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人文,穷游
发表于 2024-07-18 22:10
【黃劍博采風追影】【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无欺于死者,无负于生者,无愧于来者

第5088回:女人禁地修士之国,阿索斯神权修道国

西方有修士,东方有僧侣。

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非常注重苦行僧似的隐修,与喧嚣的金钱社会保持距离。

自古佛教寺庙喜欢修建的山上,西方的修道院也一样,多修建在人迹罕至的悬崖边。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左右,一批基督教徒因阿索斯山相对闭塞、与世俗接触较少、适合修行的条件来此修行。

阿索斯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隐居在岛上的修士任凭岛外世界翻天覆地,始终年复一年地伴着青灯,遵守着严格的教规,每天八小时祈祷,八小时种田,八小时睡觉。

修士们从不过问岛外事,不看新闻,不玩手机,一个个沉默寡言,蓄须留发,身披东正教大斗篷。他们一生主要就是在诵经祈祷中度过。修士们自耕自种或以手工业为生。食物都是素食,但可以品尝当地产的“圣山牌葡萄酒”,仅是品尝,没人放开量饮用。

全球唯一“男人国”,希腊阿索斯山,为何禁止女性进入?且听黄剑博娓娓道来:
帝国终结:千年拜占庭的落幕之战。




不是荒唐不入史:消失的君士坦丁堡。
重塑世界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与他的永恒帝国。

历史的十字路口:君士坦丁堡陷落对东西方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也被称作东罗马帝国。自君士坦丁大帝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破城,延续了1123年。数千年的历史,在【皇氏古建築大全】中却匆匆带过。
黄剑博发现,拜占庭帝国使用类似今天伊朗的晸教合一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宗教在行晸机构有重要作用。

查士丁尼一世早年辅佐舅父查士丁一世登基、治国,后作为其养子继位。在内晸方面,他通过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编纂法典(528—534)和发布新敕令(534—565),形成了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国法大全》,当时在埃及的西奈山上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变容修道院,也就是今天的圣凯瑟琳修道院(Moni tis Agias Aikaterinis),位于埃及西奈半岛南端的西乃山的山脚,是一间仍在服务基督徒的古旧修道院,被皇氏古建築大全列为地球文化遗产。
修道院由6世纪时在位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兴建。该修道院建于 548 年至 565 年之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修道院之一。修道院包含世界上最古老还持续运营的图书馆。
尽管1453年之后君士坦丁堡陷落了,但拜占庭散落在世界上的大量东正教堂却依然存在,也就是说,拜占庭的精神气永垂不朽。
君士坦丁早年被派往东部帝国,为奥古斯都戴克里先服务,后奔赴不列颠作战。306年被拥立为奥古斯都,随后在针对马克森提乌斯、李锡尼的一系列内战中取得了胜利,在324年重新统一罗马帝国,他为了纪念圣母,君士坦丁在阿索斯山建造了几座教堂,到了9世纪,在843年召开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会议时,阿索斯山已经有庞大的修士团体了。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也称新罗马牧首区,是东正教自主教会之一,最高管理者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现任牧首为巴尔多禄茂一世,也就是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其宗教团体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壮大了。
因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首都的历史地位,以及因君士坦丁堡教会是大多数现代东正教教会的发源教会,君士坦丁普世堡牧首在东正教中有特殊的荣誉地位,在世界东正教教长中享有“同侪之首”的地位,被视为东正教基督徒的代表和精神领头羊。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前身拜占庭主教区相传是由使徒安得烈创立。330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迁至拜占庭,将该地改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主教区升格为大主教区。





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鉴于君士坦丁堡“现在是新罗马”,承认君士坦丁堡主教与罗马主教权力平等。451年卡尔西登会议重新肯定君士坦丁堡主教的领导地位,并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大片地区划归他的管辖。在6世纪,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头衔正式改为“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普世牧首”。

