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7

贵阳黔灵山公园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9 月 和谁:夫妻

2021年9月20日,下午,我们参观完毕阳明文化园之后,在修文县吃了午饭,乘坐长途大巴回到了贵阳市区,下车步行到黔灵山公园南门。黔灵山公园位于贵阳市中心区,由“黔南第一山”黔灵山而得名,建于1957年,是一座拥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娱乐休闲的综合性公园,总面积426万平方米,由弘福寺、黔灵湖、三岭湾等六个大的浏览区构成,每一个景区都有着其独特魅力。园内峰峦叠翠,古树参天,林木葱茏,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泉清石奇,清绝于世,景致清远,随处可见成群的猕猴和鸟类栖息于此,集高原灵气于一身,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自古是贵州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

 

对于黔灵山而言,登上山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规规矩矩地拾级而上,沿着盘曲的山道攀登,另一种则是搭乘索道观光缆车,沿着“笔直”的索道,直登山顶,一览贵阳全景。我与夫人都不想爬山,自然选择了乘坐索道观光缆车。黔灵山的索道全长500米,自下而上不到10分钟即可到达,行至半空时,俯瞰山脚,贵阳市区的高楼尽收眼底,山门广场也置于脚下。

 

索道的尽头便是黔灵山象王岭,山顶矗立着一座“瞰筑亭”,这三个字是在1986年春由刘海粟大师亲自书写的,六角攒尖顶结构,造型优美,丹柱红瓦,飞檐翘角,并绘有彩画。我们登上瞰筑亭的二层,这里是观赏贵阳城区的绝佳处,贵阳城风貌尽收眼底。远山层云,便能瞬间感受到,这座被包围在重山之间的城市与自然风景的交融与协调。董必武、朱德和韩念龙、伍修权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都曾登上黔灵山峰,并作诗留念,董必武诗:“竞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脚尚称顽。泉清树古叶微脱,寺外双峰峙若关”。朱德诗:“黔灵山上望贵阳,十年建设换新装。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我们从瞰筑亭下来,沿着山路走向弘福寺,路的两旁全是猴子,这也是黔灵山公园的一大特色,很多游客来黔灵山公园就是为了看这些猕猴,这里的猴子是散养的,游人与猴子之间可以近距离相处,这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对人一点也不陌生,你看着他时,他也看着你,他们就和游客一样,游玩着,嬉戏着,与游客毫无陌生感,就仿佛是其中的一员。有的猴子在吃着路人给的零食吃,有的猴子在翻着垃圾,更多的猴子是在紧紧盯着路人手里的零食,目不转睛,随时准备扑上来抢走游客手中的食物或者饮料,更有甚者就是直接扑到游客身上翻包寻找食物。

 

黔灵山原名大罗岭,旧名唐山。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1375年—1414年)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之后,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康熙十一年(1672)春,赤松偶策杖至大罗木山,见层岫迭出,一径通幽,万峰环翠,中结平原,洞天福地,清雅绝伦,大有玄象之趣,洵为选佛之场。这里当时是山脚苗寨大罗木寨民罗氏的祖地,他便向罗氏化缘求捐。寨主罗妙德,亦发心喜舍,黔省大小各宰官,又慨然乐捐,赤松遂去城入山,剪土代茆,植树开径,营殿建楼,置田引水。沥胆披肝,艰苦备尝,终使昔日虎豹之宅,狐狸之居,变为贵州选佛之场,清净庄严之域,寺庙初具规模,初期取名“黔灵山寺”,“黔灵”意为“贵州之灵山。”也就是说,这座山是因有黔灵山寺后才得名。之后赤松和尚将黔灵山寺改名为弘福寺

 

我们来到了山腰处的弘福寺,山门气派非凡,上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弘福寺”,“黔南第一山”为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弘福”二字乃“弘佛大愿,救人求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之意。黔灵山寺之开创,即始于此。此后又经过三十年的擘划经营,黔灵山遂成为贵州第一名区。时人以为“遥映天童、曹溪、庐埠、嵩少,并传不朽;且上续鸡足、峨眉,直追西域,是又在嗣赤松之者”。赤松亦有题壁诗二首,自述黔灵胜景:“青山隐隐白云横,一片闲花野色晴。溪上数椽茅屋隐,绿阴清画有书声。”“翠嶂清溪跨白牛,乐眠水草已忘忧。横吹铁笛无腔调,水月松风一韵收。”当年赤松建刹种种遗迹大多尚在,如今都已成为后人观瞻的着名景点。

