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就是一个迷,是个神话!
世人发现三星堆不到百年,而三星堆的历史距今已有4500年!
三星堆遗址面积12平方公里,至今挖掘面积仅2‰,已出土文物2万余件,地下的“宝贝”到底还有多少?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既制作精美又十分怪异,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外星文明的产物。
外国考古学专家惊叹:“这些发现看来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
这些信息进入大脑,会激起每个人的好奇神经。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怀着好奇探幽之心,10月5日上午8点35分,我们离开青城山庄,驱车80公里,10点多钟到达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在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博物馆分设“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第一、第二展区在一楼,第三展区在二楼,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
就三星堆文物而言,已挖掘的是未挖掘的冰山一角,已展出的是未展出的冰山一角,能窥视一下这个冰山一角也是了不得的事情。
我们首先从一楼进入一展区“世纪逐梦”。一展区以三星堆遗址近一个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主线,系统展示了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和研究成果。出土文物主要包括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金鸟形饰、青铜立人像、青铜着裙立人像、玉刀、三孔玉璧形器、各类陶器等。
展区中,一张文献资料图引出了三星堆发现的源头:1929年春的一天,广汉南兴镇月亮湾一位农民在耕地时偶然挖掘出了400余件具有浓郁古蜀地方特色玉石器。时任广汉县县长获悉发现玉石器后,认为很重要,下令采取保护措施。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派出考古队前来发掘,出土各种玉石器、陶器等600余件,标志着三星堆遗址正式进入考古学的研究视野。
一幅投影图标注了三星堆的由来和位置。三星堆古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鸭子河南岸和马牧河南北两岸的台地上,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三星堆有保存完整的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据考证这里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所在地。狭义的三星堆特指遗址内的三个黄土堆,它与北面的月亮湾,隔着马牧河南北相望,组成了“三星伴月”的景观,故而得名“三星堆”。
五位历史人物叙述了古蜀国的神秘传说。自古以来古蜀史传说真伪莫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是诗人李白发出的喟叹。三星堆使古蜀史传说成为了信史。史载在蜀地先后称王的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蚕丛为第一代蜀王,柏灌为第二代,第三代蜀王是鱼凫。“凫”就是鱼鹰,三星堆发现了大量鸟的造型,其中鱼鹰的形象最多,一般认为,与三星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鱼凫王。第四代蜀王叫杜宇,杜宇因无力治理蜀地的水患,被能够治理水患的开明氏取代。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处于夏朝至商末周初,杜宇是从商末周初至春秋中叶,开明则是从春秋中叶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
两个祭祀坑揭示了三星堆多少古蜀文化的灿烂。1986年两个大型商代祭祀坑的发掘,是三星堆考古半个多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发掘。一号坑内共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等400 余件,非常著名的金杖便出于此坑。二号坑比一号坑更大、更深,出土的各类文物有800件左右。其中,神树、大立人像、大型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太阳轮、金面人头像、人文玉璋等文物都堪称稀世珍宝。2019-2020年又发现了3-8号坑,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基本都来自这8个器物掩埋坑。
让我们分别看看在第一展厅展出的几件文物:它们是青铜人头像、青铜人身形牌饰、青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着裙立发人像。
青铜人身形牌饰。这块牌饰下端有两腿,背部有两幅相同的纹饰,“小蛮腰”。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人像跪坐,两膝贴地,双脚前脚掌地,双手呈半“合十”状。
青铜着裙立发人像。着裙立发人像是目前在三星堆发现的第二高的青铜人像,仅次于青铜大立人。
第二展区与第一展区在同一楼层,我们平移进入了第二展区。第二展区展示的文物主要有青铜大立人像、金面罩、金杖和陶猪。首先看到的是陶人、陶猪、陶三足炊器等陶器。接下来看到的是金面具、玉石和众多青铜人头像。最后出场的是青铜大立人像、金杖等重头文物。
陶猪。大大的鼻子,圆圆的眼睛,搞怪的眼珠,几千年前的猪同样可爱。
陶三足炊器。三足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一般认为这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外形很像当代的火锅。有人惊叹:四川火锅找到源头了!
