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永庆坊 老城街区新活力
12月12日,下了公交车后,跟着导航找永庆坊,无意中发现了仁威祖庙的牌坊,它就立在马路旁边,很显眼,于是进去看了看。
广州“仁威祖庙”始建于宋皇祐四年,也就是1052年,迄今已有将近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广州一座很重要的“千年古庙”。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
仁威祖庙面积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确实是十分的精致,曾经是周边最大的一个庙宇。
“仁威祖庙”刚建成时被称为“北帝庙”,据说真武帝司水,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又因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于是后来就改称为“仁威祖庙”了。
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讲究富丽堂皇,建筑细节尤其精美,是我国各种雕刻艺术汇聚起来的结晶。
庙宇主体建筑东西阔40米,南北深54到60米,乃是砖木混合结构,不同于南方纯木结构的秀气,砖瓦结构的华丽,这里倒是更显得深沉稳重。上盖绿灰筒瓦,采用蓝色琉璃瓦剪边。
祖庙前花岗岩的石狮柱气势不凡,宏阔大气。
整座庙中各种石雕精品,连梁柱上也是各种精美的雕刻图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里外都汇聚着岭南文化精萃,不禁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感到惊叹不已。
再往里走,看见了“泮塘”的牌坊,很熟悉的名字,以前经常买这个牌子的马蹄粉来做马蹄糕。
泮塘原有南汉刘氏皇家御苑华林园,故亦为西御苑旧址之一。南汉时为江边滩地,多池塘、洼地,时称半塘。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取典雅之意 ,改为泮塘。1958年政府号召群众义务劳动,在泮塘内开挖荔湾湖,后建成荔湾湖公园。200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计划清拆泮塘五约内民房,腾出3.6万平方米土地并入荔湾湖公园。泮塘在广州西关﹐即是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
沿着湖边一路前行,看到了更大的湖面,出了一道门,回头一看,原来这是荔湾湖公园的一个门,刚才居然是走在自己不知多少年没来的荔湾湖公园了。某度导航就是如此奇妙。
月影亭,湖水勾勒出亭子的轮廓,随便一拍,就能出片。
还是导航把我带到了荔枝湾。
荔枝湾(全名荔枝湾涌,又名荔枝涌),这个地名源自古代,并沿用至今,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明代时,“荔湾渔唱”即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2010年重建后主要景点有梁家祠、文塔、龙津桥等。
荔枝湾广州建城前2000多年就已存在,其有新旧之分。旧者位于荔湾路驷马涌彩虹桥附近。新者始于清末,位于龙津路到多宝路一带,即现今荔枝湾。
荔枝湾拥有2000多年历史,其故址可远溯到公元前206年赵佗南越王的时候。荔枝湾是千百年来著名的休闲娱乐消遣之地,素有小秦淮之称,与芳村一水之隔,湾水出口处,可通石门与白鹅潭。
相传汉朝时,荔枝湾已开始种荔枝。南汉王刘长所经营的“昌华苑”建在荔枝湾这块地方。每年夏季蝉唱枝熟时节,南汉王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饱啖红荔。
元代皇帝忽必烈(元世祖)在荔枝湾建起了御果园,园内栽种800多棵柠檬树。
明代荔枝湾成为百姓可涉足的胜地,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渔唱”就是指渔民清早出江捕鱼,黄昏归舟,渔歌互答的诗情画意。
清代时,荔枝湾仍保持江南水乡的特色,荔基莲塘的景观更是民歌常咏题材。晚清时期广州豪商大户潘仕成所经营的海山仙馆位于荔枝湾之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荔枝湾一带仍盛产荔枝。游客付款数角,即可上树采摘、饱啖荔枝。
抗战胜利后,人们乘坐游艇,沿荔枝湾涌出珠江到海角红楼。沿途荷香数里、波光潋滟,令人陶醉。那时节,游艇如鲫,荔枝、海鲜和艇仔粥的叫卖声、管弦声、咸水歌声、嬉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别有情趣的南国水乡风情画。
后来,由于城里的人口逐渐增加,荔枝湾的河溪两面成为菜农、贫民聚居之地,变成了若干条村了(如荔溪东约、南约、北约等,泮塘首约至五约等)。
以前的荔枝湾真的是荔枝遍地,是广州城郊西边的江畔湿地,当时人们经常乘坐小艇或舢板"游船河",沿途火红色的荔枝挂满了树,夹杂着湖畔的荷叶清香,非常美。不幸的是,这种场景已经看不见了。上世纪40年代,随着广州城区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荔子湾两岸成为菜农和穷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居民砍伐荔枝树建房。这是荔枝湾第一次为了发展而“退让”。
到了近代中国,广州一口通商,广州荔湾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商贸中心,在河涌两岸留下了很多西关大屋等历史古迹。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在等待繁荣。为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只能选择先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荔枝湾也不例外。随着城市的发展,荔枝湾的一部分已被街道填满。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荔枝湾一度臭烘烘,被人们所鄙视。这是荔枝湾第二次为了求发展而牺牲环境。
