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4

乡村的赶集最能展示基层人生的场景

编辑
天数:4 天 时间:11 月 人均:2000 元

乡村的赶集最能展示基层人生的场景

对于赶集我并不陌生,童年时在山沟沟里的野外队长大,我们所在的那个忠信公社每逢十五就有赶集。我有时会去赶集,为的是买山捻(木字旁,下同)。

 

关于赶集,我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住在农村的我,早就想跟着妈妈去赶集,但是母亲总怕我被挤得不见踪影,就是不肯带我去。

 

每次她赶集回来,都给我们带些好吃的。有一次妈妈带回来一种我没见过的东西,小椭圆形,有花生米那般大小。妈妈说这叫锥子,因为它一头是尖的,活像铁制的锥子,山里人就给它起了这个形象的名字。妈妈告诉我们把外面的硬壳剥掉,专吃里面的肉肉。我们照着母亲的示范吃了起来。一咬,咯嘣咯嘣响,原来这玩意是炒熟了的,脆、香!我们每人都抓了一把放进口袋里,我高兴得抿嘴乐,妹妹一蹦老高,袋子里的锥子全洒在地上,滚到床底、桌下。妹妹钻到床底下,我拿着电筒照,唱着“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从此,我们和这个小东西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没有人鼓动我们,我们几个小伙伴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与其让父母买回来给我们吃,不如我们自己去赶集。于是我们每人拿出父母给的零花钱,凑到一起也不过三角钱。

 

一个比我大一点的伙伴说:“这点钱买不到多少的。”我们全傻眼了,难道我们计划好的事要泡汤了?我们歪着小脑袋,眼珠忽闪忽闪地想着补救的办法。我的眼睛一亮,说声:“有了。”小伙伴们的头凑过来,我把主意一说,他们高兴得直拍手,男孩子调皮地说:“大大的好。”

 

赶集的日子到了,我们瞒着父母,提着小篮子走了,朝山上走去。原来我说的办法是上山摘满一篮子山,到集市上换锥子。

 

我们齐心协力,很快就摘满了大半篮子山捻。这时我看到一座坟墓旁的山捻特别大,农村人迷信,从不敢吃坟堆旁的山捻。我不怕,跑去摘了满满两大口袋,放进篮子里,“搅拌”均匀。我们下山了。边走边吃,到了集市,满满一篮子山捻只剩下大半篮了,大家相视一笑。

 

我们怕被挤掉,便从高到矮排成一列纵队,我不高不矮排在中间,说了声:“齐步走!”大家一个跟一个,每个人一只手抓着前面那个人的衣角(敲到这里,我笑了,那画面太滑稽了)。赶集的人看我们这般“丑态”,都自动地给我们让路,不往我们这边挤。

 

转悠了很久,我们终于蹲在一位卖锥子的阿姨面前。这是个年约四十的妇人,左边额头有一粒很大的黑痣,看上去和蔼可亲的。她的两旁各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她看我们一字形蹲着,就问我们是不是要买锥子。我们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她,还说了不少甜言蜜语,最后掏出三毛钱。其实人家本来就是农村的,吃的山捻比我们多多了,在我们眼里是宝贝的山捻,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钱,不过我们还是尽力说服她。

 

阿姨笑了,露出很整齐的牙齿:“小朋友,你们要吃我送给你们就是了,不收你们的钱,也不收你们的山捻,你们留着自己吃吧。”没想到我们遇到如此善良的好人,她把锥子倒进我们的篮子里,还在我的口袋里塞了一把。我们把钱往小男孩手里一塞,我大叫一声:“快跑!”就一溜烟钻进集市的人群里。

回家的路上,我们还庆幸遇到了好人,还说下次把欠下的钱还给他。

 

不知不觉回到家了,母亲已急得团团转,把我审问了一番,听完事情的经过,她大吃一惊:“是那位左额有个黑痣、带着两个小孩的阿姨吗?”

我说是,还抬起迷惑不解的眼睛望着妈妈,问:“妈妈,你认识她?”

妈妈说:“那两个孩子的爸爸有病,阿姨是用卖锥子的钱给他抓药治病的,我每次买她的锥子,都故意多给她几毛钱,而你们呀……”

 

妈妈责怪我,我哭了,妈妈给了我2元钱,让我们下次亲自把钱还给他。

 

我和伙伴们又去赶集了,可我们找遍了整个集市,也没见到那位阿姨的影子,只好沮丧地回家了。

 

后来我们一直没见到那位阿姨,不知她出了什么事。至今,我还是又感激又后悔,我感激那位素不相识的人,在自己生活困难、家里又有病人需要用钱的情况下,把用来卖钱的东西送给我们;我悔恨自己为什么那么不懂事,竟然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而又无法报答。但愿那位不知姓名的阿姨过得愉快。

在我的印象中,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南方称作“赶场”、“赶山”、“趁墟”。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

为了赶着去拍摆金镇布依族、苗族老百姓的赶集,高铁到了贵阳北站。冷风呼呼,贵阳突然变天了,网上购票时贵阳的温度在18度左右,突然下降到2-6度,我这是到贵阳看雪吗?(图1-0)

 

一出贵阳北站就直接打的到了惠水摆金镇(花了好几百哦),途中穿过好几个隧道,我惊异贵州的隧道修的如此豪华,胜过广州的隧道。

据说赶集下午四点就结束,可惜我到了赶集的地方,看见有些穿着布依族服装的女人已经往回走了。

我不死心,决计到市场去看看。

高音喇叭不停地叫着,声音洪亮,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只是环境差极了。整条路都被摆摊的占据了,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卖什么的都有,但以卖服装、水果的居多,一看那些服装就知道是从外地拿货的,还有不少水果品种也不是本地出产。我想看的是当地人卖当地的土特产,或许是来晚的缘故。

在一个卖袜子的摊档,买卖双方都是布依族妇女。

买者对卖者说:再便宜点吧,我多买两双。

卖者说:已经很便宜了,卖了这些袜子才有钱给我孙子交学费呀!言语中流露出凄凉,看了听了很让人同情。

买者没再讲价,默默买了两双。其实看上去买者的生活也不富裕。

所谓赶集,是乡里乡亲的一种交易,这种交易足以表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市场交易应该是人类有史以来需求的互补,每个人每个家每个族群均有自己的产出,同时也有所需的缺失,因此,市场交易完成着供需的平衡,最原始的集市逐渐变成了十分庞大耀眼的商业模式。赶集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还是乡亲们互相交流的平台。

一直好奇地处黔南州惠水的摆金镇为何叫这个名字,是有很多金子的地方吗?非也!清爱必达 《黔南识略》 卷3定番州上说:场市有 “摆金”。摆金,系布依语音译,意为打铁、做金银首饰的地方。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甚至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习俗,习俗大不相同,却各有特色,而摆金镇是按空五赶六来赶圩的,在赶集日历表里面,赶的是亥巳(猪蛇)。

看到乡村集市的交易,不能不说是处于乡村的乡亲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和聚光镜。

在这个集市简短的所见所闻,深感要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需争分夺秒地、时不我待、持之以恒的奋勇前行。

 

晚上入住摆金镇,不到7点出外找饭吃,街道真的很脏,满大街都是牛肉火锅,马肉、牛肉粉、羊肉粉,好不容易找到一间炒菜的,没想到人家一家人在吃晚饭,不对外了。无奈,跑到超市买了一杯速食面,坐在牛肉粉的店铺内,老板给我烧了一壶水,泡面吃。

(2606 图13  2023/11/13)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乡村的赶集最能展示基层人生的场景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