金面罩。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制作颇为精致,给人以权威与神圣之感。此金面罩,残高11.3厘米,残宽21.5厘米,用金箔在铜头像上捶拓而成。
玉石原料。这几块出自遗址北面鸭子河的石料都是古人用来制作玉石器的原料。石料表面平整光滑的切割痕迹,很可能就是几千年前老祖先留下的手迹。
青铜大立人(禁出文物)。远远的见到青铜大立人塑像时,有许多游客正排着长队,透过两个展柜之间的空隙,依次拍摄大立人的正面照,我也排队拍了一张,又到近处拍了几张侧面照,有了全方位的感觉。大立人塑像通高2.62米,有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他头戴高冠,脚上戴镯,赤足而立。身穿三层衣裳,衣裳上有龙纹。青铜大立人应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是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人像的手势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两只手不在一条中轴线上,究竟是特定的手势?还是拿着什么东西?拿的是一件物品?还是两手各拿一件?人们猜测各异,难有定论。
金杖(禁出文物)。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一根木杖而成。杖的一端,有较长一段图案。图案有人头像,有鸟有鱼,不知何意。金杖图案之谜至今仍未破解。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是“王者之器”。
鱼形玉璋。鱼形玉璋是三星堆文化特有的一种器物,因整体外形像一条鱼而得名。鱼形玉璋是和鱼凫王朝有密切关系的器物。
参观完“巍然王都”,上二楼就是第三展区“天地人神”了。第三展区有诸多神奇的文物,从祭山图玉璋,到龟背形网格状器、青铜太阳形器,再到拼接组合各坑的神奇祭坛、青铜鸟足曲身顶尊神像,还有那高耸的神树,生动展示了人类神奇的想象力。
祭山图玉璋(禁出文物)。是三星堆全部玉石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极品文物。玉璋两面有阴刻相同的图案,图案分上下两组,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
顶尊跪坐人像。人像上身赤裸,下身穿一短裙,头顶一带盖圆钮双手上举的护尊,跪在一个山形座上。
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顶尊人像由大口尊和跪坐人像组成,铜尊立于跪坐人像头顶平板上,“驭兽师”站立在神兽头顶。
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整体呈长方形,有两个长方形铜框架,内接网格状铜条,中间夹着一块椭圆形的玉石,铜框的四角各伸出一个龙头,目前只剩下两个。
青铜鸟足曲身顶尊像。2022年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埋葬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埋葬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
青铜神坛。这件神坛是根据原件放大六倍后的仿制品,是一件跨坑组合的神奇祭坛。青铜神坛由八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上有13个小型青铜人像的镂空基台,三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坛人像、青铜持鸟立人像,七号坑出土的青铜顶尊跪坐人像,以及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等部分拼合而成。
青铜纵目面具。硕大无朋的青铜纵目面具有一双“千里眼”和一对“顺风耳”,体型庞大,眼球突出,大嘴阔至耳根,双耳极尽夸张。
戴冠纵目面具。显得威凌四面,气盛八方,凛凛然有天神突降人间的感觉。
青铜虎头龙身像。高约80厘米,头像老虎头一样,耳朵也是老虎的圆耳朵,但有长长的犄角,躯体上扬犹如一条飞龙。
青铜蛇。三角形的脑袋微微上昂,长着一双勾云纹的眼睛,身上有菱形纹和鳞甲,背部有残断的羽翅。
太阳轮。太阳轮反映了太阳祟拜。器物中心和外侧晕圈上有5个小圆孔,应该是穿绳固定的地方。
青铜雄鸡。这件铜鸡不是一般的家禽,可能是古人心目中呼唤日出、呼唤光明的“天鸡”的形象。
青铜大鸟头。说它是鸟,其实更像鹰,大眼圆瞪,气势雄伟。
青铜1号神树(禁出文物。三星堆一共有4件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前3件已经见过)。这神树是原件放大 3.5 倍后的精美仿制品。由底座、树及树上的龙组成,是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青铜器。神树出土时有上千的碎片,经过修复师十年之功,才得以呈现。全树一共有九只造型相同的鸟,古蜀先民认为鸟就是太阳,有"九日居下枝"之意,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推测还应有一只象征"一日居上枝"的神鸟。“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个太阳在天上,这还得了,于是便有了“后弈射日”的神话传说。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实物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不仅让参观者对古蜀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了解,也可能会对整个中华文明的起源产生全新的认识。三星堆每一个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三星堆文明的伟大与神奇,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里,三星堆文明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参观完毕,走出展厅,居高看去,深深被三星堆博物馆的建筑气势所震憾。此刻,我脑海里也有些许疑问:那些挖掘的坑到底是祭祀坑还是埋葬坑?一般认为是祭祀坑,但祭祀应是神圣的、有序的,而出土的器物基本都经过焚烧,且某一器物被零乱散放在各坑,又不太像祭祀。随之而来又疑问,古蜀国到底是秦灭还是周灭?
我们行走在三星堆馆前广场上,感受着三星堆的余韵,购买了三星堆大立人、纵目等旅游纪念品,念念不舍地取车离开,返回成都,车行一个半小时,于下午4点半入住成都九眼桥附近的悦尚丽呈酒店。
回到成都,先在酒店吃了下午茶,晚上在舒氏老妈蹄花总店用餐,后去九眼桥(九眼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下有9洞,得名“九眼桥”。传说张献忠败走四川时,曾将金银珠宝藏在九眼桥一带)看夜市夜景。又下雨了,这一路总有雨水伴随着我们,只得返回酒店,吃了夜宵。下午茶、夜宵都是酒店赠送的。
16日白天又到太古里,买了点土特产,晚上回到南京。 11天的天府游历圆满结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