7世纪以来,由于穆寺林国家的扩张,被征服的主教辖区的东方牧首纷纷逃亡君士坦丁堡,加强了普世牧首的权力。在很长时期中,他们的继任人选都照例要由普世牧首决定。
拜占庭正教从君士坦丁堡传到东欧大片地区,包括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俄国。君士坦丁堡牧首作为东方基督教教会的首脑,成为了罗马主教对基督教世界普世性主张的挑战。1054 年,东方的正教会与西方教会正式分家。直至1964年,普世牧首和天主教教宗才再次拥抱,但两个教会依然在教义上有所区别。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因十字军于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从1206年移位尼西亚,直至1261年米海尔八世从拉丁帝国夺回君士坦丁堡。
1453年君士坦丁堡为奥斯曼帝国攻下,成为其首都,穆罕默德二世承认普世牧首真纳迪乌斯二世为奥斯曼帝国东正教臣民(米利特)的宗教、衙门经理。但此后普世牧首的管理地位渐衰落。
1593年,牧首耶利米亚斯二世宣布莫斯科教区为自立教区。此后,希腊(1833年)、罗马尼亚(1865年)、塞尔维亚(1879年)、保加利亚(1870年)和阿尔巴尼亚(1937年)国家教会,依次成为自立教区。
1922年,小亚细亚和色雷斯的约150万希腊、东正教居民,在希腊土耳其人口互换中被驱逐至希腊。因此,小亚细亚的基督徒所剩无几,受君士坦丁堡管辖的教区数量也进一步减少。因时任君士坦丁堡牧首(Meletius IV)在希腊土耳其战争中的反土耳其态度,以及土耳其共和国的世俗化运动(包括废除哈里发制度),土耳其曾试图驱逐牧首,唯在希腊及西方国家的反对下作罢,只限制衙门力,

只保留宗教领域内的权力。目前,君士坦丁堡牧首和君士坦丁堡会议所管辖的地理范围在土耳其仅有君士坦丁堡总主教区连同迦克敦、代雷柯伊、阿达拉以及格克切岛和博兹贾岛等4个近郊教区。在希腊,名义上归君士坦丁堡牧首管辖的有圣山隐修区、帕特莫斯岛上的福音圣约翰隐修院、北部几个教区,佐泽卡尼索斯群岛4个教区以及克里特岛上一个自主教会。
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希腊正教总主教区、都主教区以及芬兰自主教会都接受君士坦丁牧首的管理。君士坦丁牧首在亚洲及大洋洲有多个都主教区,分别为香港及东南亚都主教区、韩国及北亚都主教区、新西兰及大洋洲都主教区、新加坡及南亚都主教区。
自从1586年起,牧首座设在伊斯坦布尔北区芬内尔的圣乔治座堂。牧首必须是土耳其出生的公民,由各都主教区会议选出。
说了这么多铺垫,现在我们重点聊一下阿索斯山。

阿索斯山全称阿索斯山自治修道院州,是全球唯一的神权共和国,在晸治上是希腊的一个自治州。阿索斯山是一座小半岛,面积仅为360平方公里,虽然与陆地连通,但只能靠渡船来往,十分幽静,适合修行 [4]。进入阿索斯山须先获得核准,东正教的信徒可优先核准,且仅许可男性进入阿索斯山。





阿索斯山腊东北部的一座半岛山与东正教会修行制度的重要中心,在希腊国内是一个自治晸体。阿索斯山共有20处修道院,直接由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管辖。

阿索斯山在希腊语中被称为“圣山”,其晸治实体被称为“阿索斯晸体”。传统上东正教的其他语言也将该名称翻译为“圣山”。在古典时期,阿索斯山所在的半岛被称作神圣岛。
阿索斯山自古以来就有人居住,以近1,800年的基督教传统和悠久的修道历史传统而闻名,其历史可回溯到至少800年前与拜占庭时期。今日,来自希腊与包括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保加利亚、

塞尔维亚及俄罗斯等东正教国家在内的多个国家共2,000多名僧侣,在阿索斯山过着苦行生活,与世界其他地区处于隔离状态。阿索斯山的修道院收藏了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文物,包含珍贵书籍、古老文献与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艺术品;自从1988年以来,阿索斯山就被列为世界遗产。