 

法华塔矗立于前山门外右前方,塔凡7级,高15米;奉藏《妙法莲华经》,塔6方,刻36佛及佛经摘录。弘福寺佛法为为禅门临济,十方院,称贵州首刹。赤松初辟黔灵山,即不辞劳苦,开堂说法。赤松禅法,亦农亦禅,农禅结合,着衣吃饭,运水搬柴,本自圆成,了无挂碍,大得百丈遗风。而玄机独唱,凡圣扫除,妙谛融通,洞达本源,机锋棒喝,随方接外,有纵有擒,有收有放,更大振临济宗风。特别突出的是,其禅法虽不假语言文字,亦不废语言文字,即本体即功夫,即形上即形下,顿悟与渐修兼顾,生死与涅盘合一。可谓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又不必规矩,较之区区棒喝,所得尤其为多。故门下弟子称他:“一物不将继祖风,随机应变用无穷;粗拳辣掌亲分付,奕叶花开处处红”。

 

法华塔后有《建塔因缘功德碑》,正对大门是九龙浴石壁,经传释迦牟尼佛诞生时,九龙吐水为之沐浴。由于赤松淳朴质实,禅功深着,说法信手拈来,无一不是诸佛境界,随缘立宗,绝无一丝一毫粉饰,故闻者随其根力,各有所得,由此契入正知正见,“譬如盂之水方圆并爽,春和之雨高下俱沾”。自赤松在黔灵设教行化以来,各地衲子,无不闻风蝟结,一时道振滇黔,影响遍及整个西南。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依照佛教丛林规章,设"两序",立"清规"、续"法派、挂单、传戒",收集佛教经典,很快成为全黔寺庙之冠。

 

弘福寺现在是贵州最大的佛教园林,寺内殿宇巍峨,佛像庄严,石塔林立,布局严谨,古木参天,金碧辉煌的古建筑掩映于绿树浓荫中,分外雄伟壮丽和庄重肃穆,各殿阁朱墙碧瓦,恢宏巍峨,雕梁画栋,曲廊迂回,蔚为壮观。寺院中轴线上有九龙壁、大山门、山门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厨仓、禅堂、云水堂、戒堂等,还有法化塔、钟鼓楼、玉佛殿、说法堂、双桂楼及碑廊、素香斋、五观堂和五百罗汉堂等大小建筑72座,加上放生池与茶楼等处,占地近11433平方米,楼台亭阁,庄严肃穆,道场兴盛,禅风大振,常住僧众多达百余人。进入山门后,两侧有钟鼓楼,铜钟重3千余斤,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原在城内大兴寺,1980年移此。

 

弘福寺,首重殿为天王殿,供弥勒佛及护法四大天王,殿的南侧有地藏经碑刻,殿外侧两壁有巨幅绘画;二重殿为观音殿,奉三十二臂观世音,三十二手表菩萨三十二应身,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后有韦陀菩萨,金刚怒目,手持宝杵;第三重殿为大雄宝殿,奉释迦尼牟尼、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均贴真金;墙上有佛陀画传。

 

康熙二十二年(1683),滇黔总督蔡毓荣、滇抚王继儒重修昆明五华寺,致书延松入滇悬额说法。赤松乃往滇阐扬佛法,并亲到九峰祭扫灵药大师塔。在云南期间,他随缘接引化导,弘宣临济正脉,对当地禅风之重振,贡献颇为卓着。康熙三十年,又为法忘躯,不远万里,从巴蜀涉荆楚下江浙,礼普陀、太白,亲诣天童,扫密云大师塔,复由金陵达章贡,循彭蠡,遵鄂岳,溯沅江,西归黔省贵阳,并携回释藏全部,贮于弘福寺新落成之藏经楼。此后赤松继续聚徒说法,培养大批僧伽,曾应监院鹤声之请,撰自赞诗总结一生云:“弱冠命薄离乡土,百折不回甘淡苦。肉为亲恩割坏身,嫡传师业授心口。法幢大竖老婆心,勤获常住如会祖。正脉流通向谁说,回翔千载鹤声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十七日,赤松圆寂于弘福寺,世寿七十有三,僧腊五十四龄。金骨藏于寺后毗庐峰之塔中。

 