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已经成为过去。从2010年开始的修复工作让荔枝湾重新振作起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荔枝湾,是2000年亚运会前夕重获新生的。
荔枝湾村的小桥流水,有点江南的味道。
河道两岸的绿植很多,有大榕树,也有垂柳,连水面上都种了各色的鲜花,很好看。
湖畔停满了古色古香的游船,颇具南国风情。船上还竖立牌匾对联,表述所代表地方的特色。
不管是晴朗还是微风细雨的日子乘船在湖上品茶聊天,不失为一件惬意的事儿,游船是收费的。
沿途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有中国古代传统造桥工艺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铁建造而成的木桥。也有仿古的石拱桥。
古诗里“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景,如今在荔枝湾涌也能找到。荔枝湾涌原本有12座桥,自逢源路开始分别是: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柔济桥、时敏桥、银钩桥、羽扇桥、多宝桥、抱月桥、叠月桥、虹月桥。最火的叠月桥(永庆坊月亮桥),每年中秋吸引游客无数,成为网红打卡点。
走不过来,只拍了几座桥。
还有一些翻新的古建筑。
逢源大街33号民居——小红楼,建于民国时期,四层砖混结构,楼房为当时一潘姓染布厂老板所有,该建筑是邀请德国设计师设计,形式典雅,装饰细致精美,楼房外立面保存较好,是较典型的近代西式风格民建筑。
小画舫斋坐落在现今的荔枝湾涌边,是清代广州荔枝湾畔的著名私园,为光绪年间(1875~1908年)广东台山人黄景堂所建。因园内有画舫形建筑,所以叫小画舫斋。
原为西关商人黄诏平及妻子黄子靜旧居。昔日为一船型建筑,连花园约四五百平方米。主楼为“船厅”,约两百平方米,两层木结构,一面临水,周围遍植花草树木。正门位于三连直街,水磨青砖石脚墙壁,大门正中有石刻“小画舫斋”魏体字,乃广东大书法家苏若瑚手笔。
小画舫斋历来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在这里,擅长绘画者居“读画楼”,喜欢诗词者则居“诗境亭”,可谓是各得其所。许多名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更使小画舫斋声名远扬。
现在看到的小画舫斋是90年代拆平重建的。
今天的荔枝湾涌,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了清澈动人的风姿,蕴承了千年的西关文化精髓,它是西关文化历史的见证,是生态文明发展的见证。
经过李小龙故居门口,又走了几分钟,终于看到了“永庆坊”三个大字,下方写着“广东粤剧銮舆堂”字样。
銮舆堂,位于恩宁路永庆二巷1号,是广州粤剧的武家堂口。銮舆堂始建于民国时期,为八和会馆下属粤剧武打行馆,原名德和堂。原址位于广州黄沙海旁街。两扇高4米、宽1.1米、厚0.08米的大木门,用柏木做成,原为黄沙八和会馆大门,具有100多年历史。黑漆漆的大门饱经沧桑,至今仍是坚固如昔。
广州市井坊间流传着“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代表着权贵的东山与财富的西关,是广州历史文化的缩影。
永庆坊位于百年历史的恩宁路,这一带原是西关老城区,文物古迹遍布,是广州西关古城的旧址,里面有很多以前粤剧名伶和名人的故居,像李小龙故居等。
后来进行旧城改造,在保留了老广州西关韵味的同时,进行了商业活化,注入现代商业艺术。改造后的永庆坊有许多手绘墙和特色文艺店铺,如岁月邮局,活版印刷体验、动漫体验馆、特色民宿、汉服体验,网红咖啡馆等,不少年轻人来这里拍照游玩。
一条主干道,两条分支,布满了有意思的小店和纪念馆。
“猫的天空城”这个概念书店很有名气,里面的布局明亮清新,主打萌趣、温馨、治愈风。细节设计可见西关风情。
虽然外面依旧是青砖绿瓦,但里面的暖黄的灯光、各式新潮可爱的摆件、花里胡哨的文具,让人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文艺空间。
水幕墙上写着“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也许就是永庆坊老区改造的宗旨和愿望。对面就是乡愁广场。
乡愁广场像是永庆坊的“中心”。人们在这里休息,在这里参加活动或是在这里欣赏表演。提到乡愁广场,人们总会有着不同的印象。也许是“阶梯舞台”,也许是户外展览的展区。或许,它的“真面貌”需要你亲自来看一看。
粤剧博物馆外景
终于看到永庆坊最火的叠月桥,也叫月亮桥,是在粤剧博物馆北门旁的一座小桥,白天看很普通,夜晚亮灯时才好看,中秋之夜很多人来打卡。
还有抱月桥、牌坊。
作为较具广州都市人文底蕴的西关旧址,广州市西关永庆坊旅游区有广州保存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和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建筑,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广州按照“老城市,新活力”的总体要求致力打造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都市生活融合的中国新时期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
阳光斜着身子从青砖房的屋顶滑落,青砖瓦灰,写满了岁月的悠长,铺满光滑的麻石小道,慵懒的小猫惬意享受静好岁月;满洲窗、趟栊门、油纸伞……恍惚间,西关小姐摇着锦扇从眼前款款走过——这里是永庆坊。
公路咖啡的越野车停在马路一旁,它的两边是广州很有名的第十莆路上下九历史文化街区,都是骑楼。
走了大半天才发现,原来钟书阁、荔湾博物馆、荔枝湾全都属于永庆坊一条线上的旅游景点,我怎么可以如此孤陋寡闻?
(3800 图61 2023/12/15)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亲子南沙游|广州周末游度假胜地 96253
- 食味识广州,自驾南沙四天三晚深度美食游 57164
- 湾区超美风景线,一起感受至美南沙 9479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