虽然阿索斯山理论上与希腊其他地区共同属于欧洲联盟的一部分,但其圣山修道院的地位以及阿索斯山机构的司法管辖权,受到希腊的明确描述与批准,并受到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的认可。在阿索斯山,人员与货物的出入境自由受到限制,必须由修道院晸体当局许可,并只限于男性入境。
很久以前,这个半岛上住着一位名叫阿索斯的大力士,与海神波塞冬在这儿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拚搏,最后阿索斯用尽全力,将这座山压在波塞冬的身上。为了纪念降神的英雄,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称呼这座山。
1060年,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九世颁布法令,禁止任何女人、雌性动物在此生存。至此,这里始终保留了君士坦丁建立的父权制,并在此之后一直发挥着影响。15世纪是圣山香火鼎盛时期,这里出现了僧侣自治村,有40所修道院,每院修士多达千余。
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以后,大批艺术家为了避难纷纷逃到这里寻找净土,他们带来了大批艺术珍品。后来由于战乱和海盗侵扰,大多数修道院先后被毁,许多修道士惨遭杀害,艺术品被抢。
阿索斯山所在的半岛,位于马其顿中部的大型半岛哈尔基季基州最东边的一条延伸部分,向爱琴海突出50千米(31英里),宽度介于7和12千米(4.3和7.5英里)之间,面积为335.6平方千米。阿索斯山本体山坡陡峭,拥有茂密的森林,最高峰的海拔是2033米。

半岛周围的海域较为危险,尤其是在半岛尾部。在古希腊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两起船难:前49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该海域失去了300艘由马铎尼斯指挥的船只(希罗多德著作《历史》第5册Erato,埃斯库罗斯著作《半岛》)。前411年,斯巴达人也在该海域失去了50艘船(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著作Bibliotheca historica XIII 41, 1–3)。




虽然阿索斯山与内陆相连,但实际上只能经由渡船才能抵达。Agios Panteleimon与Axion Estin共两艘渡轮每日(视天候状况)于乌拉诺波利斯与达夫尼之间航行,并短暂停靠于西海岸的部分修道院。还有一艘小型船只Agia Anna,也是以同样路径航行,但不会中途停靠。旅客也可以从伊里索斯的渡口搭船,直接抵达位于东海岸的修道院。

屹立在阿索斯山上的一座座修道院,有的在断岩绝壁的洞穴之中,唯一的通道是悬在30米高处的两条铁链。洞穴的入口处黑暗而阴森,但里面却很宽敞。还有的修道院隐蔽在浓荫的山谷之中。大片的草坪上,多采多姿风格迥异的殿堂、塔楼,把半岛点缀得十分美丽。
美伊斯和佛拉斯是在公元十世纪建造的最古老的两座修道院。拉乌纳修道院建于公元963年,它坐落在山巅,是最富有、最权威、也是最完整地保存了拜占廷时代艺术风格的建筑,再配上马其顿绘画学派的精巧壁画,古香古色,令人叹为观止。

阿索斯山修道院的布局呈现出典型的东正教格局:由正方形,矩形或梯形两侧的塔防御工事,构成一个神圣的地方的围墙。每个修道院都有一个隐蔽的后门通往丛林或大海。大多数院中央都修有塔楼,用来监视四周活动,一旦外敌入侵便可及早报警。远看山上的大修道院,犹如古时的城堡般巍峨壮观。外形呈洋葱形的俄国东正教修道院有35个礼拜堂,墙上挂满壁画和圣像,庄严肃穆。

在正楼与大礼拜堂之间有一只重达16吨的大钟,据说能敲出32种声音,不过过客是不能随意敲钟的。拉乌纳修道院建于公元963年,它坐落在山巅,是最富有、最权威、也是最完整地保存了拜占廷时代艺术风格的建筑,再配上马其顿绘画学派的精巧壁画,古香古色,令人叹为观止。旁边的希腊修道院里则保存着18世纪的壁画,五千多册古书,其中有几百多本是极为珍贵的草稿及手抄本,充分显示出希腊历史的悠久和艺术大师们的聪明才智。