赤松和尚(1634—1706),法名道领,别号黔灵,赤松乃其字,俗姓韩,名景琦,明崇祯七年(1634)生于四川,幼年已感生灭无常,哀叹甚深,聪颖过人,避难入黔,家人为之议婚,希望他走儒学科举的道路,赤松概坚执不从,转慕佛教不生不灭之理,誓愿修行探求人生究竟,入息烽南望山结草为庵,念佛收心,修头陀苦行。赤松更入深山大箐,继续修行,勤苦不懈,虽骨瘦如柴,形如非人,仍不改初衷。如此苦修年余,出家,遍参名师,开始自己漫长的学佛生涯。赤松初曾混入外道,旋即觉知其非正法,乃即舍弃。对真正发心修行的人而言,无论顺境逆境,都是助道的因缘。赤松虽误入外道,但却增加了寻访真善知识以求取正道的决心。顺治十年(1653),赤松听说灵药慧宗由浙江天童山入黔弘法,乃前往贵阳药王庙参谒。灵药(1604—1670)为密云大师得法弟子,一代宗门耆宿,长期活动于滇黔两地,法席颇盛,道声甚远,一生为接引他人说法不断,而又以为根本就了无一法。至于法号灵药之得名,则因曾主药寮,凡经其治疗者,均无不痊愈。灵药替他披剃,取法名为道领。

 

赤松和尚一开始就以生死对立之突破,作为生命秘密探求的入手悟觉工夫,以求能有一终极性的彻底解脱,从而真正契入大乘菩萨道胜义谛境域,像灵药这样的明眼禅师,自然一眼即可勘破是龙象大材,所以他的有意探问及机缘接引,已在暗中预示了赤松未来悟道的必然和应然。而以“万法归一”为参究话头,正是他自己当年妙修悟觉的得力处,用之于赤松身上,则是要他凭一团疑情参究,最终从生命深处唤醒旋转乾坤的伟大启迪力量,从而彻底悟觉人生宇宙、天地万物的真实实相。赤松聆受恩师棒喝诲示之后,生命也开始展现新的修证进境,自此更以法器自任,勇猛精进,兢兢磨励,务求了明至圣之大道,证得生死之智慧,打开向上全悟之一路,不到“水清月明”之处,绝不可能有任何人生之休歇。未几灵药有滇中之游,行前指示赤松礼西识和尚为师。

 

西识为灵药印证弟子,于贵阳白云寺开法。赤松在西识处,行住坐卧,语默忙闲,恒苦参“万法归一”话头,如靠坐须弥山,稳稳密密,又如千斤压身,放舍无暇。为进一步澄清疑情,彻底证知一念未生之前境界,他又前往云南五华山,再谒业师灵药和尚参学,苦究“万法归一”之旨。这样经过三年修学,一日夜深危坐,灵药问他:“你会老僧已有三载,所做工夫只是万法归一,此万法归一之一,是何境界”?灵药屡问,赤松俱不能对。次晨灵药告诫说:“你若不精进,早悟解脱,稍有差错,丢失念头,岂不可惜青春光阴?”赤松自此限定日程,誓愿不分昼夜,勇猛提究,必悟方休。精勤猛参半年,赤松始觉工夫凝成一片,荡逐不散,总是“万法归一之一是何境界”话头现前,将天地万物寂然悄然收归一处。一天除夕晚上,赤松又危坐苦参,入定之后,即恍然感觉一阵真风,历历明明,空空荡荡,不出不入,自在快乐。突然爆竹骤响,灯花闪烁,赤松猛然惊觉,当下彻悟。原来生命本自圆满,天高海阔,水清月明,何来葛藤,何有遗阙?“万法归一”的去处,乃是“白云消散尽,明月一轮圆”的浑融境界,亦即杂念(白云)散尽,佛性(明月)呈现的美妙时节。这一证悟次日就得到灵药和尚的棒喝许可。

 

玉佛殿释迦牟尼玉佛为缅甸籍华尼宏慧法师请自仰光,释迦坐像高有1.5米,宽为1.2米,重达900公斤,玉质十分优良,慈相庄严,并有弥勒和观音等玉雕十余尊。“放生池”旁有“曲尺亭”和长廊,亭前有樱花,春来繁花似锦,长年风光旖旎。从此赤松如卸重担,身心快畅,作事有主,无不自得;出生入死,任生任死,超生超死,无有毫发沾滞;而一切经论过阅,心中无不了然。尝有偈颂一首,自言其悟境云:“菩萨本来是圣贤,一任无差遍大千;非笔非纸非人画,还从火内出金莲。”赤松既彻底了悟自心,廊清“万法归一”之旨,仍以“悟道容易守道难,守道容易了道难”自勉。他深知佛道玄远,妙义无穷,虽已知其入处,却不能轻易自足,若要真正圆满内在生命本来具足的果道,就应把证后修行与发心修行看成同样重要。于是他一瓢一笠,登山涉水,继续访求名宿,广参善知识。

