头,陆地上的小餐吧里出售着新鲜的牛奶,酸奶,掏空口袋将所有的硬币留在了这里,到和德国说再见的时候了。记录下来,留作纪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