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5日晨,我携妻儿从汕头乘高铁前往广州。中午抵达广州东站,出站后转乘地铁,在一德路临近珠江的一家馆驿稍作歇息,在附近餐馆用罢午餐后,开始广州之旅。
来到珠江北岸边徜徉片刻,这也是第一次看到珠江。
离开珠江北岸,前往石室圣心大教堂。
石室圣心大教堂是天主教在广州教区最大、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教堂,也是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和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另外三座是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之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
圣心大教堂于1863年6月18日圣心瞻礼日奠基,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耗资40万法郎,历时25年始建成。教堂总面积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据称可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相媲美。
我到时教堂未开放,只能在栏外观看,在教堂前留影打卡的游客还不少。
离开
圣心大教堂,从一德路站乘地铁到鱼珠站,出站后步行到鱼珠码头,乘渡船前往长洲岛。
出长洲码头,沿军校路而行,到达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1924年6月利用广州长洲岛的原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军校在长洲岛共办了7期,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96年广州市政府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因此,现在广州的黄埔军校校舍已非历史原物,只能聊胜于无。
走近黄埔军校旧址,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走进大门,沿着中轴线长廊而行,大门内正面是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
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日字形的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走入校舍楼内,上楼下楼漫步其间,校舍建筑素朴而谨严。
我看了复原后的军校学生宿舍、阅览室。
校总理室在二楼,是孙中山办公的地方。
校长室在二楼西侧,是校长蒋介石办公的地方,地板上的织花地毯和风琴形办公桌颇具美感。
二楼还有校长办公厅及会议室,兼任黄埔军校党代表的廖仲恺到军校时就在这里办公和休息。墙上挂的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赠给蒋介石的。
二楼还有教官餐厅。
黄埔军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门。在二楼,我看到了教授部的办公室,教授部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成绩考核,叶剑英是副主任。
政治部办公室在底楼,掌管全校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聂荣臻当年也曾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和教官。黄埔军校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是新型军官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制度为1927年红军创建后继承发扬,成为人民军队重要政治制度。
中轴线走廊上的两个大木桶据说是储水用的。
校门附近的这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是孙中山先生到军校视察时休息的地方。
离开黄埔军校,呈轮渡返回鱼珠地铁站,乘地铁到珠江新城。
用过晚餐后,打的到珠江边的海心沙,看珠江南岸光影变幻的“小蛮腰”广州电视塔。
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的海心沙一带,尽显大都市应有的繁华。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亲子南沙游|广州周末游度假胜地 95964
- 食味识广州,自驾南沙四天三晚深度美食游 56986
- 湾区超美风景线,一起感受至美南沙 9422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