 

尝谒燕居禅师于平越(今贵州福泉),燕居为入黔阐教高僧,亦破山嗣法弟子。众皆劝赤松从燕居受学,赤松以“有业师在”辞行。自此以后,赤松葛藤斩断,草衣木食,甘苦自乐,依业师西识和尚,开建白云道场,早晚随众作务,虽灰头土面,心力憔瘁,亦不动声色,可谓日日劳作,日日修行,见性了悟与实践体证,二者圆融不二。西识和尚感其护法勇猛,誉之为佛门颜回。一日与师阅《华严经》,至《如来观相品》如来与诸天子说法:“诸天子常闻天鼓之音,非从东方来,亦非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此天鼓之音不生不灭,如我说法亦复如是”云云,赤松猛觉全身幡然放下,物我打成一片,大悟从前所得,即是佛经宗旨。自思艰苦为僧,常理终非远大之所,于是作偈云:“做个朦胧且学痴,淘金岂假弄沙堆;灰头土面思其日,温裕和光且待时。远蹇纵能千处短,道圆终始一般齐;何须说甚有无理,仍入寒炉拨死灰。”

 

赤松得入此悟境,复飞锡游滇,欲再省灵药和尚问禅。途中谒灵隐禅师于募役司,灵隐亦出破山门下,二人问答深契,大得感应道交之趣。留居月余,赤松有《双师山紫云石室颂》云:“狮王独踞紫云霞,百兽潜踪畏爪牙;此地窟深威自远,吼声一震彻天涯。”灵隐以“此老作也”许之。赤松辞别灵隐,往云南天灵山重参灵药和尚,又屡有悟入之处,生命气象更加不同凡响。一年后复自滇返黔,在灵隐处受具足戒。这一年,赤松约三十岁。从灵隐和尚受具足戒后,赤松复返回白云山数载,重与西识和尚共建白云寺,工毕即往遵义参敏树和尚。敏树为赤松同乡,亦得破山大师心印,乃留住之。次日,赤松即呈上偈颂以求发明,欲亲承敏树印证,并在敏树门下参悟数月,大得法门宗旨。临别时,敏树告诫说:“老僧见汝有远大之器,此去深隐,不可轻举妄动,隐深缘熟,自有天龙推出,莫强为也。”敏树并为他书谒语付佛子,赤松得此受记,遂成为临济禅宗三十三代正宗传人。

 

赤松受敏树付嘱,仍回白云寺习禅。他混俗和光,深隐不露,康熙六年(1667),忽接西竺禅师寄书,谓都司张光焕仰赤松高名,请住贵阳药王庙寿世禅院。赤松时年三十四,乃前往弘教说禅。贵州督抚司道俱临席听法,一时声名大振黔中。康熙八年,赤松于寿世禅院闭关,三年韬光,了彻菩提。千日期满之后,巡抚曹申吉率文武宰官居士千馀人,共造法衣法被,迎请出关。赤松得诸檀越护法,乃结制传戒;期满解制,遂发愿纵情山水,另辟驻锡胜地,虽猿猱虎豹之处,亦敢有所不辞。

 

“双桂楼”前桂花绿荫如盖,入秋桂香四溢,令人流连忘返,楼前有联云:“一院桂荫疑有雨,四厢花影欲登楼”大殿后有一高台,前立二碑,乃朱德、董必武游黔灵山诗碑,碑后石壁嵌有多块镌刻,撰者为乾隆初年云贵总督吴达菩、贵门州巡抚刘藻、赤松和尚等。弘福寺不仅殿楼林立,还间有“风尺亭”画廊、“月明池”、“生生泉”“望城台”等。寺后毗卢峰下有塔林,为弘福寺历代祖师及僧人、居士之灵骨安藏处,有名可考者计有赤松、瞿脉、参之、惺慧、光灿、弗云、湛然、柏青、心月、智明、慈云、觉崇。

 

弘福寺前沿陡崖而下,为“九曲径”,系登寺捷径,有石级三百八十余步,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赤松祖师开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咸丰五年(1855年)两度整修,沿径摩崖石刻无数,并有亭、殿筑于其间,“古佛洞”、“海螺亭”、“响石洞”、“洗钵池”、“灵官亭”等自然奇胜使人置身绿荫之中,有“多行好事广积阴功”、“虎”、“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俯级把玩,其乐无穷。明地理学者徐霞客也曾于“崇祯十一年戊寅岁(1638)四月十一日至贵州,游古佛洞。”下得“九曲径”,往北行,即“麒麟洞”,洞中乳悬垂,千姿百态,其一巨者坠地,形若麒麟,故名。洞内宽敞,洞前有泉,迄今已四百余年。

