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贵州贵阳修文阳明洞游记

天数:2 天 时间:11 月 人均:1000 元 和谁:夫妻
玩法:自驾

发表于 2023-12-23 21:05

从重庆出发,自驾前往贵州贵阳市修文县,拜访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阳明洞。

下午两点左右即到达修文县。很幸运,遇到了一个蓝天白云的晴朗天气。在酒店放下行李,即前往参观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阳明洞所在地—中国阳明文化园。

中国阳明文化园门票60元,60~70岁老人半价,70岁老人免费。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是中国近500年来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中国儒家的四大圣人。

王守仁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其为王文成公。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王守仁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王守仁弟子极众,世称阳明学派,又名姚江学派。

阳明文化园门口矗立着八个巨大的石柱,一边四个,代表阳明学派的八个分支学派。

蒋介石堪称是王阳明的铁粉,曾言:“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蒋介石败逃台湾后,把原来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并在上面修建别墅,作为自己常住的官邸之一。

王阳明在日本的地位相当高,阳明心学推动了日本近代的崛起,日本的明治维新的诸位豪杰异士,皆以王学为其先导。在日俄海战取得大捷的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国学大师钱穆评价,王阳明是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钱穆把王阳明的《传习录》归为七本“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习主席从2009年至今,至少有六次提到王阳明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他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王阳明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学不倦,成就卓著。他创立的“心学”思想体系,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理学”的传统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要影响。

王阳明在哲学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其“心学”学说的思想本质是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个人意愿的尊重及个体创造力的调动,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阳明学说在海外、特别是对日本明治维新发生过作用,对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影响也很大。

园区内设有王阳明纪念馆,分上下求索、龙场悟道、经世致用、此心光明、王学传承五个部分介绍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很值得花时间仔细参观。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有良好的家世,有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私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岁时,为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赐二甲进士第七人,后任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

贵州龙场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驿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

到龙场后,驿站早已破败,不能居住,王守仁则暂居小孤山溶洞,此溶洞即“阳明洞”。

后在龙场民众帮助下搭建草棚居住。王守仁在龙场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以石棺自誓,反复体味圣人之道,日夜反省,突于一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这一刻,史称“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后来,当地民众为王阳明在山洞旁修建了一间房子,王阳明称之为“何陋轩”,并撰写了《何陋轩记》以记之。何陋轩目前正在维修,不能参观。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王守仁在任荡平了在江西为患数十年的盗贼,显示了其独特的军事才能。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有“狡诈专兵”之名。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王守仁使用疑兵之计,使宁王攻打南京对犹疑不定,按兵不动。待宁王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以为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要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王阳明意识到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心即理”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承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道”和“理”两个字十分重要,“道”和“理”是有不同含义的,“道”是自然的规律,“理”则是人内心的向往。“讲道理”就是既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也要顺应自己内心的向往。

学习了王阳明的心学,感悟颇深。个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在哲学和思维层次远高于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孔孟之道推崇“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欲望,维护上面的统治;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为“理”来自天上,要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天理;而王阳明的心学则认为要在“致良知”的基础上,从人的内心寻找“理”。在“致良知”的培养下,人心光明,必生成光明的信念和理想。在光明的信念和理想的支持下,无数革命先辈慷概赴死,穿着单衣的志愿军战士在长津湖宁肯冻成冰雕也绝不后退。这也是习主席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的意义所在。用王阳明的心学教化民众的效果可能好于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颇具国风的酒店。房间放有王阳明《传习录》节选的竹简供住客阅读。

阳明文化园的飞鸟。


第二天游览三人坟和天生桥。

参观王阳明纪念馆,得知与王阳明有关的两个地点—三人坟和天生桥距离不远,则决定前往圣人曾游历的地方,感受圣人的存在。空间相同近咫尺,时间相隔500年。

三人坟位于修文县谷堡乡哨上村的蜈蚣坡山腰,距阳明洞约12km,是一个无人管理的景点。一路的公路上有明显的路线指引牌,手机导航也很靠谱。三人坟在公路边的小道旁,公路边立有一块刻着“三人坟”三个大字的石碑,石碑对面的画壁上画着王阳明遥看天生桥的图像,画壁旁边石碑刻着王阳明撰写的《瘗旅文》。“瘗”字读音yi,四声,意思是掩埋、埋葬。

《瘗旅文》是王阳明为三位不知名的死者撰写的祭文,此篇祭文被收录入《古文观止》。此篇祭文与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合称为祭文“三绝”而广为传诵。《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李华“极思确榷”的名篇。此文有感于玄宗后期,内政不修,滥事征伐而发。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悼念他的侄子韩老成所作的祭文,韩愈幼时父母双亡,是由其哥嫂养大的,韩愈与其侄子韩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

关于三人坟有一个凄惨的故事。

正德四年秋季某月的初三,有一个不知姓名,自称是从京城里来的吏目(明代在知州下设吏目,掌管出纳文书等事)前往贵州某地赴任,他的儿子和一个仆人。经过龙场的时候,投宿在当地的苗人家里。第二天早晨,他们继续前行。