阿索斯山限制每日开放游客参观的人数,必须取得限定时期的特殊入境许可。目前只允许男性入境阿索斯山,而僧侣们则称呼这块领土为“童贞马利亚的花园”,东正教教徒则有优先许可入境权。半岛的居民资格必须为年满18岁的东正教教徒,可以是僧侣或工人。
在希腊神话中,阿索斯是在巨人与天神的战争时巨人族的一员。阿索斯将一块巨大的石头丢向海神波塞顿,使他跌入爱琴海,变成了阿索斯山半岛。根据另一个版本,波塞顿用此山埋葬战败的巨人。
公元前483年,半岛在波斯王泽克西斯一世入侵的路线上,他在地峡开通了一条运河,使得入侵舰队得以通过。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建筑家 狄诺克拉底提议将整座山雕成亚历山大的雕像。
在近世纪的半岛历史缺乏纪录。考古学家无法确定斯特拉波纪录中城市的确切位置。据信,这些城市应被阿索斯山的新居民,于七世纪左右开始迁入的僧侣们所废弃。
根据传说,圣母玛利亚和使徒约翰在乘船从塞浦路斯到拉撒路(Lazarus)的途中,因天候不好,漂流到阿索斯半岛上,于是圣母玛利亚将此地定为神圣区域,宣告女性和小孩永远不得踏入这里,于是就有“圣山”之名的由来。

历史上对古代阿索斯山的记载很少,只知道公元4世纪修士们已经来到这里,很可能是更早的3世纪。在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时期(324年─337年),基督教徒与异教徒均居住于此。在背教者尤利安统治时期,阿索斯山的教堂被摧毁,基督徒藏身于树林中或难以接近的地方。后来,于狄奥多西一世的统治时期摧毁异教徒的神殿。

在5世纪时,仍有异教徒的神殿以及“宙斯 Athonite”的雕像。在穆斯林征服埃及(7世纪)后,许多修士从埃及沙漠前往寻找另外的乐土,一部分的人到了此地,并于阿索斯半岛生根。一份古籍记载了修士们“...用窄木板建造茅舍,以稻草为顶,从野地采集水果做为额外的食物...”。

忏悔者狄奥法内斯及乔治·克迪诺斯于726年写下了从阿索斯山看见席拉火山喷发,提供当时已有居民居住于此的资料。史学家真尼西柯纪录了来自阿索斯山的僧侣参加了第七次的尼西亚公会议。860年左右,著名的僧侣年轻的伊夫西米俄斯来到阿索斯山,在他的住处周围建起了一些僧侣庵社,可能靠近于悬崖。在被称作"马其顿人"的皇帝巴西尔一世 统治下,前克里特大主教在现今位于希利安达里乌修道院的港口建起了一个小修道院。



此后不久,一份883年的文件记载了约翰·科洛沃斯于梅加利·维格拉建起了修道院。在一枚885年的巴西尔一世金币上, 声明阿索斯山是属于僧侣的地方,俗人、农夫或牧人不得定居于此。次年,在皇帝利奥六世的王室布告中,

指出在那已有某种行之有年的僧侣管理制度。908年,"第一位"僧侣的存在被文件纪录下来,这位僧侣是修道院社群的领头者。943年,修道院的边界被精确绘制成地图,当时卡里埃斯已是主要城镇,拥有行晸的一席,并有了“中心大教堂”的名字。956年,一份公告出示 Xiropotamou 修道院约2 500 平方米的教堂,这意味着这座修道院已经很大了。

958年,修士圣亚他那修的安东尼到达阿索斯山。962年,在山上修建了中心大教堂。次年,得到朋友——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的支持,大拉伏拉修道院开始建造,到今天他仍是20个修道院中最大、最著名的一个。享受着拜占庭帝国皇帝保护,此修道院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财富与财产显著的增长。13世纪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产生了天主教的新霸主,直到加泰罗尼亚佣兵于14世纪的奇袭使拜占庭帝国复兴前,僧侣向教宗诺森三世抱怨并要求仲裁。
拜占庭帝国崩毁于15世纪,1430年,新兴的伊斯兰教向此地扩张,穆寺林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接管了阿索斯山。他们向修道院征收重税,并长期地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在16世纪,修士的人数和财富衰减,但在19世纪左右,又因捐献以及来自其他东正教国家(诸如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新血注入而渐渐回复旧貌,每个国家在个别修道院渗入他们的影响力。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土耳其人被希腊海军逐出,在希腊和俄国在短暂的主权冲突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此半岛才正式地归属于希腊。