 

月亮井位于弘福寺后门正下方,系赤松和尚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凿此月亮井,井为正方形,长宽各4米,深3米,长年清泉不断,冬温夏凉,可供数百人饮用。清乾隆四年(1739年)清廷颁赠《大藏经》一部给弘福寺,清雍正特许开期传戒,民国期间这里曾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1929年果瑶法师于此创建贵州佛学院,曾任孙中山秘书之平刚曾在此讲学,学僧八十余人,为贵州培养了一批知识僧才。1905年至1946年,弘福寺曾传戒18次,到1949年,共有赤松“法统”传承12代,常住僧众100多人,少时也有30多人。弘福寺现有常住近200人,其中出家僧人95人(男众77人,尼众18人)、服务居士110人,传戒期间僧众多达千人,大型法会期间信众和香客多达万人。

 

弘福寺中保存着一批珍贵文物和古迹:其中赤松开辟的九曲径及摩岩石刻、徐霞客游过的古佛洞、赤松和尚纪念碑及历代长老塔林、朱德、董必武及瞿脉嗣法门人参之德广等百人书写的诗词碑廊、《龙藏》、清乾隆朝廷颁赐的《大藏经》(已佚),现存为原版翻刻本、《大正藏》、《中华大藏经》、《频伽大藏经》、《藏文大藏经》、《房山石经》、赤松手著《黔灵山志》十二卷、《锦江禅灯》二十卷和《黔南会灯录》八卷、悬于山门中钟楼之顶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的铜钟、历年来所收藏的百余幅知名书画家的珍贵作品。

 

我们离开弘福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下的黔灵湖走去,在黔灵湖西岸,巍然矗立着一座“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仿佛在向每一位漫步黔灵湖畔的游客讲述着这片明山秀水的悠长意蕴。纪念碑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碑前广场宽64米,长34米,可容万余人。台阶6层,58级,最高一层耸立着高约30米的石碑,碑上李子光书写的“解放贵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二字。石碑顶端为两层,呈塔型,每一层均有四只翘角,下刻半圆型石花和一枚五星。碑座呈正方形,边长4.2米,高1.5米,四面中间雕刻有一花环,花环两旁为系着的红绸,以一定的弧度伸向两边,边向下垂挂,两侧雕刻有齿轮、稻谷、麦穗组成的图案。石阶三重,分别筑有雕花石柱、石拦,离碑座高1.2米的上端,四面雕刻有白云托着的和平鸽两只。齿轮象征着工人阶级,旋转的齿轮仿佛带动着整个国家飞转向前;稻谷、麦穗象征农民阶级,同时也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花环则寄托了人民对浴血奋战而牺牲的先烈们的衰思;鸽子象征着祖国和平、安宁;五星则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黔灵山公园一切灵气的最终汇聚之地,便是这片黔灵湖。黔灵湖于1954年拦大罗溪水筑坝而成,湖面积28公顷。虽是一片人工湖,黔灵湖却有着不输于自然湖泊的秀丽,湖光山色,静雅宜人。廓桥水榭,绿杨碧柳,更具黔山秀水的景致。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黔灵湖都是最好的休闲之地,湖中游船如织,悠闲自在。黔灵湖畔还可游览明代就被列入贵阳八景之一的“圣泉流云”。

黔灵山在明代以前,“因其生于边鄙,埋没于荒烟寒雨中”,还只是荆蛮之地,尚未开发。自明洪武至永乐年间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之后,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其秀丽奇诡的自然风光才渐为世人所知,陆续有人迈出了探寻的脚步。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赤松和尚于山中创建弘福寺,名其山为黔灵山后,这座处于黔中万山丛中的独秀灵山才令人瞩目,前未游历山水、销影遁迹、弘法传道的先贤往哲、骚人墨客、高僧名释、达官贵人不绝于途,很快便使黔灵山成为热闹非凡、远近驰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此后,黔灵山旅游胜地之名益发响亮,数百年不衰。不仅冠于黔南,且足与滇之西山,蜀之青城相伯仲。黔灵山的开发,旅游业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黔灵山的佛教。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贵阳黔灵山公园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