将近中午的时候,有人从蜈蚣坡来,说:“有个老人死在坡下,旁边有两个人哭得很是悲痛。”王阳明说:“这一定是那个吏目死了,令人悲伤呀!”傍晚的时候,又有人来说:“坡下有两个死人,有一个人坐着在旁边哭泣。”王阳明询问当时的状况,则推断是他的儿子也死了。第二天,又有人来说:“看见蜈蚣坡下堆积着三具尸体。”那是他的仆人也死了。

王阳明想到他们暴尸荒野,无人收殓,就带了两个童子,拿着畚箕和铁锹前去埋葬他们。他们在尸体旁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埋葬了他们。这是“三人坟”的由来。

王阳明撰写了《瘗旅文》祭奠吏目、吏目的儿子和仆人三人,一则悼念逝者,一则为自己悲伤。结尾的祭歌部分,王阳明以楚辞的句式作歌,既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又有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忧愤,可谓悲切到极点。楚辞本身就善于传达那种绵绵不断的忧思,王阳明以骚体结尾,既宣泄了感情,又暗含深意,可谓余韵悠长。

沿着画壁旁边的小路下行,据说该小路是奢香夫人所开的龙场驿至六广驿的古驿道。奢香夫人是元末明初人,生于今四川永宁泸州市的古蔺县,是永宁宣抚司、彝族土司奢氏之女。奢香夫人未出阁时彝族名舍兹,又名朴娄奢恒。她是连朱元璋都佩服的女将军、女土司,是大明王朝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三人坟位于奢香驿道边,吏目主仆三人沿当年奢香夫人所开的古驿道前去赴任,殁于驿道上,被王阳明就地葬于驿道边。

三人坟为块石合砌的墓冢,墓前摆放了不少祭拜的鲜花,看来到此祭拜的人不少。

现在的蜈蚣坡仍是树草茂密,道路蜿蜒曲折。想当年更是陡峭险峻、古树盘垣、荆棘丛生、蛇虫出没。王阳明在《瘗旅文》中为逝者所作的歌中描述了这种荒凉景色。

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有西东。莫有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歌词的意思是:“连绵的山峰与天相接啊,连飞鸟也不能通过。羁泊他乡的游子怀念故土啊,辨不清西和东。辨不清东和西呀,只有天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他乡异地啊,也是环抱在四海之中。达观的人四海为家啊,不一定非要有固定的住处。魂啊,魂啊,不要伤心悲痛!”

现在所见到的三人坟是清乾隆年间整修的。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东通判孙谔因办理公事到修文,与修文知县王肯谷一道到蜈蚣坡寻找三人墓。因年久无人管理,坟被荒草湮没,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瘗旅文》中所讲的三人坟在哪里,最后找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才带他们找到三人坟。只见坟墓及四周被荒荆蔓草覆盖,几乎不能辨别,不免感到悲伤,于是捐资修筑坟墓,并于乾隆十年(1745)春季赋诗撰文刻碑立于坟头,碑文云:癸亥秋,因公同王明府过蜈蚣坡,询三人墓,里人无知者。有老生,年七十,扶杖拔藤,导引而至墓前,则荒烟蔓草,几莫能辨。余凭吊久之,不胜怆然。因与明府共谋,捐金筑墓立碣,并口占一律,使后之吊者得有所据。三人有知,当吟吾诗于青枫落日间也。

主仆扶男来瘴地,可怜同日葬幽云。史书已失三人姓,驿路犹存一尺坟。

魂叫青枫天欲暮,骨缠白草昼常曛。蜈蚣坡下伤无限,痛哭当年瘗旅文。

后县人把《瘗旅文》刻成石碑,立于坟侧驿道上,供过往客人凭瞻,因碑位于蜈蚣坡两山之间,碑又高又大,当地人叫做“大碑垭口”,沿袭至今。

三人坟墓碑在民国年间被毁,《瘗旅文》碑后作为“四旧”被造反派砸坏,坟墓因年久失修坍塌。现在的石碑、墓冢是1996年复建的。

从三人坟继续前行约十分钟,就是王阳明曾经游历过的风景点—天生桥,依照公路上的指示牌前行即可,用手机导航不靠谱,手机导航会引导你前往几十千米外的天生桥。像贵州这种喀斯特地貌很多的省份,类似天生桥的自然景观很多。但这座天生桥则因为王阳明曾经游览并留下诗作而添加了历史和文学的色彩。

王阳明游历天生桥后写下七律《过天生桥》。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

徒闻鹊架横秋夕,漫说秦鞭到海东。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诗的最后两句从表面上看是感叹鬼斧神工的天生桥座落在人迹罕至的万山丛中实在太可惜。王阳明在这里实则是借天生桥感叹自己因为贬谪到蛮荒之地,难以实现经国济世的抱负,就像天生桥一样,虚却在万山之中。

天生桥景区十分适于夏季避暑休闲,树木茂盛、风景秀丽、空气清新,附近有民宿和农家乐。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贵阳2945
贵州贵阳修文阳明洞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贵阳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贵阳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贵阳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贵阳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贵州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