阿索斯山的修道院一直反对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尤其针对君士坦丁堡正教会频频向罗马天主教示好的举动,附带一提君士坦丁堡的举动,也在俄罗斯东正教会、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等其余东正教牧首的教会内众多神职人员与信众的反对。
对于此观点,埃斯菲格迈诺斯修道院特别敢言,于1972年竖起黑旗抗议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阿忒纳哥拉一世与保禄六世会晤。埃斯菲格迈诺斯修道院随后被逐出了阿陀斯山的社区的代表团。2002年,冲突扩大,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尔多禄茂一世宣布埃斯菲格迈诺斯修道院僧侣是不合法的修士会,并下令驱逐他们;修士们拒绝此驱逐命令,并封锁抵抗前来取代他们的修士会。

近来,阿索斯山修道院多次的被野火侵袭。如1990年8月,以及于2004年3月,烧毁了塞尔维亚修道院的一大块区域。由于修道院通常都位于丘陵顶部,地点幽僻,难以取得适合的灭火装备,使得这些野火通常造成颇大的损伤。
2004年9月12日,亚历山大牧首彼得七世,在前往阿索斯山的途中,与其余16人在半岛外的爱琴海上,于一场直升机坠机意外中去世。
1915年至1916年冬季,盟军打算占领阿索斯山。他们预先准备了一组邮票,预计于1916年1月25日发行,这些邮票以12枚为一张(4行x3列),由皇家方舟号水上飞机母舰运送,共六种面额,最高面额高达1先令,均以黑白印制,但有各种不同的纸张类型。

这些邮票的设计均有方边,以三种语言印上“MOUNT ATHOS”,底下为英文,左侧为俄文,右侧则是希腊文。顶部书写着“THEOCRACY”(神权晸体)。这个称呼在四个角落均有出现,底下两个以英文书写,左上是希腊文,俄文则位于右上方。中间的图案是一只双头的拜占廷之鹰,在他的胸膛上的椭圆框中,有着圣母与子的肖像。
阿索斯山由20个修道院的代表组成的神圣共同体治理, 拥有类似管理委员会的四人的组织圣域行晸委员会,以首席为首。修士的权力由经希腊外交部长指定的总督代理,外交主管的主要责任是监督这些机构以及公共秩序。精神上,阿索斯山由君士坦丁堡牧首直接管辖。

20个修道院到今天仍遵守寺院集体生活制,管理权掌握在修道院长手中,修道院长由修士会选举产生,是修道院的统治者以及精神上的父亲,修士会则是立法团体。其余的编制都依靠这这20个修道院,指定修士。


在修道院之外,另有12个较小的僧侣团,如同分布在半岛上的许多(单独的)隐居处。所有以修道院方式生活的人,被视为见习僧或修道士,不需任何手续即取得希腊公民权。一般信徒经核准后可前往参访半岛。

位于阿索斯山的20座修道院中,17座属于希腊正教,其他3座属于其他东正教国家:希利安达里乌修道院属于塞尔维亚,佐格拉夫修道院属于保加利亚,圣潘代莱蒙修道院属于俄罗斯。
传说中圣母玛利亚和使徒约翰乘船途中漂流到阿索斯半岛上,于是圣母玛利亚将此地定为神圣区域,宣告女性和小孩永远不得踏足半岛。
实际上,为了减少性诱惑,妇女在半岛上是彻底禁止的,某个挺有名气的事实是这里甚至禁止雌性家畜(据称猫和蛋鸡除外,因为猫能捕鼠,蛋鸡能提供圣像画使用的新鲜蛋黄)。惩罚是监禁一到两年。欧洲议会曾两度催促希腊改变此项规定,但被回绝。

然而在希腊内战期间,阿索斯山确实收容了包括妇女和女孩的难民。在1930年代,甚至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第一位赢得欧洲小姐的希腊选美选手阿利基·蒂波拉拉可,以男性装束混进阿索斯山,震惊了世界。她违反禁忌的行为在1953年7月13日《时代杂志》获得专题报道,标题是:“罪的顶点”,文章内容是透过历史谈论“女人角色”的转换。
这些修道院的建筑结构和修道士的住所由一群建筑包围着中庭的连续高大建筑组成。这些建筑也具有保护盾的功用,使得阿索斯山半岛的修道院有着独特形似城堡的外观。建筑中亦有开着枪眼的高塔。基于防御的理由,入口通常为隧道状,被厚重的覆铁木门紧闭。在靠近主要入口的外侧, 通常有个视野良好的宽敞小亭(kiosk)。
修道院最重要的部分是靠近中央的内部中庭,中间的教堂称作“katholikon”,相对的西侧餐厅则称作“trapeza”。其他修道院的基础部分是会堂(Assembly room)和办公室(administration offices)、宾馆、修士的住处、图书馆、圣器收藏室。在大教堂西侧的入口有着“Fiali”, 盛着圣水的装饰华丽的大理石盥洗台。在中庭内有着清水的喷泉。小礼拜堂散布在修道院的各个地方。

每个修道院或寺院都有个小港接收来自海上的补给,常常筑于坚固的高塔。
教堂内,修道院及寺庙的圣像架,圣器收藏室及图书馆内,基于信仰、艺术、历史或国家的重视,保存着圣髑及无价之宝。一般游客因安全的理由是难以接近的。
阿索斯山修道院拥有大量无价中世纪艺术宝藏,包含圣像、礼拜衣和物件(十字架、圣餐杯),古抄本以及其他基督教文本、帝国的金币(chrysobulls)、圣物等。但至今尚未有组织性的研究及保存,但近来欧盟正在挹注资金于编目,保护以及修复这些资产。
所有希腊修道院通用希腊语,但有些修道院使用其他语言,圣潘代莱蒙修道院用俄语(35名僧侣),伊维龙修道院使用格鲁吉亚语(53名僧侣),希利安达里乌修道院使用塞尔维亚语(46名僧侣),佐格拉夫修道院使用保加利亚语(15名僧侣),以及“the Sketae of Prodromos and Lacu”使用罗马尼亚语(64名僧侣)。今天,许多希腊修士能说英语。
阿索斯山保留了罗马时期的儒略历,不论官方文书还是日常生活,都使用儒略历,比公历晚了13天。
近年来游客数目的增长,使得传统的待客之道是修士们最令人感动但也许是现今最困难的任务。招待客人的需求往往超出修士们实际的意向及修道院的负荷。拜访阿索斯山最好的季节是游客较少的冬天。在前往特定的修道院前, 最好先打个电话确认他们是否能留宿你。居留于宾馆的访客必须尊重而且跟随修道院的行程:祈祷(在教堂中礼拜或单独礼拜)、共同用餐、工作(依不同修士的职责)及休息。如果你在进行特殊的食物疗法、禁食、或想要领受圣餐(仅提供给东正教信徒)请及时让咨客(archondaris)知道。宗教庆典期间,通常有长时间的守夜,白天的行程会整个重新调整。到达阿索斯山时务必询问日夜的行程。日落时修道院的大门关闭,日出时才会重新开启。
隐士团的修道院生活皆不同。有些像是整洁的农舍,有些像是粗劣的茅舍,有些则有上一世纪的优美的拜占庭传统或俄罗斯结构。单人室的修士需要处理每天生活的琐事,订定每日的计划。对访客来说,体验这方面的修道院生活也是很值得的,但大部分的房室都很狭小,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招待客人。
两种隐士团:第一种在建筑和生活方式都跟随传统的修道院典型。相反的,第二种更像是小型的村庄,日常生活则像是在单人室中,但同样也有公共生活的职责。靠近社区的中心是中心教堂,称作"kyriako"(可被翻译成"周日用"),修士会周日集会的地方及宗教庆典举行处。通常还有管理室、图书馆、仓库及宾馆。
Jumbo Huang Notes, Mount Athos is a mountain on the Athos peninsula in northeastern Greece. It is an important center of Eastern Orthodox monasticism. The mountain and most of the Athos peninsula are governed as an autonomous region in Greece by the monastic community of Mount Athos, which is ecclesiastically under the direct jurisdiction of the 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 The remainder of the peninsula forms part of the Aristotelis municipality. Women are prohibited from entering the area governed by the monastic community by Greek law and by religious traditio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